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2 09: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振聲
研究生(外文):Chu Cheng Sheng
論文名稱:台灣寺廟中華人神祇千里眼與順風耳的形象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image of clairvoyance and clairaudient in Taiwanese temple
指導教授:張蘭石張蘭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Nam-Sat
口試委員:張蘭石黃運喜蔡翊鑫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Nam-SatHuang Yun-ShiTsai YI SHIN
口試日期:2018-07-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千里眼順風耳形象象徵
外文關鍵詞:clairvoyanceclairaudientImage symb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9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千里眼」是一個中國神祇的名字。「千里眼」字面上是能看到千里遠的眼睛,意指一個能看得非常遠的神祇。「順風耳」是「千里眼」的兄弟,就像祂的名字所顯示,祂有非常好的聽力。然而在民間對於祂們的傳說眾說紛紜,因此本論文就三星堆中的彝族神話、大足石刻、天上聖母專書、小說、道教經典及清朝敕封的千里眼、順風耳,來詳述兩位神祇的由來。
  然在台灣廟宇中對於千里眼、順風耳兩位神祇的形象常有對調的現象,讓信眾只能從其手勢判斷其名,因此千里眼、順風耳的形象由來及代表的象徵意義便是筆者研究的對象。
  千里眼、順風耳兩位神祇手持戟、斧及元寶,象徵著吉慶、福、賜財的象徵意義。二目圓睜,雙耳注聽而代表著對於信眾言行舉止都有其觀看、注意要信眾注意本身的言行,有其督導教化之義。

  Clairvoyance is the name of a Chinese deity. " clairvoyance" literally means the ability to se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meaning a deity who can see very far. Clairaudient is the brother of clairvoyant who just as his name suggests, has very good hearing.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ir legends among the people. Therefore,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origin of the two deities in terms of the yi myth, Dazu stone carvings, holy virgin books, novels, Taoist classics, clairvoyance and clairaudient sealed by the Qing dynasty imperial edict in sanxingdui.
  However, in Taiwan temple,for two gods image of clairvoyance, clairaudient are often swapped , let the faithful people can only judge its name from its gestures, so clairvoyance, clairaudient image origin and representative of symbolic significance are the object of the author's study.
  Clairvoyance and clairaudient,the two gods are only holding halberd, axe and wing which represent a symbol of auspicious, blessing and give the symbol of wealth. Two eyes are wide open, ears listen to which represents to watch the faithful people's behavior, pay attention to their own words and deeds and have the meaning of its supervision of enlighten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4
 第四節 文獻回顧 5
第二章 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的由來 11
 第一節 三星堆遺址文化中的千里眼、順風耳 11
 第二節 大足石刻的千里眼、順風耳 15
 第三節 天上聖母專書中的千里眼、順風耳 20
 第四節 小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 23
 第五節 經典中的千里眼、順風耳 33
 第六節 官方記載的千里眼、順風耳 37
 第七節 小結 40
第三章 千里眼、順風耳成為天上聖母部將前之神格探討 43
 第一節 天上聖母信仰的源流 43
 第二節 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的起源 45
 第三節 《天妃顯聖錄》及《敕封天后志》的爭議內容 47
 第四節 小結 51
第四章 雕刻千里眼、順風耳將軍成像的因素 53
 第一節 索緒爾(Saussure)符號的理論 54
 第二節 費爾巴哈的投射說與馬林諾斯夫基的功能論 57
 第三節 道教的造像準則-《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之<造像品> 59
 第四節 民俗文化的象徵意義 65
 第五節 部份廟宇對於千里眼、順風耳將軍尊神形象的看法 68
 第六節 小結 73
第五章 千里眼、順風耳將軍的形象象徵意義 75
 第一節 靜態與動態 75
 第二節 手持物 77
 第三節 身體顏色 81
 第四節 獠牙 85
 第五節 天衣 87
 第六節 其他 87
 第七節 千里眼、順風耳的形象歸納 89
 第八節 結論 94


一、古書
漢。劉安撰;吳廣平,劉文生譯
 1998,《白話淮南子》,湖南,嶽麓書社
東晉。常璩著,
 1976,《華陽國志》,台北,台灣商務
南朝。徐陵編,傅承洲等注
 1998,《玉台新咏》,北京,華夏
宋。王溥撰
 2006,《唐會要 上》,上海,上海古籍
宋。潛說友
 2012,《咸淳臨安志 第八冊 卷68-78》,杭州,浙江古籍
梁。沈約撰
 1997,《宋書》,北京,中華
明。許仲琳編
 2009,《封神演義》,北京,中華
明。陸西星著
 1983,《封神演義》,台北,文化
明。吳承恩著
 1991,《西遊記》(上)(新校注本),成都,四川
明。吳元泰等著
 2013,《四遊記》,北京,華夏
明。吳元泰等著
 1980,《四遊記》,台北,河洛
明。長春真人編纂
 1977,《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
明。郎瑛撰
 2001,《七修類稿》,上海,上海書店
明。武緯子《新刊翰苑廣記補訂四民捷用學海群玉》
清。林清標著
清乾隆四十三年,《敕封天后志》下卷
清。林清標編
 2001,《媽祖圖志》,南京,江蘇古籍
清。徐松輯
 1987,《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

二、專書
H.Bernard著,蕭濬華譯
 1937,《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誌》,上海,天津工商學院
小林正美著,王皓月、李之美譯
 2013,《唐代的道教與天師道》,濟南,齊魯書社
王根林,浩舟編著
 2000,《古代兵器》,北京:中國少年
王仁湘,張征雁編著
 2010,《金沙之謎:古蜀王國的文物傳奇》,成都,四川人民
中國錢幣學會古代錢幣委員會,江蘇省錢幣學會編
 2005,《六朝貨幣與鑄錢工藝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
《中華全二十六史》編委會編譯
 2002,《中華全二十六史 白話文版第8冊》,北京,中國華僑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9,《三星堆祭祀坑》,北京,文物
艾俊川著
 2012,《文中象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此据氏著
 1983,《神田喜一郎全集》第一卷《東洋學說林》,京都同朋舍
安平開台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2000,《安平文化叢刊②媽祖信仰與神蹟》,台南,安平開台天后宮
宋協周、郭榮光主編
 1991,《中華古典詩詞辭典》,濟南,山東文藝
杜桂萍主編
 2013,《明清文學與文獻 第2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
李修生主編,
 2004,《全元文 第五十六冊》,南京,鳳凰
李厚基修,沈瑜慶纂
 1980,《福建通志 共100冊 第15冊》
李劍平主編
 1998,《中國神話人物辭典》,西安,陝西人民
李露露著
 1999,《華夏諸神-媽祖卷》,台北,雲龍
李靈靈著
 1995,《媽祖信仰》,台北,漢揚
李獻章著,鄭彭年譯
 1995,《媽祖信仰研究》,澳門,澳門海事博物館
李進增主編
 2012,《古蜀王國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文物精華錄》,銀川,寧夏人民
李柏令著
 2011,《漢語象徵功能概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李露露
 1999,《華夏諸神—媽祖卷》,台北市,雲龍
辛夷著
 1987,《中國典故說粹(上) 》,山西,山西人民
吳樹人著
 1982,《中外雕塑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林紹明、林向、趙殿增主編
 1993,《三星堆與巴蜀文化》,成都,巴蜀
林德政主修
 1993,《新港奉天宮志》,財團法人新港奉天宮董事會
《世界文化象徵辭典》編寫組
 1992,《世界文化象徵辭典》長沙,湖南文藝
胡勝、周左盾編著
 2003,《西遊記-詮釋與解讀》,北京,中國少年
胡知凡
 2008,《形神俱妙 道教造像藝術探索》,上海,上海辭書
姜義華注譯
 1987,《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
段清波著,
 1998,《刀槍劍戟十八般——中國古代兵器》,成都,四川教育
高明乾、佟玉華、劉坤著
 2005,《詩經動物釋詁 圖文本》,北京,中華書局
馬建華編著
 2002,《形象設計》,北京,中國紡織
馬書田,
 1993,《華夏諸神—道教卷》,台北市,雲龍
馬書田,
 2001,《中國道教諸神》,台北市,國家
郭相穎、李書敏主編
 2001,《中國大足石刻精萃》,重慶,重慶
陳支平主編
 2004,《台灣文獻匯刊》,北京,九州、廈門大學
陳士強主編
 1997,《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上海,復旦大學
陳佳穗
 2011,《臺灣民間信仰之配屬神傳說研究》,台中,白象文化
張福著
 1999,《彝族古代文化史》,昆明,雲南
張力責任編輯
 1985,《大足石刻內容總錄》,四川省,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張晶編寫
 2012,《神怪傳說》,合肥,時代
張道一、郭廉夫主編
 2007,《古代建築雕刻紋飾寓意吉祥》,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張秀民著
 1958,《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志高主編
 1992,《中國錢幣學會陝西分會編. 元寶圖錄》,西安,三秦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著
 1989,《雕刻:蘊藉深厚取精用弘的中國工藝》,台北,國立曆史博物館
梅立崇著
 1995,《漢語和漢語教學探究》,北京,華語教學
無名氏
 1981,《武王伐紂平話》,江西,豫章
無錫曆史文獻館編
 2015,《梁溪憶舊 台北市無錫同鄉會《無錫鄉訊》選萃》,蘇州,蘇州大學
馮夢龍著
 1970,《平妖傳》,台北,河洛
馮小舟主編
 2014,《佛珠收藏鑒賞指南》,長春,時代文藝
詔明祝釋
 2002,《諾漚曲姐》,貴陽,貴州
彭文宇主編
 2012,《媽祖文化研究論叢》,北京,文林
楊家駱主編
 1979,《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台北,鼎文
喬納森.卡勒著,張景智譯
 1992,《索緒爾》,台北,桂冠
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湄洲媽祖文化研究中心編印
 1989,《天后顯聖錄》,湄洲
溫延寬,王魯豫主編
 1989,《古代藝術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
費爾巴哈著,王太慶譯
 1999,《宗教的本質》,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應貴主編
 2004,《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
 1982,《石刻史料新編》一般類第二十五冊,新文豐
葉貴良著
 2009,《敦煌道經詞語考釋,巴蜀書社》
趙貴林,趙桉編著,
 2011,《大足石刻》,廣州市,廣東旅遊
趙益著
 2012,《六朝隋唐道教文獻研究》,南京,鳳凰
廖和平編著
 2006,《天下南嶽朝聖》,海口市,海南
瑪依耶芙娜著(烏克蘭);閆泓多譯
 2015,《色彩心理學》石家莊,河北美術
愛娃·海勒著(德);吳彤譯
 2013,《色彩的性格》,北京,中央編譯
鄭同點校
 2008,《卜筮(下冊)》,北京,華齡出版社
劉長久著
 1998,《中國西南石窟藝術》,成都,四川人民
劉世德等主編
 1990,《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
劉大杰著
 1990,《中國文學發展史》(下),香港,鴻光
蔣維錟、朱合浦主編
 2011,《湄洲媽祖誌》,北京,方志
蔣維錟,楊永占主編
 2003,《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北京,中國檔案
蔣維錟校編
 1990,《媽祖文獻資料》,福建,福建人民
蔣維錟,鄭麗航輯纂
 2007,《媽祖文獻史料彙編 第一輯 碑記卷》,北京,中國檔案
蔡相輝著
 2006,《媽祖信仰研究》,台北市,秀威資訊
潘超、丘良任、孫忠銓等編
 2007,《中華竹枝詞全編5》,北京,北京
黎方銀著
 1990,《大足石窟藝術》,重慶,重慶
魯訊
 1997,《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
盧世華著
 2009,《元代平話研究:原生態的通俗小說》,北京,中華
樹華編輯,
 2002,《白塘李氏族譜》,福建,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塘李氏族譜修編理事會
霍爾著(美),韓巍等譯
 2000,《東西方圖形藝術象徵詞典》,北京,中國青年
謝奇峰著
 2014,《圖解台灣神明圖鑑》,台中,晨星
闕名撰
 1990,《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海,上海古籍
檀明山主編
 2001,《象徵學全書》,北京,台海
薛理勇著
 2014,《錢事今說》,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譚旦冏編著
 1986,《中國陶瓷 2 漢·唐陶瓷》,台北,光復書局
羅春榮著
 2006,《媽祖文化研究》,天津,天津古籍
羅楊總主編
 2016,《中國民間故事叢書 上海 松江卷》,北京,智慧財產權
羅楊總主編
 2016,《中國民間故事叢書 河南南陽 新野卷》,北京,智慧財產權
顧明遠主編
 2015,《中國教育大系 歷代教育名人志》,武漢,湖北教育
顧寶田、張忠利注譯
 2008,《新譯老子想爾注》,台北市,三民

三、期刊:
丁明夷
 1986,<從強獨樂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看北朝道教造像>,《文物》,第三期,
宋希芝
 2014,<水神晏公崇信考論>,江西社會科學,第十一期
忻麗麗
 2011,<道經詞語「離羅」考釋>,《古漢語研究》,第4 期
李小強
 2014,<12世紀道教藝術的杰作:大足南宋道教石刻—以大足佛兒岩石窟為主的追溯性考察>,長江文化,第十七輯
李炳海
 2004,<蛇:參與神靈形象整合的活性因數——珥蛇、操蛇、踐蛇之神的文化意蘊>,文藝研究,第一期
金相範
 2011,<宋代祠廟政策的變化與地域社會─以福州地域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四十六期
段春旭
 2008,<平妖傳與民間宗教>,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唐曉雲
 2012,<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迄今發現的中國俗文學最早刻本>,編輯之友,第九期
葉舒憲
 2012,<紅山文化玉蛇耳墜與《山海經》珥蛇神話——四重證據求證天人合一神話「大傳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十二期
單江秀、楊甫旺
 2010,<彝族神話傳說與活態民俗印證下的三星堆器物符號的彝文化元素>,楚雄師範學院學報
趙景深,
 1972,<談明成化刊本-說唱詞話>,文物 ,第十一期
鄧之金
 1990,<大足石刻中的道教造像>,四川文物,第四期
蕭兵
 2002,<操蛇或飾蛇:神性與權力的象徵>,民族藝術,第三期

四、學位論文
王永裕著
 2002,<台灣媽祖造像群之圖像藝術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白定芳
 2017<媽祖神祇文化形象創意設計-以千順將軍為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數位內容創意產業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範慧莉
 2013,<《山海經》中的蛇形象>,雲南大學民俗學碩士學位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