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期刊
Alexander, C.(1975)The Oregon Experimen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Barker, C.(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Cultural Studies : theory and practice)羅世宏等譯,台北:五南。
Buttimer, A.(1976)Grasping the Dynamism of Lifeworld, A.A.A.G.,66(2):277-292.
Cresswell, T. (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 a short introduction)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Dodd, N.(1999/2003)社會理論與現代性(Social theory and modernity)張君玫譯,台北:巨流。
Entrikin, J. N.(1976) Contemporary humanism in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6:615-632.
Husserl, E.(1992)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Die Krisis der Europa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anomenologie) 張慶熊譯、序,台北:桂冠。
Mitchell, D.(2000)Cultural Geography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USA:Blackwell.
Relph, E.(1970)An inquiry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phenomenology and geography, Canadian Geography, 14(3):193-201.
Relph, E.(1976)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Croom Helm.
Relph, E.(2002)現代都市地景(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
Rossi, A.(1992)城市建築(L'architettura della citt'a.)施植明譯,台北:博遠。
Schulz, N.(1997)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施植明譯,台北:田園城市。
Seamon, D.(1979) A geography of the lifeworld—movement, rest and encounter, London: Croom helm.
Simmons, I.G.(1993)Interpreting nature ; cultural construc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NY: Routledge.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51(2):67-97。王鑫(2003)關懷鄉土大地—生態維護與資源保育的永續發展,台北:幼獅文化。
池永歆(2005)由胡塞爾的觀點來看地理學的「生活世界」概念,鵝湖月刊,363:25-35。季鐵男(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
季鐵男(1993)思考的建築,台北:時報文化。
周志龍(2004)台灣新都市主義與都市規劃的挑戰,都市與計畫,31(3):195-213。
段義孚(1997)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夏春祥(2000)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的新聞文本分析,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論文。殷莞之(2001)流動的希望/災難?基隆河防洪整治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逸杰、孫全文(1998)試論當前台灣建築的後現代現象,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26:88-99。黃定國、黃有良、黃世孟(1993)大學之道:談校園規劃,建築師,19(1):88-99。傅朝卿(1999)日治時期台灣建築1895-1945,台北:大地地理。
傅朝卿(2005)大學校園古蹟、歷史建築與歷史環境的意義與角色,教育研究月刊,136:54-65。楊意菁(2005)民調報導的媒體論述與民意建構:一個批判論述語言的觀點,中華傳播學刊,7:183-226。廖世璋、錢學陶(2002)古蹟保存的文化認同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都市與計畫,29(3):471-489。
趙家麟(1998)校園規劃的時空觀:普林斯頓大學二百五十年校園的探討與省思(1746-1996) Space, time & campus,台北:田園城市。
蕭百興(1993)臺灣古蹟保存論述發展過程中範型移轉之反省、以及現此時專業實踐應有之視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8:85-102。鄧景衡(1999)空間韻律的追尋:地方芭蕾的變奏與生活、工藝的轉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2:65-105。潘朝陽(2001)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台北:臺灣師大地理系。
潘朝陽(2005)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五南。
顏亮一(2005)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遺產—古蹟保存理論之批判性回顧,地理學報,42:1-24。蘇國勛(1989)理性化及其限制,台北:桂冠。
譚鴻仁(2005)校園規劃與文化戰爭,2005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學術研討會:大學教育、大學校園、以及校園規劃的當前問題與挑戰論文集,台北:台大城鄉所。
文件資料、訪談
大唐江山景觀開發有限公司(2002.12.31)國立師範大學園區大樹移植工程簡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編製。
林礽乾(2005.11.11)孕育臺灣上一代菁英的搖籃—臺灣師大前身台北高等學校,作者自印演講稿。
社評(2003.06.11)不要濫用古蹟保存,民生報,A2版。
許瑞坤(2003)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看「樂智大樓」的興建—給關心師大校園發展人士的公開信,bbs.ntnu.edu.tw。
陳盈珊(2003.06.06)師大古蹟指定案公聽會 沒結論,中國時報,C4版。
戚雅各建築師事務所(2003.05.22)致監察院陳情書,臺灣師大總務處公文附件。
臺灣師大校園關懷小組(2003)文薈廳、老樹VS樂智大樓問答集及樂智大樓整建工程計劃規劃報告說明書核定本,作者自印。
臺灣師大校園空間、老樹暨古蹟關懷團隊(2003a)回應饒總務長之另類「非典」說,bbs.ntnu.edu.tw。
臺灣師大校園空間、老樹暨古蹟關懷團隊(2003b)老樹、古蹟與記憶¬—關懷臺灣師大校園空間的原創完整性—聲明書,作者自印。
臺灣師大校園空間、老樹暨古蹟關懷團隊(2003c)區域論壇:校園空間、老樹及古蹟之公共論述之會議記錄,作者自印。
臺灣師大校園空間、老樹暨古蹟關懷團隊(2003d)新校園發展的基本籲求,作者自印。
臺灣師大工技系李大偉老師(2005.11.23)訪談稿。
臺灣師大工教系楊紹裘老師(2005.11.03)訪談稿。
臺灣師大地理系廖學誠老師(2006.05.11)訪談稿。
臺灣師大英文系莊坤良老師(2006.05.12)訪談稿。
臺灣師大歷史系邱榮裕老師(2005.09.27)訪談稿。
臺灣師大總務處(199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樂智樓、文薈廳、健康中心、教官室改建工程計畫構想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編製。
臺灣師大總務處(2003.01.24)「樂智樓新建工程」樹木移植工程招標參考資料徵詢記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編製。
臺灣師大總務處(2003.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樂智樓新建工程:文薈廳保存方式評估及規劃構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編製。
臺灣師大總務處(2003.03.2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行政大樓、文薈廳、普字樓建築物保存價值鑑定暨周邊樹木資源會勘記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編製。
臺灣師大總務處(2003.04.0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行政大樓、文薈廳、普字樓建築物古蹟指定公聽會會議記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編製。
臺灣師大總務處(2003.06.0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行政大樓、文薈廳、普字樓擬指定市定古蹟乙案擴大公聽會會議記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編製。
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僑大先修班整合發展專區:兩校整合發展計畫書草案,http://www.ntnu.edu.tw/merge/final.doc(2006/5/17)。
潘朝陽(2003a)針對〈校長給全校師生的一封信〉中有關「古蹟」之判準的提問,http://www.geo.ntnu.edu.tw/teacher/PanChao-Yang/index.html(2006/5/30)。
潘朝陽(2003b)老樹、古蹟與記憶—關懷臺灣師大校園空間的原創完整性—聲明書,作者自印。
潘朝陽(2003c)針對〈校長給全校師生的一封信〉的所謂「服務空間不足」的提問,http://www.geo.ntnu.edu.tw/teacher/PanChao-Yang/index.html(2006/5/30)。
潘朝陽(2003d)這樣的心態如何治理臺灣師大?-敬答饒達欽總務長〈新與舊、存與變之校園另類「非典」真相〉一文,http://www.geo.ntnu.edu.tw/teacher/PanChao-Yang/index.html(2006/5/30)。
錢善華(2003)致台北市文化局長email,bbs.ntnu.edu.tw。
簡明勇(200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樂智大樓興建聞見錄,作者自印。
簡茂發(2003.05.28)校長給全校師生的一封信,bbs.ntnu.edu.tw(2006/5/29)。
饒達欽(2003)新與舊、存與變之校園另類「非典」真相,bbs.ntn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