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02: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月英
研究生(外文):Hsu Yueh Ying
論文名稱:唐草紋樣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Botanical Decoration Pattern
指導教授:翁美娥翁美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Ueng Meei-Er
口試委員:楊樹煌許坤成翁美娥
口試委員(外文):Yang MichelSheu Kuen-CherngUeng Meei-Er
口試日期:2011-06-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美術組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7
中文關鍵詞:紋樣唐草紋樣卷草紋纏枝紋寶相華
外文關鍵詞:Decoration PatternBotanical Decoration PatternCurled Grass Design,Interlocking Flowers DesingRosette 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0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紋樣設計常見於日常生活中,小至錢幣,大至門窗柱子,都可見到紋樣的蹤影,應用十分廣泛。紋樣的種類很多,唐草只是其中的一種,大約在西元前二千年就已出現唐草的圖案。
  唐草是什麼?為什麼要稱為唐草?是唐朝時代的草木設計嗎?當然不是。綜合專家學者的說法,以及歸納歷代唐草的實際圖案來看,唐草紋樣源自於西方的希臘羅馬,經由絲路傳入中國。在唐代時經由中國傳到了日本。而日本人對中國傳進來的事物喜給予一個特別的名稱:如漢織、吳服、唐墨等…。總而言之,唐草意指中國傳來的植物圖案。
  唐草是種像蔓草形狀的設計,依照蔓生植物的成長狀態構成的花紋,具有連綿不斷的象徵意義。在中國它則被稱之為「卷草紋」。由於這種圖案跟佛教有相當的淵源,因此常出現在佛教的裝飾上;至於蓮花或闊葉纏繞、彎曲起伏的蔓草狀圖案,中國則稱之為「纏枝紋」。
  西元718年,日本遣唐使節團來到中國,受到唐皇的接見,並獲贈大批朝服,每件朝服皆光彩奪目,極吸引日本人的眼目。次年,天皇下令,日本舉國上下開始穿仿隋唐式樣的服裝。以卷草式樣所構成的唐草纹樣之和服面料最為流行,它可分成葡萄唐草、菊唐草、牡丹唐草等纹樣。這種象徵植物生命力的紋樣,和中國本土的雲氣卷紋、龍紋、鳳紋等風格相近,因而日本學者將之歸納為唐草紋樣的一類。
  除此之外,佛教界稱唐草為「寶相華」,華字即花字,寶相華即寶相花。佛教的佛陀、菩薩、羅漢座位底下都刻有蓮花的紋樣。蓮花形座為佛教畫至為常見之物,故本論文有專門探討「寶相華」紋樣的章節。
  近代的商業產品,競爭極為激烈,導致商業設計需求殷切,唐草紋樣也隨之受到重視,商品上處處可見唐草的踪影。因而本論文在最後的章節中,亦論及唐草紋樣設計在現代商業界的應用,尤其是日本化粧品大廠—資生堂應用唐草最多,所以文內亦有較多篇幅論述之。

  In our daily life, Decoration Pattern has been commonly applied for various design works. They can be found in a surface of coins, paper money, the panel of a door, window frames, and pillars or columns of a building etc. In accordance with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Decoration Pattern can be diversified in varied forms and styles. Botanical Pattern (also known as Arabesque Pattern) is just one of them. The earliest appearance of Decoration Pattern can be traced back to about 2000 B C.
  Most scholars and experts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Decoration Pattern was originally born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an. Design concept of Decoration Pattern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via Silk Road later, and furthermore, it was forwarded to Japan during the period of Tang dynasty, the design was in a shape of vine-like-plant. The twining, creeping stem of vine-like-plant reflects symbolization of continuous life of creatures. In China, it was also known as Curled Grass Design. Being closely connected with Buddhism, the pattern has been long term applied for religious decorations. In China, the pattern with lotus, and creeping plants design were named as Interlocking Flowers Design.
  A Japanese envoy was sent to China in the year of 718. During their visit, envoys received a lot of gorgeous royal robe as the gift presented by Tang Emperor. The colorful robe immediately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rom all classes of Japanese society. Thereby, Japanese Emperor ordered people started to wear Tang style garments nationwide. Among all dresses, the most popular one is the Kimono in which the Curled Grass Design was printed, major design were peony, grape, or chrysanthemum. Being able to present vitality of botany, all of them had the similar nature character as some Chinese domestic designs like Cloud, Dragon, or Phoenix pattern.
  Buddhists consider that Arabesque Pattern is actually so called Rosette Design. In most Buddhism status, a carved lotus exists under the seat of Buddha, Bodhisattva, or Aryan. Likewise, a lotus seat is also seen in most of Buddhism related painting. Thus, a particular chapter to describe Rosette Design and related topic is hereby presented later.
  Strong competition among resent commercial product results in that requirement for cosmetic design become extremely essential. Tang Botanical Pattern attracts manufactures’ attention once again. In Japan, the design has been appearing almost in every commercial product, especially in which of the big cosmetic manufacturer, Shiseido.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regarding modern design of Tang Botanical Pattern, and its commercial application is introduced in chapter 7.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論文目次…………………………………………………………… vii
表次………………………………………………………………… xi
圖次………………………………………………………………… x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4
  第四節 引用之國內外文獻………………………………… 4
第二章 紋樣之演變……………………………………………… 6
  第一節 紋樣的起源………………………………………… 6
  第二節 西洋裝飾紋樣的演變……………………………… 8
    一、史前時代…………………………………………… 8
    二、埃及時期…………………………………………… 12
    三、希臘時期…………………………………………… 20
    四、羅馬………………………………………………… 27
    五、初期基督教和拜占庭……………………………… 42
    六、哥德式……………………………………………… 48
    七、文藝復興…………………………………………… 56
    八、巴洛克與洛可可…………………………………… 61
    九、近代、現代………………………………………… 73
    十、各時期之西洋裝飾紋樣的特徵…………………… 78
  第三節 中國裝飾紋樣的演變……………………………… 79
    一、原始時代紋樣(西元前4000以前)……………… 79
    二、夏商周紋樣(西元前2100-西元前771)………… 81
    三、春秋戰國紋樣(西元前770-西元前221)……… 83
    四、秦漢紋樣(西元前221-西元220)……………… 88
    五、三國、兩晉及南北朝紋樣(西元220-589)…… 91
    六、隋唐紋樣(西元581-907)……………………… 94
    七、宋代紋樣﹙西元960-1279﹚………………… 98
    八、元代紋樣(西元1206-1368)……………… 101
    九、明代紋樣(西元1368-1644)……………… 105
    十、清代紋樣(西元1616-1911)…………………… 109
    十一、各時期之中國裝飾紋樣的特徵………………… 114
第三章 唐草的歷史淵源………………………………………… 115
  第一節 唐草的起源………………………………………… 115
    一、據《中國紋樣史》載……………………………… 115
    二、據《中國絲綢紋樣史》載………………………… 115
    三、據《中國絲綢圖案集》載………………………… 116
    四、據《中國傳統紋樣圖鑒》載……………………… 117
    五、據《中國絲綢藝術史》載………………………… 117
    六、據《中國紋樣全集》載…………………………… 119
    七、據《錦彩紋飾》載………………………………… 119
    八、據《中國絲綢科技藝術七千年:歷代織繡珍品研究》載………………………………………………
120
  第二節 古埃及的唐草紋樣………………………………… 122
  第三節 希臘的矮棕櫚唐草………………………………… 125
  第四節 羅馬的莨苕葉唐草………………………………… 128
  第五節 絲綢之路與「生命之樹」………………………… 130
  第六節 葡萄唐草與絲綢之路……………………………… 136
  第七節 阿拉伯式的唐草紋樣……………………………… 138
  第八節 印度的唐草紋樣…………………………………… 140
  第九節 英國的唐草紋樣…………………………………… 142
第四章 中國的龍鳯唐草與雲唐草……………………………… 145
  第一節 中國的曲線紋樣…………………………………… 149
  第二節 青銅器和雷紋……………………………………… 151
  第三節 來自北方的紋樣…………………………………… 153
  第四節 漢代的雲氣紋、龍紋及鳳紋……………………… 158
  第五節 唐代的雲紋、龍紋、鳳紋………………………… 164
  第六節 宋代的雲紋、龍紋、鳳紋………………………… 169
  第七節 元代的雲紋、龍紋、鳳紋………………………… 175
  第八節 明代的雲紋、龍紋、鳳紋………………………… 181
  第九節 清代的雲紋、龍紋、鳳紋………………………… 189
  第十節 龍紋的變形………………………………………… 195
  第十一節 龍雲紋樣與神仙思想的關聯性………………… 198
第五章 寶相華及蔓藤紋樣的詮釋……………………………… 201
  第一節 寶相華唐草的起源………………………………… 207
  第二節 寶相華的傳播路徑………………………………… 210
  第三節 寶相華的變異……………………………………… 212
  第四節 中國的蔓藤花紋…………………………………… 215
  第五節 中國唐草的演變…………………………………… 217
第六章 植物曲線紋樣之美……………………………………… 221
  第一節 美的造型設計原理………………………………… 224
  第二節 莫里斯的「生命之美」設計理念………………… 228
  第三節 新藝術運動所引用的植物曲線…………………… 230
  第四節 從維也納分離派到現代主義的紋樣蛻變………… 233
  第五節 中國古代植物紋樣之美…………………………… 235
    一、梅花紋……………………………………………… 235
    二、茱萸紋……………………………………………… 237
    三、蓮花紋……………………………………………… 239
    四、忍冬紋……………………………………………… 241
    五、蘭花紋……………………………………………… 243
    六、桃花紋……………………………………………… 244
    七、歲寒三友(松、竹、梅)………………………… 245
    八、皮球花紋…………………………………………… 248
    九、茉莉頭……………………………………………… 250
    十、小簇花紋…………………………………………… 250
    十一、石榴紋…………………………………………… 252
第七章 唐草在商業上的應用…………………………………… 254
  第一節 日本資生堂的商業應用…………………………… 254
  第二節 資生堂唐草的起源………………………………… 257
  第三節 唐草紋樣所表現的女性美………………………… 262
  第四節 唐草紋樣在現代生活的應用……………………… 267
    一、建築室內外裝飾…………………………………… 267
    二、手工藝品…………………………………………… 277
    三、家庭用品…………………………………………… 280
    四、紡織品……………………………………………… 283
第八章 結 論…………………………………………………… 291
參考文獻………………………………………………………… 293
中英文對照索引…………………………………………………… 297

中文專書
王其鈞。《錦彩紋飾》。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古月。《中國傳統紋樣圖鑒》。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
田自秉、吳淑生、與田青。《中國紋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回顧。《中國絲綢紋樣史》。黑龍江: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0。
吳山。《中國紋樣全集》。宋、元、明、清卷。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
吳山。《中國紋樣全集》。戰國、秦、漢卷。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
吳山。《中國紋樣全集》。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
吳良忠。《中國紋樣》。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彼德‧克裏斯普(Peter Chrisp)。《古希臘大揭密》(Ancient Greece Revealed)。諶悠文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民國93年。
芮傳明、餘太山。《中西紋飾比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哈裏斯(Hanis, N.)。《古埃及生活》(History of Ancient Egypt)。張萍,賀喜譯。太原:希望出版社,2006。
城一夫。《西方染織紋樣史》。孫基亮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城一夫。《東西方紋樣比較》。孫基亮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淩嵩郎。《藝術概論》。十版。臺北:全冠印刷公司,1986。
貢布裏屈(E. H. Gombrich)。《秩序感一裝飾藝術心理學研究》(The Sense Order;A Stud in the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楊思梁、徐一維譯。浙江:浙江攝影出版杜,1987。
張晉霖編著。《揭開塵封的古埃及》。臺北:牛津家族,2007。
陳國鈞。《文化人類學》。臺北:三民書局,1988。
雅岡與法喬樂(Giulio Carlo Argan & Maurizio Fagiolo)。《藝術史學的基礎》。曾堉、葉劉天增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黃光男序。《中國紋飾及其象徵意義》。成耆仁主編。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絲綢科技藝術七千年:歷代織繡珍品研究》。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歷代裝飾紋樣》。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9。
奧托‧澤曼(Otto Seemann)。《希臘羅馬神話》。周惠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楊式昭。《春秋楚系青銅器轉型風格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
葉劉天增。《中國紋飾研究》。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
葉劉天增。《中國裝飾藝術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
趙豐。《中國絲綢藝術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鄭軍、華慧。《中國歷代幾何紋飾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薛雁、吳薇薇。《中國絲綢圖案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蘇振申。《中國歷史圖說:魏晉南北朝》。臺北:新新文化出版社,1979。
外文專書
Dolmetsch, H.《文様博物館》。マール社編集部譯。十一版。東京:発行所株式會社マール社,2008。
Racinet, Auguste 《世界裝飾図》。マール社編集部譯。十七版。東京:発行所株式會社マール社,2010。
Racinet, Auguste. The encyclopedia of ornament. New York : Portland House : distributed by Crown Publishers, 1988。
Speltz, Alexander. The History of Ornament. New York : Portland House : distributed by Crown Publishers,1988。
The Later Work of Aubrey Beardsley. Tokyo: Reprinted by Non-No-Tomosha, 1996。
伊藤俊治。《唐草抄:裝飾文様生命誌》。東京:発行所牛若丸,2005。
吉本嘉門。《唐草紋樣圖鑑》。第四版。東京:発行所株式會社グラフィック,1986。
若宮信晴。《西洋裝飾文様の歷史》。東京:文化出版局,1980。
湯淺赳男。《大英帝國の興亡と日本の命運》。東京:日本文芸社,19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