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l Gore著,張瓊懿、欒欣譯(2007),不願面對的真相,商周出版社。
2.Donald., Cooper C. & William Emory著,古永嘉譯(1996),企業研究方法,華泰書局,台北。
3.Earl Babbie著,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時英出版社,台北。
4.Ken Peattie著,梁錦琳、陳雅靈譯(1995),綠色行銷:化危機為商機的經營趨勢,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5.中華民國外貿協會(1995),綠色設計,經濟部工業局,台北,頁146。
6.文化大學(1981),中華百科全書,文化大學出版部,台北。
7.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
8.朱陳春田(1996),包裝設計,新形象,台北。
9.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3),民眾意見調查,網頁資料:http://wm.epa.gov.tw/exm/poll.html,最後上網日期:2007年1月24日。
10.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3),限制過度包裝最適化管制策略計劃期中報告,台北。
11.余宏毅(2006),產品包裝設計與品牌建立,網頁資料:http://coa.cpc.org.tw/edu/Class/doc/95/講義/95初階2/產品包裝設計與品牌建立(余宏毅).pdf,最後上網日期:2007年9月25日。
12.杜瑞澤(2002),產品承續設計─綠色包裝理論與實務,亞太出版社,台北。
13.周素娥(1999),包裝設計與管理─技術與材料,臺灣包裝工業雜誌,台北。
14.法國第 98-638 號政令,將環境要求事項納入包裝物之設計與製造包裝物基本要求事項規格,網頁資料:http://www.epa.gov.tw/attachment_file/200412/EPA92H10102214-NEW-A02.pdf,最後上網日期:2007年11月25日。
15.南韓包裝基準相關法令,資源節約與再生使用促進法,網頁資料:http://www.epa.gov.tw/attachment_file/200412/EPA92H10102214-NEW-A04.pdf,最後上網日期:2007年11月25日。
16.高強華(1991),教育研究法,師大師苑,台北。
17.許杏蓉(1998),台灣現有消費性紙器包裝型態的研究,藝術家,台北。
18.許杏蓉(2002),以「包裝造形」的角度探討台灣商業包裝設計,藝術學報第70期,頁29-42。19.許杏蓉(2003),現代商業包裝學:理論、觀念、實務,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20.陳振甫(2001),綠色設計教學模式與課程設計之探討,第六屆設計學會研究成果論文集,中華民國設計學會。
21.陳振甫、王心怡(2004),整合消費者觀點之綠色產品包裝設計評量要項,朝陽設計學報第四期,頁34-55。22.陳綺華(2005),綠色設計融入製造科技教學的活動設計,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卷6期,頁115-129。
23.曾漢壽(1996),迎接綠色年代的包裝設計觀(上),貿易周刊1706期,台北,頁4-8。
24.曾漢壽(2000),綠色包裝設計之十─綠色包裝策略,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第87期,頁84-88。25.黃嘉儀(2004),綠色包裝設計教學規劃之探討,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6.鄭志浩,網頁資料:http://www.accmedia.com.tw/packaging/,最後上網日期:2007年10月24日。
27.鄭源錦、王鴻祥、王蕾、何明泉、曾漢壽、陳振甫、鄭世宏、鄭鳳琴(1996),綠色設計參考手冊-資訊產品,經濟部工業局,頁10-13。
28.鄭源錦、王鴻祥、王蕾、何明泉、曾漢壽、陳振甫、鄭世宏、鄭鳳琴(1995),綠色設計,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台北。
29.鄧成連(1991),現代商品包裝設計,北星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30.鄧成連(1995),最新包裝設計實務,星狐出版社,台北,頁13。
31.鄧成連(1987),現代商業包裝設計,北星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32.龍冬陽(1983),商業包裝設計,檸檬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33.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網頁資料:http://www.ipcc.ch/pdf/assessment-report/ar4/syr/ar4_syr_spm.pdf,最後上網日期:2007年12月19日。
34.蘇登呼(2001),政府官僚組織內部創新傳佈之研究:以臺北市戶政事務所與高雄市衛生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5.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an Packaging Waste Management Systems,網頁資料: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waste/studies/packaging/epwms.pdf,最後上網日期:2007年11月12日。
36.Anne-Marie B.&Gerard B.(1994).Introduce to Environment Product Development, Europe Design Center Ltd.
37.Brezet, H. and van Hemel, C.(1997).Ecodesign: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Paris.
38.Eisenhardt, K.M.(1989).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14, Iss. 4, pp.532-550.
39.Hine, Thomas(1995).The Total Package: The Evolution and Secret Meanings of Boxes, Bottles, Can, and Tubes, 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40.Kotler, Philip(1994).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8th Edition.
41.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SETAC)(1991).A Technical Framework for Life Cycle Assessments, January,1991,Washington, D.C.
42.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SETAC)(1993).Guidelines for Life-Cycle Assessments: A Code of Practice, from the Workshop Held at Sesimbra, Portugal, March 31- April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