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1.王朝明(1998)。全民健保實施後醫院社工部門功能及社工員角色轉變之研
究。中國醫藥學院。
2.王震武(2001)。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
3.王逸崴(2002)。家變--一個女性單親家庭之敘說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
4.王勇智、鄧明宇合譯(200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
5.王雅各等著(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6.王文秀等譯(2003)。助人專業督導──個別、團體和組織取向。台北:學富。
7.孔繁鐘編譯(1999)。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
8.石崇良、石富元(2002)。醫院災難應變模式回顧與前瞻。台灣醫學。
9.左祖順(2004)。醫務社會工作者面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壓力因應
之研究---以臺大醫院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碩士論文。
10.宋麗玉(2002)。醫療社會工作。收錄於呂寶靜編輯。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
第九章,頁350-387。台北:巨流。
11.呂學榮(2003)。堅持與鬆動:SARS災變服務中公部門社工員角色初探—以台
北市社會局為例。收錄於「多元的社會議題—社工專業角色重新出發」研討
會。
12.余德慧、石佳儀著(2003)。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
13.李淑娟主編(2003)。和平抗SARS實錄。台北市衛生局。
14.郭象義(2003)。醫院別再向績效看齊。收錄於李淑娟主編。和平抗SARS實錄,
頁35-44。台北市衛生局。
15.李明濱、廖士程(2000)。災難精神醫學。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16.李明濱、廖士程(2002)。創傷後壓力症之診斷與治療。台灣醫學。
17.林靜頤(2004)。中部地區基層護理人員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知識、態度、
行為及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
18.林俊宏譯(2004)。接納與創傷生存者。收錄於創傷的認知行為治療。台北:
心理。
19.林淑華(2003)。轉換型領導方式與員工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忠
孝醫院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20.周月清(2001)。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21.周文欽等著(2004)。壓力與生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2.吳惠慈(2004)。一個多次自殺生還者的自殺經驗敘論。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 究所。
23.吳慎慎(2003)。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24.吳芝儀校閱,朱儀羚等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
嘉義市:濤石文化 。
25.洪雅莉(2001)。九二一救災社工員創傷壓力與社會工作處遇之研究。東海大
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
26.施靜芳(2004)。走過生命的幽谷~~九二一喪親青少年的悲傷與復原。國立暨
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
27.施宏達譯(2004)。從創傷到復原。台北:遠流。
28.胡幼慧主編(2003)。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29.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發行。
30.高昭美(2003)。走過SARS風暴-以台北縣政府社會局抗疫經驗談。社區發展
季刊,104:214。
31.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1996)。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
32.翁德怡、石富元(2002)。災難事件的定義、分類與分級標準。台灣醫學。
33.莫藜藜(1998)。醫務社會工作。台北:桂冠。
34.莫藜藜(2002)。醫務福利。台北:亞太。
35.莫藜藜(2002)。有效的督導策略。收錄於社會工作督導實施方式之理論與
務。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編印。
36.莫藜藜(2004)。醫務社會工作。收錄於李增祿社會工作概論(增修四版)。 台
北:巨流。
37.莫藜藜(2004)。社會工作督導與諮詢。收錄於李增祿社會工作概論(增修四
版)。 台北:巨流。
38.許臨高主編(2003)。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39.許悔之總編(2003)。認識SARS實用手冊。台北市:聯合文學。
40.康明珠(2004)。和平醫院SARS危機處理事件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 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41.陳美琴(2000)。創傷後壓力症。諮商與輔導,第169期。
42.陳伯璋(2002)。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
研究方法。 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43.陳信英(2002)。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44.陳韺(2003)。台北市社工師公會在SARS期間照顧社工員的行動與省思。社區
發展季刊,104:145。
45.陳武宗(2003)。醫院社工抗煞實務報告-南台灣某醫學中心經驗。社區發展季
刊,104:273。
46.陳建泓(2003)。精神分裂症者疾病適應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47.陳嬿文(2003)。王浩威vs.李尚仁—談SARS風暴中的心理建設。台北:聯合
文學。
48.倪寶彩(2003)。台北榮民總醫院SARS社會工作規劃與執行。社區發展季刊,
104:263。
49.郭靜晃等著(1999)。心理學。台北:揚智。
50.郭俊偉(2003)。談SARS在台灣之社會意涵。社區發展季刊,104:164。
51.張英陣校閱(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52.張英明(2002)。從醫院員工認知看公立醫院之改革策略—以台北市市立綜合
醫院為例。國立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
53.張裕泰(2003)。和平生化戰之檢討。台灣急診醫學會醫誌,6:1。
54.張絲零(2003)。國軍松山醫院抗SARS社會工作經驗分享。社區發展季刊,
104:280。
55.張楊全主編(2004)。臺大醫院SARS危機管理。台北:合紀出版社。
56.張蓮萍(2004)。基督宗教信仰對醫療倫理的影響—以馬偕醫院對SARS的處理
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57.梁靜娟(2004)。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患者之壓力感受、情緒困擾及創傷後
壓力症之追蹤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研究所。
58.彭懷真(2003)。重大災情對社會工作教育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04:77。
59.黃翠蘋(2003)。浴SARS重生之經驗分享。社區發展季刊,104:276。
60.黃惠美、李巧雙譯(2001)。危機介入與創傷反應: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
版社。
61.黃紀諺(2004)。醫院緊急應變指揮系統探討---以北市收治SARS病患醫院為
例。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
62.游恆山譯(2003)。壓力與創傷。台北:五南。
63.曾麗娟(2003)。危機調適。收錄於許臨高主編。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
第六章,頁479-501。台北:五南。
64.曾煥堂(2005)。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台北:揚智。
65.曾瀞瑤(2004)。醫學中心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探討。國立台
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
66.葉重新(2000)。心理學。國立空中大學。
67.楊大和等譯(2004)。創傷的認知行為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
68.楊深坑(1986)。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台北:師大書苑。
69.溫信學(2003)。醫務社工在SARS醫療院所服務中之角色與定位-以台北榮總
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3:285。
70.詹依潔(2003)。社會工作死亡教育課程內涵之初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
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
71.詹中原(2004)。危機管理:理論架構。台北:聯經。
72.鈕則誠等編(2001)。生死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73.廖榮利(1987)。社會工作理論與模式。台北:五南。
74.廖榮利(1991)。醫療社會工作。台北:巨流。
75.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台北:心靈工作坊。
76.潘淑滿(2000)。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77.潘淑滿(2000)。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心理。
78.鄭存明譯(2004)。壓力的烙印—精神創傷對身體和心裡的影響。商周
出版社。
79.劉翔平(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貓頭鷹出
版社。
80.劉靜宜(2004)。從隱微到顯見─SARS新聞文本中他/她者的建構。國立政治
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81.賴明詔等著(2003)。2003,春之煞:SARS流行的科學和社會文化回顧。台北:
聯經。
82.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
83.Glenn R. Schiraldi著,馮翠霞譯(2000)。創傷後壓力調適。台北:五南。
84.Thomas Skovholt著,劉小菁譯(2001)。助人工作者自助手冊—活力充沛的
秘訣。台北:張老師。
85.Irvin D.Yalom著,易之新譯(2003)。存在心理治療(上)。台北:張老師。
86.Viktor E.Frankl著,游恆山譯(1991)。生存的理由。台北:遠流。
87.Viktor E.Frankl著,趙可式、沈錦惠合譯(1995)。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
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出版社。
88.蘇益仁主編。(2003)。台北市立和平醫院SARS疫情調查分析。收錄於台灣嚴
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防疫專刊。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89.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編印(2004)。抗SARS關鍵紀錄—公衛紮根、防疫奠
基。
90.吳育昇發行人(2004)。看不見的敵人。台北市新聞處。
91.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社會服務室編印(2000)。社會服務工作手冊。
英文部分:
1.Jerry P.Staab,Carol S.Fullerton,and Robert Ursano(1999).Response
To Disaster:Psychosocial,Community,and Ecological Approaches.A
Critical Look at PTSD:Constructs,Concepts,Epidemiology,and
Implications.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Jonathan D.Fast(2003).Social Work.After Columbine:How People Mourn
Sudden Death.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3.Gila M.Acker(1999).Health & Social work.The IMPACT OF CLIENTS’MENTAL
ILLNESS ON SOCIAL WORKER’S JOB SATISFACTION AND BURNOUT.
4.Shulman,Lawrence(1993).Interactional Supervision。Helping Staff Cope
With Trauma.NASW Press.
5.Kadushin(2002).Supervision In Social Work.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