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1 15: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瑜庭
研究生(外文):Wu, Yu-Ting
論文名稱:單親父親家庭的親子互動和社會支持之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Social Support for the Single Father Families.
指導教授:陳銀螢陳銀螢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5-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單親父親弱勢家庭親子互動社會支持
外文關鍵詞:single fatherdisadvantaged familiesparent-child interactionsocial suppo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16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1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相較於雙親家庭,國內外單親家庭的經濟弱勢情況,都有日益嚴重的趨勢。學者指出我國高比例的單親父親經濟弱勢情況,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與重視,避免因為獲取經濟及親職上資源的不足,進而影響子女的健全發展。國內外皆有研究指出,為了家庭生計疲於工作的父親,很難提供好的親子互動品質,使得孩子的需求也無法被滿足。研究者發現單親父親家庭在過去是被忽略的,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群體。故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單親父親家庭的親子互動和社會支持,究竟單親父親家庭面對單親的歷程為何?父親與孩子如何建立親子間的情感連結?社會支持在單親父親家庭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由於涉及單親父親與其子女個人複雜的感受與經驗,故研究者採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來進行研究。研究者於過去兩年任職之弱勢家庭孩童課後照顧班中,經過逐一探訪家庭後,最後篩選出父子女雙方皆願意參與研究的家庭,共有四對父子女。研究發現,這些單親父親在獨自擔起子女照顧的責任後,不僅面臨了經濟和子女照顧方面的困境,同時要處理自己和孩子的負面情緒。由於成為單親的原因皆為配偶另結新歡,父親在據實告知或隱瞞事實告知孩子的過程,孩子的反應也影響了親子之間的情緒調適。研究發現,即使成為單親前,父親與孩子的互動頻率不高,若父親能適當的表達真實情感,並接受孩子的情緒反應,親子間形成互為倚靠的共識,就能促使父子女有好的互動品質。

  雖然這些單親父親都面臨經濟與親職兩頭燒的景況,但若父親能提供高品質的互動,在子女表達情緒時給予適當的回應,就能使孩子感受到被愛、被接納,也較沒有情緒方面的困擾。因為單親父親弱勢家庭中的孩子,最在乎的還是來自父親的關注,這是其它家人或社會網絡無法取代的父職重要地位。但是對於單親父親來說,解決經濟困境才是生活的主要目標。在試圖尋求正式或非正式資源的過程,單親父親所感受到大環境的不平等對待,促使他們拼了命的投入工作,很容易就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卻以為如此能給家庭有更好的生活。本研究建議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該同時考慮親子雙方的需求,而不只是針對單親父親或其子女提供個別的資源介入。單爸家庭的親子互動是動態的調適歷程,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可能有不同的福利需求,且撫養不同性別子女也會有不同的生活狀況,在未來的研究或實務上可以進行更多的理解。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界定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台灣單親父親家庭樣貌 9
第二節 單親家庭的社會支持 14
第三節 單親父親家庭之親子互動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7
第一節 質性研究方法 2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訪談結構 28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5
第四節 研究嚴謹性與研究倫理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44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家庭背景 44
第二節 面對單親的歷程─父子女的親子互動 56
第三節 向外求助的歷程─單爸家庭的社會支持 89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11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4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 128

參考文獻 130

表目錄
表3-1 親子互動面向訪談結構及問題 30
表3-2 社會支持面向訪談結構及問題 33
表3-3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37
表3-4 概念摘要示意 38
表3-5 資料編碼示意 39
表3-6 跨個案資料整理示意 40

圖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 28
圖4-1 阿仁家系圖 45
圖4-2 小愛家系圖 47
圖4-3 阿恩家系圖 50
圖4-4 阿恩寫在國語習作的感謝文 50
圖4-5 小慈家系圖 53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38
附錄二 信效度檢核表 139


中文文獻

內政部(2011)。99年單親家庭狀況調查統計結果摘要分析。內政部統計處。

尤怡人(2006)。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弱勢家庭現狀的評估與展望。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

王行(2013a)。失業單親爸爸生命敘事中的男性社會處境探究與再認識。輔仁社會研究,3,111-150。

王行(2013b)。單親爸爸劇本創作中再現之男性意識及其生活處境。臺灣人權學刊,2,41-68。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原作者:Marilyn Lichtman)。台北:學富文化。

吳秀照、黃聖桂(2010)。從生態文化觀點論社區弱勢家庭兒童少年照顧支持服務的實踐。社區發展季刊,130,56-72。

吳博修(1994)。單親家庭、家庭社會動力與青少年犯罪。社區發展季刊,68,73-77。

呂翠夏(2000)。母親與父親的情緒社會化行為及幼兒的情緒調節與同儕互動的關係。台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4,1-29。

李秀如(2012)。被忽略的容顏-政府移轉對男性單親家戶兒童貧窮率的影響。淡江人文社會學刊,49,129-154。

李政賢(譯)(2009)。訪談研究法(原作者:Irving Seidman)。台北:五南。

李淑容(1998)。單親家庭與貧窮–兼談其因應對策。社會福利,139,33-46。

沈慶鴻、張英熙、李旻陽、葉毓峰(2007)。單挑好爸爸–單親爸爸家庭教育實務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周玉慧、黃宗堅、謝雨生(2004)。家人關係中社會支持獲取策略之動用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329-347。

林平烘、林淑玲(2009)。經濟弱勢家庭自我效能感對社會支持與受扶助年數中介效果之探討—以家扶基金會南投靠扶中心單親受扶助家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8,266-280。

林美君(2012)。爸爸、媽媽請給我愛─單親兒童之輔導與建議。諮商與輔導,316,60-63。

林莉菁、鄭麗珍(2001)。離婚單親父親因應親職與工作角色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113-174。

林萬億、吳季芳(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7,127-162。

侯玫杏(2012)。隔代教養學童的內心世界。諮商與輔導,316,18-20。

唐先梅(2003)。單親家務一人擔?–兼論性別及層級觀。生活科學學報,8,49-69。

徐良熙、林忠正(1984)。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社會學刊,8,頁1-22。

徐良熙、張英陣(1987)。臺灣的單親家庭:問題與展望。中國社會學刊,11,121-153。

徐韻琴(2014)。從單親家庭個案管理服務談資源整合-從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嘉義中心為例。家庭教育雙月刊,47,21-31。

高淑清(2008a)。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高淑清(2008b)。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

高淑清、蔡秋雄(2006)。再見童年:國小單親女童親職化經驗的看見與省思。家
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1-28。

張秀琴(1998)。單親家庭基本特質及困擾之探討。中國統計通訊,9,8-17。

張秀琴、沈秀卿、簡美娜(1996)。臺灣省單親家庭社會福利需求調查摘要分析。社會福利,126,36-45。

張明麗(2001)。單親兒童憂鬱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2,272-284。

張英陣、彭淑華(1996)。從優勢的觀點論單親家庭。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227-272。

張英陣、彭淑華(1998)。單親家庭的問題與社會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4,12-30。

張高賓(2004)。家庭心理環境、親子關係與兒童情緒經驗之關係探究。中華輔導學報,16,119-148。

張燕滿(2002)。情緒發展對自我評價的影響。師友月刊,421,41-43。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新北市:小畢空間。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Marilyn Lichtman)。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郭靜晃、吳幸玲(2003)。臺灣社會變遷下之單親家庭困境。社區發展季刊,102,頁144-161。

陳李綢、羅品欣(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221-240。

陳邦弘、蕭琮琦(2003)。單親家庭的生命掙扎。社區發展季刊,102,196-204。

陳思帆、張高賓(2013)。國中生知覺家庭功能、社會支持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4,83-110。

陳若喬、鄭麗珍(2003)。破繭而出–青少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之大學生生活歷程的優勢經驗。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7,35-97。

彭淑華、王美文(2003)。建構單親家庭支持系統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黃世琤(2011a)。情緒發展與情緒教育。應用心理研究,51,13-14。

黃世琤(2011b)。情緒發展研究的議題與教育意涵。應用心理研究,52,26-32。

黃秀香、曾華源(2003)。單親家庭兒童危險因子–以臺北市大直地區單親家庭兒童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2,162-195。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維仁(2000):窗外依然有藍天。台北:愛家。

黃寶園(2010)。社會支持在壓力反應歷程中的中介效果。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401-436。

黃寶園、林世華(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2,263-294。

廖治雲(2011)。經濟弱勢家庭的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親職韌性的影響。天主教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趙善如(2006)。家庭資源對單親家庭生活品質影響之探究:以高雄市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3,頁109-172。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明璋、倪家欣(2010)。臺灣貧窮家庭的社會支持:兩個低收入戶樣本的分析。研究台灣,6,85-114。

鄭麗珍(2001)。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5,197-270。

鄭麗雪(2009)。社會情緒發展與幼兒情緒教育。特教通訊,41,25-30。

賴歆怡(2012)。國小離婚單親兒童之多元輔導運作模式。家庭教育雙月刊,37,54-65。

薛承泰(2002)。台灣地區單親戶的變遷:1990年與2000年普查的比較。臺大社會工作學刊,6,1-33。

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幾個啟示。國家政策季刊,4,3-22。

薛承泰、劉美惠(1998)。單親家庭研究在臺灣。社區發展季刊,84,31-38。

謝美香(2006)。由家庭生態系統理論探討家庭壓力管理。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

羅品欣(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情緒智力、親子互動關係、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3,25-55。

蘇惠靖(2009)。經濟弱勢女性單親家庭與正式社會支持之研究-台中縣個案分析。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鐘文君(2002)。以增強權能觀點談單親家庭社會支持網絡之建構。兒童福利期刊,3,169-178。

顧瓊、桑青松(2008)。單親家庭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及其疏導對策。現代教育科學,2,28-29。


外文文獻

Aldous, J., Mulligan G. M. &; Bjarnason T. (1998). Fathering over time: 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0(4), 809-820.

Amato, P. R. (1993). Children's adjustment to divorce: theories, hypotheses, and empirical suppor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5, 23-38.

Amato, P. R. (2000). The consequences of divorc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 1269–1287.

Ceglowski, D., Shears, J. &; Furman, R. (2010). “I want child care he's gonna be happy in”: A case study of a father's child care experiences.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1(1), 1-20.

Chambaz, C. (2001). Long-parent Families in Europe: A Variet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 35(6), 658-671.

Chang, C. F. &; Wang, S. H. (2009). Analyzing Poverty Risk in Taiwan: From 1995 to 2005. Soochow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 1-32.

Ching, M. L. (2011).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parenting behavior among Chinese families: Findings from a study on parent education for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00(3), 451-462.

Coles, R. L. (2002). Black Single Father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31(4), 411-439.
Collins, W. A. &; Madsen, S. D. (2003). Developmental change in parenting interaction. Handbook of Dynamics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 (pp. 46-66). SAGE Publications, Inc.

Curran, L. (2003). Social Work and Fathers: Child Support and Fathering Programs. Social Work, 48(2), 219-227.

DeGarmo, D. S. &; Forgatch, M. S. (2012). A confidant support and problem solving model of divorced fathers’ parenting. American Journal Community Psychology, 49, 258–269.

DeGarmo, D. S., Patras, J. &; Eap, S. (2008). Social Support for Divorced Fathers’ Parenting: Testing a Stress-Buffering Model. Family Relations, 57(1), 35-48.

Heather, D. T. &; Orthner, D. K. (1999). Stress and Adaptation Among Male and Female Single Parent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4), 557-587.

Hook, J. L. &; Chalasani, S. (2008). Gendered Expectations? Reconsidering Single Fathers' Child-Care Tim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0(4), 978-990.

Isacco, A., Garfield, C. F. &; Rogers, T. E. (2010). Correlates of coparental support among married and nonmarried fathers.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11(4), 262-278.

Kuo, J. H., Tang, Y. Y. &; Chiu, K. L. (2009).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in Taiwan: Regarding Single Parent Families. Asian Social Science, 3, 118-132。

Katz, R. &; Pesach, N. (1985). Adjustment to Divorce in Israel: A Comparison between Divorced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47(3), 765-771

Keshet, H. F. &; Rosenthal, K. M. (1978). Fathering after marital separ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3(1), 11-18.

Kim, L. (2003).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young children's adjustment to parental divorc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Family Relations, 52(3), 258-258.

Lu, L. (2006).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stress, resource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a Chinese socie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34, 471-488.

Mander, G. (2001). Fatherhood Today: Variations on a Theme. Psychodynamic Counselling, 7(2), 141-158.

McQuillan, K. &; Belle, M. (2001). Lone-Father Families in Canada, 1971-1996. Canadian Studies in Population, 28(1), 67-88.

Risman, B. J. (1986). Can men "mother"? life as a single father. Family Relations, 35, 95-102.

Schindler, H. S. &; Coley, R. L. (2007). A Qualitative Study of Homeless Fathers: Exploring Parenting and Gender Role Transitions. Family Relations, 56(1), 40-51.

Shapiro, A. &; Lambert, J. D. (1999).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divorce on the quality of the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on father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1, 397-408.

Vieira, J. M., ÁVila, M. &; Matos, P. M. (2010). Attachment and parent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work-family balance in Portuguese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Family Relations, 61, 31-5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行(2013a)。失業單親爸爸生命敘事中的男性社會處境探究與再認識。輔仁社會研究,3,111-150。
2. 王行(2013b)。單親爸爸劇本創作中再現之男性意識及其生活處境。臺灣人權學刊,2,41-68。
3. 吳秀照、黃聖桂(2010)。從生態文化觀點論社區弱勢家庭兒童少年照顧支持服務的實踐。社區發展季刊,130,56-72。
4. 吳博修(1994)。單親家庭、家庭社會動力與青少年犯罪。社區發展季刊,68,73-77。
5. 呂翠夏(2000)。母親與父親的情緒社會化行為及幼兒的情緒調節與同儕互動的關係。台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4,1-29。
6. 李秀如(2012)。被忽略的容顏-政府移轉對男性單親家戶兒童貧窮率的影響。淡江人文社會學刊,49,129-154。
7. 李淑容(1998)。單親家庭與貧窮–兼談其因應對策。社會福利,139,33-46。
8. 周玉慧、黃宗堅、謝雨生(2004)。家人關係中社會支持獲取策略之動用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329-347。
9. 林平烘、林淑玲(2009)。經濟弱勢家庭自我效能感對社會支持與受扶助年數中介效果之探討—以家扶基金會南投靠扶中心單親受扶助家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8,266-280。
10. 林美君(2012)。爸爸、媽媽請給我愛─單親兒童之輔導與建議。諮商與輔導,316,60-63。
11. 林莉菁、鄭麗珍(2001)。離婚單親父親因應親職與工作角色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113-174。
12. 林萬億、吳季芳(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7,127-162。
13. 侯玫杏(2012)。隔代教養學童的內心世界。諮商與輔導,316,18-20。
14. 唐先梅(2003)。單親家務一人擔?–兼論性別及層級觀。生活科學學報,8,49-69。
15. 徐良熙、張英陣(1987)。臺灣的單親家庭:問題與展望。中國社會學刊,11,12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