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31 04: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惟盛
研究生(外文):Wei-Sheng Zhang
論文名稱:新型自行車車輪之設計與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New Bicycle Wheel
指導教授:賴明鈞賴明鈞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洪永銘林森溥
口試日期:2010-07-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製造科技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機械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中文關鍵詞:自行車車輪優力膠有限元素分析
外文關鍵詞:bicyclewheelPUfinite element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利用有限元素分析軟體,探討配置優力膠之新型車輪與傳統車輪之間的差異。靜態分析部份依照中華民國國家標準的自行車輪圈檢驗法,檢視是否符合其規範要求,其次觀察受到不同的靜態負載時,車輪的最大變形量與最大應力值等。動態分析部份探討自行車車輪碰撞到障礙物,以及不同車速下通過正弦坡路面的位移變化。由模擬結果顯示,新型輪圈與傳統輪圈皆符合中華民國國家標準的自行車輪圈強度規範。新型車輪與傳統車輪即使靜態負載增加至60 kgf或是行駛時撞到障礙物,結構架與優力膠的最大應力仍在材料強度的安全範圍內。新型車輪由於配置優力膠使得受到靜態負載時,新型車輪的最大變形量比傳統車輪大。新型車輪碰撞到障礙物時,騎乘者所感受到的位移量皆比傳統車輪在相同條件下所感受到的位移量小;但在不同車速下通過起伏不大的正弦坡路面時,優力膠的效果則較不顯著。綜合靜態與動態分析,將優力膠應用於自行車車輪上以吸收動態負載是可行的。

This thesis uses a finite-element-analysis softwar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of performance between a traditional bicycle wheel and a new bicycle wheel that includes the use of polyurethane rubber (PU). In static analysis, the thesis is to check the strength of bicycle rims according to bicycle rim testing mthods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s(CNS). The two kinds of bicycle wheels are also analyzed under different static loads to see the variation of maximum stress and deformation. In dynamic analysis,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splacement time responses of bicycle wheels under impact loads of obstacles and base excitations of sinusoidal road wave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raditional and new bicycle rim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NS. Due to the use of PU, the maximum deformation of the new bicycle wheel under static load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bicycle wheel. In addition, the new bicycle wheel can make bicycle riders feel less displacement variation under impact loads of obstacles than the traditional bicycle wheel. As a result, the application of using PU in bicycle wheels to absorb dynamic loads is practicable.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車輪簡介 2
1.2.1 自行車車輪的組成與分類 2
1.2.3 車輪的文獻回顧 5
1.3 避震系統簡介 8
1.3.1 避震系統的種類 9
1.3.2 避震系統的文獻回顧 14
1.4 優力膠簡介 15
1.4.1 優力膠的文獻回顧 16
1.5 研究目的與本文架構 18
第二章 電腦輔助工程分析 19
2.1 電腦輔助分析概論 19
2.2 有限元素法簡介 20
2.3 模擬分析流程 20
2.3.1 前處理器 20
2.3.2 分析器 26
2.3.3 後處理器 30
第三章 車輪靜態分析 32
3.1 輪圈設計 32
3.1.1 傳統車輪 32
3.1.2 新型車輪 33
3.2 車輪材料 37
3.3 邊界限制條件 38
3.4 模擬結果與討論 39
3.4.1 輪圈強度分析 39
3.4.2 車輪應力與變形量分析 44
第四章 車輪動態分析 52
4.1 衝擊分析 52
4.1.1 模擬條件設定 52
4.1.2 模擬結果與討論 55
4.2 簡諧運動分析 66
4.2.1 模擬條件設定 66
4.2.2 模擬結果與討論 68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72
5.1 結論 72
5.2 未來展望 73
參考文獻 74
作者簡介 77

[1] 王建彬,「2007年我國汽、機、自行車產業回顧與展望」,機械月刊,第七期,2007,pp. 126-142。
[2] 黃士宗,「鎂合金自行車一體車輪開發」,鑄造科技,第176期,2004,pp. 03-06。
[3] 吳歲安,電腦輔助設計系統之研究 - 以登山自行車設計為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工業設計所,台北,2004。
[4] http://www.alexrims.com/,2008年10月22日擷取。
[5] Mark C. Rodamake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optimum bicycle racing wheel," Finite Element News, vol.2, 1989, pp. 15-21。
[6] C. J. Burgoyne, R. Dilmaghanian, "Bicycle wheel as prestressed structure, "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 119, No. 3, 1993, pp. 439-455。
[7] J. M. Minguez, J. Vogwell, "An analytical model to study the radial stiffness and spoke load distribution in a modern racing bicycle wheel,"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v 222, n 4, 2008, pp 563-576。
[8] Henri P. Gavin, "Bicycle – Wheel Spoke Patterns And Spoke Fatigue," Journal of Mechanics , v 122, n 8, 1996, pp 736-742。
[9] 李博浩,「自行車各部尺寸對自行車性能的影響分析」,代步與休閒產業雙月刊,第七期,2003,pp. 17-20。
[10] 中華民國國家標準,「自行車(腳踏車) 輪圈」,總號363,類號B2053,1976。
[11] http://www.xyjt.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3,2008年11月12日擷取。
[12] http://www.outdoorfun.com.tw/,2008年11月20日擷取。
[13] M. W. Sayers, T. D. Gillespie,and C. A. V. Queiroz, "The International Road Roughness Experiment:A Basis for Establishing a standard Scale for Road Roughness Measurement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084,1986.
[14] 許世昌,「自行車實車路況測試擷取分析技術」,代步與休閒產業雙月刊,第十六期,2004,pp. 19-23。
[15] 楊銘賢,自行車各種避震影響乘坐舒適性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台南,2007。
[16] 蘇銘注,「避震系統參數設計與分析」,自行車工業雙月刊,第二十二期,2000,pp. 06-15。
[17] 蔡天成,「避震自行車後懸吊系統之特性評估」,自行車工業雙月刊,第二十二期,2000,pp. 30-38。
[18] 黃瑞弘,登山自行車後懸吊機構系統之設計,碩士論文,中山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高雄,2001。
[19] 黃崑耀,橡膠工業手冊,台北:橡膠工業同業公會,1985。
[20] Takahiro Inoue, Shinichi Hirai, "Elastic model of deformable fingertip for soft-Fingered manipul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v 22, n 6, 2006, pp 1273-1279.
[21] 周岳平,板金液壓成形回彈分析,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班,台中,2003。
[22] 吳詩雄,電腦輔助工程應用於橡膠制振材料之可行性研究,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班,新竹,2004。
[23] 鄭洵,橡膠包覆對水下結構抗震效果之探討,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班,彰化,2007.
[24] http://www.hometec.com.tw/,2009年1月12日擷取。
[25] 王雷鋒,「快速有限元素分析在自行車產業的應用範例(一)」,CADesigner,第二百四期,pp. 25-31,2005。
[26] 王雷鋒,「快速有限元素分析在自行車產業的應用範例(二)- 參數化設計及參數化分析」,CADesigner,第二百五期,2005,pp. 59-64。
[27] 陳一豐,「複合材料自行車CAE分析技術」,工業材料雜誌,第二百二十四期,2005,pp. 127-133。
[28] 蔡國忠,ANSYS 11.0結構分析工程應用實例解析,台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29] ANSYS教育訓練手冊,ANSYS Workbench結構分析進階課程,台北:虎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
[30] Daryl L. Logan, A First Course i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ntario: Thomson Learning, 2001.
[31] 康淵、陳信吉,ANSYS入門,台北:全華科技圖書,2007。
[32] 中華民國國家標準,「自行車(腳踏車) 輪圈檢驗法」,總號3881,類號B7068,1975。
[33] http://teaching.ust.hk/~mech300/mech300_7_1_damping_ref.pdf,2009年12月20日擷取。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