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國演義文獻 (依版本先後順序排列)
[明]羅貫中著、[明]金聖嘆鑑定、[清]毛宗崗批:《三國演義的政治與謀略觀》,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吳小林:《三國演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許盤清、周文業整理:《《三國演義》《三國志》對照本》,南京市:江蘇古籍,2002年。
[明]羅貫中著、[明]金聖嘆鑑定、[清]毛宗崗批:《精印三國演義》,老古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
二、古典文獻 (依朝代排列,同朝代則按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東周〕孫武著、[東漢]曹操註、[清]孫星衍校:《孫子集註》,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年
〔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民〕楊家駱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 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新校三國志》,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魏〕劉邵撰、〔北魏〕劉昞注:《人物志》,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南朝梁〕劉勰著:《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0年。
〔唐〕房喬撰:《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唐〕房玄齡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北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民〕楊家駱編:《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1993年。
〔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北宋〕蘇軾撰:《東坡樂府》,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
〔南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明〕揭暄著、李炳彥、崔彧臣評:《兵經釋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清〕王夫之撰:《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清〕黃宗羲撰:《明夷待訪錄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三、今人著作 (依出版時間排序,同年則按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0年。
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編校:《三國志平話》,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5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史》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張立齋編:《文心雕龍》,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李文齋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Manuel Komroff著,陳森譯:《長篇小說作法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汪中選注:《詩品注》,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
陳曦鐘、宋瑞祥、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德毅編:《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21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丘振聲:《三國演義縱橫談》,臺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周先慎:《古典小說鑑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葛楚英:《三國演義與人才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葉太平:《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魏汝霖註譯:《孫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高瑞卿主編:《文學寫作概要》,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辭典》,臺北,東華出版社,1997年。
陳其欣選編:《名家解讀「三國演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3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周積明主編、傅隆基著:《三國演義縱論》,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翔華編校:《元刻講史評話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佛思特:《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鄭鐵生:《三國演義的敘事藝術》,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史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袁閭琨:《中國兵書十大名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沈伯俊:《三國漫談-人物.情節.名段》,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紀德君:《中國歷史小說的藝術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2003年。
郭濟興、李世俊:《三國演義與經營謀略・序》,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翔華:《三國演義縱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局,2006年
沈伯俊:《羅貫中與三國演義》,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許麗芳:《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郭瑞林:《三國演義的文化解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陳瑞秀:《三國演義之美學解讀》,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劉墉:《唐詩句典》,臺北,求真出版社,2010年。
羅吉甫:《諸葛亮領導兵法將苑菁華錄》,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年
陳文德:《諸葛亮大傳》,臺北,遠流出版社,2013年。
關四平:《三國演義源流研究》,臺北,龍視界出版社,2014年。
四、期刊論文 (依出版時間排序)
徐士年:〈試談《三國演義》的思想性〉,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三國演義研究論文集》,1991年。
劉上生:〈論諸葛亮形象的才智系統及其民族文化意蘊〉,收在《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學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頁149-168。
王增學:〈談《三國演義》對周瑜的藝術改造〉,刑台高專師範學報綜合版,1997年。
陳偉軍、孫愛春:〈《三國演義》人物塑造的性格化傾向〉,《泰安師專學報》第11 卷第2期,1998年6 月,頁15-21。
葉松林:〈謀士與皇權--《三國演義》中謀士形象評析〉,黑龍江,黑龍江社會科學,1998年,頁72。
周遠成:〈三國周瑜論〉,船山學刊,2003年第二期,頁115-116。
胥惠民:〈從周瑜說起—略論《三國志演義》塑造典型的藝術辯證法〉,《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9月。
梁大新、韋海霞:〈人性的扭曲—論羅貫中筆下的周瑜〉,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頁78。
申安:〈《三國演義》的人物塑造藝術〉,《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5年9月。
梁大新:〈人性的扭曲—論羅貫中筆下的周瑜形象〉,《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12月。
魏月琴:〈《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分析〉,《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6 年12月,頁38-39。
劉星紅:〈三國演義中的雙面人—周瑜形象分析〉,瀋陽,文學語言學研究,2007年。
康韻梅:〈偏離史實的瑜亮情結--略談《三國演義》對赤壁之戰的摹寫〉,臺北,印刻文學生活誌,2008年。滕朝軍:〈《赤壁》還原歷史中真實的周瑜〉,《蘭臺世界》,2010年。
梁現利:〈周瑜形象接受研究〉,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頁339、354。
五、學位論文 (依發表時間排序)
洪淳孝:《三國演義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2年。林素吟:《傳統小說中軍師類型之研究—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代表》,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廖文麗:《古典小說虛實論研究—以《三國演義》為例》,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羅永裕:《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蕭佩瑩:《唐傳奇人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張谷良:《諸葛亮民間造型之研究》,臺東,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黃俊凱:《三國演義之人物表現》,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黃光庭:《《三國演義》作者的價值意識—以謀士為中心的考察》,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曾文男:《毛宗崗評改「三國演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