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02: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蔚瑄
研究生(外文):Wei-Hsuan Chen
論文名稱:論南宋江湖詩人所呈現的文化現象--以姜夔為考察中心
指導教授:劉漢初劉漢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an-Chu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5
中文關鍵詞:白石道人詩說梅花文化現象江湖詩人姜夔南宋詩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7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南宋江湖詩人是文學史上一個相當重要的集團,其中,姜夔又是文學史家最為關注的對象之一。本論題旨在探討江湖詩人選擇「清客」身分生活的關鍵因素,並且釐清此一身分對姜夔及其文學創作上的影響,藉此說明姜夔有別於其他江湖詩人之特點。
論題中,「文化現象」一詞指的是南宋歷史發展過程中,其事實的狀態。本文首先透過南宋歷史面貌,了解江湖詩人們在當代的歷史發展中,如何面對他們處身的社會環境。而在姜夔之前,尚未產生「江湖詩人」一詞,他卻成為江湖詩人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故本文選以姜夔為考察中心,以觀察其有別於其他江湖詩人之所在,及其文學手法的轉變與身分之關連。
本文的觀點是,影響詩人選擇以「清客」身分生活的關鍵有二,第一是自宋太祖以來的尚文傳統,第二是宋人對林逋處士崇敬的態度。尚文傳統的繼承,是江湖詩人在士風日漸衰落的南宋社會中,得於文學學術上,肯定自我的原因。而其慕效隱者的精神與行為,則使詩人忘卻形體之束縛,並於精神上獲得安慰。
其次,對照其他江湖詩人,姜夔在行為上塑造出一個宛如高士的形象,而在文學創作上,雖難免與其他詩人一樣,對生活漂零有所嗟歎,卻能於作品中,展現另一個高遠不俗的理想自我。此一自我尤其展現於其梅詞當中。由此,姜夔不但形塑出文人清客的典型,也表現出知識分子不同於庸臣俗吏的襟袍。此則姜夔何以評價高於其他詩人之因。
最後,本文由詩學思想推究,認為姜夔在「以情意主導詞作,而不落於死法的詩法技巧」之思維下,能運用高明的寫作手法,由是呈現出不同於江湖情味、格調的作品。
故本文中,不但突顯出姜夔梅詞的書寫意義,也透過對歷史的求索與掌握,證明江湖詩人並非專寫格次卑下、干謁利祿的作品,亦不是一味抱怨、牢騷他們的不遇。置身在南宋士風日趨低落、隱逸高志又不受尊崇的社會裡,身為讀書人,既難以進入政治圈中一展抱負,他們對社會的責任便在「文化的傳承」,此即江湖詩人在文化上的貢獻。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 13

第二章 宋代文化社會下的江湖詩人 17
第一節 宋代尚文傳統與養士之風 17
壹、宋代的尚文傳統 17
一、北宋文士政治的建立 19
(一)科考制度的健全 19
(二)文藝好尚 24
貳、南宋士大夫對士風低落的反動與江湖詩人的文人雅趣 31
一、南宋士大夫對士風低落的反動 31
(一)對讀書目的之批評 33
(二)對士人學識素養之批評 35
二、江湖詩人的文人雅趣 38
(一)文藝創作與鑑賞 39
(二)品味生活 42
參、養士之風的普遍 43
一、有志難伸之士得以獲得濟助 44
(一)賓主對詩人的資助 44
(二)門客藉此尋求知遇 46
二、間接促進文化藝術事業的興盛 48
(一)貴人與詩人之交 48
(二)詩人門客的態度 49
第二節 江湖詩人對隱逸生活的企慕 53
壹、宋代以前的隱逸思想 53
一、隱逸思想的起源 53
(一)詩經 53
(二)孔子之隱逸觀 54
(三)莊子之隱逸觀 56
二、隱逸生活型態的轉化:田園之美 58
(一)先秦隱士的生活型態 58
(二)陶淵明的生活型態 60
貳、宋代隱士的典範:林逋 62
一、林逋的隱士生活 62
二、林逋的隱逸思想 63
三、林逋在宋代文化史上的意義 65
參、林逋對江湖詩人的意義與影響 68
一、詩人對林逋人格美的企慕 68
二、詩人表現的隱士行為:仿效林逋,過著隱居不仕的生活型態 70
第三節 宋代文化背景下姜白石的理想與生活 73
壹、白石作品中隱者形象的呈現 73
一、賞梅美學的轉折 73
二、服飾形象的素樸化 75
貳、清客生活與顯要對白石的愛護 77
參、白石隱逸理想與門客生涯的衝突 82
一、對「詩」與「思」存在著落差的批評方式 83
二、白石隱逸形象與謁客生活的矛盾 85

第三章 白石詞現實與理想生活的呈現:羈游之情與隱者之志 87
第一節 白石詞作中的客旅情懷 90
壹、江湖詩作的客游旅懷 90
一、羈旅窮愁之慨 92
二、行役流徙之拘束 93
三、懷人之苦 95
四、思歸之切 96
五、老大無成之歎 98
貳、羈旅懷人在白石詞作中的表現 100
一、羈旅之苦 100
(一)羈游之悲 101
(二)孤寂之歎 104
(三)歸家之盼 105
(四)身世之慨 106
二、懷人之思 108
(一)對故舊之珍愛 109
(二)對情侶之想念 111
第二節 隱者人格的延伸:梅花在白石詞作中的描寫 115
壹、江湖詩作的隱逸之慕 115
一、對隱士生活不為外物所役的企想 115
二、對隱者精神的仰慕 118
三、隱者精神的象徵:梅花 120
貳、梅花在白石詞作中的地位 123
參、梅花在白石詞作中的呈現方式 126
第三節 白石詞羈游之情與隱者之志的意義 134
壹、清客生涯的呈現:羈游 134
貳、梅格之詠:自我人格的展現 137
一、梅花在白石詞作中的象徵意義 137
二、白石梅詞的意義:自我人格的表現 141
參、作品所展現的「白石」形象 143

第四章 白石詩論理想與詞體創作實踐 146
第一節 江湖詩論及其作品實踐之關連 146
壹、江湖詩歌淵源說 146
一、嚴羽 146
二、南宋至清初之評論 147
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148
貳、江湖詩人共通的詩學理念 154
一、重視詩歌的抒情本質 154
二、詩法技巧:鍊字琢句 157
三、詩境理想:餘韻無窮 160
第二節 白石詩說的特色 162
壹、《詩說》的寫作動機 162
貳、《詩說》的特色 167
一、《詩說》的原則:意重於法 167
二、文思的命意安排 170
三、文辭的表現技巧 173
第三節 白石《詩說》落實至詞體創作實踐的問題 174
壹、重視形式的創作態度 176
貳、技法的活用 179
一、鍊意、換意 179
二、鍊字鍊句,活用典故 181
三、虛實交錯 184
參、由「詩法技巧」的推求造成「情感表現」的隱晦 186

第五章 結論 191
附錄一:江湖小集所收詩人活動年表 195
附錄二:本文所引江湖詩作版本異同表 201
參考書目 205
參考書目
一、姜夔詩詞集及年譜傳記
姜夔《白石道人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孫玄常箋注:《姜白石詩集箋注》(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黃兆顯:《姜白石七絕詩九十一首小箋》(香港:蘭芳艸堂,1972年)
夏承燾:《白石詩詞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夏承燾集》(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第三冊。
陳思:《白石道人歌曲疏證》,收於《遼海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第六集,第二十四冊。
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陳思:《白石道人年譜》,收於《遼海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第六集,第二十五冊。
夏承燾:《白石道人行實考》,《夏承燾集》(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三冊。

二、詩話詞話
(一)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歐陽修:《六一居士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據百川學海排印)。
司馬光:《司馬溫公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據百川學海本影印)。
周必大:《二老堂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據津逮秘書本影印)。
堯炕G《釩菮P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據百川稗海排印)。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蔡正孫:《詩林廣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計有央G《唐詩紀事》(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方回選評,紀昀刊誤:《瀛奎律髓》卷二十(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范晞文:《對床夜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士禎:《居易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重華:《貞一齋詩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鄭方坤:《全閩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二)
張炎著,夏承燾校注:《詞源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沈義父著,蔡嵩雲箋釋:《樂府指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朱彝尊:《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陳廷焯著,屈興國校注:《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11月)。
陳廷焯:《詞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8月)。
吳世昌:《詞林新話》(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三)
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月)。

三、經史諸子筆記
(一)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重刊宋本」)。
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姚際�琚G《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方玉潤:《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二)
《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李燾著,黃以周等輯補:《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古籍社出版,1986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畢沅:《續資治通鑑》(上海:古籍社出版,1986年)。
高士奇:《扈從西巡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牟世金主編:《中國古代文論家評傳》(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三)
王弼注,紀昀校訂:《老子道德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197年10月)。
王先謙著:《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10月)。
歸有光等評註:《歸有光暨百家評註南華真經》(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
張湛注:《列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黃宗羲撰,全祖望補:《宋元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四)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歐陽修:《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沈括著,侯真平校點:《夢溪筆談》(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蘇軾:《東坡志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洪邁:《容齋隨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呂希哲:《呂氏雜記》(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吳處厚:《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龔明之:《中吳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范成大:《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張端義:《貴耳集》(臺北:木鐸,1982年)。
岳珂《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方岳:《深雪偶談》(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周密:《癸辛雜識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周密:《癸辛雜識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陳槱:《負暄野錄》(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年)。
吳自牧:《夢梁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陸友仁:《硯北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王士禎:《香祖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施宿:《嘉泰會稽志》(臺北:成文,1983,中國方志叢書據民國十五年景印,清嘉慶十三年刊本影印)。
喻長霖等纂修:《臺州府志》(臺北:成文,1970年)。

四、詩文詞集及其他古籍
(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孫岳頒等奉敕撰:《御定佩文齋書畫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據宋淳熙本重雕鄱陽胡氏臧版影印)。
賀復徵編:《文章辨體彙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陳起:《江湖小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思《兩宋名賢小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曹庭棟:《宋百家詩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
錢鍾書:《宋詩紀事補正》(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3年)。
周密:《絕妙好詞箋》(臺北:臺灣中華,1981,《四部備要》據聚珍仿宋版排印本)。
鄺利安箋注:《宋四家詞選箋注》(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
(二)
周必大:《文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梅堯臣:《宛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蘇軾:《東坡題跋》(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
蘇轍;《欒城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范祖禹:《帝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庭堅:《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晁補之:《雞肋集》(臺北:世界,1986,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據摛藻堂本影印)。
陳舜哄G《都官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陸游:《渭南文集》(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
樓鑰:《攻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武英殿聚珍本重印)。
葉適:《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張鎡:《仕學規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袁采:《袁氏世範》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據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影印)。
袁甫:《蒙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庫全書珍本影印本)。
劉炎:《邇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震:《黃氏日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董更:《書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章如愚:《群書考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稿•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張之翰:《西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三)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陳子昂著,彭慶生注釋:《陳子昂詩注》(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
蘇軾:《東坡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師道:《後山詩注》(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范成大:《石湖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楊萬里:《誠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造:《江湖長翁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林亦之《網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張鎡:《南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趙蕃:《章泉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趙蕃:《淳熙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劉過:《龍洲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戴復古著,金芝山點校:《戴復古詩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翁卷:《西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四)
吳文英撰,陳邦炎校點:《夢窗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五)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2002年8月)。
陶宗儀:《說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五、近人論著
(一)
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王忠林等著:《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1985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章培�琚A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海市:復旦大學,1996年)
姨C華:《中國繪畫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
周汛•高春明:《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10月)。
(二)
張健:《滄浪詩話研究》(臺北:五南圖書,1989年5月)。
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林順夫(Shuen-fu Li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Chiang k’uei and Southern Sung Tz’u Poetry》(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
趙曉嵐:《姜夔與南宋文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5月)。
歐陽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廣州:廣東高等教育,1996年)。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
沈祖棻:《宋詞賞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
吳熊和:《唐宋詞精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謝桃坊:《宋詞概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
包弼德(Bol, Peter K.)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This culture of ours :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苗春德:《宋代教育》(開封:河南大學,1992年)。
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 (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s in Sung China,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宿白:《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
龔鵬程:《飲食男女生活美學》(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
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Sociologie de la Literature, 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三)
錢穆:〈易傳與小戴禮記中之宇宙論〉,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三民書局,1980年)。
林文月:〈陶淵明的止酒詩〉,收入《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6月)。
林文月:〈叩門拙言辭〉,收入《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6月)。
繆鉞:〈姜白石之文學批評及其作品〉,收入《詩詞散論》(臺北:開明書店,1982年10月)。
鄧喬彬:〈論姜夔詞的清空──姜詞藝術析論之一〉,收入沈家庄著:《詞學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鄧喬彬:〈論姜夔詞的騷雅──姜詞藝術析論之二〉,收入沈家庄著:《詞學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謝桃坊:〈姜夔事跡考辨〉,收入《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龍榆生:〈詞體之演進〉,收入《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葉嘉瑩:〈常州詞派比興寄託之說的新檢討〉,收入葉嘉瑩《清詞散論》(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2月)。
夏承燾:〈東風世界話梅花〉,收入《夏承燾集》(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八冊。
吳小如:〈關於「推敲」故事的出處〉,收入《吳小如古典詩詞札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顏崑陽:〈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術語疏解10則〉,收入氏著《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柯慶明:〈從「亭」,「臺」,「樓」,「閣」說起〉一文,收入氏著《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劉子健:〈宋代考場弊端〉,收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六、期刊論文
陳思:〈與夏瞿禪論白石清真年譜〉,《詞學季刊》(1936年6月),第三卷,第二號。
陳思:〈與夏瞿禪論詞樂及白石行實〉《詞學季刊》(1936年6月),第三卷,第二號。
徐信義:〈姜夔的詞學藝術〉,《幼獅月刊》(1977年7月)卷四六,第一期。
郭聲波:〈宋朝官方藝術機構考述〉,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編《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輯(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8月)。
衣若芬:〈一樁歷史的公案──「西園雅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期(1997年3月)。
程杰:〈林逋詠梅在梅花審美認識史上的意義〉,《學術研究》(2001年7月)。
嚴志雄:〈體物、記憶與遺民情境──屈大均一六五九年詠梅詩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一期(2002年9月)。
史樹青:〈漆林識小錄〉,《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年)第七期。

七、學位論文
鄭亞薇:《南宋江湖詩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1981年)。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論題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市:臺大出版委員會出版,1995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