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書
戴聖 編,《禮記》,裴澤仁注譯,河南:中洲古籍,1993。
孔穎達,《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台北:新文豐,2001。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台北:新文豐,
2001。
二、史籍
不著撰者,王民信主編,《太平寶訓政事紀年》,台北:文海,1981。
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台北:文海,1980。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點校本。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綬,宋敏求同編,《宋大詔令集》,台北:鼎文,1972。
徐松 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1976。
脫脫,新校本《宋史》,台北:鼎文,1980。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台北:里仁,1981。
陳夢雷 編,《古今圖書集成‧禮儀典》,台北:鼎文,1985。
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1965。
黃淮 撰,楊士奇 編,《歷代名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1989。
趙汝愚 編,《宋代諸臣奏議》,北京大學中國中古研究中心點校,上海:古籍,1999。
秦蕙田,《五禮通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35-137冊。
歐陽修等奉敕編,《太常因革禮》,台北:台灣商務,1966。
劉詢等人,新校本《舊唐書》,台北:鼎文,1979。
鄭居中等奉敕撰,《政和五禮新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647冊。
三、文集、筆記
方勺,《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點校本。
王應麟,《玉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948冊。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點校本。
丘濬,《大學衍義補》,東京:中文,1979。
朱彧,《萍州可談》,《宋代筆記小說 》(八),石家莊:河北教育,1995。
朱彧《可談》,《宋代筆記小說 》(八),石家莊:河北教育,1995。
朱熹,《朱子語類》,黎靖德編輯,和刻本,京都:中文,1984。
朱熹、呂祖謙,《近思錄》,上海:上海古籍,2000。
宋祁,《景文集》,台北:藝文,1966。
李覯,《禮論》,《李覯集》,台北:漢京,1983。
李攸,《宋朝事實》,台北:文海,1967年。
司馬光,《涑水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點校本。
洪邁,《容齋四筆》,《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九編》,台北:新興,1978。
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1981。
邵泊溫,《邵氏聞見錄》、《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點校本。
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台北:藝文,1966。
岳珂,《愧郯錄》,《知不足齋叢書》,京都:中文,1980。
莊綽,《雞肋編》,北京:中華,1983年點校本。
程頤、程顥,《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2000。
章如愚,《群書考索》,京都:中文,1982。
陳祥道,《禮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30冊。
周密,《癸辛雜識》,北平:中華書局,1988年點校本。
歐陽修,《本論》,《歐陽文忠公集》,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歐陽修,《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點校本。
蘇軾,《東坡志林》,《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二編》,台北:新興,1978。
蘇轍,《龍川略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點校本。
趙彥尉,《雲麓漫鈔》,北京:中華,1998年點校本。
唐順之 編,《荊川稗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953-955冊。
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點校本。
四、近人著作:
專書
甘鵬雲,《經學源流考》,台北:學海,1986。
杜維明,《論儒學的宗教性─對「中庸」的現代詮釋》,武漢:武漢大學,
1999。
杜維明,《儒家思想》,台北:東大,1997。
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台北:弘文,1986。
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2001。
黃錦君,《兩宋后妃事迹編年》,四川:巴蜀書社,1997。
黃俊傑主編,《天道與人道》,《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1982。
黃進興,《聖賢與聖徒》,台北:允晨,2001。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1994。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1995。
錢穆,《靈魂與心》,台北:聯經,1976。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學生書局,1977。
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台北:稻鄉,1995。
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
民,1999。
賈志揚,《宋代科舉》,台北:東大,1995。
劉靜貞,《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台北:稻鄉,1996。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台北:宗青,1979。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1982。
蕭公彥,《禮學之內涵與北宋禮學的發展》,台北: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8。
陳祈安,《宋代社會的命份觀念》,台北: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沈宗憲,《國家祀典與左道妖異-宋代信仰與政治關係之研究》,台北:
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0。
論文
王善軍,〈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1999。
尹元鉉,〈朱子學中「天人」架構之意義與特色〉,《鵝湖學誌》第十八期,1997.6。
余和祥,〈論宗廟祭祀及其文化特徵〉,《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5期,2001.9。
杜維明,〈作為人性化過程的禮〉,《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1992。
杜維明,〈宋儒教育觀念的背景〉,《史學評論》第九期,台北:史學評論社, 1985。
江天健,〈北宋英宗濮議之剖析〉,《中興文史學報》19,台中:1988.3。
邱添生,〈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師大歷史學報》第七卷,1979.5。
揚倩描〈宋代郊祀制度初探〉,《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1988。
李孝悌,〈明清的統治階層與宗教:正統與異端之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8。
李衡眉,〈宋代宗廟中的昭穆制度問題〉,《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4卷第4期,1994。
周長雄,〈我國歷代祭天祀祖的意義〉,《恆毅》23:8,1974.3。
楊慶堃〈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制度與思想史論集》,台北:聯經,1985。
錢穆,〈初期宋學〉,《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台北:東大,1976。
劉子健,〈封禪文化與宋代明堂祭天〉,《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
1987。
劉靜貞,〈略論宋儒的宗教信仰-以范仲淹為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5,台北:1983.5劉靜貞,〈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四期,1993年3月。劉靜貞,〈從皇后干政到太后攝政─北宋真仁之際女主政治權力試探〉,《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
張其凡,〈宋真宗〝天書封祀〞鬧劇之剖析〉,《宋初政治探研》,廣州:
暨南大學,1995。
傅楠梓,〈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和祭禮的合理化〉,《孔孟月刊》40卷12期,2002年。五、外文論著
專書
Ebrey Patricia, “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a social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rites”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Ebrey Patricia,”Chu His’s family rituals :a twelfth-century Chinese manual for the performance of cappings, weddings, funerals, and ancestral rites ”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Liao Hsien-huei,“Popular Religion and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Song Elite 960-127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2001。
小島毅,《中國近世にける禮の言說》,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6。
山根三芳,《宋代禮說研究》,東京:溪水社,
金子修一,《古代中國 皇帝祭祀》,東京:汲古書院,
論文
黃進興,〈The Confucian Temple as a Ritual System :Manifestations of
Power,Belief and Legitimacy in Traditional China〉,《清華歷史
學報》25:2,1995.7。
小島毅,〈宋代天遣論の政治理念〉,《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07冊,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8。
小島毅,〈郊祀制度の變遷〉,《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08冊,東京大
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8。
小島毅,〈牧民官の祈り-真德秀の場合〉,《史學雜誌》,第100編,11
號,1991。小島毅,〈宋代の國家祭祀-「政和五禮新儀」の特
徵〉,《中國禮法と日本律令》,p.463-484,東京:東方書店,
1994。
山內弘一,〈北宋時代 郊祀祭祀〉,《史學雜誌》第92編第1號,1983.1。
谷口 ,〈漢代的皇后權〉,《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