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秀、廖鳳池、田秀蘭(1997)。兒童輔導原理。臺北市:心理。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俊斌(2011)。「良師典範」理念之合理性辨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2,19-44。王家福(2004)。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合作學習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短跑訓練為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王彩鸝(2012年6月22日)。英語雙峰現象 恐蔓延到高中(線上資料)。聯合晚報,取自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397890。
王淑娟(1999)。麗水國小五年級學生次文化的人種誌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王貿(2009)。中央與地方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之權限劃分研究:以國小延伸英語教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麗雲(譯)(2002)。意識形態與課程(原作者:Michael W. Apple)。臺北市:桂冠。
方永泉(2005)。從次文化研究到後次文化研究—談西方次文化研究的演變及
其在教育上的啟示。中等教育,56(5),24-27。
方永泉(2012)。遊戲、文化及教育。臺北市:學富文化。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原作者:Paulo Freire)。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70)。
方永泉、洪雯柔、楊洲松(譯)(2011)。希望教育學—重現《受壓迫者教育學》。臺北市:巨流。
內政部戶政司(2014年2月)。人口資料庫:縣市出生按身分及生母原屬國籍統計。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6〔Department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 M.O.I.(20014, February). Live Births by Age of Mother for Counties and Cities. Retrieval from http://www.ris.gov.tw/zh_TW/346〕。
江毓琪(2013)。桃園縣國小英語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江福貞(2005)。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年次文化 (線上資料)。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0。2004年6月,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0/40-26.htm
伍嘉琪(2007)。英語學習兩樣情:淺談英語學習成就雙峰現象。師友,476,64-66。
何英奇(1985)。我國大學生次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何淑芬(2005)。宜蘭縣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及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李亦園(1984)。當前青年次文化的觀察。中國論壇,205,9-15。李志賢(2007)。團體獎勵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之歷程與成效研究-以數學低成就學童分數加減為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李秀如、王德睦(2007)。係貧窮的原罪?或係城鄉差距?--談影響兒童英語學習機會的因素。教育與社會研究,12,113-135。李昱平、張淑美(譯)(2008)。如何成為全人教師(原作者:John P. Miller)。臺北市:心理。
李建興(2011)。國中生學業表現與人際關係對休閒活動參與影響之研究以中部某私立學校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李思韻(2012)。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結合英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李家同(2010)。李家同談教育—希望有人聽我的話。臺北市:聯經。
李娟慧(2000)。青少年自尊、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李雅娟(2012)。桃園縣國小低年級英語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吳育仲(2012)。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屏縣教育季刊,51,35-36。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10)。團體輔導。臺北市:心理。
吳柏軒、陳怡靜(2013年12月14日)。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卅台生數學雙峰惡化 程度差7年(線上資料)。自由時報電子報,
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dec/4/today-life6.htm
吳紋如(2004)。我的孩子交了壞朋友?-談學生次文化與同儕團體的重要性(線上資料)。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9。2004年5月,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39/39-22.htm
吳素倩(1987)。青少年次文化之研究 : 臺北市青少年之價值觀類型之實證分析。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19,291-332。
吳順麗(2008)。同儕英語教學鷹架式語言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吳曉雯(2001)。成就一個「聲色俱全」的英語教室:研究教師與研究者運用歌曲韻文於國小英語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呂美惠(2012)。同儕學習peer learning(線上資料)。國家教育研究院 雙語詞 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料網 。2012年10月,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02/
沈淑芬(2011)。網路資源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卓美英(2012)。互動式教材對教師英語教學之影響(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博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周春玉(2007)。偏遠小學推動英語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幸福國小為例(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周毓玫(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小英語教學之師生互動與教材選擇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佩玟(2012)。高雄市國小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教學信念與教學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佳蓉(2008)。合作學習融入國小英語教學對五年級學童閱讀能力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明玉(2010)。級任老師輔助英語教學對小二英語學習成就和態度影響之研究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玟真(2012)。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休閒參與對學童幸福感之影響(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林政逸(2004)。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執行影響因素及實施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純瑤(2010)。國小英語教師發音教學信念與實踐之質性研究(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進材(2000)。國民小學。臺北市:編譯館。(載於賈馥茗等編著之教育大辭書一書)。
林慧玲(2005)。運用歌謠韻文在國小二年級學童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大學,臺中市。林寶山(1990)。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臺北市:五南。
邱志明(2005)。國小級任導師與英語科任教師英語教學信念比較之個案研究-模式化之差異及潛在因素(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邱婉婷(2006)。從課程取向探討國民小學英語教師使用英語教科書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邱淑貞(2005)。具英語教學能力之國小級任教師擔任英語教學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施玉惠(1998)。國小英語教學的未來與規劃方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3,1-15。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洪志成、廖梅花(譯)(2003)。焦點團體訪談。嘉義市:濤石。
侯淑蕙(2006)。圖畫書為補充教材在英語教學上的應用—以泰和國小為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柯華葳(2001)。老師的態度是青少年問題的關鍵,頁9。臺北市:應用心理
研究雜誌社。(載於馮朝霖、簡楚瑛主編之質性研究:理論與實踐對話一
書)。
范嬿妮(2008)。同儕教導與傳統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運動技能與社會發展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倪建民(2008)。國小同年級跨班同儕教學對學童數學領域學習的影響 (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孫良誠(2006)。學齡前實施英語教學應有的思維。國教新知,53(2),41-47。徐莉雯(1998)。新知識與舊知識相遇的那一刻:國小英語教學中老師利用學生既有知識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徐藝華(2002)。教英文,不是教課本:朱惠美教授談小學英語的學習。師友月刊, 425,12-14。翁正舜(2004)。國小學生次文化、人格發展及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高曰美(2005)。合作學習在創造性繪本教學應用之研究(碩士論文)。 嘉義大學,嘉義市。高曉情(2008)。國小英語老師閱讀及閱讀教學信念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財團法人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全球英檢與CEF綜合能力指標對照表(線上資料)
取自http://www.ndi.org.tw/get/gindex.asp?Page=ndx_1/ndx1_31.htm
張杏如(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線上資料)。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6,
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index.htm
張佳蓉(2003)。國小英語教師師資背景與教學困擾、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張武昌(2000 年 9 月 19 日)。一個小三學生的願望:不要再上英語課了。 聯合報,15 版。
張武昌(2003)。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 129-144。張厚粲、徐建平(2007)。現代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家慈(2008)。多媒體互動合作學習策略導入國小英文教學之案例分析研究—以南部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張珮玉(2005)。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之協同行動研究(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張荏斐(2002)。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張國松(2002)。國民小學班級團體動力與班級士氣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張淑美(2013)。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字母拼讀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淑卿(2013)。合作學習在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張琇媚(2007)。不同人格特質的國小學童在數學領域合作學習之數學學習興趣與自我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張雅卿(2004)。國小英語教學城鄉差距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張楓明(2006)。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張德聰(2005)。從青少年次級文化談校園危機處理。2005年3月11日,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14/gh7.htm
張慧芝(譯)(2002)。Papakia, D.E. ,Olds,S.W. ,&Feldman,R.D.著。人類發展:成人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張靜芬(2010)。雲林縣非英語專長小學教師從事英語教學之困難(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12)。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ietw.cityweb.com.tw/GoWeb/include/pdf/whitepaperfull.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教實施計畫(修正草案)。取自: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8
梁岫雲(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執行問題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梁福鎮(2013)。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的探究。臺北市:五南。
莊玉如(2009)。五年級中程度學生經由同儕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莊蕙瑜(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許春蘭(2001)。國小自然科實施合作學習對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許炳煌、陳怡容、陳韋昕(2007)。從新加坡經驗談臺灣英語教育。國民教育,47(5),105-111。連文烽(2012)。我國國民中小學英語教育政策之分析(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書局。
郭為藩(1981)。教育發展與精神建設。臺北市:文景。
郭穗萱(2013)。運用合作學習策略進行國小六年級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陳奎熹(1990)。學生次級文化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輯刊,32,51-73。
陳奎熹(1997)。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憙(2000年12月)。青年次文化:Adolescent culture。教育大詞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100/?index=5
陳宥琳(2004)。臺北市國小英語教師運用英文童書於英語教學之信念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建宏(2008)。以英語卡通影片實施國小五年級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政豪(2003)。線上英語教學系統-提供一個口語練習之工具(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陳映竹(2006)。國民小學初任英語教師之英語教學信念研究(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陳春利(2009)。戲劇教育策略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桂蓮(2009)。臺北縣國小試辦「活化課程」實驗方案之研究-以英語教學為例(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陳素津(2008)。台北縣國小低年級實施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陳婕玲(2006)。全美語學童就讀國小一年級學習適應之研究—以北市大安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陳淑玲(2011)。新竹縣原住民地區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尖石鄉與五峰鄉為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惠雯(2011)。多媒體英語教學課程對提升國小低成就學童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嘉貴(2010)。應用合作學習於英文字彙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生單字認讀的影響(碩士論文)。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黃文茹(2012)。運用電子書輔助國小英語教學:以四年級「Super E-Book」互動教材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竹攸(2008)。大學生次文化、消費價值與其使用行動加值服務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黃佩芬(2005)。國小五年級以合作學習概念為基礎之鄉土藝術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黃京釵(1994)。「學生次文化」散論。教育評論,6,31-33。
黃明智(2005)。『英語史懷哲』跨文化溝通及英語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黃政昌、黃瑛琪、連秀鸞、陳玉芳(2012)。輔導原理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黃振賢(2010)。國小學生班級同儕關係與霸凌行為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黃涵鈺(2007)。國小高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黃淑玲(1994)。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善美(2004)。同儕師徒制輔助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黃詒晏(2008)。偏遠地區弱勢學生非正式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黃維仁(2010)。傾聽就是愛。臺北市:愛家文化事業基金會。
黃鴻文(1999)。中學生次文化-反智主義乎?載於第二屆教育社會學論壇會議手冊暨論文集(713-726)。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
黃鴻文(1994)。學生次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論之檢討。社會教育學刊, 23, 149-193。葉正(2009)。社會學詞彙。臺北市:風雲論壇,47。
葉至誠(2006)。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威仕曼文化。
董士曇(1999)。青少年次文化群體初探。山東省團校學報,2,35。
萬世鼎、曾芬蘭、宋曜廷(2010)。國中基測英語科雙峰分配探索。測驗學刊,57(1),107-137。楊洲松(2001)。九年一貫課程之分析:課程典範轉移的觀點。載於國立暨南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編),教育改革的微觀工程:小班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123-140)。高雄市:復文。
楊洲松(2004)。當代文化與教育:文化研究學派與批判教學論的取向。臺北市:洪葉文化。
楊祐華(2011)。台中地區小學學生及其英文教師對於有效英語教學信念之比較(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楊偉民(2010)。國小體育課程實施合作學習策略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楊愛嬋(2009)。雲林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楊維軒(2012)。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英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探究-以台中市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溫明晶(2003)。青少年偏差行為與整體學業自我效能及主觀人際環境之探討(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詹棟樑(2003)。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趙居蓮(譯)(1997)。學習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趙純義(2008)。高職學生次文化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一所高職為例(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臺南市。劉孟芬(2009)。多媒體應用於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澎湖某小學為例多媒體應用於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澎湖某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劉青欣(2003)。國小英語教學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嘉義 大學,嘉義市。劉玲芳(2000)。我國小學英語師資培育課程之探討(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劉美惠(2008)。文化回應教學,頁371。臺北市:高等教育。(載於譚光鼎、
劉美慧、游美惠合著之多元文化教育一書)。
蔡依琦(2005)。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分析(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蔡保田(1991)。教育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蔣月美(2003)。彈性能力分班在國小英語教學之實施—臺北市龍安國小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蔣貴蘭(2013)。從國小級任老師的觀點探討國小一年級實施英語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鄧國基(2004)。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鄧梅華(2008)。大班級程度差異之有效教學:資深國小英語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鄭又誠(2010)。大學生次文化類型之研究—以高等教育資料庫為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鄭雅娟(2005)。台灣與香港小學英語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鄭寬亮(2006)。合作學習對弱勢學生影響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賴志峰(2010)。學校領導新議題: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盧怡姿(2007)。淺談馬丁布伯的對話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第67期,2007年12月15日。
戴邑玲(2010)。桃園縣偏遠地區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戴維揚(2013)。多元智慧與英語文教學---認知、建構、創新導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戴曉霞(2005)。教育社會學:社會結構要素與教育,頁77。臺北市:巨流。(載於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編之教育社會學一書)。
顏慶祥(2006)。國小英語科能力指標轉化至教科書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謝文芳(2007)。合作學習在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學之應用(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謝宏仁(2008)。教育學(教育概要)。臺北市:高點。
謝佩均(2004)。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謝宜勳(2005)。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於國小四年級英語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謝慧綺(2003)。國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實施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鍾佩芳(2005)。國小英語教師的教學信念及專業訓練之研究(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簡竹書(2003年9月25日)。國中基測英語成績 城鄉兩極化 英教最大隱 憂。臺灣立報,第3版。
簡麗君(2009)。電影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提昇文化知識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聶澎齡(2004)。台灣國小畢業學童英語能力之因素分析(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藍正發(2007)。以英文兒歌律動實施國小二年級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蘇建文等著(1998)。社會認知的發展。臺北市:心理。
蘇秋碧(1999)。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蘇清泉(2005)。偏遠地區文化不利因素對國小學實施英語教學之影響-以中部三所學校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蘇婷節(2005)。大學生次文化之文化再製—以一所學校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ETS台灣區代表忠欣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托福資源中心。線上資料。取自
http://www.toefl.com.tw/faq_a_02.jsp
ILTEA Education Group。各國際級英語考試能力對照表(線上資料)。
取自 http://www.iltea.org/cambridge/cef.htm
二、西文部分:
Besley, A. C. (2003). Hybridized and globalized: youth cultures in the postmodern era. The review of education, pedag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25, 153-177.
Bourdieu, P. (1974). The school as a conservative force: Scholastic and cultural inequalities. In Eggleston, J. (ed.),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London: Methuen.
Brown, H.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 NY: Longman.
Cassidy, J. & Asher, S. R.(1992).Loneliness and peer relations in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3,350-365.
Coleman, J. S.(1961).The Adolescent Socie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Crick, N. R. & Ladd, G. W.(1993).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peer experiences:Attributions, loneliness,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avoida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2), 244-254.
Hanna, J.(1996). Conformity and peer rejec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The Sciences & Engineering,56(7-B).
Inderbitzen, H. M.,Walters, K. S. & Bukowski, A. L.(1997).The role of social anxiety in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Difference among sociometric group and rejected subgroup. Journal of Clinicial Psychology, 26(4),338-348.
Kerns, K. A., Klepac, L., & Cole, A.(1996).Peer relationships and pre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security in the child-mother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3),457-466.
Kupersmidt, J. B. & Coie, J. D.(1990).Preadolescent peer status, aggression, and school adjustment as predictors of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1, 1350-1362.
Newcomb, A. F., Bukowski, W. M., & Pattee, L.(1993).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opular, rejected, neglected, controversial, and average sociometric statu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1), 99-128.
Nurbek Nisharapov(2011).Teaching English Language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rough Use of Art。Yuan Ze University,Taoyuan.
Obgu, J. U. (1991) Immigrant and involuntary minorit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J. U. Obgu & M. A. Gibson(Eds), Minority stratus and school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mmigrant and involuntary minorities (pp. 3-36). New York: Garland.
Pesola, C.A.(1993). Framework for discussion.in G. Duncan(Ed.), colloquium onteacher prepara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 Proceeding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01709)
Reid, J. M. (1995).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College ESL). MA: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Roffey, S., Tarrant, T., & Majors, K.(1994).Young Friend:Schools and Friendship. New York:Cassell .
Rogers, C. R. (1969). Freedom to learn: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Senge, P.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sation. NY:Dobleday.
Thornton, S. (1996). Club cultures: Music, media, and subcultural capital. Middletowm, CT: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Wardle, F.(1992). Why young children should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PTA Tooday, 17,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