1.鄧正賢。2002。防己類藥材之品質評估及其指標成分之分析方法研究。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賴榮祥。防己及其相關生藥製劑之應用。2009年7月26日,取自:http://www.ohayoo.com.tw/早安台灣網.htm。
3.後漢、作者佚失。蕭天石重輯。1988。神農本草經。自由出版社。台北,中華民國。
4.梁、陶弘景。尚志鈞主編。1986。名醫別錄。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
5.岡西為人。1964。重輯新修本草。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台北,中華民國。
6.宋、掌禹錫等奉勒撰。那琦、謝文全、李一宏重輯。1989。重輯嘉祐補註本草。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台中,中華民國。
7.宋、唐慎微。1972。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南天書局。台北,中華民國。
8.明、李時珍。1976。本草綱目。中國醫藥研究所。台北,中華民國。
9.清、吳其濬。1960。植物名實圖考。世界書局。台北,中華民國。
10.中華國民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1999。中藥材品質管制組織型態學鑑定。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台北,中華民國。
11.國家藥典委員會。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
12.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1985。中華民國中藥典範。行政院衛生署。台北,中華民國。
13.曾木全。2005。應用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鑑定中藥製劑中防己類藥材之研究。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4.李昇憲。2006。以中草藥萃取物研發天然抑真菌劑試劑及其在抑制植物致病菌之應用。元培科學技術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5.粉防己,防己。台灣中草藥網。2009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tcmp.com.tw/chinese/database/med_main_content.asp?Vcode=1119&Rnd=0.6879146。
16.甄攀。2003。粉防己和木防己多醣的含量測定。張家口醫學院學報。20(2): 11-14。
17.誤混用藥材報告─防己。財團法人台灣必安研究所。2009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brion.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 task=view&id=119&Itemid=22。
18.Vanherweghem JL, Depierreux M, Tielemans C, Abramowicz D, Dratwa M, Jadoul M, Richard C, Vandervelde D, Verbeelen D, Vanhaelen-Fastre R, Vanhaelen M. 1993. 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renal fibrosis in young women: association with slimming regimen including Chinese herbs. Lancet. 341: 387-391.
19.Lord GM, Tagore R, Cook T, Gower P, Pusey CD. 1999. Nephropathy caused by Chinese herbs in the UK. Lancet. 354: 481-482.
20.Pourrat J, Montastruc JL, Lacombe JL, Cisterne JM, Rascol O, Dumazer P. 1994. Nephropathy associated with Chinese heral drugs, 2 cases. Presse Med. 23: 1669.
21.Pena JM, Borras M, Ramos J, Montoliu J. 1996. 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renal fibrosis due to a chronic intake of a herb (Aristolochia pistolochia) infusion.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11: 1359-1360.
22.Ono T, Eri M, Honda G, Kuwagara T. 1998. Valvular heart disease and Chinese herb nephropathy. Lancet. 351: 991-992.
23.歐明出版社主編。1991。漢英常用中醫處方手冊廣東科技出版社。歐明出版社。廣東,中華人民共和國。
24.大塚敬節、矢數道明、清水藤太郎編輯。邱年永翻譯。1987。重要漢方處方解說口訣集。昭人出版社。台中,中華民國。
25.彭懷仁。1996。中國方劑大辭典第六冊。人民衛生出版社。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
26.賴玉珊。2002。小球藻萃取液之抗菌活性。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7.吳立軍。2006。中藥化學。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中華民國。
28.林文華。2000。蜂膠中分類化合物之組成與特性。中山醫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9.沈瓊、古練權。2007。生物活性香豆素類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進展。廣東藥學院學報。23(3): 342-346。
30.Phillipson JD and O''Neill MJ. 1987. New leads to the treatment of protozoal infections based on natural product molecules. Acta Pharm Nord. 1: 131-144.
31.張友萍。1991。中藥液體製劑之製程管制及品質管制。經濟部工業局。台北,中華民國。
32.林宗旦。1991。中藥之製程管制。膏劑之製程管制及品質管制。經濟部工業局。台北,中華民國。
33.黃津春、王益群。2008。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防己藥材中粉防己鹼與防己諾林鹼的含量。中南藥學。6(5): 541-543。
34.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29 and the National Formulary 24. 2006.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l Convention. Marylan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35.蔡汶哲。2008。白頭翁萃液抗菌能力分析及其抗菌軟膏之製備與活性評估。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學士論文。
36.行政院衛生署編製。1991。常用食品檢驗方法專輯(二)。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台北,中華民國。
37.CNS10890:食品微生物之檢驗法-生菌數之檢驗。國家標準CNS檢索系統。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cnsonline.com.tw/。
38.CNS12925:食品微生物之檢驗法-黴菌及酵母菌數之檢驗。國家標準(CNS)檢索系統。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cnsonline.com.tw/。
39.水中大腸桿菌群及大腸桿菌檢測方法-酵素色質性(Chromocult)培養基/濾膜法。行政院環保署。2009年10月10日,取自:http://atftp.epa.gov.tw/announce/092/S0/00966/092S000966.htm。
40.Rambach A. 1990. New plate medium for facilitated differentiation of Salmonella spp. from Porteus spp. and other enteric bacteria. Appl Environ Microbiol. 56: 301-303.
41.Grunewald R, Henderson RW, Yappow S. 1991. Use of rambach propylene glycol containing agar for identification of Salmonella spp. J Clin Microbiol. 29: 2354-2356.
42.鄭雅芳。2008。加馬射線對白頭翁萃取生理活性物質的影響。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學士論文。
43.Tomaino A, Cimino F, Zimbalatti V, Venuti V, Sulfaro V, De Pasquale A, Saija A. 2005. Influence of heating on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me spice essential oil. Food Chem. 89: 549-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