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7)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2 02: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姵馨
研究生(外文):Pei-Sin Huang
論文名稱:百丈懷海農禪思想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Thought Study of Agricultural Chan by Baizhang Huaihai
指導教授:胡健財胡健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in-Choi Woo
口試委員:涂艷秋王惠雯
口試日期:2015-06-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百丈懷海百丈清規農禪思想叢林制度中國禪宗
外文關鍵詞:Baizhang HuaihaiBaizhang Qing Gui(Baizhang monastic regulation)Thought of Agricultural Chanrules of the monastic jungleChan Scho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8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主要在探討百丈懷海(749~814,以下簡稱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農禪思想,首先略述中國佛教農禪思想的起源、百丈生平與《百丈清規》版本文獻之考察,接著提出清規與戒律的關涉,再來舉出百丈主要的禪學思想,以及探討清規制定的背景與原因,最後將《百丈清規》的主要農禪思想內容「普請法」的提出論述,並比對天台宗《國清百錄》中<立制法>的規約,及其對後世清規影響的發展。通過種種文獻可看出農禪的開端到盛行,是具備多種特殊原因,才能成為禪宗當中極具有特色的修行方式,並且讓禪宗在經「安史之亂」(755~763)與唐武帝「會昌毀佛」兩個法難(845)後,仍能因自給自足而不被影響。
百丈認為參禪不是只管打坐即可,其實禪不離工作,不離生活,所謂「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百丈首創禪剎及訂定叢林清規,此對後世影響極重大。百丈禪學的主要特點是主張眾生心性本來圓滿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繫縛,就和諸佛無異。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語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這些語句顯示心性本自寂照與隨事即用顯體的禪宗心要,較馬祖所說更為具體。至於百丈如何承襲馬祖「觸類是道而任心」的禪法,又如何將此法運用在「農禪」上,以及後世清規的比較,也是本文將陳述的另一重點。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Thought of Agricultural Chan by Baizhang Huaihai (749~81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Baizhang) such as “A day without work, a day without food.” First of all, it is to outline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origin of Chinese Buddhism Agricultural Chan, Baizhang’s personal life and his Baizhang Qing Gui (Baizhang monastic regulation) as were recorded in the documentation. Next, this paper is also to bring out the main relation between the monastic regulations and the precepts. Furthermore, it is also to mention the main study of Baizhang’s Chan and Thought, as well as to explore the origin and the background of his monastic regulations. Finally, it is to bring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main ‘Thought of Agricultural Chan’ which is Pu Qing Fa (Working Chan), and to compare the ‘Set and Carry out the Regulation’ in the Guo Qing Bai Lu (set and carry out the regulation), belonging to Tian Tai Sect,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its effects on the regulations onto the future generation. Through a variety of the recorded documentations, we can see the beginning and its 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Chan which derived from a variety of special reasons. It has to be a very distinctive way of practice for one to become a Chan practitioner. However, after Tang Wu Di destroyed the dharma of Buddhism and the ‘An Shi’s rebellion’(755~763)on Chan Sect, they still lived a self-sufficient life without being affected by this time period.
Baizhang considers the understanding of Chan cannot be obtained only by meditating on cushion, since Chan cannot be departed from daily working and life. It is so-called, “Whatever is to move firewood and carry water; that is Chan.” Baizhang is the first person who founds the rules of monastic jungle. Baizhang’s thought is that “Mind will be a complete pure one, as long as there is no delusion.” He said, “One’s own light is alone when the dust is taken off, and the mind appears true while words are disappeared. The nature of mind is no dye or self, but it is accomplished perfectly in person when he frees from illusion, like all Buddhas are.” This statement shows “The self-nature is stillness, and that is Chan.” Baizhang’s interpretation is more specific than Ma Zhu. The final important view in this paper is that how Baizhang inherits the Ma Zhu’s idea, such as “Let the inside mind understand clearly while the six faculties touch the outside.” How does Baizhang uses the above idea in his “Agricultural Chan”? And lastly, how Baizhang’s regulation is being compared with the regulation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7
第二章 百丈懷海與《百丈清規》之考察…………………………………………9
第一節 中國佛教農禪的起源 ………………………………………………9
第二節 百丈懷海生平………………………………………………………18
一、生平事蹟……………………………………………………………18
二、報齡的討論…………………………………………………………21
三、清規的制定…………………………………………………………23
第三節 百丈清規之考察 ……………………………………………………25
一、五項規約的提出……………………………………………………26
二、別立禪居……………………………………………………………27
三、古清規的原貌………………………………………………………28
第四節 小結…………………………………………………………………32
第三章 《百丈清規》中的農禪思想與戒律之關涉…………………………………33
第一節 「普請法」的提出…………………………………………………33
一、制定清規的社會背景………………………………………………33
二、清規思想特質………………………………………………………39
第二節 清規與戒律的衝突…………………………………………………44
一、律寺與禪寺之關係…………………………………………………44
二、《四分律》與《百丈清規》之關涉……………………………………50
第三節 小結 …………………………………………………………………55
第四章 百丈懷海之禪學思想 ……………………………………………………59
第一節 師承與洪州禪………………………………………………………59
一、 馬祖道一……………………………………………………………59
二、 洪州禪法……………………………………………………………60
第二節 禪學思想 ……………………………………………………………62
一、心性無染本自圓成…………………………………………………62
二、 心如木石……………………………………………………………66
三、透過三句……………………………………………………………68
四、鑒覺自性……………………………………………………………71
第三節 小結 …………………………………………………………………74
第五章 《百丈清規》與後世清規之比較…………………………………………77
第一節 宋代《禪苑清規》…………………………………………………77
一、 特色…………………………………………………………………78
二、 比較…………………………………………………………………82
第二節 元代《敕修百丈清規》 ……………………………………………85
一、 特色…………………………………………………………………86
二、 比較…………………………………………………………………90
第三節 清代《百丈清規證義記》……………………………………………93
一、 特色…………………………………………………………………94
二、 比較………………………………………………………………101
第四節 小結 ………………………………………………………………106
第六章 結論………………………………………………………………………109
第一節 研究成果與檢討 ……………………………………………………109
第二節 未來願景與展望……………………………………………………111
參考書目……………………………………………………………………………113

一、原典資料
(一)《大正藏》: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374號。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方廣寶篋經》,《大正藏》第14冊,462號。
宋・施護譯:《佛說法集名數經》,《大正藏》第17冊,764號。
後漢・迦葉摩騰共法蘭譯:《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17冊,784號。
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大正藏》第22冊,1425號。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冊,1428號。
後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大正藏》第24冊,1484號。
天親菩薩造,陳・真諦譯:《遺教經論》,《大正藏》第26冊,1529號。
唐・道宣撰:《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大正藏》第40冊,1804號。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藏》第44冊,1851號。
隋・智顗說:《摩訶止觀》,《大正藏》第46冊,1911號。
隋・灌頂纂:《國清百錄》,《大正藏》第46冊,1934號。
宋・智昭集:《人天眼目》,《大正藏》第48冊,2006號。
唐・法海集:《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第48冊,2007號。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2008號。
梁・菩提達摩撰:《少室六門》,《大正藏》第48冊,2009號。
唐・弘忍述:《最上乘論》,《大正藏》第48冊,2011號。
唐・裴休集:《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大正藏》第48冊,2012號。
元・德煇重編:《敕修百丈清規》,《大正藏》第48冊,2025號。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大正藏》第49冊,2034號。
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2061號。
《曆代法寶記》,《大正藏》第51冊,2075號。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51冊,2076號。
元魏・楊銜之撰:《洛陽伽藍記》,《大正藏》第51冊,2092號。
梁・僧祐撰:《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2102號。
唐・道宣撰:《廣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2103號。
宋・贊寧撰:《大宋僧史略》,《大正藏》第54冊,2126號。
《老子化胡經》,《大正藏》第54冊,2139號,頁1267上。
梁・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55冊,2145號。
《大乘無生方便門》,《大正藏》第85冊,2834號。
唐・淨覺集:《楞伽師資記》,《大正藏》第85冊,2837號。
(二)《卍續藏》:
唐・宗密撰:《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卍續藏》第9冊, 245號。
唐・裴休問,宗密答:《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卍續藏》第63冊, 1225號。
清・儀潤證義:《百丈清規證義記》,《卍新纂續藏經》第63冊, 1244號。
宋・頤藏主集:《古尊宿語錄》,《卍續藏》第68冊, 1315號。
《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四家語錄卷一)》,《卍續藏》第69冊, 1321號。
宋・李遵勗編:《天聖廣燈錄》,《卍續藏》第78冊,1553號。
宋・普濟集:《五燈會元》,《卍續藏》第80冊, 1565號。
明・瞿汝稷集:《指月錄》,《卍續藏》第83冊, 1578號。
二、中文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序)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臺北:天華出版社,1984年5月。
方銘釋譯:《人天眼目》,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方立天:《禪宗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社,1971年7月/2003年8月。
佐藤達玄著,釋見憨等譯:《戒律在中國佛教的發展(上、下冊)》,
吳經熊著,吳怡譯:《禪學的黃金時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1月/1990年8月。
吳汝均:《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5月。
吳立民主編:《禪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
吳言生主編,溫金玉著:《中國禪學》第五卷,〈馬祖道一叢林建設及其現代意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5月。
吳洲:《中晚唐禪宗地理考釋》,
何國銓:《中國禪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
何雲:《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5》〈馬祖道一與洪州宗評傳〉,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4月。
李開濟:《禪宗的思想變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6月。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邱環:《馬祖道一禪法思想研究》,
周裕鎧:《禪宗語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譯:《禪學思想史3》,臺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12月。
屈大成:《中國佛教思想中的頓漸觀念》,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10月。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
洪修平:《中國佛教與儒道思想》<略論禪宗東土五祖禪法之沿革>,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姚衛群:《佛學概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
張曼濤主編,黃敏枝著:《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佛教經濟研究論集》<南北朝寺院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唐代寺領莊園的研究>,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7月。
張國一:《唐代禪宗心性思想》,臺北:法鼓文化,2004年4月。
梁曉虹著,田春來整理:《一花開五葉¬¬:禪宗史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黃奎:《中國禪宗清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8月,2009年6月。
黃夏年主編,伍先林著:《臨濟禪研究》<百丈懷海的禪學思想特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黃夏年主編,張總著:《東山法門研究(上)》,<四祖道信的作禪作務—頭陀行與農禪關係探思>,第三屆黃梅禪宗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10月。
黃夏年主編,定明法師著:《東山法門研究(下)》<道信禪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禪法解讀>,第三屆黃梅禪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10月。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5月。
賈晉華:《古典禪研究—中唐至五代禪宗新探(修訂版)》,
聖嚴法師:《聖嚴說禪》,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12月。
董群:《禪宗倫理》,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2003年3月。
葛兆光:《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十世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2011年12月。
潘桂明:《中國禪宗思想歷程》,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11月。
蔡日新:《千崛百崎洪州禪》,臺北:慧炬出版社,2001年11月。
鄭曉江主編,朴永煥著:《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禪宗大師馬祖道一》〈晚唐五代洪州禪對儒、禪者之影響〉,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3月。
鄭曉江主編,邱環著:《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禪宗大師馬祖道一》〈馬祖的「即心即佛」思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3月。
曉雲法師:《覺之教育》,臺北:原泉出版社。1987年8月,1987年12月。
劉長東:《宋代佛教政策論稿》,
劉澤亮:《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5》〈黃檗禪學思想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4月。
賴賢宗:《佛教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賴永海主編,田博堯著:《禪學研究》第九輯,〈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蛻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謝重光:《中古佛教僧關制度和社會生活》,
謝重光:《百丈懷海禪師》,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覺醒主編,邱環著:《鋤下菩提:佛教農禪觀》,
蘇樹華:《洪州禪》,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7月。
三、日文專書、期刊
西谷啟治編:《講座禪第三卷 禪の歷史》--中國--,筑摩書房,1967年10月。
宇井伯壽:《第二禪宗史研究》,岩波書局,1935年7月,1966年5月第三刷發行。
阿部肇一:《中國禪宗史の研究》(增訂)--政治社會史的考察 --,研文出版, 1986年2月。
鏡島元隆:〈『百丈清規』の成立とその意義〉,禪研究所紀要通號6/7,1976年12月。
石井修道:〈百丈教團と潙山教團(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2卷第1號,1993年12月。
近藤良一:〈百丈清規の成立とその原型〉,北海道駒澤大學研究紀要通號3,1968年11月。
近藤良一:<百丈清規と禪苑清規>,印度學佛教學研究通號34,1969年3月。
近藤良一:〈『百丈清規』成立の要因〉,印度哲學佛教學第2號,1987年10月。
土屋太祐:〈百丈懷海の「三句」の思想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7卷第1號,2008年12月。
中川孝:〈百丈懷海禪師の禪法〉,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4卷第1號,1965年12月。
椎名宏雄:<禪門の修行のかたちと變遷>,駒澤短期大學佛教論文集第七號,2001年10月。
成河峰雄:<百丈古清規について—『敕規』編纂時に見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通號62,1983年3月。
林德立:<『百丈古清規』の再檢討—「叢林規範」の特質をめぐっ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8卷第2號,2010年3月。
四、 學位論文、期刊
丁仁淑:〈百丈懷海禪師之禪法與禪林清規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蔡琪惠:〈百丈懷海禪師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釋惟善:〈禪宗五祖弘忍禪學思想之研究:以《最上乘論》為研究中心〉,桃園: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5年6月。
釋海源:《國清百錄》<立制法>之考察—窺視天台初期教團原貌,臺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畢業論文,2007年6月。
張浩:〈中國佛教農禪思想與實踐探討〉,安徽:安徽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文慶:<百丈懷海生年新證—史源學的分析>,《佛教文史》,2014年第8期。
徐文明:<禪宗三百丈大師考>,《佛學研究》,2000年。
徐文明:<百丈懷海大師的心性思想>,《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1月。
林悟殊:<唐百丈禪師懷海生年考>,《中山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伍先林、劉淵:<百丈懷海的禪學精神>,《宗教學研究》,2013年第2期。
邱環:<百丈懷海及其禪法研究>,《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1期。
若寬:<百丈懷海《禪門規式》的創制及其意義>,《佛學研究》,2006年。
王建光:<禪宗農業的形成與發展>,《中國農史》,2005年4月。
丁希勤:<百丈懷海禪法思想研究>,《池州學院學報》,2007年12月。
駱海飛:<叢林制度的倫理思想—以《古清規序》、《禪苑清規》和《敕修百丈清規》為例>,《佛學研究》,2013年,總第22期。
胡素馨主編,林悟殊著:<從百丈清規看農禪—兼論唐宋佛教的自我供養意識>,《佛教物質文化: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12月。
郭文:<論百丈清規創制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第二屆黃梅禪宗文化論壇,2011年。
胡水鳳:<《百丈清規》對中國禪院經濟管理制度的創新>,《東方禪文化》第一輯,2010年3月。
劉鹿鳴:<《百丈清規》與佛教僧團制度的中國化>,《東方禪文化》第一輯,2010年3月。
劉小平:<百丈清規與唐代佛教寺院經濟變遷>,《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2月。
彭仕敏:<漢傳佛教叢林清規及其「普請法」略論>,《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李天保:<《敕修百丈清規》的成書及其價值>,《圖書與情報》,2009年第4期。
五、工具書
電子《大藏經》:CBETA中華佛典協會,2014年4月版。
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1994年。
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辭典》,1989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