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書 目
中文書目
王秀雲(2004)高雄醫學大學舉辦「多元家庭想像與實踐」座談會會議紀錄。未
出版。
丘玲玲(1998)〈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適應與單身生
活滿意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燦騰(1996)〈從齋姑到比丘尼:台灣佛教女性出家的百年滄桑〉,《歷史月刊》,22-32
江宜倩(2001)《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台灣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文瑜(1996)〈黃腔•黨爭•性騷擾控訴〉,《有言有語》,台北:女書。
李小江(2002)《解讀女人》,高雄:宏文館。
李小江主編(2003)〈梳起走四方:廣東順德自梳女人生追蹤〉,《讓女人自己說
話:文化尋蹤》北京:三聯書店。
李貞德(1994)〈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251-269。
李秀芹(2003)《都會「適婚女性」之情慾難題與出路》,世新大學社會研究發展碩士論文。
李銀河主編(2003)〈婦女、性和愛情〉,《西方性學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
出版。
李玉瑛(2004)〈婚紗產業〉,《「婚姻文化面面觀」座談會會議手冊》,清華大學
性別與社會研究室。18-19。
李曉蓉(2002)《五四前後女性知識分子的女性意識》,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何春蕤(1994a)《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
何春蕤(1994b)《不同女人國:性、別、資本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
何春蕤(1998)〈豔裝夜行的女人〉,《好色女人》,台北:元尊。
何春蕤(2001)〈反思與現代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轉變》〉導讀,收錄於周素鳳
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
何春蕤(2003)〈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何春蕤主編《跨性別》,1-49。
台北:巨流。
杜芳琴、王政主編(1998)《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書店。
林英杰(1998)《製造浪漫 消費愛情--台灣羅曼史小說的產銷與閱讀文化》,台灣
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蓉(2004)〈不落夫家與走婚制:另累婚姻的再思考〉,《「婚姻文化面面觀」
座談會會議手冊》,清華大學性別與社會研究室,2004:15--17。
吳春富(1990)《從唐人小說看唐代婚俗》,高雄:復文。
吳嘉苓(2002)〈受污名的性別、性別化的污名:從台灣「不孕」男女處境分析
污名的性別政治〉,《台灣社會學刊》,29:127-179。
吳怡卿(2004)《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高雄
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瑾嫣(2000)〈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另類意涵〉,《應用心理研究》,8:83-120。成令方(1993)《抓起頭髮要飛天》,台北:時報。
成令方(1994)〈單身樂陶陶〉,收錄於《海蒂報告:單身遊戲》,台北:張老師。
谷村志穗著,馮 度譯(1992)《不結婚症候群》,台北:星光。
余振民(1999)《未婚男性的愛情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卓紋君(2000)〈台灣人愛情發展的歷程初探兼論兩性輔導之重點〉,《諮商輔導
文粹》5:1-30。8
周倩漪(2003)《照見單身女人—不婚、離婚與女同志族群的生存境況及生活視
野》,未出版。
周華山(2000)《性別越界在中國》,香港同志出版。
周明慧(1999)《依存與糾葛:惠安崇武的菜姑與菜堂》,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雅容(2001)〈語言互動與權力:倫理的思考〉,嚴祥鸞編《危險與秘密:研究
倫理》,139-182。台北:三民。
胡淑雯(1996)〈沒有任何一種選擇比另外一種更輕易或更困難—婚姻中的在地
抗爭(專訪蘇芊玲)〉,《騷動》2:27--31。
侯榮俊(2001)《愛情經濟學》,台北:揚智。
依若蘭(1997)《「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縣:稻香。
洪喜美(2003)〈近代中國廢婚主義的討論〉,《近代中國》150:62-87。
柏蘭芝(1995)〈民法運動—解構異性戀父權家庭的契機〉,《婦女新知季刊》,159:
6-8。
秦惠珠主編(1990)《當代名人兩性對話錄》,台北:聯經。
高添富(1990)《女性的忠告—婦女醫學》,台北:幼獅文化。
高世瑜(1998)《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商務。
孫瑞穗(1996)〈城市中的單身女人與家變—以八○年代以來台北單身城鄉移民
女人的居住處境與經驗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秋美(1998)《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
梁淑娟(1994)〈單身女性的生涯認同與生活適應〉,《諮商與輔導》,107:32--35。陳瓊芬(2003)〈孤娘廟、女人祭祀殘缺的價值〉,《婦女新知通訊》,250:7-8。
陳佩廷(2004)《她為什麼還沒嫁?台灣當代熟齡女性未婚現象探究》,世新大學
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華等編(1998)〈單身女人社會處境〉,《婦女新知通訊》,190:1-6。
陳韻如(2002)〈「舊瓶新酒」的宣稱—一個有關貞操(權)的在地法律故事〉,《思
與言》40:3
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台北:張老師。
畢恆達(2000)〈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8:83-120。
畢恆達(2002)〈女兒得遺產,免談—談女兒的扶養義務與繼承權利〉,《婦女新
知通訊》,242:3-4。
畢恆達(2004)〈台灣男人該加把勁了〉,《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9:4-5。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郭育吟(2004)《探討長姑娘單身生涯經驗之認同歷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老師編輯(1990)《中國人的婚戀觀—允諾與嫁娶》,台北:張老師。
張娟芬(1997)〈「人盯人」式的父權〉,《騷動》3:12--18。
張娟芬(1998)《姊妹戲牆》,台北:聯合文學。
張晉芬、黃玟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收錄於《女
性、國家、照護工作》,227-251。台北:女書。
張晉芬(2003)〈擴大對於生育率下降的社會學想像〉,《婦女新知通訊》,247:
16-18。
張小虹(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
張沛元編譯(2004)〈熟女一族,手牽手養老:嬰兒潮世代,寧可選擇和姊妹掏
為伴,也不想依賴男人〉,自由時報,03/08/2004。
黃萍瑛(2000)《台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一個台灣社會史的考察》,國
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毓秀(1991)〈強暴—難權社會的正常現象〉,《女性人》5:女性人研究室黃秀菁(1999)《打破愛情的玻璃罩—三十敢立的女子》,輔仁大學應用心裡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鈴主編(2004)〈女人30找到自在的真我〉,《康健雜誌》。
游美惠(2002)〈讓愛情自由,讓教育有生命〉,收錄於鍾佩怡《我把羅曼史變教
材了》,台北:女書。
游鑑明(2001)〈千山我獨行?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
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125—187。
賀照緹(1996)〈高貴不貴,只是過渡:主流媒體對單身女性的再現〉,《騷動》,
2:36-41。
傅大為(1993)〈緋聞之後•結婚之前〉,《知識、權力與女人》,台北:自立晚報。
莊瑞飛(2003)《原生家庭與其他經驗對女性婚姻恐懼者之影響研究—以客體關
係理論分析詮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美慧(1991)《單身女性之婚姻關—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茹憶(1996)《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1997)〈中國人的家族主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3:
169-225。
楊 翠(1993)〈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的歷史位置〉,《日據時期台灣婦女
解放運動》,台北:時報。
費絲言(1998)《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潔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
格化》,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出版。
鄔昆如(1994)〈「齊家」與「出家」的衝突與調和〉,《哲學與文化》,21(1):
18-26。
賀照緹(1996)〈「高貴」不貴,只是過渡:主流媒體對單身女性的再現〉《騷動》,
6-41。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董智慧(1999)《單身類型、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程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麗娟(2002)《未婚女性關係中自我的移動》,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靜貞、洪金珠譯(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台北:時報。
劉維公(2003)〈單身,高風險的自由〉,收錄於《一個人》,台北:網路與書。
劉翔平(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佛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貓頭鷹。
歐宇帥(2001)《台北都會區年輕高學歷女性的居住處境以及家的認同》,台灣
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鞏佩華(2003)〈冰清玉潔——廣東順德“自梳女”滄桑〉,《鞏佩華人類學民族
學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蔡素紋(2001)〈未婚單身女性教師生涯之錨的探討〉,《輔導季刊》,37:3,P17—25。
盧郁佳(1996)〈在家庭中流浪的女人〉,《騷動》,2:5-10。
盧郁佳(1997)〈愛情:女人的災難,女性主意的試煉〉,《騷動》,3:7-11。
謝佩珊(1995)《國中未婚女教師婚姻態度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家政教育所碩士論文。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收錄於劉毓秀主編《台灣
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台北:時報。
謝志偉(2002)〈論語言與文學裡的「女體與空間」〉,《世界文學:情慾與禁忌》,
台北:麥田。
顧燕翎(1997a)〈台灣婦運組織中性慾政治之轉變—受害客體抑或情慾主體〉,《思
與言》(35(1):87-117)。
顧燕翎(1997b)〈色情與性愛的歷史糾葛〉,《騷動》,3:77-81。
顧燕翎、鄭至慧編(1999)〈馬克思主義和女性主義不快樂的婚因:導向更進步
的結合〉,323-338,收錄於《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
顧燕翎、鄭至慧編(1999)〈家庭、私有財產和國家的起源〉,461-465,收錄於《女
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
釋昭慧(2000)〈現代台灣佛教比丘尼的出家經驗與社會關懷研討會記錄〉,《台
北文獻》,132:37-63。
蘇芊玲(1996)《不再模範母親》,台北:女書。
瞿海源、王振寰主編(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婦女新知基金會(2002)〈女兒得嫁妝,兒子得田園?〉,《婦女新知通訊》,242:
2-4。
婦女新知基金會(2003)〈何種家庭?誰的幸福?〔家庭教育法的立法與實施座
談會〕〉,《婦女新知通訊》,249:11-17。
嚴祥鸞(2001)〈女性主義的倫理和政治〉,嚴祥鸞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
93-137。台北:三民。
英文書目
Allen, Katherine R.(1989) Pathways in Young Adulthood.In Single Women/Family/Ties
Life Histories of Older Women.U.S.A:Sage Publications.
Alcoff, Linda & Gray, Laura(1993)Survivor discourse:Transgression or
recuperation?Signs.18(2):260-290.
Anderson, Carol & Stewart, Susan. (1994) Flying Solo: Single Women in Midlife.
Published by W W Norton & Co Inc.朱恩伶譯(1997)《單飛不寂寞:享受單身的樂趣》。台北:時報。
Abbott, Pamela & Wallace , Claire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 .
Published by Routledge. 中譯本,俞智敏等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Abbott, Elizabeth (1999)A history of celibacy.中譯本,邱維珍、薛芸如譯(2001)
《獨身》。台北:商周出版。
Brown, Anita Carol.(1998)Women and the desire for marrige :A Femimist
Poststructuralist exploration . ph.D. University of Georgia.
Berliner, Kathy(1995)The “problem” of singlehood. Single in married world. New
York:Norton.
Barile, Crystal Ann.(1999)The Never-married .Caucasian.American women in mid-life as
a departure form the sterotypes of the old maid spinster. ph.D.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
Byrne, Anne.(2000) Singular indenties: Managing Stigam, Resisting Voices. Women''s
Studies Review. 7:13--24.
Barstow, Anne Llewellyn.(1996)A new history of the European witch hunts. Published by
Harper San Francisco. 中譯本,嚴韻譯(1999)《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現的歐洲女巫史》。台北:女書出版。
Beauvoir, Simone de(1989)Women''s Situation and Character in The Second Sex.
(pp597-628).Published by Vintage.
Connell, R. W.(2002)Gender. Blackwell Published Ltd.中譯本,劉泗翰譯(2004)
《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台北:書林。
Clough, Patricia T.(1994)Feminist Thought: Desire, Power, and Academic Discourse
(Twentieth-Century Social Theory),Published by Blackwell.中譯本,夏傳位譯(2001)《女性主義思想- 慾望 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
Chesler, Phyllis Letters to a young femistism.中譯本,嚴韻譯(1999)《寫給年輕主義者的信》。台北:女書。
Chandler, Joan.(1994) Women without husbands:An exploration of the margins of
marriage. Macmillan Press.
Cain, Madelyn(2001)The Childless Revolution. 中譯本,朱耘譯(2002)《無子女
浪潮:為什麼我沒有小孩》。台北:新新聞。
DeVault, Marjorie L.(1999)Talking and listening from women’s standpoint:Feminist
strategies for interviewing and analysis.In Alan Bryman&Robert G.Burgess(Eds.),Qualitative research(pp.86-111).London:SAGE Publications.
Eldredge, Niles(2004)Why we do it:rethinking sex and the selfish gene. Published by W.
W. Norton & Company.中譯本,張美惠譯(2004)《為什麼要做愛》。台北:時報。
Friedan, Betty(1983)The feminine mystique.U.S.A:Curtis Brown.中譯本,李令儀譯
(2000)《覺醒與挑戰:女性迷思》。台北:新自然主義。
French, Marilyn(1993)The War Against Women. Ballantine Books.中譯本,鄭至麗譯
(1994)《對抗女人的戰爭》。台北:時報。
Falk, Gerhard(2001) Ex Malis Eligere minima:Choosing the Single Life .In Stigma:How
we treat outsiders(pp.151-172) .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Ferguson, Susan J.(2000)Challenging traditional marriage : Never married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women. In Gender and society, 14(1):136-159.
Foucalt, M. (1981)ch1.The incitement to discourse in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pp15-49
Gordon,Tuula(1993)Single Women On the Margins? Macmillan Press.
Goffman, Erving(1963)Stigma :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Published
By Simon & Schuster Inc.
Hite, Shere(1989)Wmoen and love:a cultural revolution in progress. 中譯本,林淑貞
譯(2002)《海蒂性學報告(女人篇)》。北京:海南出版社。
Harding, Sandra(江珍賢譯,1992)〈女性主義,科學與反啟蒙批判〉,《島嶼
邊緣》1:57-76。
Hunter, Jane(1984)Single Women and Mission Community .In The Gospel of
Gentility:American Women Missionaries in Turn of the Century China(pp52-89).New Haven and Lo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Hsu, M. T.(許敏桃)(1998)”Fitting In”to the “No Retur n Trip”:Women’s
Percep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in Taiwa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Taipei).8(3):427--434.
Hill, Bridget(2001)Introduction. in women alone : spinster in England 1660-1850 . Yale
university press.
Ingraham, Chrys(1999)White Weddings:Romancing heterosexuality in popular culture
Routledge:new york&London.
Johnson, Allan G.(1997)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Published by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中譯本,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等譯(2001)《見樹又見林》。台北:群學。
Jamieson, Lynn(1998)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modern societies. 中譯本,蔡明璋譯
(2002)《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台北:群學。
Jamieson, Lynn(1999) Intimancy transformed?A critical look at the “pure
relationship”. Sociology. 33:477-494.
Jackson, Stevi & Scott, Sue.(2003)whatever happened to feminist critiques of
monogamy?In Helen graham,Ann Kaloski,Emma(eds.), The feminist Seventies,ed Robertson.York:Raw Nerve Books.
Jackson, Stevi(1993)Even sociologists fall in love : An exploration in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in Heterosexual in question. (pp. 94-112). London:Sage Publication.
Jackson, Stevi(1996)Women and heterosexual love: Complicity,resistance and change. In
Heterosexuality in Question( pp.113-122). London:Sage Publication.
Khondker, Habibul Haque(1989)Social Change and Singlehood in Southeast Asia:A
Comparison of Tertiary Educated Women in Singapore and Metropolitan .
Bangkok,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Committee on Family Research,06.
Kiersky, Judith & Amador, Xavier Francisco(1999)Being single in a
couples’world:How to be happily single while looking for love. 中譯本,楊淑智譯(2003)《一定要結婚嗎?》。台北:張老師。
Koch, Philip(1994)Solitude : A philosophical encounter.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中譯本,梁永安譯(1997)《孤獨》。台北:立緒。
Lisle, Laurie(1999) Without child:challenging the stigma of childlessness. Published by
Routledge. 中譯本,嚴韻譯(2001)《如果妳沒有小孩:挑戰無子的污名》。台北:女書。
Minister, Kristina(1991)A Feminist Frame for the Oral History Interview.In Sherna
Berger Gluck&Daphne Patai(Eds.),Women’s Words:The Feminist Practice of Oral History.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McHugh, Maureen C.&Cosgrove,Lisa(1998)Research for women:Feminist methods.In
Donna M.Ashcraft(Eds.),women’s word. New York:Harrington park press.
Martin, Emily(1996)The egg and the sperm:How science has constructed a romance
based on stereotypical mail-female roles. In E. F. Keller & H. E. Longino(Eds.),op.cit,104-109.
Nichter, Mimi(2000) Fat Talk: What Girls and Their Parents Say About Dieti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中譯本,王紹婷譯(2001)《少女Weight的煩惱》。台北:新新聞。
O’Connor, Pat(1992)Friendships : A refuge for single women in Friendships between
Women( pp.91-117).Harvester wheatsheaf press.
Rich, Adrienne(1980),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In Henry
Abelove,Michele Barale and David Halperin(eds.),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pp227—254).London:Routledge press.
Rehberger, Claudia(2001)余曉雯譯〈女性的生活與夢想空間〉,《當代》,167:
10-19。
Reynolds, Jill & Wetherell, Margaret(2003)The discursive climate of singleness:The
consequences for women’s negotiation of a single indentity. Feminism & Psychology. 13(4):489-510.
Smith, Dororthy(1999)Telling the Truth after postmodernism, in Writing the social:
Critique,theory and investigation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impson, Roona(2003)Contemporary Spinsters In The New M illennium: Changing
Notions of Family and Kinship,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Gender Institute New Working Paper Series.
Seidman, Steven(1991)Remaking Intimacy Sexualizing Love,Eroticizing Sex.In
Romantic Longings:Love in America,1830-1980.,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Press.
Sandfiled, Anna & Percy Carol(2003)Accounting for single status:Heterosexism and
ageism in Heterosexual women’s talk about marriage. Feminism&
Psychology.13(4):475-488
Schwarzer, Alice(1984) Simone de Beauvoir heute .中譯本,婦女新知編譯組譯
(2001)《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 波娃訪問錄》。台北:女書。
Sedgwick, Catharine M.(1992)On Spinsterhood. In Gerda Lerner (Eds.), The female
experience: an American document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opley, Marjorie(1988)Marriage Resistance in Rural Kwangtung. In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 LTD Taipei :Caves Books.
Watson, Rubie S.〈1994〉Girls’ houses and working women:expressive cultur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1900-41. In Maria Jaschok& Suzanne Miers (Eds.), Women & Chinese patriarchy:submission,servitude and escape (pp. 25-44) .
Wolf, Naomi. The Beauty Myth : How Images of Beauty Are Used Against Women. 中譯
本,何修譯(1992)《美麗的神話》。台北:自立晚報。
Woodward, Kathryn(1997)Identity and difference. Published by Sage.中譯本,《身體
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琪譯(2004)。台北:韋伯。
Yalom, Marilyn(2002) A history of the wife. Published by Perennial.中譯本,何穎怡
譯(2003)《太太的歷史》。台北:心靈工坊。
Zoonen, Liesbet V.(1994)Feminist media studies. SAGE Publications. 中譯本,張錦
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
網路資料
王 蘋(2001)〈關於晚進單身女性政治人物(璩美鳳、陳文茜、呂秀蓮)參政
權與性權的聲明〉南方電子報。
http://iwebs.edirect168.com/main/html/south/376.shtml
曾士珊(2001)〈女性政治人物的價值〉。
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class/show-preview.php3/?d=2001-12-21&ennam…
范 雲(2002)〈生育率的政治經濟學〉中國時報論壇。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2002donkey/report-28.htm
唐文慧(2004)〈回不了家的女人〉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http://home.don-net.com.tw/bbs1/show.aspx?name=religion&articleid=20040702173135&page2=1
黃志偉(2003)〈脫口而出,游月霞批女閣員老處女!〉TVBS 新聞,2003.03.28,
http://tvbs.com.tw/news/news-list.asp?no=keri20030328200325
黃惠如(2004)〈和好友一起共度老年〉,《康健雜誌》73期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content/073/073179.asp
許 戰(2004)〈「淑女祠」教育什麼?〉中國時報2004.04.15.
http://news.chinatimes.com.tw/ chinatimes/newlist/ newlist-content/0,3546,11050604+11200404150013300,html
許文媛(2004)〈工殤 旗津二十五淑女墓正名〉。中國時報2004.04.15.
http://news.chinatimes.com.tw/ chinatimes/newlist/ newlist-content/0,3546,11050604+11200404150013300,html
廖瑞宜(2003)〈未婚30至34歲女性高達兩成〉中時電子報。
http://probstat.nuk.edu.tw/news/join.asp?ID=673
張甄薇(2004)〈黃金單身漢學成返台 蔣友常首曝光〉TVBS 新聞,2004.11.20,
http://tvbs.com.tw/news/news-list.asp?no=darialin20041120185119。
劉欣逵(2004)〈最年輕立委 30歲謝國樑基隆最高票〉 TVBS 新聞,2004.12.12,
http://tvbs.com.tw/news/news-list.asp?no=nancy20041212130315。
鄭琪芳(2004)2000至2005年 台生育率1.35大紀元11月3日訊 2004.11.3,
http://www.epochtimes.com/b5/4/11/3/n707298.htm
謝曜州(2004)〈單身過年無人問 蕭美琴嘆沒人追〉 TVBS 新聞,2004.01.20,
http://tvbs.com.tw/news/news-list.asp?no=emnyowem20040120183826。
謝聰輝(日期不詳)〈台灣信仰習俗中的歲時節慶與生命禮儀〉。
北台科學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網站http://www.cge.ntist.edu.tw/a07-1asp?gt=z&TmId=205&tmt=4
蔣志薇 (2004)〈我想結婚! 馬英九替單身少將徵婚〉TVBS 新聞,2004.07.31,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vestashi20040731190401。
蕭世芬(2002)〈由單身稅談搶救生育率〉。
http://www.kmu.edu.tw/campus/newera/speeches/07.htm
Sankar, Andrea(2004) Spinster Sisterhoods—Jing Yin Sifu: Spinster-Domestic –Nun.
差異、矛盾與錯綜的權力香港性別論述。
http://www.hku.hk/hkcsp/ccex/text/studyguide/khgender/31.html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婦女安全保護課題
http://www.moi.gov.tw/stat/topic/topic216.htm
婦女新知,逃家系列二:離婚篇。
http://www.awakening.org.tw/5-13.htm
行政院主計處婦女婚育調查(2003)〈九十二年十一月臺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
調查結果分析〉。
http://www.dgbas.gov.tw/census~n/four/92ladyb.doc
新浪網(2003)〈情困“北大荒”—中國都市單身女性在增多〉。
http://www.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