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 王曼萍(1911)。替身:我如何成為台灣獨立策展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南市。2. 王俊傑(2004)。猶如獨立製片的展覽策劃—關於當代展覽的機制與實踐經驗。國際交流的拋物線連結—2004 策展人論壇文集。國立台灣美術館,168-174。
3. 王嘉驥(2001)。台灣的位置-從策展現象的興起看台灣當代藝術。典藏.今藝術,101,126-129。
4. 王嘉驥(2001)。台灣的位置-1990 年代台灣當代藝術的狀態(二)。典藏.今藝術,2001 年 1 月號,161。
5. 王嘉驥(2004)。獨立策展路迢迢。藝術家,352,239-241。
6. 皮立(2015)。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的轉型。台北:典藏。
7. 任西娜、伊晟譯,Hans Ulrich Obrist 著(2015)。策展簡史。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8. 呂佩怡主編(2015)。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台北:典藏。
9. 呂佩怡/主編(2011)。搞空間:亞洲後替代空間。台北:田園城市。
10. 呂佩怡(2001)。後九○年代台北市立美術館國際策展的「本土/國際」策略探討,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
11. 呂佩怡(2005)。藝術家與策展人的金鋼合體—藝術家策展人(Artist Curator)的趨勢觀察。典藏.今藝術,148,174-176。
12. 呂佩怡(2011)。Off-Site 藝術初探。現代美術學報,第 22 期:9-38。13. 呂思穎(2016)。專職策展人與獨立策展人策展流程差異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14. 吳長諭(2016)。策展人建構分析與實踐初探─以藝文場諭為例。國立臺北 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15. 吳岱融(2001)。台灣美術館中的獨立策展人現象,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 研究所。
16. 林宏濤譯(2012)Steen T. Kittl、Christian Saehrendt 著。藝術想怎樣。台北: 典藏。
17. 林惺嶽(1998)。藝術的展覽展覽的藝術—試論策展人的角色與功能。「第一 屆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文集,8-21。台中:國立美術館編。
18. 林平(2004a)。台灣策展人「光環」的漫漫長路。藝術家,352,228-233。
19. 林平(2004b)。從哪裡來?往哪裡去?—試析台灣藝術行政人才的培育環境。當代藝家之言,9 月號,12-21。20. 林平(2005a)。一個「好」展覽與策展人的關係。典藏.今藝術,148,90-93。
21. 林平(2005b)。策展人光環—台灣策展事業的漫漫長路。美術論叢 82,213-236。
22. 林平(2014)。策展的在地實踐與論述 沒有形式?何來內容?沒有框架?如何洞見歷史?。藝外,49。
23. 周佩璇 (2007)。九Ο年代以來臺灣視覺藝術機構與獨立策展人興起之研究, 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4. 胡永芬(2008)。獨立策展的操作內容探討,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25.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26. 胡文淵(2009)。地方文化永續發展之理念與實踐。台中:易典實業有限公司。
27. 桂雅文譯(2004)Alison Carrol 著。獨立策展人。台北:五觀藝術管理公司。
28. 倪再沁(1995)。藝術家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台北:藝術。
29. 倪再沁 (1998)。展覽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第一屆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 議」文集,5-6。台灣國立美術館。
30. 高千惠(2014)。第三翅膀 – 藝術觀念及其不滿。台北:典藏。
31. 高千惠(2002)。台灣策展人迷思與論述迷障-從台灣當代藝術域外顯影的圖文脈絡看藝術詮釋倫理的問題。藝術家,321,頁 24532. 高千惠(2004)。當代藝壇的「三位一體」-論藝術家、藝評家與策展人的角色重疊。當代藝家之言,1,26-36。33. 高千惠(2005)。當代藝壇的三頭巨人走了--評介策展 父哈洛.史澤曼對當代藝壇的影響。藝術家,359,324-33134. 陳羚芝譯(2012)Celine Delavaux、Christian Demilly 著。當代藝術這麼說。台北:典藏。
35. 張宗舜 (2013)。替代空間後期研究與實作-台中佔空間,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36. 葉子琪 (2012)。 策展人關鍵特質之初探,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37. 程怡嘉 (2011)。 臺灣「獨立策展人」在藝術場域中之文化生產者角色—以 2000-2006 年臺北雙年展為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38. 黃海鳴(1998)。低調而漸進發展的策展觀念。「第一屆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文集,83-93。台灣國立美術館。
39. 黃海鳴(1999)。九十年代的台灣新潮美術(1990 -1996)。傾向:文學人文雜誌,12,107-162。40. 黃海鳴等(2004)。一個「好」展覽是否應提出新的概念與形式?。典藏.今藝術,144,102-105。
41. 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 98—102 年 (2009.10)。
42. 謝里法(1995)。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43. 鄭慧華 (2012)。策展意識與獨立意識-重審台灣策展二十年。典藏.今藝 術。44. 蔡世蓉譯(2008)並木誠士著。美術館的可能性。台北:典藏。
45. 蔣伯欣(2010)。「策展機器與生命政治」座談會。《藝術觀點》雜誌,第 43期 2010 年 7 月號,p16。
46. 顏華志(2013)。台灣獨立藝術策展人專業實踐之研究,國立臺北 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47. 顧世勇(2016)。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補助機制。國藝會線上誌 6 月號。
英文文獻
1. Carmen Mörsch, Angeli Sachs, Thomas Sieber.(2016).Contemporary Curating and Museum Education. transcript Verlag, p.316
2. Jens Hoffmann. (2004).The next Documenta should be curated by an artist. Revolver, Archiv für aktuelle Kunst, p.91
3. Scott, Kitty (EDT)/ Gleadowe, Teresa/ Medina, Cuauhtemoc/ Manacorda, Francesco/ Morales, Lourdes/ Fischer, Barbara.(2011). Raising
Frankenstein: Curatorial Educ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Koenig Books,p.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