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1.台灣日治時期偵探小說文本
(1)報紙雜誌文本。
參見本文附錄。
(2)單行本文本
中島利郎編,《台灣探偵小說集》,東京都 : 綠蔭書房,2002年,河原功、下村作次郎、中島利郎監修,「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集成9」。
江間常吉,《台灣探偵實話.第二輯》,台北:南邦新聞社,1943年12月。
江間常吉,《台灣探偵實話》,台北 : 江間常吉,1943年11月第二版。
林熊生(金關丈夫),《船中の殺人》,台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3。
林熊生(金關丈夫),《龍山寺の曹老人.第一輯.入船莊事件.他二篇》,台北市:東寧書局,1945年11月。
林熊生(金關丈夫),《龍山寺の曹老人.第二輯.幽靈屋敷.他一篇》,台北市:東寧書局,1945年12月。
林熊生(金關丈夫),《龍山寺の曹老人.第三輯.謎の男》,台北市:大同書局,1947年1月。
林熊生著、河原功監修,《船中の殺人 龍山寺の曹老人第一輯/第二輯》,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1年。(復刻本)
2.台灣日治時期通俗小說文本
下村作次郎編,《葉步月作品集一》,東京都 : 綠蔭書房,2003年7月,河原功、下村作次郎、中島利郎監修「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集成19」。
中島利郎編,《台灣通俗文學集一》,東京都 : 綠蔭書房,2002年,河原功、下村作次郎、中島利郎監修「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集成7」。
中島利郎編,《台灣通俗文學集二》,東京都 : 綠蔭書房,2002年,河原功、下村作次郎、中島利郎監修,「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集成8」。
吳漫沙,《大地之春》,台北:南方雜誌社,1942年。重新排印:吳漫沙,《大地之春》,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吳漫沙,《黎明之歌》,台北:南方雜誌社,1942年。重新排印:吳漫沙,《黎明之歌》,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吳漫沙,《韮菜花》,台北:臺灣新民報社,1939年。重新排印:吳漫沙,《韮菜花》,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林萬生,《運命》,捷發書店,1941年。重新排印:建勳/林萬生,《京夜.命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林輝焜,《爭へぬ運命》,淡水:林輝焜,1933年。翻譯:邱振瑞譯,《命運難違》(上)(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阿Q之弟(徐坤泉),《可愛的仇人》,台北:臺灣新民報社,1936年。重新排印:阿Q之弟,《可愛的仇人》(上)(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阿Q之弟(徐坤泉),《靈肉之道》,台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年。重新排印:阿Q之弟,《靈肉之道》(上)(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阿Q之弟(徐坤泉)著、張文環譯,《可愛的仇人》, 臺灣大成映畫公司, 1938年。復刻本:阿Q之弟著、張文環譯、河原功監修,《可愛的仇人》,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1年。
建勳,《京夜》,台中:中央書局,1927年。重新排印:建勳/林萬生,《京夜.命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鶴丸詩光,《台灣樂しや》,台北市:明朗台灣社,1943年4月。
3.偵探小說
Doyle, Conan(柯南.道爾)著、丁鍾華等譯,《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月初版十一刷。
Doyle, Conan. 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4.
Dubois, Jacques著、鈴木智之譯,《探偵小說あるいはモデンルテー》(le roman policier, ou la modernite),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98年。
Leblanc, Maurice(納布朗)著、文俊凌譯,《智鬥福爾摩斯》,台北市:角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9月。
Leblanc, Maurice(盧布朗)著、陳藍、林兒譯,《怪盜與名偵探》,台北市: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6月。
Leblanc, Maurice(盧布朗)著、葉輝譯,《怪盜亞森羅頻》,台北市:偕成出版社,1986年10月。
Pyrhönen, Heta. Murder from an Academic Angl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Detective Narrative, Columbia: Camden House, 1994.
Rowland, Susan. From Agatha Christie to Ruth Rendell : British women writers in detective and crime fiction.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New York : Palgrave, 2001.
《台灣偵探實話》第三集,台南市:藝昇出版社,1956年7月。
《台灣偵探實話》第四集,台南市:藝昇出版社,1956年8月。
《日本偵探實話》,台南市:藝昇出版社,1956年9月1日。
于潤琦主編、洪迅點校,《清末民初小說書系 偵探卷》,北京:中國文聯, 1997年。
中島河太郎,《日本推理小說史》第一卷,東京都:東京創元社,1993年4月。
北村薰編,《日本探偵小說全集1.黑岩淚香.小酒井不木.甲賀三郎集》,東京都:創元社,2002年6月九版。
甲賀三郎著、林敏生、孫玉珍譯,《日本偵探小說選Ⅲ:甲賀三郎作品集1》,台北市: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伊藤秀雄,《明治の探偵小說》,東京都:晶文社,1986年10月初版。
伊藤秀雄,《近代の探偵小說》,東京都:三一書房,1994年6月。
任翔,《文學的另一道風景:偵探小說史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黃澤新、宋安娜,《偵探小說學》,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愛倫浦著、常覺、覺迷、天虛我生譯述,《杜賓偵探案》,上海市 : 中華書局,1923年。
葉步月,《白晝の殺人》,台北市:台灣藝術社,1946年12月初版、1947年2月再版。
蕭金林,《中國現代通俗小說選評 偵探卷》,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4.文學文化批評理論、大眾╱通俗文化文學及其他文學相關論著
Abrams, M.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seventh ed. Orlando: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9.
Bakhtin, Mikhail (巴赫金)著、白春仁等譯,《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Barthes, Roland. Critical Essays, Trans. Richard Howard,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2.
Baudrillard, Jean (讓.波德里亞)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Benjamin, Walter(班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德萊爾》,台北市:臉譜出版,2003年3月初版三刷。
Bennett, Tony. Popular Fiction: Technology, ideology, production, reading,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Berger, Arthur Asa(柏杰)著、姚媛譯,《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Bourdieu, Pierre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
Evrard, Franck (弗蘭克.埃夫拉爾)著、談佳譯,《雜聞與文學》(Faits divers et literature),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Freud, Sigmund (弗洛伊德)著、常宏、徐偉譯,《詼諧及其與無意識的關係》(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Freud, Sigmund(弗洛伊德)著,林塵等譯,《弗洛伊德後期著作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三刷。
Freud, Sigmund(佛洛伊德)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7月。
Jung, Carl(榮格)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北京市:三聯書店,1987年11月。
Morson, Gary Saul. The Boundaries of Genre: Dostoevsky’s Diary of a Writer and the Traditions of Literary Utopia,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
Rimmon-Kenan, Sholmith. 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Said, Edward(薩伊德)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Orientlaism),台北:立緒文化事業,1999年9月。
Sakai, Cecile (セシル.サカイ)著、朝比奈弘治譯,《日本の大眾文學》,東京:平凡社,1997年2月。
Strinati, Dominic著,閻嘉譯,《通俗文化理論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lar Culture),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
Todorov, Tzvetan. The Poetics of Prose , Trans. Richard Howard,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
Watt, Ian (瓦特)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The Rise of Novel),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Waugh, Patricia (帕特里莎.渥厄)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Metafic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5年1月。
Williams, Raymond (威廉士)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10月。
土屋礼子,《大衆紙の源流―明治期小新聞の研究》,(京都市:世界思想社,2002年12月。
小酒井不木,《犯罪文學研究》,東京都:國書刊行會,1991年9月初版。
川本三郎等,《大眾文化とマスメディア》,東京都:岩波書店,1999年。
孔慶東,《超越雅俗:抗戰時期的通俗小說》,北京市:北京大學,1998年。
木村毅,《大眾文學十六講》,東京市:橘書店,1933年12月。
王三慶、莊雅州、陳慶浩、內山知也編,《日本漢文小說叢刊.第一輯.筆記叢談類一》,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市:麥田出版,1993年6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市:麥田出版,1998年10月。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1986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984-1911),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年8月。
平澤丁東(平七),《臺灣の歌謠と名著物語》,台北:晃文館,1917年。
本田康雄,《新聞小說の誕生》,東京都:平凡社,1998年11月。
竹盛天雄、超田熙生、野山嘉正編,《新.現代文學研究必攜》,東京都:學燈社,1993年2月。
呂小蓬,《古代小說公案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月。
呂興昌編,《許丙丁作品集》(上)(下),台南市:台南市立化中心,1996年5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市:麥田出版,1996年9月。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一刷。
李瞻,《世界新聞史》,台北市:三民書局,1993年增訂十三版。
周憲、羅務□、戴耘編,《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著,《兒童文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1998年10月初版四刷。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一刷。
阿英,《晚清小說史》,台北市:天宇出版社,1988年9月。
阿英編,《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卷》,北京市:中華書局,1960年。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市:三聯書店,2003年1月。
范伯群,《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南京市 : 江蘇教育,2000年。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台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3月台初版。
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徐德明,《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流變與整合》,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4月。
馬永強,《文化傳播與現代中國文學》,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中文所主編,《漢學論文集第三集晚清小說專號》,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2月。
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張小虹,《在百貨公司遇見狼》,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9月。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莊司格一,《中國の公案小說》,東京都:研文出版,1988年8月。
許丙丁著,《楊萬寶(廖添丁再世)》,台北市:南華出版社,1956年3月。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二刷。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陳平原.山口守編,《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北京市: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陸揚,《精神分析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初版二刷。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12月。
湯哲聲,《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流變史》,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99年。
黃岩柏,《公案小說史話》,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黃勁連編,《台灣歌仔簿.義賊廖添丁》,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
黃美娥編,《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上)(下),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2003年。
達維爾.方丹著、陳靜譯,《詩學─文學形式通論》,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年)。
趙孝萱,《鴛鴦蝴蝶派新論》,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2月。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年。
劉崇稜,《日本文學概論》,台北市:水牛出版社,1982年8月再版。
鄭貞銘,《新聞採訪與編輯》,台北市:三民書局,2002年3月增訂二版一刷。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市:里仁書局,1999年3月初版四刷。
魯迅著、張瀛玉、呂榮君編,《魯迅全集》第一冊,台北市:谷風出版社,1989年12月台一版。
樽本照雄,《新編增補清末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4月。
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台北市:台灣商務,1993年。
顧彬(Wolfgang Kubin)講演、曹衛東編譯,《關於”異”的研究》(Exotism and Salvation),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5.文化、社會與歷史
Giddens, Anthony (紀登斯)著、田禾譯,《現代性的後果》(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南京:譯林,2000。
Barzun, Jacques. Science: The Glorious Entertainment,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4.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的「銀幕」--台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2年10月。
王天濱,《臺灣新聞傳播史》,台北市:亞太圖書,2002年。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市:聯經出版,1999年4月。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文學理論.世界文學.中國文學,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3年。
台灣日日新報社編,《台灣日日三十年史》,台北市:編者,1928年。
平田潤雄、秋間保郎,《現代式探偵科學》,東京市:日本書院,1928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年。
李弘祺,《面向世界:現代性、歷史與最後真理》,台北市:允晨文化,2002年7月。
李明水,《台灣雜誌事業發展史》,台中:台灣省省政府,1986年10月。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市:允晨文化,2003年2月。
明治文化研究會編,《明治文化全集 第二十四卷 文明開化篇》,東京都:日本評論社,1929年初版、1967年二版一刷。
金關丈夫著、大林太良編,《木馬と石牛》,東京都:岩波書店,1996年.
柯瑞明,《臺灣風月》,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9月一版三刷。
桂萬榮輯、吳訥刪正,《棠陰比事》,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藝文印書館。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市:麥田出版,1998年10月。
湯重南等著,《日本文化與現代化》,瀋陽:遼海出版社,1999年12月。
賀照田主編,《東亞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市:玉山社,1998年9月。
6.研討會論文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吳三連史料基金會主辦,「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2001年10月19~21日,國家圖書館。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承辦,「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22~24日,成功大學光復校區。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主辦,「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晚清~四○年代」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7~8日,台灣大學總圖書館。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二十世紀臺灣男性書寫的再閱讀--完全女性觀點」研討會,2003年10月18~ 19日。
中正大學主辦,「文化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11月8~9日。
7.日治時期報紙期刊:
《臺灣新報》、《臺灣日報》、《臺灣日日新報》
《臺法月報》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臺灣警察時報》
《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
《臺南新報》
《臺灣新聞》
《新高新報》
《昭和新報》
《南瀛新報》
《三六九小報》
《風月報.南方》
《臺灣婦人界》
《愛書》
《臺灣時報》
《臺灣公論》
《臺灣藝術》
《「會報」旅と運輸》(台灣交通問題調查研究會)
二.學位論文:
方麗娟,〈中國五四時期之兒童文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6年。吳舜鈞,〈徐坤泉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李文卿,〈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運動時期《決戰台灣小說集》為中心〉,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5月。李承機,〈台灣における近代メディアの成立─植民地體制とメディアとの葛藤〉,東京大學地域文化研究専攻修士論文,1999年。
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洪桂己,《台灣報業史的研究》,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56年5月。
高嘉謙,〈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5)〉,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2月。康慧敏,From Poe to Eco: The Name of the Rose and Its Transgression Beyond the Detective Genre,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歐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陳智聰,〈從公案到偵探─晚清公案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三.報紙、期刊、會議單篇論文
Chesterton, Gilbert K.(切司特吞)作、思果譯,〈為偵探小說辯〉,《聯合文學》10期,1985年9月。
Hühn, Peter. “The Detective as Reader: Narrativity and Reading Concepts in Detective Fiction,” Modern Fiction Studies, Volume 33, Number 3, Autumn 1987.
Leitch, Thomas M. “From Detective Story to Detective Novel,” Modern Fiction Studies, Volume29, Number 3, Autumn 1983.pp.475-484.
Liao, Ping-hui 廖炳惠and Yingche Huang黃英哲, “The Modernization of Print Culture in Taiwan: 1985-1945”, Books in Numbers Conference in Celebration of the 75th Anniversary of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October 17-18.2003. Harvard University.
Lits, Marc. “The Classical Origi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tective Novel Genre,” Trans. Paul Milan, PARA.DOXA, Vol.1, No. 2, 1995, pp.126~144.
〈座談會.奉公運動と台灣の民俗研究〉,《民俗台灣》,1944年9月號.
中村忠行,〈清末探偵小說史稿─翻訳を中心として〉,(一)《清末小說研究》第2號,1978年,總頁121~154;(二) 《清末小說研究》第3號,1979年,總頁236~286;(三)《清末小說研究》第4號,1980年,總頁372~428。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台灣探偵小說史稿〉,《歧阜聖德學園大學外國語學部中國語學科紀要》,第5號,2002年3月31日,頁1~30。
中島利郎編,〈台灣探偵小說年表〉,《歧阜聖德學園大學外國語學部中國語學科紀要》,第5號,2002年3月31日,頁31~39。
孔慧怡,〈以通俗小說為教化工具:福爾摩斯在中國(1896-1916)〉,《清末小說》19號,1996年12月。
王世慶,〈林本源之租館和武備與乙未抗日〉,《臺灣文獻》38卷4期,1987年12月。丘彥明整理,〈高羅佩傳奇─從中國公案小說說起〉,《聯合文學》10期,1985年9月。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臺灣文獻》51卷2期,2000年6月,頁163-173。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台灣風物》37卷1期,1987年,頁1~31;(下)《台灣風物》37卷4期,1987年,頁53~86。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期,2002年.5月,頁297-333。呂紹理,〈展示臺灣:一九○三年大阪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館之研究〉,《臺灣史研究》,9卷2期,2002年12月,頁103-144。呂興昌,〈台灣府城教會報中的文學資料與論述〉(未定稿),國立中正大學,「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3年11月8日、9日。
李承機,〈植民地統治初期における台灣總督府メディア政策の確立─植民地政權と母國民間人の葛藤〉,《日本台灣學會報》,4期,2002年7月,頁81-99。
李承機,〈植民地新聞としての《台灣日日新報》論--「御用性」と「資本主義性」のはざま〉,《植民地文化研究》,2號,2003年7月,頁169-181。
李承機,〈データにめる植民地台灣ジャーナリズムの發展〉,《アジア遊學》第48號,2003年2月,頁22-29。
林莊生,〈《民俗台灣》與金關丈夫─五十年後的讀感〉,《台灣風物》,45卷1期,1995年3月。
林寬量,〈日據時期臺灣警察組織以及教育人事〉,《警光》263期,1978年6月,頁39。河原功作、黃英哲譯,〈戰前台灣的日本書籍流通─以三省堂為中心〉,(上)《文學台灣》27期,1998年7月,頁253~264;(中)《文學台灣》28期,1998年10月,頁285~302;(下)《文學台灣》29期,1999年1月,頁207~225。
春丞,〈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上)《臺北文物》3卷2期,1954年8月,頁131~136;(下)《臺北文物》3卷3期,1954年12月,頁115~130
張圍東,〈日據時代臺灣的雜誌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7卷2期,2001年6月,頁66-75。張圍東,〈日據時代臺灣報紙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5卷3期, 1999年3月,頁49-58。許進發,〈台灣漢人民俗的研究者〉,《人本教育札記》147號,2001年9月。
郭啟賢,〈江肖梅與《台灣藝術》:憶念故人與歷史性雜誌〉,《台灣日報》副刊,1998年2月24日。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二章─初期新文學觀念的形成〉,《聯合文學》179期,1999年9月。陳建忠,〈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臺灣文學學報》3期,2002年12月,頁19月-141。陳鏡波,〈軟派文學與拙作〉,《臺北文物》3卷3期,1954年12月,頁68~69。
傅林統,〈兒童文學裡的推理小說〉,《研習資訊》10卷4期,1993年8月,頁67~69。黃永林,〈中國公案小說與西方偵探小說的比較研究〉,《外國文學研究》1994年03期,頁41~45。
黃美娥,〈二十世紀初期台灣通俗小說的女性形象─以李逸濤在《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的作品為討論對象〉,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二十世紀臺灣男性書寫的再閱讀--完全女性觀點」研討會,2003年10月18~ 19日。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47卷3期,1997年9月,頁43-88。黃美娥,〈傳統與維新:《台灣日日新報》記者魏清德的文明啟蒙論述〉,國立中正大學,「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11月8~9日。
黃得時、池田敏雄編,〈臺灣に於ける文學書目〉,《愛書》14輯,1941年5月。
黃慶聲,〈論《李卓吾評點四書笑》之諧擬性質〉,《中華學苑》51期,1998年2月,頁79~130。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史〉,《臺北文獻》直字,129期,1999年.9月,頁49-86。
劉德隆,〈晚清”譯述小說”初探〉,《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2期。
蔡盛琦,〈日治時期臺灣的中文圖書出版業〉,《國家圖書館館刊》91卷2期, 2002年12月,頁65-92。鄭喜夫,〈日據時期臺灣之警察〉,《自由青年》47卷4期,1972年4月。顧昕,〈烏托邦與極權主義〉,《當代》61期,1991年5月。四.網路資源:
「甲賀三郎の世界」網站:http://inat.cool.ne.jp/rampo/kohga/nonsyosetu_list.htm.
酒井美詠子「新說ルパンv.s.ホームズシリーズ」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jp/Bookend-Christite/8483/rfc/note2.html.
「怪盜ルパン翻訳史」網站: http://www.kurenoai.com/lupin/histoire.htm
http://www.aozora.gr.jp/index_pages/person726.html
http://www.aozora.gr.jp/index_pages/person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