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二二八事件資料選(二)」,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國時報社論,「對執政黨啟動黨務改造辯論的幾點看法」,中國
時報,2002年3月2日,第2版。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期,頁123-163。
王振寰,1993,「反對運動與台灣的政治轉型」,《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王美琇編,1995,「夢想台灣國:張燦鍙三十年的台獨運動生
涯」,台北:前衛。
王建民,2003,「台灣地方派系與權力結構」,北京:九州出版
社。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企劃監製,2002,《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
事》,台北:前衛。
台灣政治學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2003,
「政黨輪替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基隆市的個案分析」,台灣政治
學會主辦。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
時報文化。
古淑芳,1998,「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幸,2001,「學運世代一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文化
出版。
何孟奎,「派系搶人正義連線大勝」,聯合晚報,2002年1月20日,
第2版。
何孟奎,「正義連線:層峰暗示推沈富雄」,聯合晚報,2002年1月
20日,2版。
全國台灣研究會編,2002,「台灣問題實錄(上)」,北京:九州出
版社。
朱高正,1990,「民進黨健全發展的危機-對『新潮流』路線的初步
批判,《朱高正論文集(和平革命4雲飛揚)》,台北:朱高正發
行。
朱德米,「精英互動中的正式與非正式政治」,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88期(2005年4月),頁147。
任軍鋒譯,Robert Michel原著,2003,「寡頭統治鐵律-現代民主
制度中的政黨社會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呂亞力,1992,「台灣反對黨:民進黨的發展」,張京育主編,
《中華民國的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國際關係研究
中心初版。
呂亞力,1994 ,「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呂弦玲,2000,「組織變革中派系互動的影響及其相關機制的探討-
以民進黨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旺台,1993,「台灣反對勢力(1976-1986)」,台北:五千年出版
社。
李維菁,1993,「眾神歸鄉—台獨聯盟遷台後的發展與困境」,國
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志綏,1994,「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公司。
李博榮,1997,「民主進步黨政黨轉型之研究」,東吳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筱峰,1993,「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
部,第1版。
李勝雄,1996,「二二八事件給台灣人最大的教訓與啟示」,台灣
文藝新生版,第13期,頁6-7。
柯喬治(George H. Kerr)著,陳榮成譯,2003,《被出賣的台灣》
(Formosa Berrayed),台北:前衛出版社。
宋朝欽、何榮幸、張瑞昌,1993 ,「民進黨執政之路」,台北:風
雲論壇出版社。
林淑玲,1999,「陳水扁武功心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份有限公司。
林嘉誠,1992,「國會黨團的定位」,民主制度設計,台北:業強
出版社。
林 勁,1993,「『台獨』研究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
社。
林怡君,1997,《民進黨反對運動路線爭議之研究》,國立台灣大
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正杰,1988,「給姚嘉文主席的一封公開信」,前進週刊,第14
期,頁4-11。
林奇伯,2002,「政黨同步,陳水扁兼任黨主席」(DPP Aims for“Synchronization” of Party and Government),光華雜誌,頁
65-66。
林文斌,2007,「選舉制度改革對地方派系的影響:臺灣高雄縣的
個案研究」,參見http://www2.thu.edu.tw/~politic/96/4-
2.pdf。
吳重禮,2002,「台灣地區「派系政治」研究文獻的爭議:美國
「機器政治」分析途徑的啟示,政治科學論叢,第十七期,頁81-
106。
吳典蓉,「府院溝通不良 才是癥結」,中國時報,2001年11月2
日,第3版。吳典蓉,「亂自立院起痛在執政者」,中國時報,
2002 年2 月3 日,第4 版
吳典蓉,「反傳統二粒土豆仁 打天下一本恩仇錄」,中國時報,
2002年11月29日,第9版。
兩岸政治與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2002年,「兩岸政治與經濟發展
學術研討會」相關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
等主辦。
杭之,1990,「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上)」,唐山出版社。
若林正丈,1988,「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台北:故
鄉出版社。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
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周慧君,1996,「民主化過程中反對黨分裂或團結之比較分析-以波
蘭團結工會與民進黨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論組碩士
論文。
洪金珠、許佩賢譯,若林正丈原著,1996,「台灣—分裂國家與民
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胡祖慶譯,Lucian W.Pye原著,1989,「中國政治的變與常」,台
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再版。
施家順,1984,「台灣民主國的自主與潰散」,屏東:現代教育出
版社。
施威全,1996,「地方派系」,台北:揚智文化。
施正峰,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前衛
出版社。
郭正亮,1998,「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徐博東,2003,「論民進黨在台灣政壇中的作用、侷限性及未來走
向」,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徐博東,2003,「大陸學者眼中的民進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
社。
徐博東,1997,「1996年民進黨活動綜評」,全國台灣研究會主
編,北京:九州圖出版社。
徐永明、陳鴻章,2007,「黨內派系競爭與選舉命運:以民進黨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31期,頁129-174。
許信良、鍾碧霞,1995,許信良言論選集,台北:許信良總統選舉後
援會。
高銘聰,1999,《民主進步黨政黨轉型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永光,2002,「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2003年兩岸政治與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
研究所。
郭瓊俐,「正義連線招兵買馬 御林軍成形」,聯合報,2001年12月
6日,3版
郭淑媛、鄭益浚,「民進黨改選 美麗內鬨 氣走邱議瑩」,中國時
報,2000年7月17日。
夏珍,1999,「許信良的政治世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葉柏祥,1994,「黃信介前傳-民進黨永遠的大老」,台北:月旦出
版社。
陳芳明,1989,「民進黨沒有分裂的條件-論姚嘉文、張俊宏、林正
杰的路線問題」,轉刊於「在美麗島旗幟下」,台北:前衛。
陳芳明,1990,「我看民進黨主席的選舉」,《台灣內部民主的觀
察》,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第1版。
陳芳明,1991,「民進黨沒有犯罪的本錢-反對陣營內部的國是會議
之爭」,《福爾摩莎情結》,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
陳芳明,1991,「成為台灣全體人民的政黨—寫在民進黨三全會之
後」,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芳明,1992,「戰後初期台灣自治運動與二二八事件」,《二二
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年)》,台北:自立晚報設文化出版
部。
陳佳宏,1998,「海外台獨運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銘城,1992,「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
出版部。
陳隆志,1993,「台灣的獨立與建國」,台北:月旦出版社有限公
司。
陳孔立,2005,「民進黨新潮流系的政治影響力」,台灣研究集刊
(中國福建)。
陳孟元,1995,《台灣一九八○年代黨外運動之研究》,國立中央
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益倫,2000 ,「民進黨派系發展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全,2001,「地方派系公職候選人甄補策略之研究-高雄縣個
案」,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宜農,1989,「十年風雨故人歸-從叱吒風雲到潛渡回台的許信
良」,新潮流叢刊,第9期。
陳介玄,1997,「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
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專題研討會論
文,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台北:聯經,頁31-
67。
陳華昇、楊鈞池,2001,「民進黨派系政治與家族政治」,國政研究報告。
陳朝建,2004,「評民進黨黨政關係之轉型與發展」,國立政治大
學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第118號。
陳華昇,2008,「中國大陸菁英政治研究中『派系主義』與『非正
式政治』模式之分析—對鄒讜『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研究方法
之探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097-006號。
陳佳麒,「林義雄拋震撼彈 退出民進黨不滿政黨惡鬥 寧做超然無
黨人」,台視新聞,2006年1月24日。
蔡惠真、陳希林,「高玉樹透露組中國民主黨經過」,中國時報,
2002年9月5日,4版。
張黎宏,「建國黨簡論」,1998,台灣研究,第4期,頁59-65。
張忠棟,1988,「民進黨的內爭與反對黨問題」,中國論壇,第27
卷第6期,頁14-16。
張文生、王茹,2006,「民進黨選舉策略研究」,水牛出版社。
張炎憲,1992,「戰後初期台獨主張產生原因的探討-以廖家兄弟為
例」,《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自立晚報附設文化
出版部。
張瑞昌,「扁人事佈局親李 同志臉都綠了」,中國時報,2002年2
月28日。
張瑞昌,「民進黨領導結構仍維持派系共治」,中國時報,1994年5
月1日。
康寧祥,1983,「跨越『路線之爭』的迷巷,危機與希望」,八十
年代出版。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
英出版社。
黃德福,2003,「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
英出版社。
黃昭堂著,廖為智譯,1993,「台灣民主國之研究」,台北:現代
學術研究基金會。
黃發典譯,Claude Geoffroy原著,1997,「台灣獨立運動」,台
北:前衛出版社。
黃麗香,1999,「國會政黨的組織誘因與立法團結:以第二屆立法
院為例的探討」,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重義、陳志清、李逢春、林泰源,1988,「風起雲湧」,台北:
自由時代週刊。
劉寶傑,「陳文茜第二 鄭麗文告別民進黨」,中時晚報,2002年10
月13日。
侯福義、易耀凱,1992,「新生代看民進黨角色」,中國論壇,第
32卷第11期。
薛化元,1996,「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1949-60):以
反對黨問題為中心」,思與言,第34卷第3期。
薛化元,1996,「從『反共擁蔣』掛帥到人權意識的抬頭—自由中
國與執政當局互動關係的一個歷史考察」,法政學報,第5期。
簡正聰等譯,1986,「若林正丈原著,民進黨與台灣政治,日本人
看台灣政治發展」,台北:故鄉出版有限公司。
彭懷恩,1991,「台灣地區政黨內部結構之分析-比較國民黨、民進
黨、中華社民黨」,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彭懷恩,1994 ,「台灣政黨政治」,台北:風雲論壇社。
彭懷恩,2000,「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
彭威晶,「民進黨內大贏家」,聯合報,1992年12月20日,第2版。
楊毅周,2006,「民進黨組織派系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楊泰順,1991,「政黨政治與台灣民主化」,台北:民主基金會。
楊泰順,1992,「選舉」,臺北:永然圖書公司。
楊祖珺,1992,「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時報文化出
版。
新潮流論壇,1989,「誰都沒有權力分裂民進黨」,第8期,頁30-
32。
新潮流論壇,1989,「我們的呼籲」,第8期。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1999,「沒
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份有限公司。
董智森,1998,「綠扁帽執政團:陳水扁總統班底」,台北:爾能
出版。
游盈隆主編,1977,「民主鞏固或崩遺-台灣廿一世紀的挑戰」,月
旦出版社。
游其昌,「陳水扁 民進黨自成一系組成『正義連線』」,聯合報,
1992年1月25日,6版。
曹郁芬,「派系鬥爭弱化民進黨競爭能力」,中國時報,1992年9月
7日,6版。
謝克頓(Allan J. Shackleton)著,宋亞伯譯,1999,《福爾摩沙的
呼喚:一位紐西蘭人在台灣二二八事件的親身經歷》(Formosa
Calling),望春風出版社。
謝佳珍、黃瑞弘、李明宗,「陳水扁請辭 謝長廷可望接任黨主
席」,中央通訊社(大紀元時報),2008年1月12日。
趙永茂,1978,「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德馨
室出版社。
趙永茂,1986,「派系參與與民主價值取向之相關分析」,政治學
報,第十四期,頁59-127。
趙永茂,1993,「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翰蘆出版
社。
趙永茂,1989,「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四卷,第三期,頁58-70。
趙永茂,1993,「台灣地方黑道之形成背景及其與選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2期。
趙永茂,1994a,「非都會區黑道與選舉的關係」,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4期。
趙永茂,1994b,「黑道對台灣地方政治的影響與檢討」,當前政治
問題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趙永茂,1996,「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第七期,頁1-26。
趙永茂、孫同文,1999 「民進黨大陸政策之研究」,行政院大陸委
員會委託研究。
趙永茂、黃瓊文,2000,「台灣威權體制轉型前後農會派系特質變
遷之研究」,政治科學論叢,第十三期,頁1-27。
趙永茂,2004,「地方派系依侍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一期,頁85-117。
趙永茂,2007,「從地方治理論台灣地方政治發展的基本問題」,政治科學論叢,第三十一期,頁1-18。
趙雅麗,2001,「民進黨社會運動的『語藝』批評」,新聞學研究,第68期,頁151-192。
鄭明德,2004,「一脈總相承:派系政治在民進黨」,台北:時英
出版社。
鄭聲,1995,「警告民進黨」,台北:日臻出版社。
鄭益浚,「正義搏虛名 主流非主流」,中時晚報,2002年4月7
日,第2版。
羅曉荷、王淑美、林新輝,「謝長廷:衰敗政黨才會同室操戈」,聯
合報,2003年1月12日,第4版。
鍾年晃,「扁意志無法凌駕黨團自主」,聯合報,2002年1月28日,
第4版。
盧修一,1990,「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蕭全政,1988,「權利與利益-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基礎」,公共政策學報,第十期(民國77年3月),頁60-90。
蕭全政,1994,「兩種社會科學典範」,1994,政治科學論叢,第五期(民國83年4月),業59-85。
蕭全政,1995,「台灣新思惟」,台北:時英出版社。
蕭全政,1997,「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明田出版社。
蕭全政,1998,「組織與制度的政治經濟分析」,暨大學報,第1卷第1期。
蕭全政,2003,「何謂政治經濟學」,政治學報,第35期,頁1-34。
蕭全政,2006,「政治與經濟的整合」,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黨朝勝、劉宏 ,2006,「民進黨大陸政策研究」,台北:水牛出
版社。
鞠海濤,2006,「民進黨社會基礎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聯合晚報社論,「阿扁的民進黨難題」,聯合晚報,2002年2月3
日,第2版。
貳、英文部分
Chia-lung, Lin, 1998, Path to Democracy: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Yale University.
Huntington, Samuel 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CT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Jacobs, J. Bruce, Local Politics in a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A Field Study of Mazu Township. Camberra:Contemorary China Center,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80.
Kerr H., George, Formosa Betrayed, Houghton Mifflin, 1965.
Pye, Lucian W.,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Oelgeschlager: Gunn and Hain, Publishers, Ins, 1981.
Pye, Lucian W., and Mary W. Pye,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Authori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Sartori, Giovann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Rigger, Shelly, “From Opposition to Power: Taiwan''s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 May 2001.
Sartori, Giovanni, 1976,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參、網路資源
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page.htm
東森新聞報http://www.ettoday.com/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華澳人語http://www.waou.com.mo/wa.htm
新華澳報http://www.waou.com.mo/
台獨聯盟網站 http://www.wufi.org.tw/
民進黨網站 http://www.dpp.org.tw
正義連線網站 http://www.ja.org.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http://www.mac.gov.tw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網站 http://www.future-china.org.tw/
新潮流系網站 http://www.movement.org.tw/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網站 http://www.idic.gov.tw/html/c3409.htm
總統府網站 http://www.president.gov.tw
民主寫歷史公投護台灣網站 http://www.gov.tw/referendum/reasons.htm
美國國務院網站 http://www.state.gov/
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網站 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
美國CNN網站 http://www.cn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