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基本史料(以成書時代排列)
1、佚名,韋昭(三國孫吳)注,《國語》,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1月。
2、司馬遷(前漢),《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二版。
3、桓寬(前漢)撰,王利器(民國)校注,《鹽鐵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刷。
4、劉向(前漢),《新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5、劉向(前漢),《說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修訂版。
6、劉向(前漢),《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1月。
7、劉歆(前漢),《西京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8、揚雄(前漢),《法言》,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
9、桓譚(前漢),《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6月。
10、班固(後漢),《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
11、劉珍(後漢),《東觀漢記》,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12、王符(後漢)撰,段玉裁(清)注,胡楚生集釋,《潛夫論》,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1月。
13、許慎(後漢),《說文解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月。
14、荀悅(後漢),《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15、陳壽(西晉),《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7月。
16、袁宏(東晉),《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17、范曄(南朝劉宋),《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
18、楊衒之(北朝北魏),《洛陽伽藍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月。
19、劉知幾(唐),《史通》,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4月。
20、杜佑(唐),《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
21、司馬光(北宋),《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6月。
22、徐天麟(南宋),《西漢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23、徐天麟(南宋),《東漢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24、馬端臨(元),《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第二版。
25、王鳴盛(清),《十七史商榷》,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5月
26、嚴可均(清)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8月,第三版。
二、近人專書(以出版時間排列)
1、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57年4月。
2、顧炎武,《日知錄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8月。
3、王夢鷗註譯,王雲五主編,《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1月初版。
4、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1月。
5、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4年1月。
6、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6月。
7、楊家駱主編,《王鳴盛讀書筆記十七種》,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9月。
8、楊家駱,《廿五史識語》,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1月。
9、林劍鳴,《秦漢史》,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1月。
10、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月。
11、翦伯贊,《秦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1月。
12、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1月。
13、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
14、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1月。
15、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
出版公司,1990年3月。
16、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2月,第四版。17、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1月。
18、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日)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94年1月。
19、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修訂三版。
20、Denis Twitchett(英),Michael Loewe(英)主編,韓復智譯,《劍橋中國史(第一冊)秦漢篇》,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1月。
21、楊家駱,《史記今釋》,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3月。
22、王子今,《秦漢區域文化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23、金靜庵,《中國史學史》,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5月,第八版。
24、榮真,《王莽》,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8年7月。
25、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4月,初版
二十一刷。
26、呂思勉,《呂思勉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27、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2月。28、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過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9月,初版二刷。
29、汪榮祖,《史學九章》,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12月。
30、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第十五版。
31、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32、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9月,再
版。
33、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9月,初版五刷。
34、楊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初版七刷。
35、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二版。
36、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37、楊勇,《洛陽伽藍記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
38、陳直,《史記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39、陳直,《漢書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40、勞榦,《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41、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42、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8年7月,二版一刷。
三、期刊論文(以出版時間排列)
1、蔣百幻,〈兩漢太學之學生生活〉,《史學》,1933年第2期。
2、勞榦,〈秦漢九卿考〉,《大陸雜誌》,第15卷第11期,1957年12月。3、毛禮銳,〈漢代太學考略〉,《北京師大學報》,1962年第4期。
4、俞啟定,〈略論「公卿弟子不養於太學」〉,《中國教育史研究》,1989年第2期。
5、侯外廬,〈漢代士大夫與漢代思想的總傾向〉,《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4期。
6、馬亮寬,〈漢代士人與社會結構〉,《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
7、曹金華,〈漢文帝置經博士考〉,《江海學刊》,1994年第2期。
8、倉修良,〈序跋瑣議〉,《方志論壇》,1995年2期。
9、葛志毅,〈今古文經學合流原因新探─漢代博士制度與今古文經學合流之淵源〉,《北方論叢》,1995年第1期。
10、黃宛峰,〈漢代的太學生與政治〉,《南都學壇》,1996年第2期。
11、張濤,〈經學與漢代士人心態〉,《山東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12、劉良群,〈兩漢太學述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13、葛志毅,〈漢代的博士奉使制度〉,《歷史教學》,1996年第10期。
14、彭澤平、李茂琦,〈中國古代博士考略〉,《文史雜誌》,1997年第1期。
15、秦彥士,〈漢代太學的考證與批判〉,《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
第2期。
16、郭紀青,〈論兩漢的太學與太學生〉,《社會科教育研究》第二期,1997年12月。17、張榮芳,〈論漢代太學的學風〉,《中山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18、劉太祥,〈漢代游學之風〉,《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9、張濤,〈經學與漢代的選官制度〉,《史學月刊》,1998年第3期。
20、葛志毅,〈漢代的博士與議郎〉,《史學集刊》,1998年第3期。
21、周永衛,〈兩漢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其特點〉,《唐都學刊》,2000年第1期。
22、王凌皓、鄭長利,〈漢代太學教育管理述評〉,《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23、安作璋、劉德增,〈齊魯博士與兩漢儒學〉,《史學月刊》,2001年第1期。
24、晉文,〈漢代太學淺說〉,《山西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25、王承略,〈論兩漢經學發展的五個階段〉,《山東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26、蕭世民,〈論漢代學校教育〉,《唐都學刊》,2002年第2期。
27、陳新崗,〈試論兩漢諸子的學校教育思想〉,《孔子研究》,2005年第
3期。
28、呂紅梅,〈兩漢時期忠君觀念的泛化〉,《歷史教學》,2006年第6期。
29、陳維昭,〈漢代黃門考〉,《南京師大學報》,2010年5月第3期。
四、學位論文(以出版時間排列)
1、張永成,《王莽移易漢祚之背景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1982年,碩士論文。2、傅佩琍,《王莽之尚書學與行政》,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7年,碩士論文。3、尤天厚,《由民生主義農地政策論農地開放》,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1990年,碩士論文。4、范瑞紋,《王莽的聖人與三代之夢》,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碩士論文。5、范正娥,《兩漢太學研究》,大陸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4年,碩士論文。
6、鄭雯馨,《王莽的經學與政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年,碩士論文。7、葉鎮銓,《王莽與曹操取得權力方式之比較:一個歷史制度途徑的探討》,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5年,碩士論文。8、秦小健,《漢代太學教學環境研究》,大陸西南大學,2008年4月,碩士論文。
五、網路資料
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2、中華博物文字庫:http://www.gg-art.com/article/
3、中國知識網:http://www.cnki.net/
4、古籍文獻資訊網: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