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英文書目
(一)專書
Belden, Elionne L. W. Claiming Chinese Identity (New York, NY: Garland Pub., 1997).
Chen, Hsiang-Shui. Chinatown No More: Taiwan Immigrants in Contemporary New York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2 ).
Chen, Sibyl. Our Treasury: The Shaping of First-Generation Taiwanese Americans (USA: Intercollegiate Taiwanese American Student Association, 2002).
Chin, Jean Lau. Learning from My Mother’s Voice:Family Legend and The Chinese American Experience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5).
Kwong, Peter & Miscevic, Dusanka. Chinese America: 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s Oldest New Community (New York, NY: The New Press, 2005).
Kibria, Nazli. Becoming Asian American: Second-Generation Chinese and Korean American Identities (Baltimore, M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Lansford, Jennifer E., Kirby Deater-Deckard, and Bornstein, Marc H.. Immigrant Famili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2007).
Lau,Genevieve Man-hing. Chinese American Early Childhood Socialization in Communication (Ann Amber, MI: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8).
Louie, S. Vivian. Compelled to Excel: Immigration, Education and Opportunity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Min, Pyong Gap. The Second Generation: Ethnic Identity Among Asian Americans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2002).
Min, Pyong Gap. Asian Americans: Contemporary Trends and Issu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5).
Sung, Betty Lee. The Adjustment Experience of Children in New York City (Staten Island, NY: The Center for Migration Studies, 1987).
Tung, May Paomay. Chinese Americans and Their Immigrant Parents Conflict, Identity, and Values (New York, NY: The Haworth Clinical Practice Press, 2000).
Wong, Bernard. Ethnic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New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Boston, MA: 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1998).
Zinzius, Birgit. Chinese America Stereotype and Reality: 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of Chinese Americans (New York, NY: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2005).
(二)期刊與論文
Ferguson, Susan J. “Challenging Traditional Marriage Never Married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Women,” Gender and Society, Vol.14, No.1(2000), pp.136-159.
Kibria, Nazli. “Race, Ethnic Options, and Ethnic Binds: Identity Negotiations of Second Generation Chinese and Korean America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Vol. 43, No. 1(2000), pp.77-95.
Park, Kyeyoung. “I Really Do Feel I’m 1.5: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 and Community by Young Korean American,” Amerasia Journal, Vol. 25, No.1(1999), pp.139-164.
Schnittker, Jason. “Acculturation in Context: The Self-Esteem of Chinese Immigrant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Vol. 65 , No. 1(2002), pp.56-76.
Thai, Hung C. “Splitting Things in Half Is So White!”:Conceptions of Family Life and Friendship and the Formation of Ethic Identity among Second Generation Vietnamese Americans,” Amerasia Journal, Vol. 25, No.1(1999), pp.53-88.
Yang, Fenggang. “ABC and XYZ: Religious, Enthic and Racial Identities of New Second Generation Chinese in Christian Churches,” Amerasia Journal, Vol. 25, No.1(1999), pp.89-114.
Zhou, Min. "Coming of ag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Asian American Children," Amerasia Journal, Vol. 25, No.1(1999), pp.4-26.
二、中文書目
(一)官方出版品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台灣移民美國僑民長期追蹤第二(2004)年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僑務委員會,2004年。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台灣移民美國僑民長期追蹤第四(2006)年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僑務委員會,2007年。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台灣移民美國僑民長期追蹤第五(2007)年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僑務委員會,2008年。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各國華人人口專輯-第二輯》。台北,行政院僑務委員會,2005年。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華僑經濟年鑑-美洲篇》。台北,行政院僑務委員會,2001年。
徐榮崇、僑務委員會編著,《美國台灣僑民生活適應及發展之研究-以洛杉磯為例》。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6年。
蕭新煌、周素卿、陳東昇、曾嬿芬,《台灣地區移民及在美國的調適過程與回流轉向:以洛杉磯及紐約為例》。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1994年。
龍文彬、江佳慧,《台灣地區移居美國僑民長期追蹤調查制度與方法》。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3年12月。龍文彬、黃國枏,《台灣及兩岸三地華人人口推估方法-理論架構與實證探討(以美國為例)》。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3年12月。
(二)專書
丁文、徐泰玲,《當代中國家庭的巨變》。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家庭研究中心編,《中國家庭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12月。
尹章華編著,《留學移民法律實務》。台北,文笙書局公司,2006年。
尹曉煌著,徐穎果主譯,《美國華裔文學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王秀惠,《種族歧視與性別-二戰前美國大陸男性華人之經歷》。台北,允晨文化,2006年。
王恩銘,《當代美國社會與文化》。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錦堂,《紮根-華人教育在美國》。台北,台灣商務書局,2007年。
王錦瑭,《美國社會文化》。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令狐萍,《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安東尼.紀登斯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5年12月。
朱世達,《當代美國文化與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羊憶蓉、林全等著,《台灣的教育改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12月。
艾倫.亞瑟羅德(Alan Axelrod)著,賈士蘅譯,《美國史》。台北,台灣商務書局,2005年。
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年4月。
吳前進,《美國華僑華人文化變遷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呂俊甫著,洪蘭、梁若瑜譯,《華人性格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李又寧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悅與辛酸(二)》。紐約,天外出版社,1999年。
汪樹華,《美國華人政治參與之研究》。台北,海華文教基金會,2001年。
汪樹華,《美國華裔青年認同之研究-以1996年海外華裔青年暑期返國研習團員為例》。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1996年。
周何主編,《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3月。
周敏著,郭南譯,《美國華人社會的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彼得‧史托克(Peter Stalker)著,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台北,書林出版社,2002年。
林之平,《我要回家-一個小留學生發自內心的吶喊》。台北,日之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哈佛留學中心代辦部著,《2004-2006美國留學寶典》。台北,哈佛英語出版社,2004年。
夏誠華,《旅美華人、留學生對中華民國政治態度之研究》。台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1994年。夏誠華主編,《新世紀移民的變遷》。新竹,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6年。
袁明,《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四德,《異鄉文化的接受與同化:1940至1960年之間美國華僑史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許烺光著,徐隆德譯,《中國人與美國人》。台北,南天書局,2002年。
許擇昌,《從留學生到美籍華人-以廿世紀中葉台灣留美學生為例 》。台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1年。
郭實瑜,《由台灣前往美國的「小留學生」問題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2年。
陳依範著,韓有毅、何勇、鮑川運譯,《美國華人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年。
陳靜瑜,《美國族群史》。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2月。
陳靜瑜,《美國臺灣移民的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析探(1980-2000年) 》。台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5年。陳靜瑜,《紐約曼哈頓華埠-一個美國華人社區之個案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
陳靜瑜,《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美國華人社會史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12月。
陳懷東,《美國華人經濟現況與展望》。台北,世華經濟出版社,1991年。
陳鐵銘,《住美國好輕鬆》。台北,擎松出版公司,2003年。
陸薇著,《走向文化研究的華裔美國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陶家琪,《華裔子女成功之路》。台北,春天出版國際文化公司,2008年9月。
麥禮謙,《從華僑到華人》。香港,三聯書局,1992年。
黃兆群,《美國的民族、種族和同性戀-美國社會的歷史透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
黃武雄,《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黃隸群,《家有小留學生:小留學生問題面面觀》。台北,婦女與生活出版社,2003年。
楊成安,《國人海外移民現況與動機探討之研究》。台北,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1994年。
楊鳳崗著,默言譯,《皈信、同化、疊合身份認同-北美華人基督徒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葛永光,《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蒲若茜,《族裔經驗與文化想像-華裔小說典型母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劉柏川著,尹萍譯,《偶然生為亞裔人-一位ABC的成長心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9年。
劉曉莉,《星條旗下的中國人》。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
劉錫霖、郭康健主編,《蛻變中的中國家庭》。香港,廣角鏡出版,1997年。
蔡文輝,《美國社會與美國華僑》。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
鄧蜀生,《世代悲歡美國夢-美國移民歷程及種族矛盾(1607-200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6月。
營志宏,《美國移民法》。台北,楊智文化出版社,2004年。
賽繆爾.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著,高德源、劉純佑、石吉雄譯,《誰是美國人-族群融合的問題與國家認同的危機》。台北,遠足文化事業公司,2008年12月。
鄺治中著,楊立信、壽進文譯,《新唐人街》。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關合鳳,《東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尋求-美國華裔女性文學研究》。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三)期刊與論文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等,〈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第68期,2006年2月,頁137-170。王宏仁,〈族群認同與國際移民趨勢〉,《科學月刊》第31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938-943。王宏仁、張書銘,〈商品化的臺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第六期,2003年,頁177-221。
朱立智,〈戰後台灣美國台籍華僑社會的形成淺述〉,《東南亞研究》,第4冊,2002年,頁68。
巫秋玉,〈融合抑或游離:居英香港華人的文化適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1999年,頁55。
李巧雯,〈美國華人新移民社會發展與適應之初探〉,《中興史學》,第11期,2005年6月,頁129-160。李其榮,〈尋求生活方式的同一性-美加新華僑華人的文化認同分析〉,《東南亞研究》,第5期,2008年,頁69-77。
李其榮,〈華人新移民與後工業美國社會-兼論“模範少數族裔理論”〉,《世界民族》,第3卷,2001年,頁34-41。周敏、王曉輝,〈華裔美國人的精英群體〉,《社會學研究》,第5期,2000年,頁48-63。
周敏、黎熙元,〈族裔特性、社會資本與美國華人中文學校〉,《世界民族》,第4期,2005年,頁30-40。
周敏著,高偉濃、萬曉宏譯,〈美國華裔人口發展趨勢和多元化〉,《人口與經濟》,2004年,第3期,頁18-21。
孟令明,〈九十年代華人參政剖析〉,《八桂僑史》,第3期,1997年,頁33-38。
姜蘭虹、宇宙,〈同化與台灣認同的提昇:1990年至2000年間美國台灣出生的移民之研究〉,《人口學刊》,第38期,2009年6月,頁115-160。
姜蘭虹、宋郁玲,〈移民就業類型與適應-以澳洲臺灣移民為例〉,《地理學報》,第29期,2001年5月,頁1-26。姜蘭虹、廖珮君、徐榮崇,〈年輕移民在台灣、澳洲兩地之間流動的原因、適應與自我認同〉,《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36期,2005年10月,頁59-87。姜蘭虹、趙建雄、徐榮崇,〈當代華人的海外移民〉,《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24期,1998年7月,頁59-84。施雪琴,〈近年來港人移民潮對香港社會經濟的影響〉,《八桂僑史》,第4期,1998年,頁29-32。
洪玉儒,〈美國臺灣移民政策的現狀(1980-2004)〉,《中興史學》,第12期,2006年6月,頁153-196。孫珮瑜,〈看好亞洲發展潛力小留學生掀起回流潮〉,《天下雜誌》,第329期,2005年8月,頁146-148。
馬宗潔,〈華裔移民的代間美國化差異與母親親職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29期,頁207-230。
高淑清,〈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001年12月,頁225-285。張茂桂、徐良熙,〈第一代與第二代華裔美國居民之社會經濟地位分析〉,《美國月刊》,第3卷,第8期,1988年12月,頁105-125。莊國土,〈中國新移民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6期,1998年,頁34-42。莊國土,〈近30年來的中國海外移民:以福州移民為例〉,《世界民族》,第3期,2006年,頁38-46。
莊國土,〈從移民到選民:1965年來美國華人社會的發展變化〉,《世界歷史》,第二期,2004年,頁68-77。
Lien,Pei-te(連培德).”Understanding the Ethnic Identity of Chinese and Other Asian American at the Dawn of the 21th Century”,《時代變局與海外華人的族國認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出版,2003年),頁1-21。
陳國明,〈在美華人家庭價值取向的變遷〉,《海外華人研究》,第2期,1992年,頁111-121。陳靜瑜,〈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華僑社會嬗變的狀況探析,1950-90〉,《興大歷史學報》,第8期,1998年6月,頁229-270。陳靜瑜,〈近半世紀來美國華僑社會史的研究取向述評〉,《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下),2002年6月,頁1117-1143。陳靜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華人的地位變遷〉,《興大歷史學報》,第9期,1999年6月,頁117-159。黃光榮著,程曉迪譯,〈戰後洛杉磯地區新移民對華僑華人社會的影響〉,《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4期,1997年,頁64-65。
黃昆章,〈美國的台灣移民〉,《華僑華人史研究》,第2期,1994年,頁10-14。
黃素卿,〈華裔離散族群意識及華裔移民認同:《桑青與桃紅》和《千金》〉,《中外文學》,第34卷,第9期,2006年2月,頁237-264。黃儀娟,〈台裔移民在美文化適應-邊緣化的適應心態〉,《教育社會學通訊》,2000年,頁22-28。葉文振、林擎國,〈試析在美華人異族通婚的原因和問題〉,《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4期,1994年,頁32-41。
劉宏,〈跨國華人:實證分析與理論思考〉,《二十一世紀》,第71期,2002年6月,頁120-131。劉卓、楊大偉,〈從邊緣到主流:華裔美國婦女社會地位上升歷程〉,《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5年11月,頁71-75。
鄭瑞林,〈台灣移民的特點和貢獻〉,《華僑華人史研究》,第1期,1995年,頁37-40。
薛光祖,〈中、美雙重文化的認同與移民心態的調適〉,《臺灣教育》,第598期,2000年10月,頁2-5。蘇卿,〈移民社會的定心丸〉,《傳揚福音雜誌》,2007年9月號,第38集,頁8。
(四)學位論文
朱苑綺,〈美國大洛杉磯地區中文學校之探討—以洛杉磯郡和橘郡為例(1965-2005)〉。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李巧雯,〈美國洛杉磯華族的社會適應與發展〉。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洪玉儒,〈遷移、嬗變與認同:從加州蒙特利公園市到聖蓋博谷華人移民社區之型塑(1965-2006)〉。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夏誠華,〈旅美國學人、留美學生對中華民國政治態度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晏餘生,〈美國華裔幫派的發展及其衍生之社會問題〉。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陳明傑,〈美國種族、族群問題與多元文化教育〉。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陳郁仁,〈小留學生家長教育選擇行為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黃國柟,〈美國台灣移民居留身份預測模式探討〉。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儀娟,〈跨文化母職倫理與教養態度之質性研究-以移居美國之台裔女性知識份子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楊智翔,〈澳洲台灣年輕移民生活適應與身份認同過程之探討-以墨爾本為例〉。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廖珮君,〈澳洲回流台灣年輕移民在台、澳社會間的適應與自我認同〉。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鍾佳君,〈加拿大台灣回流年輕移民在適應與認同之研究〉。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魏瓊玲,〈留學生返國生活適應歷程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2004年。(五)報刊資料
《世界日報》(美洲版),1980年~2009年。
《聯合報》,1980年~2009年。
《民生報》,1995年。
《星報》,2002年。
(六)網路資料
亞裔媽媽也瘋狂圖片擷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KnloiM-0Ns,2010年4月1日。
傅滿州劇照擷取:
http://www.imdb.com/media/rm1684510720/ch0026693,2010年4月1日。
陳查理系列影片封面圖片擷取:
http://www.imdb.com/media/rm4115042816/tt0027439,2010年4月1日。
中國經濟網,網址:http://big5.ce.cn/,2010年4月1日。
中華文化學院,網址:http://www.icc-houston.org/,2010年4月1日。
中華語言學校,網址:http://www.thechineselanguageschool.org/index.shtml,2010年4月1日。
中美國際學校,網址:http://www.cais.org/,2010年4月1日。
光華實驗中文學校,網址:http://www.nvcs98.org/,2010年4月1日。
矽谷中文學校,網址:http://www.svcs-us.org/,2010年4月1日。
芝加哥西郊合作中文學校,網址:http://sites.google.com/site/cooperativecls/,2010年4月1日。
美華中文學校,網址:http://www.meihwa.org/,2010年4月1日。
南加州洛杉磯西區中文學校,網址:http://westsidechineseschool.com/ 2009-10/,2010年4月1日。
國語語文學校,網址:http://mandarinschool.org/,2010年4月1日)。
華新雙語中文學校,網址:http://www.hwashinschool.org/,2010年4月1日。
費利蒙中文學校,網址:http://www.fremontchineseschool.org/,2010年4月1日。
新學友教育學習中心,網址:http://www.shareworldlearning.com/,2010年4月1日。
漢莘中文學校,網址:http://hannsingchineseschool.org/default.aspx,2010年4月1日。
黎明中國學校,網址:http://www.li-ming.org/,2010年4月1日。
灣谷中文學校,網址:http://www.bayvalleychineseschool.org/,2010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