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7: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家瑋
研究生(外文):Chia-Wei Chuang
論文名稱:孤寂總是伴隨著愛——簡媜散文中的自我追尋與抒情轉折
論文名稱(外文):Solitude Always Accompanies Eros:The Self Pursuit and Narrative Course in Chien Cheng’s Prose
指導教授:蕭義玲蕭義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4
中文關鍵詞:現代散文自我追尋家園簡媜母者藝術性命運
外文關鍵詞:ProseChien ChengFateHomeMothersAestheticsSelf-pursui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28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3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論文旨在對簡媜散文從事適切而深入的理解與詮釋,嘗試提出考察簡媜迄今寫作成果的一個觀察向度,亦期能作為持續追蹤簡媜往後文本開拓與轉向的參照之一。在論題導向與研究取徑上,著意考察簡媜生命史及其散文書寫的融攝與轉折歷程,試圖抉發貫穿其中的存在感知與內在意識,並闡述其所賦予作品內涵的情思轉折與新異面貌,作為豁顯簡媜散文之文本勝義與創造性所在的重要途徑。
本論文的詮釋理路與組織架構,就圍繞在一個「存在」的關切、「追尋」的課題中展開,各章節具體地透過簡媜生命史與散文書寫中最具代表性與轉折意義的關鍵時域、事件與命題:一、「父親之死」;二、「離家之路」;三、「母職轉折」;四、「身世追尋」與「家園想像」。相應地擇取〈漁父〉、〈秋夜敘述〉、〈女兒狀〉、〈煙波藍〉、《紅嬰仔》、《天涯海角》等核心文本,藉由文本細讀,深度地開展內蘊其中之「自我追尋」的意向性、美學精神與意義圖象。
論述層層揭示,簡媜散文中的「自我追尋」特質,正是展現在抒情主體如何不斷遭遇著現實世界之種種,透過「寫作」重新看待並詮釋「散」於生命史與敘事歷程中的命運事件與文本叢材,化現實之「散」而為藝術性之「文」,從而帶出生與死、崩毀與重建、追尋與回歸、壯士與地母,以及存在與寫作、存在面向命運、歷史與自然的整體意義世界之探索。總攝地說,簡媜散文中的「追尋」之思、「轉化」之思,既是藝術的動能,更是存在的奮鬥,深刻地體現著「孤寂」與「愛」交織互攝的思感複調與敘事宏旨。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二、簡媜生平與創作歷程 04
三、研究問題與方法:生命史與散文書寫的融攝與轉折歷程 12
(一)紀實與虛構:簡媜散文卅散文觀與文類論述的互動 12
(二)「我是誰?」:「自(敘)傳性」與「自我追尋」的辯證20
(三)自我追尋與抒情轉折:以四個命題為核心的考察 24
四、文獻回顧與檢討 29
(一)當前學位論文回顧 29
(二)兩篇重要的代表性文獻 35
第二章「父親之死」與命運之思
——以〈漁父〉、〈秋夜敘述〉為核心
一、水邊的行吟者:從「漁父」塑像說起 47
二、追憶逝卅似水:「父親之死」的再述與詮釋 51
(一)無盡流逝的鮮血:傷毀記憶與生命轉捩 51
(二)書寫「父親之死」:追憶、復現、自我敘事 52
(三)定位〈漁父〉與〈秋夜敘述〉 55
三、〈漁父〉中的尋父之旅 58
(一)「死,就像一次遠遊,父親,我在找你」 58
(二)「撿骨」:死亡與新生的儀式 60
四、〈秋夜敘述〉中的死亡與歸向之思 63
(一)歸「家」何處?真實與虛構的辯證 64
(二)獨自走在回家的路:內在風景與生命探索之路 65
(三)「總有一天,一切永遠消逝」 67
(四)「讓我倚橋,看看浮雲」:橋上的沉思者 71
第三章 「離家之路」與文學卅藝術夢想的追尋
——以〈女兒狀〉、〈煙波藍 給少女與夢〉為核心
一、在離散中追尋:走向離家之路 81
二、〈女兒狀〉中的命運困思與詩性追尋 87
(一)「窺其情感奧秘,聽其扎掙之聲」:定位〈女兒狀〉 87
(二)「妳追尋過嗎?」:女性命運與離家之路 90
(三)詩意夢想敞亮之處,即是自我追尋的啟程之處 94
三、〈煙波藍〉中的藝術夢想與生命家園 97
(一)給少女與夢:定位〈煙波藍〉 97
(二)惡之華:「廢屋」與「畫」 98
(三)現實與夢想的統合辯證:藝術家的永恆命題 103
第四章 母職轉折與母者書寫
——以《紅嬰仔:一個女人與她的育嬰史》為核心
一、主題意識與意義向度 109
二、「給我一個可以靠岸的人」:愛慾、家園與個體化過程 112
三、婚姻卅家庭卅母職轉折與自我追尋的衝突、整合與承擔 119
四、以「身」敘史:從「想像」到「遭遇」的母者身體經驗 124
五、憂患與意志的愛:生之謳歌與死亡敘事的共構 132
第五章 身世追尋與家園想像
——以《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為核心
一、抒情‧史詩‧地誌:定位《天涯海角》 139
(一)篇章概述與論述反思 139
(二)主題意識與意義向度 144
(三)詮釋關切與命題置入:文學性、抒情性與「家園」 147
二、「一部歷史,往往就是一部流浪史」:流離敘事與家園意識151
(一)說故事的人:歷史、敘事與認同 151
(二)離家與回家的故事:以〈浪子〉、〈浮雲〉、〈朝露〉為核心 155
三、母者、神話、自然:家園圖象的再建構 170
(一)鹿回頭的時候 170
(二)母者卅母土卅母體的神話隱喻 175
(三)上善若水:「自然」寓意之詩性探求 180
第六章 結論:「孤寂總是伴隨著愛,也壯大了愛」 188
參考文獻 197
參考文獻
(按作者姓氏排列,同一作者依出版時間排列)
一、簡媜散文
簡媜,《水問》(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5.02初版)。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02初版,2005.05二版)。
簡媜,《月娘照眠牀》(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7.02初版,2006.01二版)。
簡媜,《私房書》(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03初版)。
簡媜,《夢遊書》(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4.02初版,2007.11二版)。
簡媜,《下午茶》(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4.10初版,2007.09二版)。
簡媜,《胭脂盆地》(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4.10初版)。
簡媜,《女兒紅》(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6.09初版)。
簡媜,《頑童小蕃茄:一個單親小女孩的成長錄》(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06初版)。
簡媜,《紅嬰仔》(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05初版)。
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03初版)。
簡媜著,黃小燕繪:《跟阿嬤去賣掃帚》(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06初版)。
簡媜,《好一座浮島》(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09初版)。
簡媜,《舊情復燃》(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09初版)。
簡媜,《微暈的樹林》(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6.08初版)。
簡媜,《密密語》(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6.08初版)。
簡媜,《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06初版)。
簡媜策劃、石憶整理,《吃朋友》(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12初版)。

二、理論、批評專書
尤娜、楊廣學,《象徵與敘事:現象學心理治療》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01)。
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07)。
毛文芳,《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8.01)。
王安憶,《小說家的13堂課》(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10)。
王安憶,《情感的生命》(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10版)。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08)。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11)。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07)。
卡爾‧榮格(Carl G.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11版)。
史作檉,《聆聽原始的畢卡索》(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06)。
史作檉,《雕刻靈魂的賈克梅第》(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7.05)。
史作檉,《尋找山中的塞尚》(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7.11)。
史作檉,《光影中遇見林布蘭》(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8.02)。
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 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 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01)。
托里莫伊(Torl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 / 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高雄:駱駝出版社,1995.06)。
江寶釵,《白先勇與當代臺灣文學史的構成》(高雄:駱駝圖書公司,2004.03)。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01)。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臺北:志文出版社,1996.10版)。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一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臺北:志文出版社,1997.04版)。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臺北:志文出版社,1997.04版)。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10版)。
克莉絲‧維登(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出版,1994.08)。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09)。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12)。
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2)。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08版)。
格蕾‧格林(Gayle Greene)、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高雄:駱駝出版社,1995.07)。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08)。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林中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04)。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5.10版)。
張錦忠、黃錦樹主編,《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09)。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09)。
彭小妍,《「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2.10版)。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01)。
齊美爾(Georg Simmel)著,曹衛東等譯,《現代性、現代人與宗教》(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05)。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09)。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01版)。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12)。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臺北: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2)。
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11版)。
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哭喊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03)。
羅洛‧梅(Rollo May)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10)。
羅洛‧梅(Rollo May)著,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07)。
羅洛‧梅(Rollo May)著,傅佩榮譯,《創造的勇氣》(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07)。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出版,1999.10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出版,2000.09版)。
三、研究論文與相關文獻
(一)簡媜研究論文與相關文獻
1.專書
何寄澎,〈一半壯士一半地母——論簡媜《女兒紅》〉,《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06)。
張瑞芬,〈水邊的答問——許達然《素描許達然:許達然散文集》、舞鶴《舞鶴淡水》、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12)。
張瑞芬,〈語言的星圖——論簡媜散文〉,《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02)。
張瑞芬,〈沉沒(默)之聲——評簡媜《好一座浮島》〉,《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04)。
郭漢辰,〈從女性到母者到大愛追尋——試論簡媜書寫女性生命史的歷程及突破〉,應鳳凰主編:《漫遊與獨舞──九0年代臺灣女性散文論集》(臺北:秀威資訊,2007.10)。
陳玉台,〈論簡媜《好一座浮島》中的鄉土之愛與淑世情懷〉,中國現代文學學會、中原大學:《2007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臺北:秀威資訊,2007.09)。
陳室如,〈批評的鑑賞卅鑑賞的批評——試以《文心雕龍》「六觀」法解讀簡媜〈天涯海角〉〉,《文為心聲——現代散文評論集》(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3.09)。
陳瀅州,〈簡媜《天涯海角》中的歷史書寫與雙重認同〉,應鳳凰主編:《漫遊與獨舞──九0年代臺灣女性散文論集》(臺北:秀威資訊,2007.10)。
黎活仁,〈從戀父到「教育媽媽」的發展:簡媜於「永恆男性」的投射〉,《林語堂、瘂弦和簡媜筆下的男性與女性》(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12)。
黎活仁,〈樹的聯想:席慕蓉、尹玲、洪素麗、零雨和簡媜等的想像力研究〉,《林語堂、瘂弦和簡媜筆下的男性與女性》(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12)。
鍾怡雯,〈擺盪於孤獨與幻滅之間——論簡媜散文對美的無盡追尋〉,《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09)。
簡媜、唐捐對談,趙慶華記錄整理,〈比興、著作與美感——簡媜的散文世界〉,《遠方的歌詩》(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09)。

2.期刊
丁名慶,〈跑給鄉愁追的野孩子--簡媜與邱坤良的南方澳對話〉,《印刻文學生活誌》45期,2007.05 。
丁孝明等記錄,〈散文經驗的對話〉,《幼獅文藝》64卷1期,1986.07。
王基倫,〈簡媜散文的美學動能--以舊情復燃為例〉,《文訊》231 期,2005.01。
王慧茹,〈重生與再出發的可能--簡媜「貼身暗影」評析〉,《國文天地》20卷8期,2005.01。
江欣珊,〈化生活的漫天煙塵為思想的朝露--李惠綿對談簡媜〉,《印刻文學生活誌》3卷 6 期,2007.02 。
何再慶,〈人間行路--簡媜散文世界探究〉,《台灣人文》2期,1998.07。
何寄澎,〈「史詩」式的文本--我看《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聯合文學》19卷9期,2003.07。
何寄澎,〈孤寂與愛的美學--綜論簡媜散文及其文學史的意義〉,《聯合文學》255 期,2003.07。
李怡萍,〈她筆下的她們--閱讀文字中的女人圖像《女兒紅》〉,《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期,2001.05。
李蕙如,〈簡媜的寫作藝術--評《女兒紅》〉,《書評》48期,2000.10。
沈冬青,〈只有女人才懂女人(上)--讀簡媜《女兒紅》〉,《幼獅文藝》84卷7期,1997.07。
沈冬青,〈只有女人才懂女人(下)--讀簡媜《女兒紅》〉,《幼獅文藝》84卷8期,1997.07。
沈謙,〈一口水井萬般情--析簡媜落雨時的井〉,《幼獅少年》119 期,1986 .12。
汪志雲,〈攀爬於寫作的天梯--簡媜〉,《幼獅少年》119 期,1986 .12。
林玉薇,〈文學不為熱鬧來--專訪簡媜女士〉,《文訊》208 期,2003 .02。
林奇柏,〈書寫是靈魂的叩問--散文作家簡媜〉,《光華畫報》30 卷5期,2005 .12 。
林素芬,〈主宰文字的女王--作家簡媜專訪〉,《幼獅文藝》508期,1996.04。
林雙不,〈觀察的結果,比較簡敏媜的「村雞小唱」與夢白的「思」〉,《明道文藝》69期,1981.12。
邱瓊慧,〈再見青春--析簡媜「醒石」一文〉,《中國語文》84卷1 期,1999.01。
柯品文,〈研究簡媜散文中「圖卅文」的並置策略與其指涉意義〉,《國文學報》(高師大)第10卷,2009.06。
洪淑苓,〈簡媜《紅嬰仔》〉,《文訊》180期,2000.10。
胡錦媛,〈或父或狼或散文或小說--讀簡媜《女兒紅》〉,《聯合文學》13卷2期,1996.12。
胡馨云,〈剛柔並濟的文字精靈--簡媜〉,《金石文化廣場出版情報》133期,1999.05。
倪金華,〈簡媜散文的生命言說〉,《福建論壇》1998年第1期。1998.01。
徐光萍,〈台灣當代散文敘述方式的演變〉,《江蘇大學學報》4卷4期,2002.12。
袁曙霞,〈五十年來台灣散文綜論〉,《貴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1999.01。
康來新,〈瑪瑙盤盛果--評簡媜著《只緣身在此山中》〉,《聯合文學》2卷7期,1986.05。
張典婉,〈一朵出塵的蓮:簡媜〉,《新書刊》15期,1984.12。
張清志,〈在夢中書房遙望天涯海角〉,《聯合文學》第210 期,2002 .04。
第12期,2007.12。
莊裕安,〈七寶樓閣的體溫--評簡媜的《夢遊書》〉,《聯合文學》8卷4期,1992.02。
郭明福,〈少女情懷總是詩--由《水問》談起〉,《文訊》18期,1985.06。
陳伯軒,〈鄉音無改--論簡媜散文城鄉連結的時空思維〉,《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14 期,2007.12。
陳國偉,〈頻頻顧盼的回頭鹿--簡媜《女兒紅》中的記憶對話書寫〉,《台灣文藝》166期,1999.02。
陳進益,〈讓散文自由--論簡媜對散文的幾點看法〉,《清雲學報》22卷2期, 2002.12。
陳義芝,〈啣文字結巢--評簡媜散文集《夢遊書》〉,《文訊》33卷72期,1991.10。
馮永敏,〈形象各異,性格有別--談散文中父親形象〉,《明道文藝》253期,1997.04。
黃文成,〈女性與佛性的對話--試論簡媜佛教散文書寫意旨〉,《通識研究集刊》
黃郁棻,〈簡媜散文中的父親形象〉,《雲漢學刊》15、16期,2008.06。
黃雅莉,〈在青春歲裡流淌的一段清澈的歌詠--簡媜「水經」賞析〉,《中國語文》96卷1期,2005.01。
黃雅莉,〈戀父與傷悼的雙重固執:從簡媜〈漁父〉論散文複雜內心世界的充分展示〉,《台灣圖書館管理刊》,2006 .01 。
黃雅歆,〈「舊我」與「新我」的掙扎--看簡媜《女兒紅》裡的女兒國〉,《臺北師院語文集刊》6期,2001.06。
黃雅歆,〈躲在「密語」裡的女兒身--簡媜的《女兒紅》到《紅嬰仔》,《臺北師院語文集刊》7 期,2002 .06。
楊錦郁紀錄,〈從寂地出發,終歸於幻滅--李瑞騰專訪簡媜〉,《文訊》57卷96期,1993.10。
鄒依琳,〈簡媜《女兒紅》中的女性形象剖析〉,《國文天地》18卷10期,2003.10。
廖祿基,〈論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的記憶與認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3期,2008.01。
趙公正,〈絕妙散文--解讀簡媜「夏之絕句」〉,《國文天地》16卷3期,2000.08。
趙慶華,〈半人半馬獸的文學國度--簡媜VS.唐捐〉,《文訊》250期,2006.08。
蔡素芬紀錄,〈鄭明娳、簡媜對談散文創作〉,《國文天地》4 卷2 期,1988 .07。
蔡培風,〈散文歷險--簡媜的寫作進程〉,《明道文藝》第353 期,2005.09 。
鄭如真,〈繁華落盡見眞淳--論簡媜的散文世界〉,《書評》17期,1995.08。
鄭如真,〈簡媜散文的修辭特色〉,《國文天地》25卷第4期,2009.09。
鄭明娳,〈從《私房書》探簡媜的心室秘笈〉,《自由青年》80卷2期,1988.08。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中的父親形象〉,《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卷2期,1992.08。
鄭淑娟,〈論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的思想與歷史情懷〉,《義守大學學報》第11期,2005 .02。
蕭正儀,〈生命中的淡遠品味--我看《下午茶》〉,《明道文藝》174期,1990.09。
蕭嘉玲,〈雙關的記憶--評簡媜《女兒紅•在密室看海》的女性記憶書寫〉,《文訊》206期,2002.12。
蘇綾,〈簡媜和她的「山」「水」〉,《文訊》27期,1986.12。

3.碩博士論文(按時間順序排列)
林玉薇,《建構一座壯麗星系--簡媜散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沈謙先生指導,2000年)。
張偉萍,《簡媜散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院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馮永敏先生指導,2002年)。
林思玲,《簡媜《女兒紅》女性書寫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周芬伶、蔣美華先生指導,2004年)。
許瑞秋,《簡媜的自傳體散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陳芳明先生指導,2004年)。
鄭如真,《簡媜散文藝術發微》(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龔顯宗先生指導,2005年)。
翁育惠,《簡媜散文的隱喻和語言形式——兼論作品分期和風格轉變》(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承慧先生指導,2006年)。
吳靜如,《簡媜散文風格暨《水問》、《月娘照眠牀》之自然意象書寫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李若鶯先生指導,2007年)。
陳薇如,《簡媜散文的美學風貌探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黃雅莉先生指導,2007年)。
林立筠,《簡媜散文女性意識之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楊昌年先生指導,2007年)。
吳明玓,《島嶼觀點: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賴芳伶先生指導,2008年)。
蕭佳虹,《簡媜散文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林明昌先生指導,2008年)。
李虹靜,《簡媜散文之親情主題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林秀蓉先生指導,2008年)。
焦清玉,《簡媜散文美學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弘昌先生指導,2008年)。
王宣驊,《簡媜散文中的教育書寫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所碩士論文,丁威仁先生指導,2009年)。
呂惠真,《簡媜散文的書寫形式》(臺北:淡江大學中文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呂正惠、蘇敏逸先生指導,2009年)。
林妤芳,《斯土斯民──簡媜散文鄉土意識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林文欽先生指導,2009年)。

4.報紙(按時間順序排列)
邱婷,〈簡媜,再回出版社已是老闆〉,《民生報》15版,1994.07.18。
朱恩伶,〈簡媜顧眄散文羈旅十站〉,《中國時報》42版,1994.11.10。
陳義芝:〈在散文的創作檯面上〉,《聯合報》42版,1994.11.24。
王浩威,〈幻滅之後〉,《聯合報》43版,1996.10.21。
張讓,〈現代女薛西弗斯〉,《聯合報》48 版,1999 .06.07。
羅奇,〈女作家的新育嬰書寫〉,《聯合報》48 版,1999.06.07。
郭素鈴,〈紅嬰仔有簡媜生命體驗的轉折〉,《民生報》4版,1999.06.21。
宇文正,〈簡媜╱挖掘女性與土地的關係〉,《聯合報》37 版,1999.07.21。
魏可風採訪整理,〈逃難到文學裡--專訪簡媜〉,《自由時報》39 版,2000.07.08。
吳鳴,〈探索生命的初始〉,《中央日報》19 版,2000 .07.12 。
林麗貞記錄整理,〈誤入散文歧途--簡媜談散文創作(上)〉,《自由時報》35版,2001.06.18。
吳鳴,〈深沈的歷史書寫〉,《中央日報》19版,2002.03.18。
藍博洲,〈階級的集體記憶〉,《聯合報》23版,2002.03.24。
鍾文音,〈染紅的歷史胭脂〉,《中國時報‧開卷》,2002.04.07。
楊佳嫻記錄整理,〈為誰而寫?為誰而讀?〉,《聯合報》39 版,2002 .07.28。
方杞,〈悲愴的宿命神主--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的寫作背景〉,《聯合報》39版,2002.08.09。
蔡珠兒,〈黑衣媽祖的社會檔案〉,《聯合報》C4版,2004.01.17。
楊照,〈知性散文的奧秘〉,《聯合報》E7版,2006.08.12。
丁文玲,〈走出純文學,簡媜送上見面禮〉,《中國時報》a8 版,2007.06.06。

(二)其他論文
1.專書
向陽,〈艱苦而愉悅的旅行——關於《二十世紀臺灣文學金典》(散文卷)〉,向陽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一部)》(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05)。
安德昌(Dusan Andrs)〈「感情移入」與「無關心」——豐子愷的綜合性藝術觀解讀〉,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05)。
何寄澎,〈當代臺灣散文的蛻變:以八0、九0年代為焦點的考察〉,何寄澎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06)。
余光中,〈白而不化的白話文:從早期的青澀到近期的繁瑣〉,《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02)。
南方朔,〈走出「遷移文學」的第一步〉,施叔青,《行過洛津》(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12)。
張瑞芬,〈「女性散文」研究對臺灣文學史的突破〉,《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04)。
張瑞芬,〈散文研究的新視野〉,《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04)。
陳義芝,〈誰是當代散文大國手?〉,陳義芝編,《簷夢春雨——當代臺灣十二大散文名家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05)。
陳義芝,〈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序《散文二十家》〉,陳義芝主編,《臺灣文學二十年集1978—1998:散文二十家》(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03)。
游喚,〈現代散文研究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示例〉,游喚、張鴻聲、徐華中編,《現代散文精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08)。
黃錦樹,〈論嘗試文: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時代與世代:臺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12)。
楊牧,〈現代散文〉,《文學知識》(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05)。
楊牧,〈詩與散文〉,《文學知識》(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05)。
葉維廉,〈閒話散文的藝術〉,陳幸蕙編,《七十四年文學批評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86.04)
劉正忠,〈詩化散文新論:漢語性與現代性〉,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時代與世代:臺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12)。
蕭阿勤,〈認同研究中的歷史:過去的事實、社會的過程、與人類經驗的歷史性∕敘事性〉,張錦忠、黃錦樹主編,《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09)。

2.期刊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2008.09)。
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卅重塑文類?〉,《中外文學》第二十六卷第四期(1997.09)。
伯梅(Gernot Böhme)著,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譯,〈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第188輯(2003.04)。
吳明益,〈且讓我們蹚水過河:形構台灣河流書寫卅文學的可能性〉,《東華人文學報》第九期(2006.07)。
黃錦樹,〈文之餘?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其歷史類型及與週邊文類之互動,及相應的詩語言問題〉,《中外文學》第三十二卷第七期,(2003.12)。
蕭義玲,〈內在甦醒的地方,才是吹奏開始的地方——從七等生《沙河悲歌》論生命藝術性的探求〉,《東華漢學》第五期(2007.06)。
蕭義玲,〈一個知識論述的省察——對台灣當代「自然寫作」定義與論述的反思〉,《清華學報》新三十七卷第二期(2007.12)。
蕭義玲,〈面向存在之思——從七等生小說論愛慾、自然與個體化歷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年第二期(2007.12)。
蕭義玲,〈觀看與身分認同——七等生小說的「局外人」形象塑造及其意義〉,《成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二期(2008.10)。
蕭義玲,〈走在一條建造家屋之路──論七等生《重回沙河》中的時間光影與生命家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二期(總第十二期)(2008.12)。
蕭義玲,〈愛、疏離與暴力──論七等生<精神病患>中的疾病與醫療之路〉,《文與哲》第十三期(2008.12)。
蕭義玲,〈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三十七期(2009.01)。
蕭義玲,〈獻給永恆女神的禱詞──從七等生《譚郎的書信》論藝術實踐與自我完成〉,《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五期(2009.02)。
賴錫三,〈〈桃花源記并詩〉的神話、心理學詮釋──陶淵明的道家式「樂園」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二期(2008.0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蕭義玲,〈觀看與身分認同——七等生小說的「局外人」形象塑造及其意義〉,《成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二期(2008.10)。
2. 蕭義玲,〈面向存在之思——從七等生小說論愛慾、自然與個體化歷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年第二期(2007.12)。
3. 蕭義玲,〈一個知識論述的省察——對台灣當代「自然寫作」定義與論述的反思〉,《清華學報》新三十七卷第二期(2007.12)。
4. 蕭義玲,〈內在甦醒的地方,才是吹奏開始的地方——從七等生《沙河悲歌》論生命藝術性的探求〉,《東華漢學》第五期(2007.06)。
5. 黃錦樹,〈文之餘?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其歷史類型及與週邊文類之互動,及相應的詩語言問題〉,《中外文學》第三十二卷第七期,(2003.12)。
6. 吳明益,〈且讓我們蹚水過河:形構台灣河流書寫卅文學的可能性〉,《東華人文學報》第九期(2006.07)。
7. 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卅重塑文類?〉,《中外文學》第二十六卷第四期(1997.09)。
8.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2008.09)。
9. 葉維廉,〈閒話散文的藝術〉,陳幸蕙編,《七十四年文學批評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86.04)
10. 黃錦樹,〈論嘗試文: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時代與世代:臺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12)。
11. 游喚,〈現代散文研究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示例〉,游喚、張鴻聲、徐華中編,《現代散文精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08)。
12. 向陽,〈艱苦而愉悅的旅行——關於《二十世紀臺灣文學金典》(散文卷)〉,向陽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一部)》(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05)。
13. 蘇綾,〈簡媜和她的「山」「水」〉,《文訊》27期,1986.12。
14. 蕭嘉玲,〈雙關的記憶--評簡媜《女兒紅•在密室看海》的女性記憶書寫〉,《文訊》206期,2002.12。
15. 蕭正儀,〈生命中的淡遠品味--我看《下午茶》〉,《明道文藝》174期,19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