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姜夔詩詞集及年譜傳記
姜夔《白石道人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孫玄常箋注:《姜白石詩集箋注》(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黃兆顯:《姜白石七絕詩九十一首小箋》(香港:蘭芳艸堂,1972年)
夏承燾:《白石詩詞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夏承燾集》(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第三冊。
陳思:《白石道人歌曲疏證》,收於《遼海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第六集,第二十四冊。
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陳思:《白石道人年譜》,收於《遼海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第六集,第二十五冊。
夏承燾:《白石道人行實考》,《夏承燾集》(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三冊。
二、詩話詞話
(一)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歐陽修:《六一居士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據百川學海排印)。
司馬光:《司馬溫公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據百川學海本影印)。
周必大:《二老堂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據津逮秘書本影印)。
堯炕G《釩菮P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據百川稗海排印)。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蔡正孫:《詩林廣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計有央G《唐詩紀事》(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方回選評,紀昀刊誤:《瀛奎律髓》卷二十(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范晞文:《對床夜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士禎:《居易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重華:《貞一齋詩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鄭方坤:《全閩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二)
張炎著,夏承燾校注:《詞源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沈義父著,蔡嵩雲箋釋:《樂府指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朱彝尊:《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陳廷焯著,屈興國校注:《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11月)。
陳廷焯:《詞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8月)。
吳世昌:《詞林新話》(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三)
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月)。
三、經史諸子筆記
(一)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重刊宋本」)。
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姚際�琚G《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方玉潤:《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二)
《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李燾著,黃以周等輯補:《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古籍社出版,1986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畢沅:《續資治通鑑》(上海:古籍社出版,1986年)。
高士奇:《扈從西巡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牟世金主編:《中國古代文論家評傳》(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三)
王弼注,紀昀校訂:《老子道德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197年10月)。
王先謙著:《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10月)。
歸有光等評註:《歸有光暨百家評註南華真經》(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
張湛注:《列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黃宗羲撰,全祖望補:《宋元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四)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歐陽修:《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沈括著,侯真平校點:《夢溪筆談》(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蘇軾:《東坡志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洪邁:《容齋隨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呂希哲:《呂氏雜記》(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吳處厚:《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龔明之:《中吳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范成大:《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張端義:《貴耳集》(臺北:木鐸,1982年)。
岳珂《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方岳:《深雪偶談》(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周密:《癸辛雜識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周密:《癸辛雜識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陳槱:《負暄野錄》(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年)。
吳自牧:《夢梁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陸友仁:《硯北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王士禎:《香祖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施宿:《嘉泰會稽志》(臺北:成文,1983,中國方志叢書據民國十五年景印,清嘉慶十三年刊本影印)。
喻長霖等纂修:《臺州府志》(臺北:成文,1970年)。
四、詩文詞集及其他古籍
(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孫岳頒等奉敕撰:《御定佩文齋書畫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據宋淳熙本重雕鄱陽胡氏臧版影印)。
賀復徵編:《文章辨體彙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陳起:《江湖小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思《兩宋名賢小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曹庭棟:《宋百家詩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
錢鍾書:《宋詩紀事補正》(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3年)。
周密:《絕妙好詞箋》(臺北:臺灣中華,1981,《四部備要》據聚珍仿宋版排印本)。
鄺利安箋注:《宋四家詞選箋注》(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
(二)
周必大:《文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梅堯臣:《宛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蘇軾:《東坡題跋》(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
蘇轍;《欒城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范祖禹:《帝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庭堅:《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晁補之:《雞肋集》(臺北:世界,1986,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據摛藻堂本影印)。
陳舜哄G《都官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陸游:《渭南文集》(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
樓鑰:《攻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武英殿聚珍本重印)。
葉適:《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張鎡:《仕學規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袁采:《袁氏世範》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據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影印)。
袁甫:《蒙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庫全書珍本影印本)。
劉炎:《邇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震:《黃氏日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董更:《書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章如愚:《群書考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稿•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張之翰:《西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三)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陳子昂著,彭慶生注釋:《陳子昂詩注》(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
蘇軾:《東坡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師道:《後山詩注》(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范成大:《石湖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楊萬里:《誠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造:《江湖長翁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林亦之《網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張鎡:《南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趙蕃:《章泉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趙蕃:《淳熙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劉過:《龍洲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戴復古著,金芝山點校:《戴復古詩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翁卷:《西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四)
吳文英撰,陳邦炎校點:《夢窗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五)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2002年8月)。
陶宗儀:《說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五、近人論著
(一)
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王忠林等著:《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1985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章培�琚A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海市:復旦大學,1996年)
姨C華:《中國繪畫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
周汛•高春明:《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10月)。
(二)
張健:《滄浪詩話研究》(臺北:五南圖書,1989年5月)。
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林順夫(Shuen-fu Li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Chiang k’uei and Southern Sung Tz’u Poetry》(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
趙曉嵐:《姜夔與南宋文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5月)。
歐陽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廣州:廣東高等教育,1996年)。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
沈祖棻:《宋詞賞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
吳熊和:《唐宋詞精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謝桃坊:《宋詞概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
包弼德(Bol, Peter K.)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This culture of ours :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苗春德:《宋代教育》(開封:河南大學,1992年)。
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 (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s in Sung China,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宿白:《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
龔鵬程:《飲食男女生活美學》(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
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Sociologie de la Literature, 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三)
錢穆:〈易傳與小戴禮記中之宇宙論〉,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三民書局,1980年)。
林文月:〈陶淵明的止酒詩〉,收入《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6月)。
林文月:〈叩門拙言辭〉,收入《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6月)。
繆鉞:〈姜白石之文學批評及其作品〉,收入《詩詞散論》(臺北:開明書店,1982年10月)。
鄧喬彬:〈論姜夔詞的清空──姜詞藝術析論之一〉,收入沈家庄著:《詞學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鄧喬彬:〈論姜夔詞的騷雅──姜詞藝術析論之二〉,收入沈家庄著:《詞學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謝桃坊:〈姜夔事跡考辨〉,收入《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龍榆生:〈詞體之演進〉,收入《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葉嘉瑩:〈常州詞派比興寄託之說的新檢討〉,收入葉嘉瑩《清詞散論》(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2月)。
夏承燾:〈東風世界話梅花〉,收入《夏承燾集》(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八冊。
吳小如:〈關於「推敲」故事的出處〉,收入《吳小如古典詩詞札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顏崑陽:〈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術語疏解10則〉,收入氏著《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柯慶明:〈從「亭」,「臺」,「樓」,「閣」說起〉一文,收入氏著《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劉子健:〈宋代考場弊端〉,收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六、期刊論文
陳思:〈與夏瞿禪論白石清真年譜〉,《詞學季刊》(1936年6月),第三卷,第二號。
陳思:〈與夏瞿禪論詞樂及白石行實〉《詞學季刊》(1936年6月),第三卷,第二號。
徐信義:〈姜夔的詞學藝術〉,《幼獅月刊》(1977年7月)卷四六,第一期。郭聲波:〈宋朝官方藝術機構考述〉,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編《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輯(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8月)。
衣若芬:〈一樁歷史的公案──「西園雅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期(1997年3月)。程杰:〈林逋詠梅在梅花審美認識史上的意義〉,《學術研究》(2001年7月)。
嚴志雄:〈體物、記憶與遺民情境──屈大均一六五九年詠梅詩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一期(2002年9月)。史樹青:〈漆林識小錄〉,《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年)第七期。
七、學位論文
鄭亞薇:《南宋江湖詩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1981年)。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論題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市:臺大出版委員會出版,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