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2 05: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愛玲
研究生(外文):AI-LIN,WANG
論文名稱:尒朱氏與北魏政治
指導教授:孫同勛孫同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8
中文關鍵詞:尒朱北魏河陰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六鎮之亂後,北魏政權逐漸掌握於尒朱榮之手.尒朱氏於皇始初年即與北魏朝發生關係,至六鎮亂起,加上靈太后之亂政,讓尒朱榮有機會以匡復朝廷的理由入洛掌握政權,並展開河陰屠殺,使拓拔元氏受到極大創傷.但又因其對北魏末年亂事的鎮壓,使北魏政權得以在六鎮亂後延續下去,直至孝莊帝殺尒朱榮,尒朱兆接掌尒朱榮於晉陽之勢力,入洛大加屠掠,才加速了北魏衰敗的時間.雖然尒朱市長控北魏政權時間不長,但於北魏末年的影響很大,其成員之後轉入東西魏,也對東西魏政權的建立有極大影響.固以本文探討尒朱氏在整個北魏朝所佔之地位特性及影響力,並研究進入尒朱集團中之成員以及之後分裂為東西魏之成員的流動關係.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2
第三節 各章節安排………………………………………………………………..5

第二章 尒朱氏的家世背景 ………………………………………………….…….7
第一節 尒朱氏的族屬與統治區域………………………………………………..7
一、尒朱氏的族屬………………………………………………………………7
二、尒朱氏的統治區域…………………………………………………………10
第二節 離散部落政策中未被離散者 ..…………………………………..……..13
一、部落離散政策的實施……………………………………………………..13
二、離散政策中未被離散者…………………………………………………..17
三、對未離散部落的管理方式………………………………………………..26
四、離散諸部後的京畿情況. …………………………………………………28
五、離散部落政策實施結果…………………………………………………..29
第三節 尒朱氏地位之奠定……………………………………...……………….31
一、領民酋長勢力之繼承與部落特性的保持……………………….……….31
二、對良馬的供應. ……………………………………………………………32
三、婚姻關係的建立…………………………………………………………..34

第三章 尒朱榮的崛起……………………………………………………………..37
第一節 北魏政治的衰亂…………………………………………………………37
一、南北隔閡的加重………………………….……………………………….37
二、吏治的敗壞. ……….………………………………………………….…..41
三、租稅剝削,賦役繁重………………………………………………………47
第二節 六鎮之亂的爆發………………………………………………………....48
一、六鎮的設置及作用…………………………………………………………48
二、六鎮軍民結構分析………………………………………………….…….50
三、六鎮之亂的爆發…………………………………………………………..59
四、六鎮之亂的經過.. …………………………………………………….…..73
第三節 對叛亂者身分的探討. ………………………………………..…………81
一、北方六鎮叛亂者身份探討………………………………………………..81
二、河北起事者身份的分析……………………………………………………83
三、關隴起事者身份探討………………………………………………………88

第四章 尒朱榮勢力的奠定與北魏政權的衰弱. …………………………………..91
第一節 尒朱榮對北魏政治的掌控……………………………………………..91
一、尒朱榮勢力的奠定. ……………………………………………………….91
二、尒朱榮入洛與河陰之變……………………………………………………94
第二節 北魏亂事的平定………………………………………………………104
一、河北變亂的鎮壓…………………………………………………………104
二、關隴變亂的平定…………………………………………………………107
三、元顥入洛………………………………………………………………….111
第三節 尒朱氏之擅政 ………………………………………………………..115
一、身居晉陽,遙控朝廷………………………………………………………115
二、對禁衛軍的掌控…………………………………………………………118
第四節 尒朱勢力分析…………………………………………………………127
一、尒朱氏直系成員…………………………………………………………128
二、洛陽元氏成員……………………………………………………………129
三、武川地區入附者…………………………………………………………130
四、懷朔地區入附者 …………………………………………………………132
五、代郡地區入附者…………………………………………………………133
六、其餘成員…………………………………………………………………134
七、北鎮豪強歸附尒朱之因. …………………………………………………135

第五章 尒朱勢力的衰敗…………………………………………………………137
第一節 孝莊帝對尒朱榮的猜忌………………………………………………137
第二節 尒朱兆入洛與高歡信都起義…………………………………………141
一、尒朱兆對尒朱勢力的繼承………………………………………………141
二、高歡信都起義與尒朱氏的崩潰…………………………………………145
第三節 尒朱氏失敗之因………………………………………………………147
一、河陰屠殺造成人心悖離…………………………………………………147
二、尒朱氏內部腐化…………………………………………………………148
三、尒朱氏內部分裂. ………………………………………………………..149
四、與漢族豪強的對立 .. ……………………………………………………152

第六章 東西魏對尒朱勢力的繼承………………………………………………..155
第一節 東魏北齊對尒朱勢力之繼承 …………………………………………155
一、高歡接收之尒朱餘部成員 ………………………………………………156
二、尒朱餘部入附東魏後之情形……………………………………………164
第二節 西魏北周對尒朱勢力之繼承…………………………………………..168
一、宇文勢力的崛起…………………………………………………………168
二、宇文泰對尒朱勢力的繼承………………………………………………171
三、尒朱餘部對北周中央政治軍事的參與…………………………………173
第七章 結論………………………………………………………………………181

表一 景名元年至正光五年北鎮戰禍及自然災害表……………………………..72
表二 葛榮軍中北鎮人物表………………………………………………………..85
表三 葛榮成員中河北塢堡及北魏宗室勢力……………………………………..87
表四 尒朱榮平定內亂表…………………………………………………………..92
表五 太和後《官品令》有關禁衛武官品級職稱表…………………………….119
表六 尒朱榮成員入附表…………………………………………………………128
表七 爾朱餘部成員對東西魏戰爭參與情形……………………………………175
附圖一 尒朱氏世系表……………………………………………………………184
附圖二 北魏畿內、郊甸方域圖…………………………………………………185
附圖三 北魏并、肆、恒、朔地區圖………………………………………………186
附圖四 六鎮叛亂示意圖…………………………………………………………187
附圖五 高歡建義前尒朱勢力分佈圖……………………………………………188
附表一 六鎮變亂簡表……………………………………………………………189
附表二 歸附尒朱榮成員表. ……………………………………………………..190
附表三 高歡接收尒朱餘部表……………………………………………………198
附表四 宇文泰接收尒朱餘部表…………………………………………………204
附表五 尒朱氏與北魏大事年表…………………………………………………211

參考書目……………………………………………………………………………220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一版二刷。
令狐德棻(唐),《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一版七刷。
司馬光(北宋),《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李百藥(唐),《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一版七刷。
李延壽(唐),《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一版六刷。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河東道三〉,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15年12月初版。
李善(唐)注,(梁)蕭統編,《昭明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杜佑(唐),《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第一版。
沈約(南朝梁),《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二版。
沈壵(清),《落凡樓文集》,收於《叢書集成初編》,號2536,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河南省研究所‧河南省洛陽市文管會編,《于唐志齋藏志》,河南: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林寶(唐),《元和姓纂》,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別輯。
房玄齡(唐),《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二版。
姚思廉(唐),《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11月再版。
馬端臨(元),《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初版。
陳仲安、譚雨宜、趙小鳴編,《北朝四史人民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第一版。
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初版。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
楊衒之(北魏)注,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新一版三刷。
樂史(宋),《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4月初版。
歐陽修、宋祁(北宋),《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第一版。
鄭樵(元),《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7月初版。
魏收(北齊),《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一版六刷。
蕭子顯(南朝梁),《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第一版。
魏徵、令狐德棻(唐),《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1月一版七刷。
嚴可均(清)校輯,《全上古三代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一版七刷。
張煦(清),《西北通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6年3月初版。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