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7: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高梅珍
論文名稱:彰化縣和美鎮人口成長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Settlement Development in Hemei Township , Changhua County
指導教授:羅啟宏羅啟宏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人口成長自然增加社會增加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27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從日治時期有戶籍人口資料登錄開始(1905年)到光復後的今日(2006年),探討彰化縣和美鎮的人口成長與聚落發展,研究結果如下:
一、整體人口成長
和美鎮在明治38年(1905年)總人口數為17555人,至昭和18年(西元1943年)時,總人口數增為31476人,大正9年(西元1920年)之後人口才有明顯的成長,此情形與台灣一樣。民國35年總人口數為31590人,至民國96年時,總人口數增為88841人,民國60-90年之30年間,人口數量從55378人增加至87176人,成長倍數為1.6倍,同時期彰化縣人口數量從1063242人增加至1313994人,成長倍數為1.2倍,所以和美鎮人口成長幅度略大於彰化縣人口成長幅度。
二、自然增加與社會增加
和美鎮在日治時期的人口增加主要來自自然增加,光復後之人口成長大部分也屬於自然增加,但影響人口成長的波動則來自社會增加。
三、內部人口成長之空間差異
日治前期(1905~1920):各街庄以緩增型為主;日治後期(1920~1939):人口成長仍以緩增型為主;光復後時期,民國62~70年:各里以緩增型為主;民國70~80年:各里仍以緩增型為主;民國80~90年:人口成長速度減慢,各里以減少型為主;民國90~95年:各里仍以減少型為主。
四、各街庄(大字、里)人口數量的差異
和美鎮人口大部分仍分布在舊市街(鎮中心)以及周圍的各里,但其中舊市街的「和南里」因發展較早,街道狹小,且聚落未改建,人口已趨飽和,所以占全鎮總人口的比率一直在下降,而舊市街中心的周圍各里,如:「竹營里」、「山犁里」則因道路的修築,加上都市計畫之因,占全鎮總人口的比率增加。
五、各街庄(大字、里)人口密度的差異
本鎮各街庄(大字)的人口密度在日治前期(1905)與日治中期(1920)各街庄人口密度變化不大,日治後期(1920~1939)人口密度之增加較日治前期(1905~1920)迅速。民國62-95年,和美鎮的人口仍以舊市街區(鎮中心)的各里較密集,往舊市街周圍的各里或通往鄰近鄉鎮的道路上的各里,人口密度成長較多,人口密度低的各里歷年來變化不大,皆位於本鎮的邊陲地區。
六、聚落發展途徑及分布型態
日治時期聚落的分布型態,是分散各地的農村聚落、庄社。光復後,和美鎮的聚落分布以鎮中心發展最佳,以及往彰化市的彰美路及彰興路、彰和路沿線聚落分布較多,其餘大部分地區仍為農田還有分散各地的小村落。
彰化縣和美鎮人口成長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目  錄
目  錄 i
表  次 ii
圖  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5
第二章 和美鎮的發展概況 17
第一節 和美鎮的自然環境 19
第二節 和美鎮之歷史沿革與行政區劃 27
第三節 重大建設與計畫 49
第三章 和美鎮的人口成長 56
第一節 和美鎮整體的人口成長 57
第二節 和美鎮內部人口成長之空間差異 85
第四章 和美鎮之人口分布與聚落發展 118
第一節 和美鎮的人口分布 118
第二節 和美鎮的聚落發展 1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5
第一節 結論 185
第二節 建議 190
參考文獻 191
附錄 194
表  次
表1-1 人口轉型模式的劃分標準表 8
表1-2 不同出生與死亡水準之人口特徵 9
表2-1 和美鎮風速及風向統計表 23
表2-2 荷據時代彰化地區之平埔族聚落表 28
表2-3 日治初期彰化地區紡織工廠概況 38
表2-4 道光十年和美鎮36庄社與現行里名對照表 42
表2-5 和美鎮行政區劃沿革表 46
表2-6 和美鎮都市計畫 52
表2-7 和美鎮都市計畫區土地使用現況面積 55
表3-1 和美鎮人口成長指數表(1905~2006) 58
表3-2 日治時期台灣與和美人口成長指數比較表 60
表3-3 日治時期和美鎮人口增減表(1905~1941) 62
表3-4 日治時期台灣人口增減表(1905~1941) 64
表3-5 光復後和美鎮人口增減表(1946~2006) 68
表3-6 日治時期和美鎮各年人口自然增加與社會增加(1905~1938 72
表3-7 光復後和美鎮各年人口自然增加與社會增加(1946~2006) 75
表3-8 和美鎮人口出生率與死亡率變化表(1905~2006) 79
表3-9 日治前期(明治38年~大正9年)和美鎮各庄增加人口數與百分比 85
表3-10 日治後期(大正9年~昭和14年)和美鎮各庄增加人口數與百分比 87
表3-11 日治時期(1905~1920)中寮庄人口數與人口成長率 89
表3-12 日治時期和美鎮各庄人口成長概況 91
表3-13 日治前、後期和美鎮各街庄人口增減之比較與人口成長類型 104
表3-14 日治時期和美鎮人口成長類型中街庄數之更迭 104
表3-15 光復後和美鎮各里各時期人口數量之變動 109
表3-16 光復後和美鎮各里各時期人口成長類型 111
表3- 17 光復後和美鎮人口成長類型中里數之更迭 112
表4-1 日治時期和美鎮各庄各時期人口數量之變動 119
表4-2 日治時期(1905~1920)中寮庄人口數與人口成長率 126
表4-3 光復後和美鎮各里各時期之人口分布之變動 130
表4-4 日治時期和美鎮各年度的人口密度(1905~1941) 141
表4-5 日治時期和美鎮各街庄各時期人口密度之變動 148
表4-6 光復後和美鎮各年度的人口密度(1946~2006) 150
表4-7 光復後時期和美鎮各里各時期人口密度之變動 161
表4-8 和美市街建築式樣特徵 176
表4-9 2006年和美鎮各聚落型態之年齡結構表 184

圖  次
圖1-1 民國75~90年彰化縣各鄉鎮市人口總成長率圖 4
圖1-2 人口成長變動類型圖 6
圖2-1 彰化縣和美鎮行政區域圖 18
圖2-2 彰化縣和美鎮交通系統圖 20
圖2-3 彰化縣地形分區及等高線地圖 22
圖2-4 和美鎮氣溫雨量圖 23
圖2-5 和美地區水系圖 24
圖2-6 彰化地區原平埔族聚落分布圖 29
圖2-7 清康熙諸羅縣時代之彰化縣地區概況圖 30
圖2-8 清康熙年間彰化縣地圖 32
圖2-9 清乾隆6年彰化縣圖 33
圖2-10 清乾隆年間彰化縣地圖 34
圖2-11 清領時期彰化地區漢人聚落開拓路線示意圖 35
圖2-12 清道光時代彰化縣山川圖 37
圖2-13 日治時期和美鎮轄域街庄圖 44
圖3-1 和美鎮歷年總人口數變化曲線圖 59
圖3-2 日治時期台灣與和美人口成長指數比較圖 61
圖3-3 光復後台灣與和美人口成長指數比較圖 66
圖3-4 和美鎮各年人口成長率、自然增加率與社會增加率之曲線圖(1905~2006) 70
圖3-5 和美鎮日治時期人口成長率、自然增加率與社會增加率之曲線圖(1905~1945) 73
圖3-6 和美鎮光復後人口成長率、自然增加率與社會增加率之曲線圖(1945~2006) 77
圖3-7 和美鎮出生率與死亡率變化曲線圖(1905~2006) 81
圖3-8 和美鎮人口轉型圖 83
圖3-9 1905~1920和美鎮轄域街庄人口增加率分布圖 86
圖3-10 1920~1939和美鎮轄域街庄人口增加率分布圖 88
圖3-11 民國62~7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增加率分布圖 95
圖3-12 民國70~8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增加率分布圖 97
圖3-13 民國80~9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增加率分布圖 99
圖3-14 民國90~95年和美鎮各里人口增加率分布圖 101
圖3-15 日治前期(1905~1920)和美鎮轄域街庄人口成長類型分布圖 105
圖3-16 日治後期(1920~1939)和美鎮轄域街庄人口成長類型分布圖 106
圖3-17 民國62~7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成長類型分布圖 113
圖3-18 民國70~8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成長類型分布圖114
圖3-19 民國80~9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成長類型分布圖 115
圖3-20 民國90~95年和美鎮各里人口成長類型分布圖 117
圖4-1 1905年和美鎮各街庄人口數直條圖 120
圖4-2 1920年和美鎮各街庄(大字)人口數直條圖 120
圖4-3 1905年和美鎮各街庄人口數分布圖 121
圖4-4 1920年和美鎮各街庄人口數分布圖 122
圖4-5 1939年和美鎮各街庄(大字)人口數直條圖 123
圖4-6 1920年和美鎮各街庄人口數分布圖 124
圖4-7 民國62年和美鎮各里人口數直條圖 132
圖4-8 民國7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數直條圖 132
圖4-9 民國62年和美鎮各里人口數分布圖 133
圖4-10 民國7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數分布圖 134
圖4-11 民國8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數直條圖 135
圖4-12 民國9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數直條圖 135
圖4-13 民國8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數分布圖 136
圖4-14 民國9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數分布圖 137
圖4-15 民國95年和美鎮各里人口數直條圖 138
圖4-16 民國9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數分布圖 139
圖4-17 1905年和美鎮各街庄人口密度圖 144
圖4-18 1920年和美鎮各街庄(大字)人口密度圖 145
圖4-19 1939年和美鎮各街庄(大字)人口密度圖 146
圖4-20 民國62年和美鎮各里人口密度圖 153
圖4-21 民國7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密度圖 155
圖4-22 民國8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密度圖 157
圖4-23 民國90年和美鎮各里人口密度圖 159
圖4-24 1904年和美鎮聚落分布圖 165
圖4-25 1927年和美鎮聚落分布圖 166
圖4-26 1981年和美鎮聚落分布圖 168
圖4-27 2006年和美鎮聚落分布圖 169
圖4-28 和美鎮內部的聚落發展類型 171
圖4-29 2006 年和美鎮和南里人口金字塔圖 181
圖4-30 2006年和美鎮山犁里人口金字塔圖 182
圖4-31 2006 年和美鎮鐵山里人口金字塔圖 182
圖4-32 2006 年和美鎮新庄里人口金字塔圖 183
圖4-33 2006 年和美鎮糖友里人口金字塔圖 183
台灣現住人口統計,台灣總督府出版。
台灣常住人口統計,台灣總督府出版。
台灣省通志(1973),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制。
王瓊足(2000),中小企業產業再結構對地方之衝擊—以和美地區紡織業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黃朝恩(1977) “濁大流域的聚落分布與地形之相關研究”,台灣文獻,第28卷第2期,頁75-94。
行政院主計處普查局,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書(1976―2001),台北。
林朝棨(1957) 台灣省通誌稿•土地志•地理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總纂(1983),諸羅縣志,成文出版社。
范咸纂修(1983),重修台灣府志,成文出版社。
周國屏(1982)“虎尾鎮之人口成長與分佈”,雲林工專學報,第1期,頁311-340。
周國屏(1985)“嘉義市人口之成長與分布”,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23期,頁73-109。
周璽(1993) 彰化縣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吳育臻(2003)台灣糖業「米糖相剋」問題的空間差異(1895-1954),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卓淑儒(2005)彰化縣和美鎮聚落發展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重修臺灣省通志(200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洪敏麟(1984)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施添福(1979)“台灣人口成長及其空間集中過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5期,頁159-181。
施添福(1981)“台灣本島都市化水準的空間類型和變遷及其在區域發展上的意義”,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7期,頁153-174。
施添福(1999) “台灣的人口移動與雙元性服務部門”,南投:台灣省文獻會,頁96~97。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編纂(1997) 彰化市志,彰化:彰化市公所。
郭珮毓(2002) “彰化縣人口分佈與成長之空間分析”, 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頁197-222。
陳紹馨(1979) 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寬政(1981)“台北都會區的人口分佈與變遷”,人口學刊,第5期,頁51-69。
陳寬政、葉天鋒(1982)“日據時代以來台灣地區人口年齡組成之變遷:1905-1979”,人口學刊,第6期,頁99-114。
陳國川(1986)“人口年齡結構空間分布的變化:1956-1983”,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2期,頁57-86。
陳寬政(1985)“人口轉型的形式動態”,人口學刊,第8期,頁1-23。
陳寬政、王德睦、陳文玲(1986)“台灣地區人口變遷的原因與結果”,人口學刊,第9期,頁1-23。
陳富美(1988)“台灣近年來的人口成長和都市發展”,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4期,頁109-121。
陳正祥、孫得雄、蔡曉(1997)台灣的人口,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許祝賢主修(2002) 和美鎮志,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使學研究所總編纂,彰化縣和美鎮:彰化縣和美鎮公所。
莊豐嘉(2003) “傳統產業「和美織仔」投資現況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開基主修(1990) 和美鎮志,和美鎮志編纂委員會。
楊貴三、陳熙揚(2001) 彰化縣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統計要覽,民國39-91年。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三民書局。
蔡宏進、廖正宏(1987)人口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蔡怡真(2003)台中市人口空間分布及其變遷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鄭維國(2004) “和美紡織業與地方社會變遷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志彰(1998) 彰化縣市街的歷史變遷,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頁144-151。
謝熾昌、楊萬全 (1991)彰化縣和美地區地下水資源之研究,地下水調查分析與保育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51~68頁,中國農工學會。
謝純瑩(2002)台灣中部地區人口老化空間變遷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Gibbs, J. R. (1963) “The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39,119-126.
Hauser(1979) , P . M . ,World Popol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J. W. Webb(1963)“The Natural And Migrational Components Of Population Changes In England And Wales (1923-1931)”,Economic Geography,39,p.132
Weeks, J. R.(2002), Population: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s and Issues,Belmont, C. A. : Wadsworth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