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吳思華(2002)。《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許安琪(2008)。《整合行銷傳播引論》。台北:學富。
廖宜怡譯(2000)。《品牌至尊-利用整合行銷創造終極價值》。北京:華夏出版社。
吳宜蓁、李素卿(1999)。《整合行銷傳播》。臺北:五南。
王鏑、洪敏莉譯(2000)。《整合行銷傳播策略-從企劃、廣告、促銷、通路到媒體整合》。臺北:遠流。
黃俊英(2005)。〈創造理想品牌的魅力與價值〉,《突破雜誌》,234:58-62。高登等譯(2002)。《品牌領導》,台北,天下遠見(Aaker,David A.& Erich, Joachimsthaler)。
吳定富等(2006)。《中國保險業發展藍皮書(2004-2005)》。中國:新華出版社。
裴光,(2002)。《中國保險業競爭力研究》。中國:中國金融出版社。
沈健(2001)。《保險中介》。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唐運祥(2000)。《保險中介概論》。中國:商務印書館。
趙國忻(2004)。《何惠珍.保險中介理論與實務》。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周海濤等譯(2005)。《案例研究: 設計與方法》。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Rober t K. Yin)。
應國瑞(2003)。《案例學習研究: 設計與方法》。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路本福譯(2009)。《怪誕心理學》。中國:天津教育出版社(英:理查·懷斯曼)。
風笑天譯(2005)。《研究設計與社會測量導引》。重慶:重慶出版社。(德爾伯特 C 米勒和內爾 J 薩爾金德)。
王恩冕等譯(2002)。《定位(Positioning)》。中國: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AlRies;Jack Trout)。
瑞士再保險公司(2009)。〈世界保險業報告〉,《Sigma 雜誌》。
余明陽(2002)。《品牌學》。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姚傑(2003)。《品牌非功能要素的理論研究》。 北京: 中國工商出版社。
盧泰宏(2003)。《行銷在中國( 2002- 2003) 》。北京: 企業管理出版社。
馮淑亭(2005)。《品牌形象、品牌策略與品牌價值之關係研究-以郭元益公司為例》。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
陳淑珍(2008)。《金控交叉銷售服務滿意之調查研究-以國泰金控為例》。長榮大學高級管理碩士專班。賴建都(2010)。《咖啡館品牌策略建立與視覺設計表現-以14 號咖啡館為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艾& 裏斯(2009)。〈能代表品類的品牌才有價值〉,《時代週刊》。第18 期。
暢榕(2002)。〈體驗品牌的新價值模式〉,《市場觀察》。第7 期。
魏?O林(2002)。〈中?鰜O?洶中階???_研究〉,《保?洵膍s》。第6 期。
王建、?萱z(2007)。我?鰜O?洶中雁Y干??_的思考与建?V〉,《保險研究》。第5 期。
埃森哲公司(2010)。《多渠道分銷助中國保險業實現卓越績效》。第2 期。
陳小萍(2006)。〈論保險中介市場的規範化專業化建設〉,《保險研究》。第4期。
唐金成(2004)。〈論我國中資保險中介公司的發展策略〉,《保險研究》。第9期。
IBM 商業價值研究院(2010)。《中國零售銀行業產品服務創新-未來十年的機會與方向》。頁11-17。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2009)。
保險營銷員管理規定(2006)。
關於保險中介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2007)。
關於印發《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分類監管暫行辦法》的通知(2008)。
保險專業代理機構監管規定(2009)。
保險經紀機構監管規定(2009)。
保險公司中介業務違法行為處罰辦法(2009)。
關於規範保險公司相互代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2010)。
關於改革完善保險營銷員管理體制的意見(2010)。
保險中介服務集團公司監管辦法(試行)(20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2008)。
禁止傳銷條例(2005)。
英文部分
Aaker,D.A.(1991),Managing Brand Equity,New York:The Free Press.
Aaker,D.A.(1998) ,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5thed.,N.Y.:John Wiley & Sons.Alder.
Gelb, B. & Sorescu,A.B.(2000),Republican brands,democrat brands…,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0),1/2,p95-102.
Kapferer, J.N.(1998),Why we are seduced by luxury brands? Th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Vol6(1),pp44-49,Henry Stewart Publications.
Oakenfull, G.; Blair, E.:Gelb, B. & Dacin, P(2000),Measuring brand meaning,Journal of adertising Research (40),5,p43-53.
LIMRA,(1977),The Forty-niner a Collection of 49 Best Prospecting Ideas,p.7.
Doyle, P., 1990, “Building Successful Brand: The Strategic Options”,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7, No.2, pp.5-20.
Dyson, P., A. Farr, and N. S. Hollis, 1996, “Understanding, Measuring, and Using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November/December,9-21.
Farquhar, P. H., 1990, “Managing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30, No.4, pp.7-12.
Feldwick, P., 1996, “What is Brand Equity Anyway, and How do You Measure it ?”,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Society, Volume 38(2), 85-104.
Leuthesser, Kohli and Harich, 1995, “Brand Equity: The Halo Effect Measure”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29, pp.57-66.
Louviere, J. and R. Johnson, 1988, “Measuring Brand Image with Conjoint Analysis and Choice Models”, In:L. Leuthesser, (ed.), Report #88-104.
Cambridge, MA: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20-22.
Morgan, R. P., 2000, “A Consumer-Orientated Framework of Brand Equity and Loyal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Volume 42(1), 65-78.
Mullen, M. and A. Mainz, 1989, “Brands Bids and Balance Sheet: Putting a Price on Protected Products”, Acquisitions Monthly, Volume 24(Apr),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