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2: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君穎
研究生(外文):LIN, CHUN-YIN
論文名稱:《三國演義》中周瑜與諸葛亮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章錫陳章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CHANG-HSI
口試委員:曾金承高知遠
口試委員(外文):ZENG, JIN-CHENGGAO, ZHI-YUAN
口試日期:2017-06-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三國演義周瑜諸葛亮人物形象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0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作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的歷史章回小說,《三國演義》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既是歷史的記載,是藝術性的小說,更是一部充滿智慧與謀略的兵法書。從其問世至今,不僅流傳廣泛,《三國演義》的影響力更是遠遠凌駕在正史《三國志》之上,使得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鮮明的活在每位讀者的心中,讓人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於不知不覺間便會沉溺其中、品味再三。
  由此可見,羅貫中對於人物形象的刻劃可謂相當的成功,不僅將每位角色的性格描寫得十分具體,更將角色間的個性差異藉由對比手法,凸顯得淋漓盡致、毫不含糊,其中更是以「既生瑜,何生亮」的兩位主人翁最為深植人心,使得周瑜妒忌與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人物形象,從此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鑒於其他著作中,並未全面的針對諸葛亮及周瑜這兩位人物,進行特定且全面性的探討,故筆者欲以此文來研究,從正史《三國志》以及《三國志平話》談起,進而延伸至《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去剖析兩人人物形象的演變過程。
  本論文分為六章,茲分述各章摘要如下:第一章為緒論,扼要介紹筆者本篇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相關文獻之探討。第二章則是以正史《三國志》以及《三國志平話》為重點,進而研究周瑜、諸葛亮在《三國演義》成書前的相關人物形象。第三章則是以周瑜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進行分析,從而瞭解小說中周瑜主要的性格特質。第四章則是針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人物形象,詳細分析諸葛亮在小說中的性格特色。第五章則是藉由比較《三國演義》中兩人的形象差異,從而延伸至小說與正史間的兩人形象演變歷程。第六章則為結論,用以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
摘要I
目次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前人文獻探討 3
一、學位論文 4
二、期刊 6
三、相關專書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 9
一、研究範圍 9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10
第二章 《三國演義》以外的周瑜與諸葛亮 13
第一節 正史《三國志》的周瑜與諸葛亮13
一、正史《三國志》的周瑜14
二、正史《三國志》的諸葛亮19
第二節 元代《三國志平話》的周瑜與諸葛亮25
一、元代《三國志平話》的周瑜27
二、元代《三國志平話》的諸葛亮31
第三節 小結35
第三章 《三國演義》中周瑜人物形象分析37
第一節 消失殆盡的瀟灑大度 37
第二節 受君主所器重的東吳第一謀士40
一、 投效孫策,開始嶄露頭角41
二、 洞悉時局,勸孫權勿遣子為質43
三、 赤壁一戰,助東吳順利抗曹44
第三節 「既生瑜,何生亮」的狹小氣度 51
一、 三殺諸葛52
二、 三氣周瑜55
第四節 小結 59
第四章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60
第一節 以「隆中對」定調三分天下60
一、分析局勢,勉勵劉備62
二、如何建立根據地62
三、安定後方,外交盟友62
四、靜待時機,後圖中原63
第二節 效忠蜀漢的堅定意志63
第三節 神機妙算的非凡軍事才能67
一、草船借箭周瑜嘆68
二、布八陣圖退陸遜70
三、七擒孟獲破蠻兵72
四、空城計欺司馬懿76
五、木牛流馬運糧草78
第四節 以法治國、賞罰分明的統御之術80
一、以法治國的堅定決心81
二、以信為本的治軍態度82
三、賞罰分明的公正不阿84
第五節 小結86
第五章 《三國演義》中周瑜與諸葛亮的比較89
第一節 周瑜與諸葛亮的相異處89
一、性格外放與謹慎小心90
二、自作聰明與深謀遠慮93
三、心胸狹隘與寬宏大度97
第二節 周瑜與諸葛亮的相似處100
一、選擇君主的主動取向100
二、預判情勢的軍事眼光102
三、應用靈活的戰術策略104
第三節 小結109
第六章 結論111
一、從正史《三國志》到《三國演義》兩人的形象演變111
二、周瑜形象的構築與矮化121
三、諸葛亮形象的構築與神化122
四、未來展望123

參考書目125
一、三國演義文獻 (依版本先後順序排列)
[明]羅貫中著、[明]金聖嘆鑑定、[清]毛宗崗批:《三國演義的政治與謀略觀》,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吳小林:《三國演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許盤清、周文業整理:《《三國演義》《三國志》對照本》,南京市:江蘇古籍,2002年。
[明]羅貫中著、[明]金聖嘆鑑定、[清]毛宗崗批:《精印三國演義》,老古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

二、古典文獻 (依朝代排列,同朝代則按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東周〕孫武著、[東漢]曹操註、[清]孫星衍校:《孫子集註》,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年
〔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民〕楊家駱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 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新校三國志》,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魏〕劉邵撰、〔北魏〕劉昞注:《人物志》,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南朝梁〕劉勰著:《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0年。
〔唐〕房喬撰:《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唐〕房玄齡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北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民〕楊家駱編:《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1993年。
〔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北宋〕蘇軾撰:《東坡樂府》,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
〔南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明〕揭暄著、李炳彥、崔彧臣評:《兵經釋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清〕王夫之撰:《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清〕黃宗羲撰:《明夷待訪錄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三、今人著作 (依出版時間排序,同年則按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0年。
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編校:《三國志平話》,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5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史》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張立齋編:《文心雕龍》,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李文齋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Manuel Komroff著,陳森譯:《長篇小說作法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汪中選注:《詩品注》,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
陳曦鐘、宋瑞祥、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德毅編:《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21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丘振聲:《三國演義縱橫談》,臺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周先慎:《古典小說鑑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葛楚英:《三國演義與人才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葉太平:《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魏汝霖註譯:《孫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高瑞卿主編:《文學寫作概要》,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辭典》,臺北,東華出版社,1997年。
陳其欣選編:《名家解讀「三國演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3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周積明主編、傅隆基著:《三國演義縱論》,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翔華編校:《元刻講史評話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佛思特:《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鄭鐵生:《三國演義的敘事藝術》,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史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袁閭琨:《中國兵書十大名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沈伯俊:《三國漫談-人物.情節.名段》,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紀德君:《中國歷史小說的藝術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2003年。
郭濟興、李世俊:《三國演義與經營謀略・序》,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翔華:《三國演義縱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局,2006年
沈伯俊:《羅貫中與三國演義》,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許麗芳:《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郭瑞林:《三國演義的文化解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陳瑞秀:《三國演義之美學解讀》,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劉墉:《唐詩句典》,臺北,求真出版社,2010年。
羅吉甫:《諸葛亮領導兵法將苑菁華錄》,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年
陳文德:《諸葛亮大傳》,臺北,遠流出版社,2013年。
關四平:《三國演義源流研究》,臺北,龍視界出版社,2014年。

四、期刊論文 (依出版時間排序)
徐士年:〈試談《三國演義》的思想性〉,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三國演義研究論文集》,1991年。
劉上生:〈論諸葛亮形象的才智系統及其民族文化意蘊〉,收在《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學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頁149-168。
王增學:〈談《三國演義》對周瑜的藝術改造〉,刑台高專師範學報綜合版,1997年。
陳偉軍、孫愛春:〈《三國演義》人物塑造的性格化傾向〉,《泰安師專學報》第11 卷第2期,1998年6 月,頁15-21。
葉松林:〈謀士與皇權--《三國演義》中謀士形象評析〉,黑龍江,黑龍江社會科學,1998年,頁72。
周遠成:〈三國周瑜論〉,船山學刊,2003年第二期,頁115-116。
胥惠民:〈從周瑜說起—略論《三國志演義》塑造典型的藝術辯證法〉,《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9月。
梁大新、韋海霞:〈人性的扭曲—論羅貫中筆下的周瑜〉,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頁78。
申安:〈《三國演義》的人物塑造藝術〉,《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5年9月。
梁大新:〈人性的扭曲—論羅貫中筆下的周瑜形象〉,《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12月。
魏月琴:〈《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分析〉,《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6 年12月,頁38-39。
劉星紅:〈三國演義中的雙面人—周瑜形象分析〉,瀋陽,文學語言學研究,2007年。
康韻梅:〈偏離史實的瑜亮情結--略談《三國演義》對赤壁之戰的摹寫〉,臺北,印刻文學生活誌,2008年。
滕朝軍:〈《赤壁》還原歷史中真實的周瑜〉,《蘭臺世界》,2010年。
梁現利:〈周瑜形象接受研究〉,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頁339、354。

五、學位論文 (依發表時間排序)
洪淳孝:《三國演義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2年。
林素吟:《傳統小說中軍師類型之研究—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代表》,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廖文麗:《古典小說虛實論研究—以《三國演義》為例》,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羅永裕:《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蕭佩瑩:《唐傳奇人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谷良:《諸葛亮民間造型之研究》,臺東,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黃俊凱:《三國演義之人物表現》,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光庭:《《三國演義》作者的價值意識—以謀士為中心的考察》,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曾文男:《毛宗崗評改「三國演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