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典劇論(古籍類)
唐‧崔令欽:《教坊記》,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二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一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元‧鍾嗣成:《錄鬼簿》,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二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賈仲明:《錄鬼簿續編》,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二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徐渭:《南詞敘錄》,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三冊,北京:中國明‧王世貞《曲藻》,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明‧李贄:《李卓吾批評幽閨記》:明代版畫叢刊八,國立故宮博物院,1988年
明‧王驥德:《曲律》,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徐復祚:《曲論》,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馮夢龍:《馮夢龍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呂天成:《曲品》,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凌濛初:《譚曲雜劄》,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劇品》,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清‧金聖嘆:《第六才子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清‧李調元:《雨村曲話》,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清‧李調元:《劇話》,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清‧梁廷柟:《曲話》,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清‧劉熙載:《曲概》,收於《新曲苑》第二冊‧第二十九種曲學叢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清‧王季烈:《螾廬曲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清‧許之衡:《曲律易知》,台北:台北郁氏印獎會,1979年
二、劇本
明‧臧懋循編:《元曲選》,台北:中華書局,1993年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三、戲曲專書
(一)戲曲史、戲曲理論史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上海:中華書局,1953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年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王古魯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社,1989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收於《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
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俞為民:《李漁『閒情偶寄』曲論研究》,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俞為民、孫蓉蓉:《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台北:華正出版社,1998年
蔡鐘翔:《中國古典劇論概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8年
陳竹:《中國古代劇作學史》,武漢出版社,1999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討論》,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二) 專著
金夢華:《汲古閣六十種曲敘錄》,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5
曾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汪志勇:《明傳奇聯套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
鄭嬰:《戲劇概說》,臺北:赤子社出版,1980
周貽白:《周貽白戲劇論文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范鈞宏:《戲曲編劇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秦學人、侯作卿:《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彙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張庚:《張庚戲劇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
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北京大學,1984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張 敬:《明清傳奇導論》,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陳多、葉長海:《中國歷代劇論選注》,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張?庚:《戲曲藝術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蘇國榮:《中國劇詩美學風格》,台北:丹青出版社,1987年
夏寫時:《論中國戲劇批評》,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錢南揚:《戲文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王永健:《中國戲院文學的瑰寶──明清傳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曉:《比較研究﹕古劇結構原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金登才:《戲劇本質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附明傳奇夠沈書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隗芾、吳毓華:《古典戲曲美學資料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
周寧:《比較戲劇學─中西戲劇話語模式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3年
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俞為民:《李漁〈閒情偶寄〉曲論研究》,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黃麗貞:《南劇六十種曲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傅?謹:《戲曲美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沈達人:《戲曲的美學品格》,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
張覺明:《電影編劇》,臺北:揚智文化事業,1997年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杜書瀛:《李漁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游宗蓉:《元雜劇排場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陸?林:《元代戲劇學研究》,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許建中:《明清傳奇結構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台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9年
蘇國榮:《戲曲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傅?謹:《中國戲劇藝術論》,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廖藤葉:《中國夢戲研究》,台北:學思出版社,2000年
吳?戈:《戲劇本質新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多:《戲曲美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貫?涌:《戲曲劇作法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三) 國外戲劇專著
高爾基著,孟昌等譯:《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Katheleen George著,張全全譯:《戲劇節奏》,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亞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詩學箋註》,台北:中華書局,1993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四)其他
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四、期刊
(一)台灣地區
沈謙:〈琵琶記淺探〉,收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四卷第二期,1971年2月陳慧樺:〈論湯顯祖的牡丹亭〉,收於《幼獅月刊》,第四十一卷第四期,1975年5月陳慧樺:〈「殺狗記」裡的人物和語言〉,收於《幼獅月刊》第二十四卷第二期,1975年8月王永炳:〈琵琶記在戲曲文學上的成就〉,收於《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戲劇類二》,台北:幼獅文化,1980年
Cyril Birch著,賴瑞和譯:〈明傳奇的一些關注和技巧〉,收於《中外文學》第九卷第三期,1980年8月
葉慶炳:〈論明傳奇家門的體制〉,收於《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歐陽炯:〈「殺狗記」初探〉,收於《大陸雜誌》,第六十七卷第一期,1983年7月黃敬欽:〈劉知遠故事遞變始末〉,收於《逢甲學報》第十八期,1985年11月曾永義:〈說排場〉,收於《漢學研究》第六卷第一期,1988年6月林鶴宜:〈阮大鋮對「錯認」、「巧合」編劇手法的運用〉,收於《戲曲小說研究》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王安祈:〈王魁戲幾種不同的結局〉,收於《東海學報》第三十三卷,1992年6月林鶴宜:〈台灣地區「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博、碩士學位論文寫作概況(民四十五∼八十二(上)〉,《國文天地》9:5=101,1993年10月?林鶴宜:〈台灣地區「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博、碩士學位論文寫作概況(民四十五∼八十二(下)〉,《國文天地》9:6=102 ,1993年11月孫康宜:〈明傳奇的結構─「琵琶記」與「牡丹亭」析論〉,收於《中國文哲研究所通訊》第四卷第一期,1994年2月
王璦玲:〈論明清傳奇名作中「情境呈現」與「情節發展」之關聯性〉,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4年3月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中主題意識之深化與其結構設計〉,《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1995年9月。曾永義:〈從戲曲論說『中國現代歌劇』〉,收於《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2年
葉長海:〈明清戲曲演藝論〉,收於《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n,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2年
許子漢:〈戲曲「關目」義涵之討論〉,收於《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2年7月(二)大陸地區
汪光耀:〈古典戲曲理論縱橫談〉,《徽州師專學報》,1987年3月
何加焉:〈試談中國古典愛情戲曲的大團圓結局〉,《中華戲曲》第三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李遠強:〈戲曲寫夢與野性思維〉,收於《戲劇戲曲研究》,1994年5月
古 今:〈從雜劇到傳奇的「紅梨記」〉,收於《聊城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
崔向榮:〈從《琵琶記》「三不從」關目的設置看蔡伯喈形象的創造〉,《暨南學報》第21卷第5期,1999年9月
何云貴:〈情節論〉,《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二期第十七卷,2001年
人弋:〈馮夢龍論戲曲情節〉,《湖南大學學報》15卷3期,2001年9月
五、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潘麗珠:《〈元曲選〉百種雜劇情節結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侯雲舒:《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研究》,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侯淑娟:《浣紗記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二)碩士論文
周彥文:《毛晉汲古閣刻書考》: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0年趙雅玲:《白兔記研究》,逢甲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3年
侯雲舒:《明清戲劇理論之結構概念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李相喆:《明代戲曲創作論研究》,台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95年
林鶴宜:《阮大鋮石巢四種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6年
鄺采芸:《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轉討論為線索》,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劉君 :《湯顯祖戲曲理論之研究》,高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賴慧玲:《明傳奇中宗教腳色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梁惠敏:《中國戲曲私奔程式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