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產力中心(2006)。商業創意設計家:柯鴻圖:君子不器。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p. 23。
行政院客委會(2007)。客家衣展風華。臺北:客委會,pp. 61, 90。
吳清桂(2010)。臺灣花布-收藏臺灣最美麗的情感與記憶。臺北:大塊文化,p. 46。
吳清桂(2008)。臺灣的設計寶庫-傳統花布圖樣150。臺北:如何,pp. 3, 5, 13, 14, 43, 140, 159。
阮綠茵、郭辰嘉、陳思聰、李佩玲、管倖生 等(2006)。設計研究方法。臺北:全華,pp. 37, 39, 47, 125, 285, 286, 289。
何政廣(1996)。杜菲:描繪光與色大師。臺北:藝術家,p. 10。俞龍通(2008)。文化創意‧客家魅力: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觀點、策略與案例。臺北:遠流,pp. 1, 20, 44。
柯鴻圖(1995)。設計家系列-柯鴻圖作品集。臺北:雄獅圖書,p. 140。
?騠A珊(2007)。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臺北:田園城市,p. 79。
翁德明(1992)。裝飾派藝術。臺北:遠流,pp. 1, 3, 40, 44。
侯迺慧(1991)。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臺北:東大,p. 233。
陳景林、馬毓秀 (2004)。大地之華-臺灣天然染色事典(續)。臺中:中縣文化局,p. 14。
張瓊慧 (2004)。尋找臺灣紅。臺北:文建會,pp. 3, 12。
國家歷史博物館 (2002)。布拉格之春:新藝術穆夏展。臺北:史博館,p. 46。
彭思園 (2010)。MIT就是好禮。臺北:橘子文化,p. 53。
蔡綺 (1997)。「新藝術」研究。臺中:捷太,pp. 1, 15, 198。
蔡昌吉、阮福信、彭立勛(2002)。當代美術鑑賞與人生。臺北:新文京開發,pp. 239, 241, 243。
鄭惠美 (2006)。藍衫與女紅:客家女子衣飾美學。新竹: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p. 4。積木文化編輯部 (2008)。好樣臺灣平面設計14人。臺北:積木文化,p. 84。
潘襎 (2008)。威廉.莫里斯:近代美術工藝運動推動者。臺北:藝術家,pp. 36, 46。
蕭明瑜、楊敏芝、蔡?美 (2009)。老寶貝 新創意:產業文化資產轉化設計。
臺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pp. 8, 9。
鍵和田務(1991)。李新富審定。設計史。臺北:藝風堂,pp. 84, 106。
簡錦玲(2003)。詩情花意:中國花卉事典。臺北:大樹文化,p. 56。
Chris Barker(2004)。羅世宏譯。文化研究:文化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p. 200。
Felice Hodges、Emma Dent Coad、Anne Stone、Hugh Aldersey-Williams(2000),
李玉龍、張建成 譯。新設計史。臺北:六合,pp. 12, 28, 104。
Lakshmi Bhaskaran(2008)。羅雅萱 譯。當代設計演化論。臺北:大雁,pp. 24, 25, 42, 43, 86, 87。
Michael Quinn Patton (1999)。吳芝儀、李奉儒 譯。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圖書,p. 279。
Peter Brooker(2003)。王志弘、李根芳 譯。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 p. 33。
王嘉驥(2006)。以天地為棟宇-關於林明弘與其他作品的一些想法。典藏今藝術,171期,p. 208。
李維菁(2000)。生活像藝術,藝術像生活-林明弘。藝術家,306期,pp. 462, 465, 466, 467。邱舜平(2007)。「幔」延花漾視古今-威廉莫里斯印花設計與新客庄布花工藝鏡像。歷史月刊,237期,pp. 18-24。林弘璋(2004)。花樣姿態:林明弘的作品。典藏今藝術,147期,pp. 104, 105, 107。
胡永芬(2002)。離「家」出走的男孩-看林明弘土花布紋的蔓生。現代美術,102期,p. 67。陳美禎(2007)。客家花布彰顯生活新美學。客家文化季刊,21期,pp. 42, 43。
彭立勛(2008)。用第三空間理論解讀梭妮亞德洛內(Sonia Delaunay)創作的時代意涵及落實臺灣本土化的啟示。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6),pp. 161, 163。游崴(2005)。被花布隔開的前後文。典藏今藝術,158期,p. 176。
黃海鳴(1999)。何人、何物、何事的演出?試分析一九九九林明弘伊通個展-這裡。藝術家,292期,pp. 356, 357。賴駿杰(2008)。從圖像認同到文化認同—以林明弘與L.V.為例。成藝學刊,2期,p. 121。賴駿杰(2009)。林明弘研究:花布、空間,與認同。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p. 4。Alain-Ren? Hardy( 2003), Art Deco Textiles, U.K:Thames & Hudson Ltd., pp. 105, 144.
Coombes, A. E. & Brah, A. (2000). Hybridity and its discontents, Florence, KY, USA:Routledge, p. i.
Charlotte Samuels( 2003), Art Deco Textiles, U.K:V&A, p. 101.
Dagmar Neuman ( 2011), Early Learning and Awareness of Division: A Phenomenographic ,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Vol. 40, No. 2 (Nov., 1999), p. 102.
Floch, Jean-Marie( 2001), Visual Identities, U.K: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p. 5.
Hartley, John (1995), Creative Industries, in Creative Industries, John Heartley (editor), Blackwell Publishing, p. 26.
Hall Stuart(1990),“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in J. Rutherford, 1ed.,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U.K:Lawrence & Wishart, p. 225.
Hall Stuart(1992),“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in S Hall, D. Held and T. McGrew (eds)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 Cambridge:Polity Press, p. 275.
Hasselgren, B. & Beach, D. (1997). Phenomenography: A good-for-nothing brother of phenomenology? Outline of an analysi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16, pp. 191-202.
Jacques Derrida ( 1978), 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 Alan Bass. U.K:Routledge, p. 285.
Li-Hsun Peng ( 2007), Crossing Borders: A Formosan''s postcolonial exploration of European Art Deco women designers, p. 5.
Mishler (1986), Elliot G. Research Interviewing: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9.
Malcolm Hasslam (1989), In the Nouveau Style, U.K:Thames & Hudson Ltd., p. 178.
Marton, F.(1986). phenomengraphy. A research approach to investigating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reality. Journal of Thought, 21, pp. 28-49.
Parry, Linda (2005), Textiles of 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 U.K: Thames & Hudson Ltd., p. 35.
Schneider, R.(2001). Directing Reconsidered: A Theoretical,. KY, U.S.A: Routledge. , p. 167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6月21日,
取自: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39/1302/201532.html
北區國際光點計畫 (2010)。花樣偶戲人生-彰藝坊:偶相與花樣工作室。2011年4月28日,取自:http://www.tteacafe.tw/?p=147
北區國際光點 (2010)。北區國際光點-彰藝坊Chang Yi Fang【影片】。2011年4月28日,取自: http://www.tteacafe.tw/?p=147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2011)。杜鵑花 奼紫嫣紅的山中精靈。2011年5月29日,取自:http://trail.forest.gov.tw/epaper/EcoDictionary/1_Rhododendron/Plant.html
李采洪(2005)。一塊臺灣花布,一個世界級藝術家。alive優生活,5。2010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1718吳錦勳(2007)。你在我的作品裡-林明弘。2011年03月14日,取自
http://forum.30.com.tw/Board/print.aspx?go=1550
林明弘,99年6月9日,取自: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old&s_dir=20060608&s_code=0328& s_cat
張倩瑋(2006)。阿嬤ㄟ花布 紅到國外去。新臺灣週刊,523。2010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3929
陳素琴(2005)。臺灣蘭花王國的祕密武器。大紀元,2011年5月29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5/4/25/n887441.htm
黃瀚瑩(2010)。推廣臺灣花布的吳清桂。講義雜誌電子報,313期。2011年3月10日,取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E0022/175924/web/
曾儀、陳慧娟 (2006)。當花離開布。美麗佳人,157期。2011年3月14日,取自: http://magazine.sina.com/gb/marieclaire/157/2006-05-18/ba9790.html
富邦藝術基金會 (2009),2011年5月2日,取自:http//www.fubonart.org.tw/cowparade/cow1.htm
新太源藝術工坊,2011年4月29日,取自:http://www.sty-art.com.tw/businessinfo.php
彰藝坊,2011年4月29日,取自:http://www.cyf-bodehi.com.tw/
Amy Butler,2011年5月4日,取自:http://www.amybutlerdesign.com
Design Dose,2011年5月4日,取自:http://designdoseblog.com
Earli,2010年6月9日,取自:http//www.ped.gu.se/biorn/phgraph/civil/graphica/newph.html
Joel Dewberry,2011年5月4日,取自:http://www.joeldewberry.com
Marimekko,2011年5月4日,取自:http://www.marimekko.com
OTOP地方特色網,2011年4月29日,
取自:http://www.otop.tw/feature/105169.htm
Taiwan Review,2010年5月6日,取自: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xitem=45209&ctnode=1337&mp=1
W DESIGN STORE,2011年5月4日,取自:http://www.designstore.com.tw0619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