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10: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談繼威
研究生(外文):Chi-Wei Tan
論文名稱:社區產業的類型與產業發展的考量因素-以雲林縣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ypes of Community Industries and Consideration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Cases in Yunlin County
指導教授:王瀞苡王瀞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Yi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產業類型社區產業社區發展雲林縣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 DevelopYunlin countyCommunity IndustryTypes of Community Industr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9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文化部自民國83年起,致力於「社區總體營造」之推動,「社區產業」成為社區永續經營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在社區與農村產業政策上,亦側重於地方產業經濟振興。本研究所探討的「社區產業」,著重於以社區生活共同體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產業,融入在地生活、生產與生態等面向,運用其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由社區居民共同承擔、開創、經營與利益回饋的主體。
雲林縣以「農業首都」為施政主軸,亦同時具備山、海、平原三種類型的地形、地貌,其一級產業資源與條件,衍生出多元型態的產業特色與類型;本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法,調查分析雲林縣13個社區發展協會、產業組織與產銷班等因應不同環境、條件的影響,所發展出來的社區產業經驗與產業發展的考量因素,及其所面臨的問題與需求。
透過本研究分析雲林縣地方社區所發展的社區產業案例,可以歸納出:社區媽媽手工型、社區型加工廠、社會責任型、深度旅遊體驗型、資源整合型、合作社/產銷班型等六種型態的社區產業。經過研究分析,最後以組織面、產業面與行銷面,由各項產業發展的現況來歸納出影響社區產業發展的因素為:1.一級產業無法兼顧產業發展的所有環節。2.友善耕作技術,面臨產量、人力及銷售市場的困境。3.政府資源與支援的正確性與持續性。4.環境變遷對於產業的衝擊。5.手工產品缺乏市場性,鄉村產業特色過於一致。6.兼顧社會與經濟價值以及在地公共性。本研究也提出三點建議: 1.透過健全組織達到永續經營目標。2.形成社區微型經濟,提升產業內涵。3. 強化產業整合行銷,拓展銷售通路與管道。希冀本研究可作為後續公部門研擬社區產業政策,以及社區發展產業在類型區分與產業主體確立與發展方向之參考。
In 1994,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started promot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Industry” has then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sustaining community 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n community and rural industry also emphasizes the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of local industry. The “community industries” explored in this study focuses on industries developed from life community, fitting into their local life,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 The industries also apply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community members, with shared responsibility, initiation, operation and benefits.
Yunlin County’s main policy is being an "Agriculture Capital." It also have three types of topography: the mountains, the sea, and the plains. Thus, diverse patterns of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derive from its primary industrial resources and conditions. This study administered literature analysi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in examining how 13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and production-marketing groups in Yunlin develop their industrial experiences and developmental considerations from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conditions, the problems they face and their needs.
In analyzing cases of industries developed from local community in Yunlin County, they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six types: Community moms handmade types, community-based processing pla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types, deep travel experience type, resource-integrating type, and cooperative/marketing group type. After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study finally generalize factors that e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industry according to organizational, industrial and marketing aspects: (1) Primary industry can not take into account all aspec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2) Friendly farming techniques face predicaments of production, manpower and market sales. (3) Correctness and persistence of government resources and support. (4)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for the industry. (5) Handcrafted products lack marketability, and rural industries do not hav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6)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ocial values, economic value and local publicness. The study also proposed three suggestions: (1) Sturdy organization can help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ility in management. (2) The formation of micro-economy in community can enhance industrial connotations. (3)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marketing and expa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Hope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to the public sectors in developing community industrial policy, in distinguishing community industrial types and in establishing industrial subjects and directions of development.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誌 謝iv
目 錄vi
表 目 錄xi
圖 目 錄xii
第一章 緒論1
1.1研究動機1
1.2研究問題與目的3
1.3研究範圍與對象3
1.4研究流程與架構7
1.5研究方法設計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2.1臺灣社區營造發展演進13
2.2文化產業的內涵16
2.2.1文化產業的起源與定義16
2.2.2社區產業發展的考量因素19
2.3中央政府著眼在文化產業21
2.3.1文化產業政策的演進21
2.3.2政策所關注的面向24
2.4社區產業博碩士論文研究24
第三章 雲林縣社區及社區產業發展概況31
3.1雲林縣區域現況概述31
3.2雲林縣山區社區及產業現況32
3.2.1林內鄉林南社區發展協會32
3.2.2大埤鄉三結社區發展協會35
3.2.3雲林縣社區文化產業發展協會37
3.2.4蒜鄉麻園社區營造協會39
3.3雲林縣平原區社區及產業現況42
3.3.1土庫鎮崙內社區發展協會42
3.3.2雲林縣貓兒干文史協會45
3.3.3雲林縣華武壟觀光導覽協會47
3.3.4虎尾鎮墾地社區49
3.4雲林縣海區社區及產業現況52
3.4.1四湖鄉沙崙湖文史關懷協會(三崙社區)52
3.4.2雲林縣大溝果菜生產合作社55
3.4.3活力海岸工作協會59
3.4.4口湖鄕金湖休閒農業發展協會63
3.4.5台灣生菜村:雲林縣麥寮鄉蔬菜產銷班第47班65
3.5小結 69
第四章 雲林縣社區產業類型與產業發展考量的因素71
4.1社區產業類型分析71
4.1.1社區媽媽手工型72
4.1.2社區型加工廠75
4.1.3社會責任型76
4.1.4深度旅遊體驗型78
4.1.5資源整合型80
4.1.6合作社/產銷班83
4.2產業發展考量的因素86
4.2.1鄉村社區發展產業的出發點不完全以經濟收益為主要考量87
4.2.2特定季節、時間運用有限材料、滿足有限的需求87
4.2.3透由社區營造過程,啟發對於社區產業的興趣87
4.2.4從社區營造工作推動,發展到地方文化產業的階段89
4.2.5雲林社區產業/產品持續發展的可能性—結合深度體驗服務89
4.2.6提升居民參與公共性,關心環境與社會問題90
4.2.7成立完善組織與制度,創造永續經營的機會91
4.3小結92
第五章 雲林縣社區產業推動所面臨的問題與需求94
5.1一級產業無法兼顧產業發展的所有環節94
5.2友善耕作技術,面臨產量、人力及銷售市場的困境97
5.3政府資源與支援的正確性與持續性99
5.4環境變遷對於產業的衝擊101
5.5手工產品缺乏市場性,鄉村產業特色過於一致102
5.6兼顧社會與經濟價值以及在地公共性103
5.7小結10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07
6.1結論107
6.1.1雲林縣社區產業類型可分為6大類107
6.1.2雲林縣社區產業現況分析111
6.1.3社區產業發展考量的因素114
6.2建議116
6.2.1組織面:透過健全組織達到永續經營目標116
6.2.2產業面:形成社區微型經濟,提升產業內涵117
6.2.3行銷面:強化產業整合行銷,拓展銷售通路與管道118
6.2.4後續研究之建議119
參考文獻 120
附 錄 125

表目錄
表 一:雲林縣各鄉鎮市山、海、平原區分區表4
表 二:研究對象一覽表6
表 三:訪談大綱10
表 四:訪談代碼說明I11
表 五:訪談代碼說明暨受訪者基本資料II11
表 六:社區產業相關定義表18
表 七:雲林縣社區產業博碩士論文整理25
表 八:雲林縣2011年農林漁牧業產值統計31
表 九:雲林縣社區產業型態分類表84


圖目錄
圖 1:雲林縣鄉鎮分布圖4
圖 2 :篩選研究案例之條件5
圖 3:研究架構流程圖7
圖 4:雲林縣山區鄉鎮分布圖32
圖 5:林南社區的傳統龍眼窯與龍眼乾包裝袋34
圖 6:三結社區的社區媽媽手工產業37
圖 7:林北社區紅麴豆腐乳39
圖 8:蒜鄉麻園社區糖醋蒜的故事40
圖 9:雲林縣平原區鄉鎮分布圖42
圖 10:崙內社區的手工花生糖44
圖 11:雲林縣海區鄉鎮分布圖52
圖 12:三崙社區的手工文蛤吊飾55
圖 13:大溝番薯的禮盒包裝57
圖 14:大溝番薯分級工作58
圖 15:金湖休閒農業園區的加工產品包裝65
圖 16:台灣生菜村結球萵苣的耕作68
圖 17:雲林縣社區產業類型分類圖71
圖 18:社區媽媽手工型主、副產業項目75
圖 19:社會責任型主、副產業項目78
圖 20:華武壟觀光導覽協會產業項目81
圖 21:金湖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產業項目82
圖 22:雲林縣社區產業發展考量因素86
圖 23:一級產業的發展所面臨的困難97
圖 24:社區產業必須建構在社會、經濟與公共性三個層面上,形塑文化價值的核心105
圖 25:雲林縣社區產業所面臨的問題與需求106
1.Defourny, J. (2001) .Introduction:From Third Sector to Social Enterprise. The Emergency of Social Enterpris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Kadushin ,Alfred (1990) .The Social Work Interview:A Guide for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rd. ed. PP.3-8
3.Mishler, Elliot G(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52-65
4.Peredo, A.M.,&;Chrisman, J. J. (2006) .Toward a theory of commynity-based enterpris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1(2),pp.309-328.
5.Jorgensen.D.L.著,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臺北:弘智文化。
6.文建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文化環境基金會編。台北:文建會
7.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市:五南
8.王清華(2005)。九二一震災重建區以社區總體營造方式重建社區產業之探討。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9.官有垣(2007)。社會企業組織在台灣的發展。《中國非營利評論》,1,146-181。
10.林家緯(2011),〈台灣社區型社會企業的緣起與發展:兼論社會資本對社區型社會企業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11.洪文珍、翁徐得譯、宮崎 清著(1994)。內發性的鄉鎮建設。台灣手工業,第52期 P4-9。
12.陳永進(2004)。社區產業開發與社區價值重建。愛達普生影像製作行銷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編。新台灣、新社會、新價值─921重建區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縣:行政院921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13.陳其南(1996)。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4.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P3-12。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15.陳其南(2002)。全球化與地在化─從全球化文化產業與地方行政。全球化與在地化研討會論文集。PP.96-100。
16.陳佳容(2005),《合作社參與社區營造之可行性研究---社會經濟取向》,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7.陳錦煌(2005)。台灣優良社區產業培力與獎勵計畫手冊。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編。台北:作者。
18.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臺北市:滄海書局
19.曾人口(2011)。口湖鄉志。第七篇宗教與禮俗第7-64頁。雲林縣:口湖鄉公所
20.黃世輝、宮崎清(1996)。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談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台灣手工業,第60期 P4-20。
21.黃世輝(2001)。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文建會九十年度社區總體營造年會成果彙編。台北:文建會。
22.黃世輝(2003)a。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智庫《社區總體營造》,40~45
23.黃世輝(2003)b。地域設計與區域活化。劉萬航(主持人)。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4.黃世輝(2004)。重建區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困境。愛達普生影像製作行銷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編。新台灣、新社會、新價值─921重建區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縣:行政院921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25.黃世輝(2005) 。日本地方產業振興設施之案例研究─地場產業振興中心與道之驛之探討, 民俗曲藝, No.148, pp. 103-130.
26.雲林縣發展史編纂委員會,(1997),《雲林縣發展史(上)》,雲林:雲林縣政府,頁 5-157。
27.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
28.楊敏芝、辛晚教(1998)。全球化經濟發展趨勢下台灣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研究。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編。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1998年論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2-2-2─2-2-14。台北:編者。
29.農友月刊。民100年第三期。本土社區支持型農業的可行性P15-P18。中華民國農會
30.管倖生(2008)。設計研究方法。新北市:全華圖書
31.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32.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2000)。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2期 P165-197。
33.葉立誠(2007)。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灣:千華
34.賴孟玲(2010)。鄉村型社區產業發展模式之研究─以台灣南投地區的經驗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5.謝佳玲(2012)。農村地區微型社會企業的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碩士班論文。

網路資料
1.口湖鄉戶政事務所網站http://kouhu.household.yunlin.gov.tw/population/population01.asp?m2=15&;yy=102&;mm=06
2.行政院農委會農業統計網站http://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book/Book.aspx
3.台西活力海岸工作協會http://sixstar.moc.gov.tw/blog/p57728/communityAction.do?method=doCommunityView
4.虎尾鎮墾地社區
http://www.huwei.gov.tw/form/index-1.asp?m=2&;m1=20&;m2=154&;id=287
http://huwei.household.yunlin.gov.tw/population/population01.asp?m2=15&;yy=102&;mm=05
http://www.huwei.gov.tw/form/index-1.asp?m=2&;m1=20&;m2=154&;id=287
5.社會企業http://www.seinsights.asia/aboutse
6.客家委員會網站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14827&;ctNode=2125&;mp=2013
7.雲林縣大溝果菜生產合作社
http://www.goldyam.com.tw/index.php?route=information/information&;information_id=4
https://www.facebook.com/sweetpotatoshuilin
8.雲林縣政府網站http://www.yunlin.gov.tw/content/index.asp?m=1&;m1=3&;m2=14
9.勞委會職訓局北基宜花金馬區就業服務中心網站http://klesa.evta.gov.tw/index.php?act=list&;cid=606
10.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網站http://www.swcb.gov.tw/content/index.asp?m=1&;m1=4&;m2=469&;gp=18
11.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網站
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705&;ctNode=215
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1195&;ctNode=619&;mp=1
http://fund.sme.gov.tw/faq_show.php?id=5
12.華武壟觀光導覽協會http://sixstar.moc.gov.tw/blog/favorlang/communityAction.do;jsessionid=3E2773FB394D5659CC9102B23A6CC267?method=doCommunityVie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