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在每年的五、六月期間,可從衛星雲圖上看到一條長、寬的雲帶從日本延伸 到中國,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梅雨鋒。在梅雨期間的特殊天氣型態,常常有連續性的雨 或是豪雨而引起水災,造成不小的災害,是防災上急需解決的問題。 本文是以雷達資料為主,以其他的氣象資料如探空圖、地面圖、高空圖、衛星雲圖及 各站氣象要素為輔,而對1989年5 月29日的梅雨雨帶做分析,希望能了解梅雨鋒面附 近雨帶的型態、結構及移動方式,並從雷達的降水回波特性來討論雨帶的走向、強度 、生命期等,並從都卜勒風場討論鋒面雨帶的氣流結構。 VAD (Velocity Azimuth Display)技術的應用,可計算出雨帶的平均風向,風速,輻 合場,變形場及伸展軸夾角。並了解整個鋒面通過時風向、風速的變化情形。本個案 的傾斜地面鋒移動的非常慢,能夠持續提供暖、濕的西南氣流抬升於鋒面上之大部分 地區,鋒面的緩慢移動加強了西南氣流的上斜運動而使得鋒後降水的逐漸增大,且雨 時相當長,從都卜勒風場並可看出有氣旋式渦旋伴隨較強對流的發展。並在30日又有 日循環的周期性現象發生。 鋒帶過渡帶(transition zone) 則是利用計算風切值隨高度的變化情況,再配合鋒帶 上層為西風,下層為北風的分野所定出的。此鋒帶並非均勻的傾斜面,而是呈現階梯 狀,其中一些部分近似水平,其他部分則有較陡的斜率,雲和降水主要是由上滑的氣 流所造成的,較強的降水可能是發生在較陡的斜率處,與Locatilli and Hobbs (1987)研究暖鋒的結構,有許多類似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