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05: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盧星廷
研究生(外文):Hsing-ting Lu
論文名稱:政經改革與國力增長關係之研究─以秦商鞅變法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crease of National Power and Reform in Political & Economical Dimension-A Case Study of Sang-yaung Reform in Qin State
指導教授:施正權施正權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chuan S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國際事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國家權力權力商鞅變法秦國政經改革
外文關鍵詞:national powerpowerSang-yaung ReformQin StateReform in Political & Economical Dimens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7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國家權力是用來評判與比較國家之間,其力量高低劣敗的分析理論。當一國的國家權力是強過或優於其他競爭對手時,也即代表著這個國家有能力可以強加其意志在別的國家之上;而這種能夠強加意志於別的國家之上的能力,其最佳的保證與最終呈現的方式即是-具有效用的軍事能力,這將使得國家能夠抵抗或壓制其他的對抗意志。所以,一國國家權力的增長與發展,即每每能夠牽動整個國際局勢的變化,國家之間亦是汲汲於國家權力發展的競賽;不過,在這種競賽當中其真正產生勝敗差別的關鍵所在,則又往往不是單從軍事上戰爭的勝敗所呈現的結果,這種單由軍事面向上的分析與觀察之中所能夠發現的。於是,在本研究當中即以政治暨經濟上的改革,來呈現與研究國家權力增長的轉變過程,以探究能夠致使國力增長的關鍵因素。當中則以戰國時代秦國商鞅的變法作為研究的個案,以國家權力的研究途徑作為分析的經緯,而在實作分析上分為國家資源、國家執行能力,以及軍事能力等三項主要的分析範疇。將秦國商鞅變法的過程與結果,以及其中所代表的改革與國力增長的意義,作逐項的分析探究。
在研究當中即發現,商鞅變法基於春秋戰國之際的時代劇變與典範的轉移情勢之下。于國家資源的範疇當中,以發展農業經濟為主軸,進行土地與人力資源上的變革,將投入農作的土地與勞力提高,使得農產增加;而且再加上一套嚴密的國家自然資源暨農產管理制度,讓秦國的國家資源大幅增加。其次,在國家執行能力上,則基於秦國所面對的直接外部壓力,以及秦國本身所懷有的修正主義國家目標,使得秦國具有強烈的動機進行變法。而這種動機也隨即反應在秦國的基本能力之上;政府相對於社會的權力是佔有絕對的優勢,因而有利政府對自我目標的設定與貫徹;此外,再加上對於法治價值的建立,即使得秦國的國家執行能力能夠增強。而在第三範疇軍事能力之上,則基於國家資源增長所帶動的國防資源增加;並改革戶政制度擴增兵員,以及遷都咸陽,使得總體投入軍事部門的戰略資源上有所增長;另外,在實際作戰上則以激發人民作戰意志為目的,采行軍功爵制度,使秦民能夠勇於為國作戰。最終,秦國在作戰能力上,即整合了大量作戰物資與勇戰之民,在對外征戰中獲得勝利,這也正是標誌著秦國國家權力的增長。而再論其關鍵所在,即為基於國家執行能力的轉化機制,而對於國家資源與軍事能力的交互作用,繼而使得國力能有整體的提升,導致秦軍作戰能力的增強。
The study of national powers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udies. By this theory, we could know how powerful or weakness a nation is. If one nation is more powerful or has advantages over others, it usually means that it can imposes it’s will on other nations, and the power could be implied in military forms in the ultimate term. Therefore, any nation’s national powers development or increase always makes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balance situation, thereby many nations commitment to promote their national powers to insure their survival and interests. Then, in this study, it will use a case study method with the Sang-yaung Reform in Qin State that an event happened in ancient China. Through this reformation, Qin State became a great power in the Warring States, and then finally unified the other six states.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we expect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how national powers increases, then discover those critical factors in the increasing process.
For above objective, the approach of national powers studies is to guide whole case study in practical research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framework of measuring national powers divided into three realms, national resources, national performance, and military capability, that are to analysis and assesses those demarches of Sang-yaung Reform respectively. In consequently speaking, the critical factor in Sang-yaung Reform was national performance realm-the powers of state, because a state could convert material resources to tangible and effective powers. And within the study, the conversional function could lead the reformations in other tow realms. One is the national resources that a state leads the economic leading section and controls all critical resources, another one is military capabilities that a state executes the demarches to compel people to fight for their country. After all, this interaction between national performance and other tow realms of national powers, had caused the Qin state’s national powers increase, and finally got a military victor form his neighbor state Wei.
目錄
緒論..........................................................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相關研究文獻回顧..........................................5
三﹑研究途徑與方法...........................................10
四﹑研究範圍與限制...........................................18
第一章 春秋戰國之際的時代變革與秦國的發展.....21
第一節 春秋戰國之際的變革..................................22
第二節 戰國時期秦國之外六國與其變法.........................31
第三節 秦國變法前的國勢.....................................38
第二章 秦國的國家資源..................................45
第一節 秦國的資本資源.......................................45
第二節 秦國的人力資源與進取心..............................51
第三節 秦國的物質資源與技術.................................58
第三章 秦國的國家執行能力...........................65
第一節 秦國的外部壓力......................................66
第二節 秦國的基本能力.......................................72
第三節 秦國的觀念資源.......................................78
第四章 秦國的軍事能力.................................85
第一節 秦國的戰略資源.......................................86
第二節 秦國的轉化能力.......................................91
第三節 秦國的作戰能力.......................................97
結論........................................................105
一﹑研究回顧與發現..........................................105
二﹑研究展望................................................111
參考書目....................................................114
一﹑中文部分................................................114
二﹑英文部分................................................117
附圖........................................................120
附圖1春秋形勢圖.............................................122
附圖2戰國七雄圖.............................................123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文獻
《公羊傳》。台北:新興書局,民國48年。
《左傳》。台北:新興書局,民國48年。
《國語》。台北:里仁書局,民國69年。
《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民國68年。
《管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
《吳子》。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4年。
《孫子》。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4年。
《尉繚子》。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4年。
《商君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
《荀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3年。
《孟子》。台北:新興書局,民國48年。
《莊子》。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1年。
《韓非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
《呂氏春秋》。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
《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6年。
《漢書》。台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5年。
《後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7年。
《淮南子》。台北:世界書局,民國44年。
《說苑》。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4年。
《通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
《晉書》。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4年。
《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
(二)專書
Earl Babbie著,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87年。
Hans J. Morgenthau著,張自學譯,《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s,4thed. 1966)。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5年。
Ray S. Cline著,王洪鈞譯,《一九七七年世界國力評估─列強策略游動演算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70年。
中國軍事通史編委會,《中國軍事通史》,卷二《春秋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中國軍事通史編委會,《中國軍事通史》,卷三,《戰國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中國軍事通史編委會,《中國軍事通史》,卷四《秦代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孔恩(Thomas Kuhn)著,王道還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王恢編,《史記本記地圖考》。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9年。
王閣森編,《齊國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8年。
余宗發,《先秦諸子學說在秦地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余宗發,《雲夢秦簡中思想與制度鈎摭》。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
吳九龍主編,《孫子校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
吳浩坤,《古史探索與古籍研究》。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9年。
呂文郁,《周代采邑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
李玉潔編,《中國早期國家性質》。台北:雲龍出版社,民國92年。
李其泰,《國際政治》。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5年。
李昂納德(Roger Ashley Leonard),鈕先鍾譯,《戰爭論精華》(A SHORT GUIDE TO CLAUSEWITZ ON WAR)。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9年。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貝遠辰著,《新譯商君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
周自強編,《中國經濟通史》,《先秦經濟卷》,下冊。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
林劍鳴,《秦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1年。
姜蘊剛,《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8年。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
馬持盈,《中國經濟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
高敏,《睡虎地秦簡初探》。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9年。
張蔭麟,《中國史綱》,上古篇。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0年。
淡江大學教育品質管制委員會,《淡江第三波研究與學習手冊》。台北:淡江大學,民89。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71年。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
鈕先鍾,《孫子三論:從古兵法到新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5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楊寬,《戰國史》。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聞鈞天,《中國保甲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
臧知非等撰,田昌五等編,《中國歷代經濟史(一)先秦兩漢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赫思悌(K.J. Holsti)著,李偉成、譚溯澄合譯,《國際政治分析架構》(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80年。
潘英,《中國上古史新探(中國上古社會政治社會變遷之指標)》。台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
鄭良樹,《商鞅及其學派》。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6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82年。
錢穆,《國史大綱》上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薄富爾(Andre Beaufre),鈕先鍾譯,《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11月。
(三)學位論文
王志成,《商鞅農戰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5年。
丘立崗,《論秦的統一戰略─一個結構化分析的個案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
張鉉根,《商鞅的政論與變法》。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
黃良昇,《商鞅與王安石治國思想的比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譚傳毅,《法國國家戰略研究--形成國家權力的基礎及國家權力的行使》。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黃紹梅,《商鞅反人文觀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劉振志,《宋代國力研究─功利學派國家戰略思想與宋廷國策之探討》。文化大學文史學系博士論文,民國83年。
柳維鈞,《國家權力的軌跡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朱心怡,《秦法家思想之發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謝美珠,《戰國時期秦與東方六國變法的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蔡文彥,《從商君學派的法治思想看秦王朝的政經形勢》。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
張自立,《資料包絡分析及模糊多屬性決策應用於綜合國力評估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吳政霖,《有形國力的比較─台灣、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與澳洲》。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康珮,《商君書與商鞅治道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四)期刊
王志潤,〈自然環境‧地緣政治‧新技術與秦一統中國〉,《新東方》。甘肅:蘭州,2002年,第11卷,第4期。
杜正勝,〈「編戶齊民」的出現及其歷史意義─編戶齊民的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72年九月。
杜正勝,〈周代封建解體後的封建新秩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73年3月。
杜正勝,〈從爵制論商鞅變法所形成的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74年9月。
杜正勝,〈關於周代國家型態的蠡測─「封建城邦」說芻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75年9月。
林吉郎,〈商鞅變法及其現代意義─從思想與制度層面的分析〉《復興崗論文集》,第12期,民國79年6月。
施偉青,〈論秦自商鞅變法後的商品經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廈門,2002年,第1期。
夏遇南、屈建軍,〈論秦國的功利主義〉《咸陽師專學報》。咸陽,1996年,第2期。
孫國志,〈戰國時期秦國封君考論〉《求是學刊》,第29卷,第4期,2002年7月。
徐進,〈法家法治理論的精髓〉《山東大學學報》。濟南,1994年,第2期。
祝中熹,〈試論秦國的轅田制〉《絲綢之路》。蘭州,2001年,第1期。
袁延勝,〈從雲夢秦簡看秦國牛的用途〉《文博》。西安,2002年,第5期。
張杰、許江善,〈戰國時期齊秦變革之比較〉《管子學刊》。2002年,第2期。
湯標中,〈商鞅變法中的糧食經濟思想〉《北京商學院報》。北京,1999年,第5期。
黃朴民、徐勇,〈戰國時期的軍事訓練及其時代特色〉《軍事歷史》。1994年,第5期。
葉文憲,〈論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的轉型〉《史學月刊》。江蘇,2001年,第3期。
劉景純,〈從商鞅及其學派的思想看秦國的抑商〉《西安聯合大學學報》。西安,2001年,第4卷,第1期。
樊志民,〈秦霸西戎的農史學觀察〉《敦煌學輯刊》。敦煌,1995年,第1期。
蔡萬進,〈秦國糧食運輸政策探略〉《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鄭州,2001年,第34卷,第1期。
鄭慧生,〈戰國變法秦國收效卓著發微─范文瀾「腐化勢力」說解析〉《洛陽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1996年2月。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Holsti, Kal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Pretice-Hall, 1972.
Knorr, Klaus. The Power of N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 Inc.,1975.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4th ed. New York: Knopf, 1968.
Spykman, John Nicholas. America''s Strategy in World Politic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New York: Harcourt , Brace , 1942.
Tellis, Ashley J. et al.. Measuring National Power in Postindustrial Age. Santa Monica,CA: RAND, 2000.
(二)期刊
German, F. Clifford.“ A Tentative Evaluation of Word Power,”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4, 196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