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06: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盈秀
研究生(外文):Chou,Ying Hsiu
論文名稱:林燿德《銀碗盛雪》研究
指導教授:徐志平徐志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林燿德銀碗盛雪後現代現代詩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2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林燿德是八○年代極具代表性的詩人,其創作產量豐富且多元,對詩壇改造極具企圖心。《銀碗盛雪》是他的第一本個人詩集,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五年之間,曾經先後請&;#30210;弦、羅青、楊牧、張漢良四位詩壇前輩過目,五次增刪其稿後方問世,顯見他對這本詩集的重視。
本論文以《銀碗盛雪》為研究核心,第二章追溯林燿德青年時期,加入「三三」與「神州詩社」,因受朱天文、溫瑞安等文藝青年的影響,使其創作風格浪漫抒情,但在「三三」與「神州詩社」相繼結束之後,他轉而接觸「艸根詩社」,正式與詩壇接軌,其詩風也轉變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知性、晦澀的風格;而他的「後現代都市詩」也在這個時期開始萌芽。
  第三章探究《銀碗盛雪》的思想,發現林燿德在詩集中強調歷史文明的興衰循環,以及運用情色詩來作為對世俗社會的反抗,表現詩人對於世界的不滿與焦躁。至於《銀碗盛雪》中的科幻詩,則是他借助對於未來的科學幻想來警示人類濫用機器、依賴科技的後果。
第四章分析形式技巧:首先論述《銀碗盛雪》的時空結構,發現詩中不僅製造時間、空間壓縮擴張的效果,也使用時間空間化、空間時間化的技巧;次論《銀碗盛雪》的意象選擇與運用方式,發現這本詩集中,他特別鍾愛「光」、「塔」、「都市」等意象,另外也在詩集中常見其意象&;#32675;組合、荒誕等技巧的呈現。
  第五章則觀察《銀碗盛雪》之後關於都市的觀察與書寫有何改變。林燿德在《銀碗盛雪》之後的創作,是一種邁向解構的過程,描述都市人的孤寂以及詩人破壞核心秩序的想像時,原本泛指的都市現象轉變為特定的人物故事;關於歷史角度的觀照,則將文學與歷史視為一種互文關係,在兩者間任意穿梭;在形式上,則利用長詩進行詩作的形式的解構,在各種文類之間遊走、變化。
  總之,《銀碗盛雪》含序詩共三十八首詩作,內容涵蓋歷史、戰爭、科幻、都市等多種主題,是詩人思想的極度壓縮;形式結構宏偉、重視佈局,是他創作技巧的徹底展現;故在其創作歷程上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而在當代新詩史不但藝術成就不俗,更具有詩史上的價值。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界定 2
第三節 《銀碗盛雪》之研究成果回顧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一、文獻收集 5
二、作品的歸納與分析 5
三、文本的闡述與理論的運用 6
第二章《銀碗盛雪》集成前之詩作研究 7
第一節 《三三集刊》與「神州詩社」時期的浪漫情懷 7
第二節 《艸根》時期的再出發 21
第三節 林燿德「後現代都市詩」的萌芽 24
第三章 《銀碗盛雪》思想內容探究 34
第一節 歷史文明的相對與循環觀念 38
一、文明終將消亡 40
二、新文明必然誕生 42
第二節 情色詩中的憤怒與焦慮 44
一、「性」是對世俗世界的否定 49
二、「身體」中的焦慮與恐懼 52
第三節 科幻詩的宇宙意識 54
一、預言災難即將發生 57
二、身為人類的矛盾情感 61
第四章 《銀碗盛雪》寫作技巧分析 65
第一節 《銀碗盛雪》時空結構分析 65
一、時間的設計 65
二、空間的設計 68
三、時間空間化 77
第二節 《銀碗盛雪》意象的分析 84
一、單一的意象 85
二、組合的意象 93
第三節《銀碗盛雪》章句特色分析 97
一、組詩結構紛雜 98
二、類疊運用的適當與失控 100
三、類圖像詩的分行斷句 104
第五章 《銀碗盛雪》後之延續與轉變 110
第一節 關於都市的觀察與書寫 111
一、都市人的孤寂與愛慾 114
二、都市符號的破壞與核心秩序的瓦解 116
第二節 關於歷史角度的觀照 120
第三節 關於長詩跨文類的變化嘗試 127
第六章 結論 135
參考書目 139
[附錄] 林燿德詩作編年與生平記事 151

一、林燿德著作部分
( 一 ) 詩集
1. 林燿德、陳克華等人:《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台北:文鏡),1986
年12月。
2. 林燿德:《銀碗盛雪》(台北:洪範),1987年1月。
3.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1月。
4. 林燿德:《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4月。
5. 林燿德:《都市之甍》(台北:漢光),1989年6月30日。
6. 林燿德:《一九九○年》(台北:尚書),1990年7月4日。
7. 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台北:文鶴),1996年1月。
( 二 ) 小說
1. 林燿德:《惡地形》(台北:希代),1988年。
2. 林燿德、黃凡合著:《解謎人》(台北:希代),1989年。
3. 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1990年12月。
4. 林燿德:《大日如來》(台北:希代),1993年5月。
5. 林燿德:《時間龍》(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8月15日。
6. 林燿德、陳璐茜合著:《慾望夾心──雙色小小說》(台北:皇冠),1995年5月。
7. 林燿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6月。
8. 林燿德:《非常的日常》(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12月。
( 三 ) 散文
1. 林燿德:《一座城市的身世》(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
2. 林燿德:《迷宮零件》(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6月25日。
3. 林燿德:《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2月。
( 四 ) 評論集
1.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灣新世代詩人初探》(台北:爾雅),1986年12
月20日。
2.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灣新世代詩人新探》(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5月。
3. 林燿德:《羅門論》(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1月5日。
4.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年6月。
5. 林燿德:《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1993年2月。
6. 林燿德:《世紀末現代詩論集》(台北:羚傑),1995年。
7.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意義的真象》(台北:駱駝),1996年9月。
( 五 ) 訪談錄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8月10日。
( 六 )主編選集
1. 林燿德編:《中國現代海洋文學選》共三冊(台北:號角),1987年7月15
日。
2. 林燿德、黃凡合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共十二冊(台北:希代),1989年。
3. 林燿德、簡政珍合編:《臺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共二冊(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0年。
4. 林燿德、孟樊合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12月。
5. 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1993年。
6. 林燿德編:《羅門創作大系》共十卷(台北:文史哲),1995年,4月14日。
7. 林燿德、林水福合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台北:
時報文化),1997年。
( 七 )林燿德佚文選集
1. 楊宗翰主編:《林燿德佚文選I──新世代星空》(台北:天行社),2001年10 月。
2. 楊宗翰主編:《林燿德佚文選II──邊界旅店》(台北:天行社),2001年10月。
3. 楊宗翰主編:《林燿德佚文選Ⅲ──黑鍵與白鍵》(台北:天行社),2001年12 月。
4. 楊宗翰主編:《林燿德佚文選Ⅳ──將軍的版圖》(台北:天行社),2001年12 月。
5. 楊宗翰主編:《林燿德佚文選I──地獄的佈道者》(台北:天行社),2001年12 月。

( 八 )林燿德逝世紀念文
1. 方路:〈林燿德──一九九四:在吉隆坡〉《聯合報》37版,1999年2月23日。
2. 王浩威:〈聽見與告別〉,《聯合報》34版,1996年1月11日。
3. 丘秀芷:〈是不是已預期到?──給燿德老弟〉,《中華日報》14版,1996年1月 24日。
4. 司馬中原:〈火焰人生──悼念林燿德〉,《中央日報》18版,1996年1月12日。
5. 司馬中原:〈歸入星空──懷念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1月24日。
6. 左爾泰:〈青年作家林燿德猝逝〉,《中國時報》35版,1996年1月11日。
7. 向明:〈真是一個天才〉,《中央日報》18版,1996年1月11日
8. 羊恕:〈盛雪的銀碗,盛酒如何?──哀我好友林燿德〉,《台灣新聞報》19版,1996年3月27日。
9. 艾春:〈世紀末文壇的流星〉,《中央日報》18版,1996年3月17日。
10. 吳鈞堯:〈當我們的生命熱度逐漸交融時〉,《幼獅文藝》第83卷第期,1996年2月。
11. 李瑞騰:〈一顆耀眼文學之星的絕滅〉,《民生報》15版,1996年1月11日。
12. 李瑞騰:〈我要如何表白我的震驚與哀傷〉,《聯合報》34版,1996年1月11日。
13. 李潼:〈好走,好睡──大風箱林燿德〉,《中國時報》35版,1996年1月15日。
14. 汪啟疆:〈白日黑夜凝留在風濤上的重〉,黎明文化版《藍色水手》後記,1996年。
15. 孟樊:〈到冥間當鬼才──送林燿德〉,《中央日報》18版,1996年1月12日。
16. 林水福:〈他的祖籍在星空〉,《聯合報》34版,1996年1月11日。
17. 林婷:〈想望一襲熟悉的身影〉,《聯合文學》第16卷第8期,2000年6月。
18. 姜穆:〈萬年史紀有君名──悼詩人林燿德先生〉(上、下),《台灣新生報》19版,1996年1月23-24日。
19. 洛夫:〈我正等著他一封信〉,《中央日報》18版,1996年1月11日。
20. 紀慧玲:〈拿獎常勝軍〉,《民生報》15版,1996年1月11日。
21. 徐開塵:〈林燿德為文學雙倍燃燒自己〉,《民生報》15版,1996年1月11日。
22. 徐學:〈兩岸同悲〉,《中華日報》14版,1996年1月25日。
23. 張啟疆:〈離家男子──懷念林燿德〉,《中時晚報》23版,1996年1月11日。
24. 許台英:〈溫州街的雅歌新唱──送林燿德〉,《聯合報》34版,1996年1月25日。
25. 郭玉文:〈猛烈,而且不朽〉,《勁報》24版,2000年1月7日。
26. 陳裕盛:〈追憶林燿德〉,《幼獅文藝》第570期,2001年6月。
27. 黃海:〈作家何處去?從林燿德的殞逝說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3月17日。
28. 黃基淦:〈追慕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4月4日。
29. 楊宗翰:〈SUBLIME,2000──遙寄林燿德〉,《勁報》24版,2000年1月10日。
30. 廖咸浩:〈你的進度已超前太多──紀念與燿德一起趕稿的日子〉,《中國時報》35版,1996年4月10日。
31. 劉再復:〈共一冰冷的鑰匙〉,《中央日報》18版,1996年6月25日。
32. 鄭明娳:〈神乎魔乎人乎──閱讀林燿德〉,《香港文學》第193期,2001年1月。
33. 鄭明娳:〈超人燿德二三事〉,《勁報》24版,2000年1月4日。
34. 鄭明娳:〈詩人,沒走〉,《中央副刊》18版,1998年2月13 日。
35. 應平書:〈不只是一個文人之死〉,《中華日報》14版,1996年1月24日。
36. 鍾鼎文:〈花訊──悼林燿德〉,《聯合報》34版,1996年1月17日。
37. 簡政珍:〈真實的謊言──給林燿德〉,《聯合文學》第12卷第五期,1996年3月。
38. 簡媜:〈被吹熄的烈焰〉,《中央日報》18版,1996年1月11日
39. 顏艾琳:〈燿德?耀德?都很要得〉,《勁報》24版,2000年1月6日。
40. 羅門:〈你會從文學史中回來──悼詩友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1月25日。
41. 羅門:〈劃亮文學天空的殞星──林燿德逝世四週年〉,《勁報》24版,2000年1月5日。
42. 羅青:〈弔念林燿德〉,《中國時報》35版,1996年1月16日。
三、其他專書文獻
(一)古籍文本
1. 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1月。
2. 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雜集部(六)》(台北:彌勒出版社),1990年4月。
(二)今人論著
1. 丁旭輝:《臺灣現代詩圖象技巧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12月。
2.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2007年9 月。
3. 王岳川、尚水 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
4. 王先霈:《文學批評原理》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年。
5. 杜松柏:《智慧的禪公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5年12月。
6. 山田孝道:《禪宗辭典》(日本:圖書刊行會),1978年7月三版。
7. 王建元:《現象詮釋與中西雄渾觀》(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2月。
8. 古添洪:《記號詩學》(台北:東大圖書),1984年7月。
9. 古繼堂:《台灣青年詩人論》 (台北:人間),1996年4月。
10.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 (台北:文史哲),1997年1月再版。
11. 向陽主編:《七十五年詩選》(台北:爾雅),1987年3月10日。
12. 向陽:《康莊有待》(台北:東大圖書),1985年5月。
13. 朱天文等人:《鐘鼓三年──我們走過藍天裡》(台北:三三書坊),1986年10月。
14. 朱天文等人主編:《女兒家》(《三三集刊》第十四輯,皇冠出版),1978年8月。
15. 朱天文等人主編:《桃花渡》(《三三集刊》第二十二輯,皇冠出版),1979年6月 。
16.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2002年2月。
17. 朱立元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第二版。
18.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論》(台北:揚智),2002年。
19. 吳戰壘:《中國詩學》(台北:五南圖書),1993年11月。
20.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台北:書林出版),1995年3月。
21. 呂應鐘、吳岩:《科幻文學概論》(台北:五南),2001年7月。
22. 汪民安:《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喬治•巴塔耶文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23.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24. 李正治《六朝詠懷組詩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2007年9月初版。
25. 周英雄,《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東大圖書), 1983年3月。
26. 周英雄、劉紀蕙:《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27. 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2003年。
28.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8年,二版。
29.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
30. 夏婉雲:《童詩的時空設計》(台北:富春文化),2007年5月。
31. 張默:《台灣現代詩筆記》(台北:三民),2004年1月。
32. 張默編:《台灣現代詩編目 1949~1995修訂篇》(台北:爾雅),1996年1月二版。
33.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1998年10月。
34.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的都市書寫》(台北:萬卷樓),2001年1月。
35. 陳大為:《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1950-2004)》,(台北:萬卷樓),2004年9月。
36. 陳克華:《星球記事》(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07月。
37. 陳啟佑:《渡也論新詩》(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9月。
38. 陳啟佑:《新詩補給站》(台北:三民),1995年2月。
39. 陳清俊:《盛唐詩時空意識研究(下)》(台北:花木蘭文化),2007年3月。
40.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2006年。
41.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10月二版。
42. 曾豔兵:《西方後現代主義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43.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1976年,初版。
44. 黃海:《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台北:五南),2007年1月。
45. 黃裕生,《時間與永恆──論海德格哲學中的時間問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2月。
46. 楊牧、鄭樹森合編:《現代中國詩選》(台北:洪範),1989年2月。
47.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
48. 溫瑞安:《坦蕩神州》,(台北:長何出版社),1978年12月再版。
49.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圖書),1992年3月。
50. 鄭祥福:《後現代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9年。
51.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3月。
52. 解昆樺:《青春構詩──七0年代新興詩社與1950年世代詩人的詩學建構策略》(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化局),2007年10月。
53. 解昆樺:《詩不安:七O年代新興師涉及詩人之精神動員與典律建制》(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6年12月。
54. 詹明信著 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2004年4月,
55.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56. 潘麗珠:《現代詩學》(台北:五南圖書),1998年3月。
57. 鄭慧如:《身體詩論(1970~1999)》(台北:五南圖書),2004年7月。
58. 鄭樹森:《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圖書),1991年4月再版
59.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圖書),2006年7月二版。
60. 謝文利、曹長青著:《詩的技巧》(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
61. 韓波著 莫渝譯:《韓波詩文集》(台北:桂冠圖書),1994年9月。
62.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2004年7月。
63. 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9月。
64.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卷一:戰爭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4月。
65.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卷二:都市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4月。
66.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卷四:自我•時空•死亡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4月。
67. 羅青:《詩人之燈》(台北:東大),1992年。
(三) 報章、期刊論文
1. 古遠清:〈尖銳的美學衝擊──林燿德詩作賞析〉,《自立晚報》,1990年7月21日14版。
2. 白靈:〈停駐在地上的星星──林燿德詩路新探〉,《文藝月刊》225期,1988年3月,後收入林燿德《都市終端機》,頁13-40。
3. 旻黎:〈黑色的愛情神話──我讀「上邪記」〉,《文藝月刊》202期,1986年。
4. 凌夢雲:〈詭異的銀碗──林燿德詩作初探〉,《藍星》詩刊第八號,1986年7月,後收入林燿德《都市終端機》,頁253-273。
5. 黃文倩:〈從盛雪到雪盛--論林燿德《銀碗盛雪》序詩〉,《中國語文》,569號,2004年11月。
6. 楊宗翰:〈誰能瞭解你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從林耀德到林燿德〉,《創世紀》127期,2001年。
7. 楊牧:〈詩與詩的結構〉,為《銀碗盛雪》序文,頁一-六。
8. 于記偉 :〈從《大東區》到《藍色狂想曲》──淺談林燿德的映像世界〉,《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9. 方唐:〈在前衛的列車之後──評《銀碗盛雪》〉,《現代詩》11期,1987年12月。
10. 王二:〈都市詩人〉,《臺灣立報》,1989年11月20日。
11. 王台平:〈知感合一──讀林燿德《銀碗盛雪》〉,《大華晚報》,1987年1月25日。
12. 王浩威:〈重組的星空!重組的星空?──林燿德的後現代論述〉,收入多人合著《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13. 王浩威:〈偉大的獸──林燿德文學理論的建構〉,《聯合文學》137期,1996年3月。
14. 王添源:〈在詩的火與光之間燃燒──林燿德詩作回顧與品鑒〉,《聯合文學》138期,1996年4月。
15. 王溢嘉:〈集體潛意識之甍──林燿德詩集《都市之甍》的空間結構〉,《台灣春秋》9期(1989年7月),後收為林燿德:《都市之甍》導讀,頁9-15。
16. 王溢嘉:〈試析「無限軌道」──也是「詩人與心理醫師的雙重個案」〉,收入《妳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1988年。
17. 古遠清:〈尖銳的美學衝擊──林燿德詩作賞析〉,《自立晚報》,1990年7月21日。
18. 田運良:〈火的焚燒與光的照耀──論林燿德詩集《不要驚動我所親愛的》〉,《幼獅文藝》518期,1997年2月。
19. 白靈:〈變色的蚚蜴:《妳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解讀〉,《幼獅文藝》431期,1989年11月。
20. 向陽:〈八○年代現代詩風潮試論〉,《台灣史料研究》第九期,1997年5月。
21. 朱雙一:〈邁向壯闊的史詩──評林燿德的〈高砂百合〉〉,《聯合文學》77期,1991年3月。
22. 何聖芬〈民國七十四年新詩作品發表調查報告〉,《文訊月刊》第23期,頁318-335。
23. 吳宏一:〈我看林燿德〉,《不安海域》序,1988年。
24. 吳浩:〈林燿德的成績單〉,《文訊》119期,1995年9月。
25. 吳鈞堯在〈當我們生命熱度逐漸交融時〉,《幼獅文藝》83卷第2期,1996年,頁51-52。
26. 辛金順:〈多重的變奏──論林燿德的都市散文〉,《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0期,1998年6月。
27. 林水福:〈試論《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內在精神的低音主調〉,收入多人合著《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28. 林亨泰:〈與世界同步──林燿德詩作讀後感〉,收為林燿德:《都市之甍》導讀,頁4-7。
29. 林綠:〈都市雨與後現代──林燿德詩論〉,收入多人合著《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30. 初安民:〈時間之河──評林燿德詩集《都市終端機》〉,《聯合文學》45期,1988年7月。
31. 張漢良:〈四度空間詩人與詩評家〉,《自立晚報》(《妳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序),1988年3月17-18日。
32. 張漢良:〈揭露語言的多元與對媒體的反省〉,《創世紀》77期(1989年11月),後收入林燿德:《一九九○》,頁210-212。
33. 張漢良〈都市詩言談──台灣的例子〉,發表於《當代》第32期,1988年1月,後收入於孟樊主編《當代台灣批評大系(卷四)•新詩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頁155-186。
34. 張誦聖 〈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第22卷第10期,1994年3月。
35.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國文天地十三卷第八期,國文天地出版社。
36.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下),國文天地十三卷第九期,國文天地出版社。
37. 許悔之:〈林燿德「韶華拾遺」弁言〉,收入《妳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1988年。
38. 許悔之:〈熵的消耗〉,《幼獅文藝》401期(1988年2月),後收入林燿德:《都市終端機》,頁41-55。
39. 郭玉文:〈「冷靜的電腦」賞析〉,《中國語文》410期,1991年8月。
40. 陳建民〈四種長詩的可能:從洛夫、簡政珍、陳克華、林燿德的長詩創作探索起〉,《文與哲》第二期,2003年6月。
41. 焦桐:〈身體爭霸戰──試論情色詩的話語策略〉,選錄在林水福/林燿德主編的《當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3月,頁197;後收編於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11月。
42. 馮青:〈帶著光速飛竄的神童──一個解碼者•革命之子•林燿德〉,《自由青年》697期,1987年9月;後收入林燿德:《都市終端機》,頁275-298。
43. 黃錦樹:〈神州: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中外文學》22卷2期,1993年7月。
44. 楊宗翰:〈在人群之中──波特萊爾、林燿德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收入多人合著《智慧的天堂:第一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專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
45. 楊宗翰:〈重構詩史的策略〉,《創世紀》詩雜誌124期,2000年9月。
46. 楊宗翰:〈書寫與消解──閱讀詩•人•林燿德〉,收入多人合著《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47. 楊宗翰:〈黑暗抽長,火光不安──與林燿德、容格的三角對話〉,《台灣詩學季刊》19期,1997年6月。
48. 楊宗翰編:〈林燿德逝世後相關紀念詩文要目(1996∼2000年)〉,《文訊雜誌》183期,2001年1月。
49. 楊明:〈未知次元的心情──林燿德的都市與都市中的林燿德〉,《明道文藝》142期,1988年1月。
50. 楊牧:〈給青年詩人的信──詩的一種環境〉,《聯合文學》第6期,1985年。
51. 楊斌華:〈解構:都市文化的黑色精靈〉,《上海文論》20期(1990年2月);亦刊於《藍星》詩刊23期(1990年4月號),後收入於林燿德:《一九九○》,頁214-232。
52. 詳見王浩威,〈重組的星空!重組的星空?──林燿德後現代論述〉,收入多人合著《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53. 廖炳惠:〈比較文學與現代詩學在台灣──試論台灣的「後現代詩」〉,《第二屆現代詩學議論文集》,1995年。
54. 劉士杰:〈銀碗盛雪•冰心玉壺〉,《文藝報》15期,1990年4月21日。
55. 劉以鬯:〈讀林燿德的詩〉,《世界日報》(1988年4月18日);後收入《都市終端機》;亦收入《劉以鬯卷》(香港:三聯書局),1994年。
56. 劉紀蕙:〈《時間龍》與後現代暴力書寫的問題〉,收入氏著《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癥狀式閱讀》(台北:立緒),2000年。
57. 劉紀蕙:〈林燿德與台灣文學的後現代轉折〉,收入氏著《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癥狀式閱讀》(台北:立緒),2000年。
58. 蔡詩萍:〈八○年代後都市散文的新世代性格──林燿德的一種嘗試〉,收入多人合著《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59. 鄭明娳、楊宗翰編:〈關於林燿德之重要評論及訪談〉(1985年∼2000年),《文訊雜誌》183期,2001年1月。
60. 鄭明娳:〈林燿德論〉,收入簡政珍、林燿德(主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下冊(台北:書林),1990年。
61. 鄭恆雄:〈二十世紀末的台灣歷史小說掃描〉,《聯合文學》81期,1991年7月。
62. 鄭恆雄:〈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的歷史神話符號系統〉,《中外文學》308期,1998年1月。
63. 鄭恆雄:〈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敘述結構與史詩筆法〉(下),《聯合文學》172期,1999年2月。
64. 鄭恆雄:〈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敘述結構與史詩筆法〉(上),《聯合文學》171期,1999年1月。
65. 蕭岸:〈跨出一個新的早晨──評《銀碗盛雪》〉,《香港文學》31期,1987年7月。
66. 應平書:〈八○年代的文學旗手──林燿德的成績單〉,收入多人合著《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67. 簡政珍:〈真實的謊言──給林燿德〉,《聯合文學》12卷5期,1996年。
68. 羅門:〈一九九○向詩太空發射的一座人造衛星〉,為林燿德:《一九九○》序,1990年,頁vii-xxx。
69. 羅門:〈立體掃瞄林燿德詩的創作世界──兼談他後現代創作的潛在生命〉,收入多人合著《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70. 羅門:〈林燿德海洋詩的想像世界〉,《幼獅文藝》416期,1988年8月。
71. 羅青〈草根宣言〉,《艸根詩月刊》創刊號,1975年6月。
72. 瘂弦:〈在都市裡成長──林燿德散文作品印象〉,《自立晚報》(《一座城市的身世》序),1987年6月27-28日。
四、碩博士論文
1. 王文仁:《光與我──林燿德詩論》,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2. 朱嘉雯,《接受觀點下的戰後台灣作家與紅樓夢》,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7年。
3. 李婉玲:《林燿德散文研究》,玄奘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4. 洪瑛君:《靈魂的鄉愁──林燿德及其小說的「認同主題」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5. 翁燕玲:《林燿德研究──現代性的追索》,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6. 許惠耳:《林燿德散文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7. 陳淑華:《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8. 陸淑敏:《林燿德小說之文學語言研究》,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64. 鄭恆雄:〈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敘述結構與史詩筆法〉(上),《聯合文學》171期,1999年1月。
2. 63. 鄭恆雄:〈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敘述結構與史詩筆法〉(下),《聯合文學》172期,1999年2月。
3. 62. 鄭恆雄:〈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的歷史神話符號系統〉,《中外文學》308期,1998年1月。
4. 61. 鄭恆雄:〈二十世紀末的台灣歷史小說掃描〉,《聯合文學》81期,1991年7月。
5. 59. 鄭明娳、楊宗翰編:〈關於林燿德之重要評論及訪談〉(1985年∼2000年),《文訊雜誌》183期,2001年1月。
6. 53. 廖炳惠:〈比較文學與現代詩學在台灣──試論台灣的「後現代詩」〉,《第二屆現代詩學議論文集》,1995年。
7. 51. 楊斌華:〈解構:都市文化的黑色精靈〉,《上海文論》20期(1990年2月);亦刊於《藍星》詩刊23期(1990年4月號),後收入於林燿德:《一九九○》,頁214-232。
8. 47. 楊宗翰:〈黑暗抽長,火光不安──與林燿德、容格的三角對話〉,《台灣詩學季刊》19期,1997年6月。
9. 45. 楊宗翰:〈重構詩史的策略〉,《創世紀》詩雜誌124期,2000年9月。
10. 43. 黃錦樹:〈神州: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中外文學》22卷2期,1993年7月。
11. 40. 陳建民〈四種長詩的可能:從洛夫、簡政珍、陳克華、林燿德的長詩創作探索起〉,《文與哲》第二期,2003年6月。
12. 38. 許悔之:〈熵的消耗〉,《幼獅文藝》401期(1988年2月),後收入林燿德:《都市終端機》,頁41-55。
13. 34. 張誦聖 〈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第22卷第10期,1994年3月。
14. 33. 張漢良〈都市詩言談──台灣的例子〉,發表於《當代》第32期,1988年1月,後收入於孟樊主編《當代台灣批評大系(卷四)•新詩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頁155-186。
15. 30. 初安民:〈時間之河──評林燿德詩集《都市終端機》〉,《聯合文學》45期,198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