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詳興、李美枝、陳皎眉(1998)。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尤偉忠(1999)。態度的變與不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王翊涵(2001)。女性特質國中男學生其校園人際處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順民(2004)。從家庭霸凌、學校霸凌到社會霸凌—有關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的人文解讀。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old.npf.org.tw/
王馨(2005)。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對霸凌行為的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孔德(2005)。牆與橋-大學學生事務人員對同志學生態度轉變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古乃先(2008)。從個人、家庭與學校面向探討國中生的霸凌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史倩玲(2010年12月23日)。屏東大遊行,要同志活下去。台灣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
朱蘭慧(2003)。男性性別角色印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應用心理研究,17,85-119。江明親(譯)(2003)。性別多樣化:彩繪性別光譜(原作者:Vanessa Baird)。台北市:書林。
成鈺(2011)。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知識與其性別刻板印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吳紋如(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受霸凌知覺及反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吳明坤(2006)。高雄縣市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陳明珠(2012)。霸凌議題與校園霸零策略。台北:五南。
杜宜展(2007)。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實踐博雅學報,8,111-148。沈彥辰(2006)。廣告中同性戀圖片效果之研究:同性戀偏好與消費者特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沈秋宏(2010)。國中學生情緒智能、性別角色態度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李美枝(1995)。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李雅文(2004)。台中縣市青少年婚姻態度之研究,以高中職在學學生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李姿瑢(2004)。職業性別刻板對女性的影響。教育研究,56,102-109。李慧芬(2007)。大學生事務人員性別刻板印象與校園性別平等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李淑貞(譯)(2007)。無霸凌校園-給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指導手冊(原作者:Mona O’Moore & Stephen James Mintion)。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4)
李偉斌(2010)。性別議題課程在兒童性別刻板印象改變效果之行動研究。初等教育學刊,35,1-30。
余也魯(總編)(2003)。聖經啟導本(紅字普及版)。香港:海天書樓。
金來寧(2007)。青少年社會支持、認同與欺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市。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周秋香(2007)。國中生知覺父母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家務分工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周秀玲(2008)。高中職生受凌因素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9/232。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1)。2011年台灣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查報告。兒福基金,未出版。
林文瑛(2002)。性別角色與性別角色發展。載於晏涵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頁35-55)。台北:一家親文化。
林曉芳(2004),E世代青少年對同性戀的多元文化觀,嶺東學報,15,95-128。林正誼(2006)。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同性戀態度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市。林麗玉(2008)。生命教育之「虛」與「需」—由目睹校園霸凌現象談起。諮商與輔導,275,19-23。林官蓓、楊振玉(2010年5月)。從「恐同」到肯定--性別平等教育中同性戀議題的研究。「第十六屆教育社會學論壇-『風險、危機與教育公平』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孟宜(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對同性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林雅萍、任慶儀(2011)。國中校園學生霸凌現象之個案研究:以丁丁國中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2,247-282。
林保宏(2011年10月31日)。國中男被笑娘娘腔,跳樓輕生傷重不治。今日新聞網。取自http://www.nownews.com/。
邱靖惠、蕭慧琳(2010)。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與危機因素之解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5,147-165。邱珍琬(2002)。國小校園欺凌行為實際—學生觀點。初等教育學刊,11,41-80。洪士育、陳朝賢(2011)。讓霸凌成為霸「零」。師說,222,54-57。
洪福源(2001)。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7-84。
胡瑋潔(2005)。國中學生社會技巧、欺凌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台北市。柳俊羽(2008)。大學生對同性戀印象影響其同性戀接受度之調查-以國立高雄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姜兆眉(2011)。轉身之後:穿透男性青少年時期校園受暴經驗及其脈絡意涵。婦研縱橫,94,16-25。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心理。
徐鳳吟(2008)。性別刻板印象對玻璃天花板知覺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徐蕾(2009)。性別平權團體諮商對大學生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平權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徐澄清、周琳霓(2011)。霸凌與惡作劇,就在一線之隔。健康世界,302,20-22。
馬惠娣(2011)。學生霸凌事件處理與輔導作為。南投文教,30,54-58。
教育部學生軍訓處(2011)。霸凌行為應付之法律責任。【教育部防制學校霸凌專區】。取自http://140.111.1. 88/ law/ 。
教育部(2012)。國中學生、職員統計表(101學年度)【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731&Page=5314&Index=1&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陳嘉瑋(1996)。同性戀傾向青少年的輔導。諮商與輔導,126,21-24。陳志盛(2004)。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生性別刻板印象與性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陳秀伃(2006)。青少年音樂性別刻板印象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陳皎眉、孫旻暐(2006)。從性別刻板印象威脅談學業表現上的性別差異。教育時論,147,19-30。陳雅伶(2006)。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陳舒婷(2007)。南區大專校院心輔老師之性別角色對其同性戀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陳淑惠(2008)。高中生閱讀 BL漫畫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陳莉秧(2010)。青少年同性戀刻板印象與接受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市。陳曼君(2010)。高中職學生同性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建中(2011)。性別角色教育與食草男戀愛之建議—壓垮性別刻板印象的最後一根稻草。師說,221,43-49。
張雅婷(2002)。桃園市國中生校園暴力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喬婷(2000)。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
張春興主編(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信務(2007)。營造友善校園-「從去霸凌開始」。北縣教育,61,31-35。張茂源(2011)。去教室裡的惡魔--談校園霸凌的處遇。學生事務,50(2),75-78。
張淑貞、黃雅惠(2011)。國小學童霸凌行為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210,70-79。
張真嘉(2011)。性別非從眾性高中男生之霸凌受害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許淑婷(2006)。高中職教師現代性、傳統性心理特徵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許文宗(2010)。國中學生虛擬霸凌與傳統霸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曾文志(2004)。小惡霸與受氣包--如何和孩子談校園霸凌。師友,449,60-67。曾國晃(2010)。南投縣國小女教師性別刻板印象與休閒運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彭佳鎂(2009)。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游美惠(2003)。性別教育小詞庫-同性戀恐懼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120-122。
游美惠(2006)。反霸凌與性別平等教育。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32,2-6。
黃囇莉主編(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女書。
黃莞真(2004)。國小學童性別觀之分析--以高市國小校刊學生作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惠琴(2005)。女教師與女學生的空間識覺研究:以高雄市的高中為例。女學雜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9,47-103。黃韻如(2007)。幼稚園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研究─以高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黃妙玟(2008)。父母管教方式、收看暴力電視節目與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黃怡瑛(2008)。高雄市國中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氣氛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雷新俊(2009)。校園霸凌事件的防治與輔導。學生事務,48(1),19-26。新浪全球新聞(2013年03月17日)。美共和黨參議員因兒子為同性戀而支持同性婚姻。新浪全球新聞。取自http://dailynews.sina.com/bg/
楊振豐(2005)。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楊宜學(2009)。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趙淑珠、程小蘋(2000)。中學行政主管人員之性別意識評估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9-2413-H018-031),未出版。
趙淑珠、郭麗安、劉安真(2008)。「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魯宓、廖婉茹(譯)(2011)。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原作者:Barbara Coloroso)。台北:心靈工坊。
鄭如安、王純琪、王馨、王瑞安(2009)。國中小霸凌現況調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5,227-245。蔡雅惠(2002)。國中小學生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與職業興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蔡嘉玲(2009)。台南縣完全中學學生受霸凌經驗與恐懼感氣氛相關之研究—以霸凌態度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縣。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原作者:Susan A. Basow)。台北市:楊智文化。
劉安真(2000)。「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劉安真(2001)。「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安真、程小蘋、劉淑慧(2002)。「我是雙性戀,但選擇做女同志!」--兩位非異性戀女性的性認同形成歷程,中華輔導學報,12,153-183。劉安真、趙淑珠(2006)。看見!?校園同志輔導工作推展之現況與輔導教師對同志諮商之訓練需求調查。中華輔導學報,20,201-230。鄭青玫(2005)。男性青少年同志的自我認同諮商—以MCT的模式介入。諮商與輔導,230,2-7。賴鈺麟(2003),臺灣性傾向歧視之現狀。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14-21。駱俊宏、林燕卿、王素女、林蕙瑛(2005)。從異性戀霸權、父權體制觀看同性戀者之處境與污名。臺灣性學學刊,11(2),61-73。謝臥龍、莊勝發、駱慧文(1996)。諮商員在諮商過程中對女性案主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初探。測驗與輔導,135,2780-2783。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1999)。從性別平等的教育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7(1),57-80。鍾道詮(2011)。同志面對的暴力與傷害情境。婦研縱橫,94,2-15。
闖慧英(2004)。國中校園欺凌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嚴文廷(2011年6月7日)。記住血泊中的葉永誌。苦勞網。取自
http://www.coolloud.org.tw
蘇艾珍(2007)。中部地區高中高職教師同性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二、英文部分
Bahr, M. W., Brish, B., & Croteau, J. M. (2000). Addressing sexual orientation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in the training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in school and university setting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9(2), 217-231.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2), 155-162.
Bernstein, J. Y., & Watson, M. W.(1997). Children who are targets of bullying: A victim pattern.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12, 483-499.
Betz, N. E., & Fitzgerald. L. F. (1993). Individuality and diversity: Theory and research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4, 343-381.Cloud, J. (2010): When bullying turns deadly: Can it be stopped? Time, 176(76), 60-63.
Bornholt, L. J. (2001). Self-concept, usefulnes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in the social context of school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1), 67-79.
Bradshaw, C. P., O’ Brennan, L. M., & Sawyer, A.L. (2008). Examining variation in attitudes toward aggressive retali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safety among bullies, victims, and bully/ victim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2(1), 10-21.
Eagly, A. H.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cations.
Fassinger, R. E. (2000).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human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advocacy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In S.D. Brown, & R.W. Lent (Eds.), 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rded., pp.346-378). New York: Wiley.
Gettys, L. D. & Cann, A. (1981).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occupational stereotypes, Sex Roles, 7,301–308. Hunter, Ski & Hickerson, Jane. (2003). Affirmative practice: Understanding and working with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persons. Washington: NASW Press.
Herek, G. M. (1996).”Some of my Best Friends” : Intergroup Contact, Conceable Stima and Heterosexuals’ Attitudes toward Lesbian and Gay Me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2, 412-424.
Herek, G. M. (2002). Gender gaps in public opinion about lesbians and gay me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66(1), 40-66
Heppner, P. P., Casas, J. M., Carter, J., & Stone, G. (2000). The maturation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s, 1978-1998. In S.D. Brown, & R. W. Lent (Eds), 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rd ed., pp.3-49). New York: Wiley.
Hughes, F. M., & Seta, C. E. (2003). Gender stereotypes: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future compensatory behavior following violations of Gender Roles. Sex Roles, 49, 685-691.
Ireland, J.L., & Power, D.(2004). Attachment, emotional lineliness, and bullying behavior: A study of adult and young offenders. Aggressive Behavior, 30, 289-312.
Kite, M. E., & Whitley, B. E., Jr (1996). Sex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 persons, behaviors, and civil rights: A meta-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2(4), 336-353.Retrieved May 14, 2008, from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database. (Document ID:9666232).
Mcguffey, C. S. (2005). Engendering trauma: Race, class, and gender reaffirmation after child sexual abuse. Gender & Society, 19(5), 621-643.
Morrow, Deana F. (2006). Gay, lesbian,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adolescents. In Deana F. Morrow & Lori Messinger (Eds.),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expression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Working with gay, lesbian,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people (pp. 177-195).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man, B. S. (1989).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gender role attitudes to male and female attitudes towards lesbians. Sex Roles, 21, 451-465.
Nierman, A. J., Thompson, S. C., Bryan, A. & Mahaffey, A. L. (2007). Gender role beliefs and attitudes toward lesbians and gay men in Chile and the U.S. Sex Roles, 57(1-2), 61-67. Retrieved May 13, 2008, from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u database. (Document ID: 1316464671).
Oswald, D. L., & Harvey, R. D. (2003). AQ-methodological study of women’s subjective perspectives on mathematics. Sex Roles, 49(3-4), 133-142.
Shaffer, D. R.(1999).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4thed). New York: Brooks/Cole, and ITP.
Spence, J. T., & Helmreich, R. L. (1978).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Their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Steele, C. M. & Aronson, J. (1995). Stereotype threat and the intellectual test performance of Afr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69(5), 797-811.
Tonja, R. N., Mary, O., Ramani, S., W. June, R., Bruce, S., & Peter, S.(2008).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US youth: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85(16). 2094-2100.
Trautner, M. N. (2005). Doing gender, doing class: The performance of sexuality in Exotic Dance Clubs. Gender & Society, 19(6), 771-788.
Whitley, B. E., Jr(2001). Gender-role variables and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Sex Roles, 45(11/12), 691-721. Retrieved April 28, 2008, from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database. (Document ID:132730441).
Worthington, R. L., Savoy, H. B., Dillon, F. R., & Vernaglia, E. R. (2002). Heterosexaul identity development: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identit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0, 496-531.
Yun Dai, D. (2001). A comparis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motivation between high-ability.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13(1), 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