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文獻
《十家注孫子兵法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六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
《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
《史記》。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
《考工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呂氏春秋》。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周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帝王世紀》。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春秋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後漢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
《荀子》。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陣紀》。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秦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孫臏兵法》。台北:星光出版社,1985年。
《清文匯》。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商君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越絕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淮南子》。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華陽國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
《通典》。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
《新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新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
《資治通鑑》。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
《管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漢官儀》。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漢舊儀》。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墨子》。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獨斷》。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廣韻》。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戰國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韓非子》。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讀史方輿紀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二)專書
André Beaufre著,鈕先鍾譯,《戰略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
B. H. Liddell Hart著,鈕先鍾譯,《為何不向歷史學習(殷鑑不遠)》(Why Don’t We Learn from History)。台北:軍事譯粹社,1977年。
B. H. Liddell Hart著,鈕先鍾譯,《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
Chava Frankfort-Nachmias and David Nachmias著,潘明宏、陳志瑋譯,《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 5th ed.)。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2003年。
Denis Twitchett and Michael Loewe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I,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 B. C. – A. D. 22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Earl Babbie著,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9th ed.)。台北:時英出版社,2004年。
J. F. C. Fuller著,鈕先鍾譯,《戰爭指導》(The Conduct of War 1789-1961)。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
John M. Collins著,鈕先鍾譯,《大戰略:原理與實踐》(Grand Strateg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5年。
Kate L. Turabian著,蔡美華譯,《芝加哥大學寫作手冊》(A Manual for Writers of Term Paper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6th ed.)。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Raymond L. Gartroff著,鈕先鍾譯,《蘇俄軍事思想》(Soviet Military Doctrine)。台北:軍事譯粹社,1957年。
于琨奇,《秦始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紹東,《秦朝興亡的文化探討》。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年。
王蘧常,《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中國歷代軍事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中國歷代戰爭年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代戰爭史》,第二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
中華戰略學會編,《認識戰略》。台北:中華戰略學會,1997年。
中華戰略學會編,《戰略精萃》。台北:中華戰略學會,1997年。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理論體系和實際作為》。台北:好聯出版社,1995年。
田昌五、安作璋、孟祥才編,《中國歷代經濟史》,第一卷,《先秦兩漢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白鋼編,《中國政治制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朱浤源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何世同,《中國戰略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李玉福,《秦漢制度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玉潔編,《中國早期國家性質》。台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
李根蟠,《中國農業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李福泉,《千古一帝秦始皇》。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5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吳如嵩、黃朴民、任力、柳玲著,《中國軍事通史》,第三卷,《戰國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余宗發,《雲夢秦簡中思想與制度鈎摭》。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呂敬正編,《當代戰略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4年。
貝遠辰註譯,《新譯商君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孟祥才,《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三卷,《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孟祥才,《先秦秦漢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周桂鈿、李祥俊著,《中國學術通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林甘泉編,《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林劍鳴、周天游、余華青、黃留珠,《秦漢社會文明》。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姚秀彥,《秦漢史》。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洪家義,《呂不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段家鋒編,《論文寫作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原田稔久著,楊鴻儒譯,《未來國防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席汝楫,《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編,《秦俑學研究》。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編,《秦俑秦文化研究—秦俑學第五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高敏,《睡虎地秦簡初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張文立,《秦始皇評傳》。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張分田,《秦始皇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第四冊。台北:中華書局,1960年。
陳秀夔,《中國財政史》。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
陳秀夔,《中國財政制度史》。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
陳高華、錢海皓、王曉衛編,《中國軍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陳高華、錢海皓、李新達編,《中國軍事制度史—武官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陳高華、錢海皓、季德源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法制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陳高華、錢海皓、童超編,《中國軍事制度史—後勤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陳高華、錢海皓、赫治清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教育訓練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陳琮編,《中國上古財政史》。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鈕先鍾,《大戰略漫談》。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7年。
鈕先鍾,《戰略思想與歷史教訓》。台北:軍事譯粹社,1979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與軍事思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鈕先鍾,《國家戰略論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5年。
鈕先鍾,《歷史與戰略》。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新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年。
黃留珠,《秦漢歷史文化論稿》。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5年。
雷戈,《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楊寬,《戰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傳統社會與思想特點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劉學銚,《匈奴史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翦伯贊,《秦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鄭良樹,《戰國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鄭良樹,《商鞅及其學派》。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鄭良樹,《商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霍印章,《中國軍事通史》,第四卷,《秦代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錢穆,《秦漢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謝天佑,《秦漢經濟政策與經濟思想史稿—兼評自然經濟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韓復智等編,《秦漢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鄺士元,《國史論衡》,第一冊,《先秦至隋唐篇》。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鄺士元,《國史論衡》,第三冊,《中國經世史稿》。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鄺士元,《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三)學位論文
王志成,《商鞅農戰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5年。王家仁,《商君書思想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丘立崗,《論秦的統一戰略—一個結構化分析的個案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朱心怡,《秦法家思想之發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陳雲章,《印度大國戰略之研究:以薄富爾總體戰略分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李宗澤,《商君書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6年。
黃喜,《日本軍事戰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康珮,《商君書與商鞅治道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張菀崢,《西漢前中期「秦亡於法家」之說的檢討》。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張鉉根,《商鞅的政論與變法》。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常鳳臺,《薄富爾戰略思想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楊富田,《韓非「術論」的統治思想研究》。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蔡文彥,《從商君學派的法治思想看秦王朝的政經形勢》。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盧星廷,《政經改革與國力增長關係之研究—以秦商鞅變法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鍾永發,《秦帝國霸業的奠基、發展與完成—以秦穆公、秦孝公、秦始皇為中心的探討》。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1年。謝美珠,《戰國時期秦與東方六國變法的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顧邦猷,《戰國至漢初關於「大一統」的思考》。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四)期刊論文
上官緒智,〈秦漢時期軍費開支、籌措與管理問題研究〉,《先秦、秦漢史》,2006年,第2期。
于秀情,〈秦統一巴蜀前後與兩地民族關係之比較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2年1月,第23卷,第1期。
王世榮,〈秦人政治文化的特色〉,《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34卷,第2期。
王明珂,〈匈奴的遊牧經濟:兼論遊牧經濟與遊牧社會政治組織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3月,第64本,第1分。王長華,〈春秋戰國山東和秦國士人的政治取向〉,《二十一世紀》,1995年8月,第42期。王柏中、隋文家,〈秦朝利用法律手段對經濟行為的規範管理〉,《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6月,第2卷,第2期。
王保國,〈戰國時期秦對六國外交策略的演變〉,《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1卷,第4期。
王紹東、孫志敏,〈秦亡於二世的歷史文化因素考察〉,《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9月,第35卷,第5期。
王健,〈事功精神:秦興亡史的文化闡釋〉,《先秦、秦漢史》,2002年,第4期。
王健文,〈歷史解釋的現實意義—以漢代人對秦政權興亡的詮釋與理解為例〉,《新史學》,1994年12月,第5卷,第4期。王健文,〈學術與政治之間:試論秦皇漢武思想政策的歷史意義〉,《清華學報》,2002年9月,第30卷,第3期。王曉波,〈秦的興亡與法家之治〉,《大陸雜誌》,1981年9月,第63卷,第3期。王震亞,〈匈奴在溝通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的貢獻〉,《國立歷史博物館管刊:歷史文物》,1993年4月,第3卷,第2期。
方俐懿,〈評介〔劍橋中國史:秦國與秦帝國篇〕〉,《簡牘學報》,1993年12月,第15期。
白音查干,〈戰國時期燕、趙、秦長城新論〉,《先秦、秦漢史》,2000年,第1期。
白音查干,〈盧生其人與秦王朝的速亡〉,《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6月,第29卷,第3期。
仝晰綱,〈秦統一後的六國遺族〉,《社會科學家》,1996年,第3期。
史廣全,〈秦朝法治失敗原因的理性思考〉,《求是學刊》,2001年5月,第28卷,第3期。
田靜,〈秦亡與漢初的黃老政治〉,《人文雜誌》,1994年,第3期。
田靜,〈秦統一後的六國貴族〉,《歷史教學》,1994年,第3期。
田靜,〈由秦俑透視秦軍之作戰能力〉,《文博》,1994年,第6期。
安忠義,〈先秦騎兵的誕生與演變〉,《先秦、秦漢史》,2002年,第6期。
朱紹侯,〈商鞅變法與秦國早期軍功爵制〉,《先秦、秦漢史》,2005年,第2期。
朱瑗,〈秦代兵制研究〉,《反攻》,1970年7月,第340期。朱瑗,〈秦代政制研究〉,《反攻》,1970年8月,第341期。朱瑗,〈秦代經濟研究〉,《反攻》,1972年3月,第360期。朱筱新,〈對秦統一度量衡制的再認識〉,《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6月,第14卷,第2期。
余宗發,〈秦始皇所以厲禁男女淫佚之研探〉,《育達學報》,1990年12月,第4期。余宗發,〈法家在秦地發展初探〉,《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996年7月,第4期。余宗發,〈秦政治與文化生態之特質研探〉,《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998年7月,第6期。余宗發,〈呂不韋對秦政治文化之貢獻〉,《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2000年7月,第8期。余宗發,〈呂不韋治秦時所面對的秦人社會現象〉,《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2001年7月,第9期。余從榮、周鑾書,〈反秦農民起義軍的兵制〉,《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6月,第16卷,第2期。
呂春盛,〈試論秦末六國的復國意識〉,《史原》,1991年6月,第18期。杜正勝,〈從肉刑到徒刑—兼論睡虎地秦簡所見古代刑法轉變的信息〉,《食貨月刊》,1985年11月,第15卷,第5、6期。杜正勝,〈秦火與焚書〉,《歷史月刊》,1988年9月,第8期。杜欽,〈漢文帝除肉刑及秦漢刑徒的刑期問題〉,《史耘》,1996年9月,第2期。那思陸,〈秦代的司法制度〉,《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5月,第7期。
吳昌廉,〈秦漢道制考略〉,《文史學報》,1991年3月,第21期。
吳剛、劉小洪,〈秦亡漢興之因再探〉,《學術月刊》,1996年,第8期。
吳福助,〈睡虎地秦簡〔語書〕論究〉,《簡牘學報》,1981年7月,第10期。吳福助,〈秦律「重刑主義」下的彈性法規探討〉,《東海中文學報》,2001年7月,第13期。吳毅,〈秦朝速亡原因新探〉,《安徽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
吳毅,〈秦朝速亡原因新論〉,《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9月,第19卷,第3期。
李炳海,〈以秦鑒漢、貫通古今—司馬遷對秦亡歷史教訓的總結〉,《天府新論》,1999年,第5期。
李禹階,〈秦始皇”焚書坑儒”新論—論秦王朝文化政策的矛盾衝突與演變〉,《先秦、秦漢史》,2005年,第2期。
李新城,〈論秦漢相權之變遷〉,《先秦、秦漢史》,2001年,第6期。
李建緯,〈弓矢與弩—兼論漢與匈奴的戰鬥方式〉,《歷史文物》,2003年10月,第10期。
李進,〈秦朝的邊疆經略〉,《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3期。
李震,〈秦代軍制及軍事教育〉,《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2年1月,第15卷,第1期。李慧娟、趙曉晨,〈法家思想與秦朝興亡關係淺論〉,《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月,第23卷,第1期。
李寶通,〈秦二世十二歲即位說〉,《先秦、秦漢史》,2006年,第2期。
何清谷,〈秦幣辨疑〉,《中國錢幣》,1996年2月,第53期。
何清谷,〈秦幣探索〉,《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3月,第25卷,第1期。
何維鼎,〈秦統一嶺南投放了多少兵力?〉,《華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
何燕,〈秦的文字統一政策及其得失〉,《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
何樹環,〈從郡縣制度談秦始皇焚書〉,《中華學苑》,1993年3月,第43期。邢義田,〈從安土重遷論秦漢時代的徙民與遷徙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6年6月,第57本,第2分。邢義田,〈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秦漢的刑期問題〉,《台大歷史學報》,2003年6月,第31期。
邢義田,〈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重論秦漢的刑期問題〉,《台大歷史學報》,2005年12月,第36期。
周厚強,〈秦士伍的身份及其階級屬性辯析〉,《求索》,1991年,第4期。
金善珠,〈試論秦始皇的「統一法令」—以雲夢睡虎地秦簡為中心〉,《史原》,1989年5月,第17期。林文華,〈《睡虎地秦簡˙金布律》釋文〉,《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4月,第19期。林文慶,〈秦律「刑徒」有刑期說辨正〉,《簡牘學報》,1990年3月,第13期。林永祥,〈試論秦代黃金的使用及作價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93年9月,第25期。林啟屏,〈中國古代學術史上的關鍵事件及其意義—以「秦火焚書」為討論的核心〉,《清華學報》,2006年6月,第36卷,第1期。施丁,〈談談”章邯軍”與”王離軍”〉,《史學月刊》,2001年,第3期。
施偉青,〈也論秦”士伍”的身份—與周厚強同志商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1期。
侯家駒,〈先秦暨秦漢財金官制〉,《台北市銀月刊》,1985年9月,第16卷,第9期。
侯家駒,〈秦漢賜爵、買爵、賣爵及其經濟涵義〉,《國立編譯館館刊》,1988年12月,第17卷,第2期。
侯家駒,〈從經濟發展觀點看由封建制度到秦漢大一統的演變與特色〉,《大陸雜誌》,1989年10月,第79卷,第4期。段渝,〈論秦漢王朝對巴蜀的改造〉,《先秦、秦漢史》,1999年,第3期。
胡鳴煥,〈秦亡新論〉,《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6月,第17卷,第3期。
洪淑苓,〈論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與二世〉,《台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第4期。
姚儀敏,〈論法家興於秦之所由〉,《復興崗學報》,1999年9月,第67期。范學輝,〈秦漢地方行政運行機制初探〉,《先秦、秦漢史》,2000年,第1期。
晋文,〈也談秦代的工商業政策〉,《江蘇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
徐奇堂,〈試論商鞅的愚民思想〉,《先秦、秦漢史》,2003年,第2期。
徐俊祥,〈凝聚力的缺乏與秦的速亡〉,《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第26卷,第1期。
徐進,〈韓子亡秦論—商鞅、韓非法律思想之比較〉,《法學研究》,1994年,第4期。
徐進,〈商鞅法治理論的缺失—再論法家思想與秦亡的關係〉,《法學研究》,1997年,第6期。
徐衛民,〈秦隋速亡原因比較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3月,第26卷,第1期。
徐蘋芳,〈考古學上所見秦帝國的形成與統一〉,《台大歷史學報》,1999年6月,第23期。
高凱,〈驚人相似的歷史局面—兼論秦、隋速亡及漢、唐長久興盛的原因〉,《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5卷,第2期。
孫赫,〈論異國人才對秦崛起及統一的貢獻〉,《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2月,第5卷,第6期。
奚樁年,〈秦始皇的神仙思想與秦之速亡〉,《江海學刊》,2000年,第2期。
許倬雲,〈由新出簡牘所見秦漢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0年6月,第51卷,第2期。
許雅玲、傅榮珂,〈秦始皇兵馬俑軍陣排列及其戰備之研究〉,《嘉義大學學報》,2002年6月,第73期。康德文、潘秀珍,〈春秋戰國秦變強大諸原因探析〉,《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崔一心,〈忽視政治信仰建設與秦朝的滅亡〉,《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2年6月,第11卷,第3期。
郭逸民,〈秦漢政府與政制的研究〉,《中國工商學報》,1991年6月,第12期。郭靜云,〈秦始皇帝的稱號〉,《歷史文物》,2005年2月,第15卷,第2期。
曹英,〈制度性腐敗:秦帝國忽亡的原因分析〉,《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曹松葉,〈戰國秦漢三國人口略述〉,《史學》,1930年12月,創刊號。
曹爾琴,〈論秦郡及其分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0年,第4期。
舒大清,〈談談章邯手下秦軍的構成〉,《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張治安,〈秦漢地方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81年5月,第43期。張其昀,〈秦帝國的政治〉,《華學月刊》,1979年12月,第96期。張其昀,〈秦帝國的首相—李斯〉,《文藝復興月刊》,1979年11月,第107期。張其昀,〈秦帝國的政區—五十一郡〉,《文藝復興月刊》,1979年12月,第108期。張其昀,〈秦帝國之經濟〉,《文藝復興月刊》,1980年1月,第109期。張其昀,〈秦帝國的文化〉,《文藝復興月刊》,1980年3月,第110期。張其昀,〈北伐匈奴、南征南越〉,《文藝復興月刊》,1980年4月,第111期。
張其昀,〈「仁義不施,攻守異勢」—秦代史總論〉,《華學月刊》,1980年5月,第101期。張金光,〈秦戶籍制度考〉,《漢學研究》,1994年6月,第12卷,第1期。張金光,〈論秦徭役制中的幾個法定概念〉,《先秦、秦漢史》,2004年,第5期。
張華松,〈秦代的博士與方士〉,《先秦、秦漢史》,1999年,第4期。
張連松,〈長城、後勤與秦擊匈奴之戰〉,《中國機關後勤》,2000年,第12期。
張煥琴,〈徒法不足以自行—秦朝由事皆決於法而迅速走向亡國的歷史啟示〉,《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6月,第2期。
張鳴,〈秦朝滅亡原因管見〉,《安徽史學》,1994年,第3期。
張壽仁,〈秦漢五徒之刑期〉,《簡牘學報》,1981年7月,第10期。張壽仁,〈秦對境內少數民族政策之探討〉,《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83年5月,第15期。張壽仁,〈「秦律『刑徒』有刑期說辨正」之辨正〉,《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94年9月,第26期。張傳璽,〈關於”章邯軍”與”王離軍”的關係問題〉,《史學月刊》,1958年,第11期。
張霞,〈論秦代的倡武與禁武〉,《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5月,第18卷,第3期。
張學鋒,〈戰國秦漢時期大、小畝制新證〉,《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9年,第8期。張濤,〈秦度量衡與度量衡的統一〉,《歷史文物》,1997年12月,第7卷,第9期。
張濤,〈秦漢騎兵起源及其發展初探〉,《歷史文物》,2001年2月,第11卷,第2期。
陳天式,〈秦漢稅賦規模〉,《中國經濟評論》,1976年4月,第55期。陳中龍,〈秦漢刑徒研究評述〉,《簡牘學報》,2002年4月,第18期。陳守亭,〈秦代肉刑考析〉,《法商學報》,1992年12月,第27期。陳昭容,〈秦「書同文字」新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7年9月,第68本,第3分。陳昭容,〈秦代書同文的意義及其影響〉,《歷史文物》,2001年1月,第11卷,第1期。
陳彥良,〈先秦黃金與國際貨幣系統的形成—黃金的使用與先秦國際市場〉,《新史學》,2004年12月,第15卷,第4期。陳純芝,〈先秦大一統思想的轉化與秦統一思想的發展〉,《歷史教育》,1998年6月,第3期。陳慧琴,〈秦簡中所見的耐刑〉,《簡牘學報》,1981年7月,第10期。陳德正,〈大流士與秦始皇治國方略辨異—兼論波斯帝國延祚和秦帝國速亡之原因〉,《齊魯學刊》,2002年,第6期。
陳濤,〈秦亡觀闡微—對商鞅變法的再探討〉,《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月,第21卷,第2期。
賀凌虛,〈讖對秦漢政治的影響〉,《社會科學論叢》,1989年3月,第36輯。勞榦,〈秦的統一與其覆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7年6月,第48本,第2分。黃文興,〈先秦聖王觀念出現的歷史意義—皇帝制度形成之探究〉,《中國文化學報》,1994年6月,第1期。
黃亨俊,〈秦朝貨幣概論〉,《國立歷史博物館管刊:歷史文物》,1989年11月,第2卷,第9期。
黃真真,〈秦代贖刑略考〉,《簡牘學報》,1981年7月,第10期。程遠,〈國家意識與秦的統一和速亡〉,《人文雜誌》,1996年,第4期。
傅榮珂,〈秦漢亭制考述〉,《中國學術年刊》,1993年3月,第14期。傅榮珂,〈秦律肉刑制度考述〉,《嘉義大學學報》,2000年6月,第70期。湯凌慧,〈雲夢秦簡中秦律的經濟觀探微〉,《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3卷,第3期。
湯蔓媛,〈從睡虎地秦簡看秦代的刑罰類別〉,《簡牘學報》,1981年7月,第10期。詹士模,〈秦末反秦起事的歷史背景〉,《中山人文學報》,1997年1月,第5期。詹士模,〈熊心集團成立的背景與滅秦的戰略決策〉,《嘉義大學通識學報》,2005年9月,第3期。齊克省、楊鈺俠,〈秦朝速亡的歷史啟示〉,《宿州學院學報》,2005年2月,第20卷,第1期。
雷依群,〈秦的統一與秦國的農業政策〉,《咸陽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2月,第15卷,第1期。
楊式昭,〈秦代半兩貨幣在歷史上的意義與影響〉,《歷史文物》,2000年12月,第10卷,第12期。
楊亮功,〈秦建帝國對於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孔孟月刊》,1979年7月,第17卷,第11期。楊樹森,〈從秦代經濟看暴政滅亡〉,《中國憲政》,1977年3月,第12卷,第3期。楊靜賢,〈秦漢幣制考〉,《法商學報》,1969年9月,第5期。賈霄鋒、解梅,〈論秦人的價值取向與秦國的人才強國戰略〉,《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1月,第20卷,第1期。
管東貴,〈戰國至漢初的人口變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9年12月,第50本,第4分。廖伯源,〈秦漢朝廷之論議制度〉,《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5年,第4期。臧知非,〈”駁而霸”探微—荀子眼中的秦國政治評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月,第2期。
臧知非,〈秦漢里制與基層社會結構〉,《先秦、秦漢史》,2006年,第2期。
樊志民、朱宏斌,〈秦軍事地理變遷與秦農業地域拓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月,第1卷,第1期。
滕肇全,〈秦併列國的政治作戰〉,《復興崗學報》,1982年6月,第27期。
賴明德,〈匈奴勢力和漢民族之政治的消長〉,《國文學報》,1978年6月,第7期。
鄭有國,〈秦簡”士伍”的身份及特徵〉,《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6期。
鄭良樹,〈秦國政治與商君書〉,《書目季刊》,1987年9月,第21卷,第2期。
鄭慧生,〈戰國變法秦國收效卓著發微—范文瀾腐化勢力說解析〉,《洛陽師專學報》,1996年2月,第15卷,第1期。
劉太祥,〈秦漢中央行政決策體制研究〉,《先秦、秦漢史》,2000年,第2期。
劉仲一,〈法家思想與秦朝的速亡〉,《求是學刊》,1998年,第3期。
劉雨濤,〈秦為西戎民族及其與中國歷史文化之關係〉,《中國文化月刊》,1992年11月,第157期。劉振仁,〈中國古代兵制初探—以先秦到兩漢為例〉,《軍事史評論》,2001年10月,第8期。劉根良,〈從合縱連橫到遠交近攻—評戰國中期秦國的軍事與外交〉,《江西社會科學》,1995年,第10期。
劉敏,〈承襲與變異:秦漢封爵的原則和作用〉,《先秦、秦漢史》,2002年,第5期。
劉淑美,〈韓非君權思想與秦政之興亡〉,《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4月,第24卷,第1期。劉景純,〈從商鞅及其學派的思想看秦國的抑商〉,《西安聯合大學學報》,2001年,第4卷,第1期。
劉瑞,〈秦”屬邦”、”臣邦”與”典屬國”〉,《先秦、秦漢史》,1999年,第6期。
劉濟生,〈獨尊法術的速亡—秦王朝政治文化選擇的歷史教訓〉,《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2月,第30卷,第1期。
薛國中,〈秦漢社會性質的再思考〉,《先秦、秦漢史》,2002年,第5期。
謝劍,〈匈奴的生計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71年春至秋,第32期。戴秋湘,〈秦始皇的統一政策即其對漢初的影響〉,《史學會刊》,1998年5月,第42期。蕭國鈞,〈秦漢時期之都市發展—用古史資料與出土實物加以說明〉,《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78年5月,第10期。韓復智,〈秦始皇「車同軌」的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86年8月,第12/13期。
韓復智,〈對〈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新評〉的新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92年12月,第17期。顏清洋,〈匈奴的日常生活〉,《史繹》,1974年9月,第11期。譚前學,〈雲夢秦簡中為何沒有思想言論罪?〉,《國際簡牘學會會刊》,1993年,第1號。
關榮華,〈試論秦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特點〉,《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藺喜德,〈秦漢創建的皇帝制度—帝制〉,《文史學報》,1971年5月,第1期。
嚴耕望,〈戰國時代列國民風與生計—兼論秦統一天下之一背景〉,《食貨月刊》,1985年2月,第14卷,第9、10期。二、英文部分
André Beaufre.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 R. H. Barry, translator,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65.
André Beaufre. Strategy of Action. R. H. Barry, translator,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