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2 03: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韋若蘭
研究生(外文):wei jolan
論文名稱:成年吸毒者吸毒涉入強度、自我控制、非理性信念與再吸毒意向之關係研究
指導教授:林瑞欽林瑞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日文
中文關鍵詞:吸毒者吸毒涉入強度內在抑制力控制欲自我控制非理性信念再吸毒意向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1
  • 點閱點閱:18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成年吸毒者吸毒涉入強度、自我控制、非理性
信念與再吸毒意向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林瑞欽博士
學生:韋若蘭
摘要
鑑於毒品問題的嚴重性,本研究就認知行為觀點探討成年吸毒者吸毒涉入強度、自我控制、吸毒非理性信念、與再吸毒意向之關係,探求是否可藉由自我控制與非理性信念之瞭解進而提供改變之機制。本研究兼採質性與量化之研究方法並行。先以半結構式的質性訪談,初步建立成年吸毒者之吸毒歷程及相關非理性信念:進而,綜合國內外相關量表,並彙整訪談資料形成研究工具。研究對象分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兩樣本,其中質性研究以嘉義監獄之七名吸毒受刑人與三名受戒治人進行為時1-1.5小時之訪談;量化研究以台北、新竹、台中、雲林與嘉義戒治所之受戒治人為樣本,共施測有效樣本802人。質性研究結果歸納出成年吸毒者相關概念有:「環境因素」係是否會吸毒之重要指標;吸毒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相關非理性信念、戒毒經驗與再犯因子之歸納整理。量化研究結果發現:工作狀況不穩定對成年吸毒者其吸毒涉入強度較強、自我控制力較低、且非理性信念與再吸毒意向愈強烈;內在抑制力與非理性信念、再吸毒意向等三者之間有高度的相關;各變項間形成一因果路徑圖,主要路徑可透過內在抑制力與非理性信念預測再吸毒意向之程度,與研究假設相符。僅需內在抑制力與非理性信念,即可有效區分出高低再吸毒意向等兩群受試。根據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方向及研究提出建議。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壹、 研究背景……………………………………………………………1
貳、 研究動機……………………………………………………………4
參、 研究目的……………………………………………………………4
肆、 研究重要性…………………………………………………………5
伍、 名詞解釋……………………………………………………………5
陸、 研究範圍……………………………………………………………7
柒、 研究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國內成年吸毒者的特性現況分析……………………………11
第二節 認知行為觀點之成癮行為發展歷程…………………………14
第三節 再犯吸毒行為相關理論與研究………………………………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1
第一節 研究設計………………………………………………………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36
第三節 質性訪談研究…………………………………………………37
第四節 量化調查法研究………………………………………………42
第五節 資料分析………………………………………………………64
第四章 質性訪談分析………………………………………………65
第一節 受訪者吸毒行為之概況………………………………………65
第二節 訪談分析………………………………………………………65
第三節 綜合討論………………………………………………………89
第五章 量化研究分析……………………………………………… 97
第一節 社會人口變項與吸毒涉入強度之比較分析…………………97
第二節 社會人口變項與自我控制之比較分析…………………… 103
第三節 社會人口變項與非理性信念之比較分析………………… 112
第四節 社會人口變項與其再吸毒意向之比較分析……………… 119
第五節 吸毒涉入強度與自我控制、非理性信念、再吸毒意向之 比較分析…………………………………………………… 123
第六節 吸毒涉入強度、自我控制、非理性信念與再吸毒意向之相關
析…………………………………………………………… 125
第七節 吸毒涉入強度、自我控制與非理性信念預測再吸毒意向之分析…………………………………………………………… 129
第八節 吸毒者之吸毒涉入強度、自我控制與非理性信念對再犯可能性高低之區別分析………………………………………… 139
第九節 綜合討論…………………………………………………… 14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49壹、結論………………………………………………………………149
貳、建議………………………………………………………………152
參考書目………………………………………………………………154
訪談同意書……………………………………………………………159
附錄一…………………………………………………………………160
附錄二…………………………………………………………………171
參 考 文 獻
王煥琛、柯華葳(1999) 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台灣省政府衛生處(1999) 毒品危害防制輔導人員手冊。台灣省政府衛生處編印。
吳芝儀與李奉儒(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呂淑妤、蔡尚達、吳齊殷、蔡奇楠、曹光文與林秀琴(2000) 「台北縣靜脈注射毒癮者用藥行為及心理衛生狀況初探」。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第十二卷第二期頁67-85。
李隆安、葉昭瑛、彭少貞(1992) 「臺灣少年濫用安非他命之探討」。中國統計學報第30卷第一期頁87-104。
周碧瑟(1999) 台灣地區在校青少年藥物使用流性病學調查研究。 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計畫。
施志茂(1999) 「安非他命罪犯人口資料暨犯罪行為分析」。警學叢刊第二十九卷第六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77-111。
彭少貞(1990) 「藥物濫用青少年用藥狀況與相關因素探討」。公共衛生第18卷第一期頁41-54。
潘昱萱(1999) 理性選擇對竊盜行為解釋效力之考驗。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振亨(1999) 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濫用葯物者輔導成效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1999) 「女性犯罪的型態與社會心理歷程-以台灣第一所女子監獄受刑人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六期。台北:中央研究院,頁:73-120。
李素卿(1996) 上癮行為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宗穎(2002) 一般化犯罪理論對受保護管束之毒品犯罪者再犯之研究。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所碩士論文。
林俊輝、方世杰、林麗娟(2001) 「男性酒藥癮患者之治療成效與預後之預測模式」。2001台北國際藥物濫用防制研討會。行政院衛生署印行。
林盈慧(2001) 戒毒經驗之社會建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法務部(2001) 法務統計月報(九十年十一月)。台北:法務部。
法務部、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1998) 反毒報告書(八十六年一月至十二月)。台北:法務部、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頁73-98。
法務部、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1999)反毒報告書(八十七年一月至十二月)。台北:法務部、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頁91-116。
法務部、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2002) 九十一年反毒報告書。台北:法務部、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
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 (1993) 少年濫用安非他命之研究。台北:法務部。
胡萃玲(1996) 藥癮復元者的藥癮歷程及相關要素之分析研究──以晨曦會受訪者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所碩士論文。
張伯宏(1994) 「煙毒犯罪之相關問題與對策」。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第三章,楊士隆、林健陽主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學鶚、楊士隆合著(1995)「台灣地區少年吸毒行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三十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199-224。
莊耀嘉(1996) 「犯罪的心理成因:自我控制或社會控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編:人文及社會科學。六卷,二期,頁235-257。
許春金、孟維德(1997) 「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三十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225-256。
江振亨、林瑞欽 (2000) 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濫用葯物者輔導成效之研究。犯罪學期刊第五期,P277-310。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程玲玲(1994) 「三十一位物質濫用者的研究」。法商學第三十期,頁243-296。
黃富源、曹光文合著 (1996) 成年觀護新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中芳等譯(1997) 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驗總覽(下冊:情緒篇)。 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董淑鈴(2000) 成年女性藥物濫用者復發歷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焜輝(1987) 「理性情緒治療法 (上)(下)」。 諮商與輔導。頁15-20
蔡德輝、楊士隆(1997) 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修訂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德輝與楊士隆(2001) 犯罪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賴擁連(2000) 台灣地區毒品犯罪者戒治處遇成效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惠霠(2001) 成年受保護管束人再犯預測之研究--以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內政部警政署網站,http://nweb.npa.gov.tw
法務部網站,http://www.moj.gov.tw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http://www.dgbas.gov.tw
管制藥品管理局網站,http://www.nbcd.gov.tw
Beck, A. T., Wright, F. D., Newman, C. F., & Liese, B. S. (1993). Cognitive Therapy of Substance Abus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Burger, J. M.(1992). Desire For Control: Personality, Soci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Plenum Press
Lockley, P. (1995). Counseling Heroin and Other Drug Users.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
Kastelic, A. (2001). Drug Addiction Treatment. Taipe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rug Abuse September 2001.
Nakken, C. (1988). The addictive personality: Understanding compulsion in our live.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Siegel, L. J. (1998). Criminology. Belmont. CA : Wadsworth Publisher.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江振亨、林瑞欽 (2000) 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濫用葯物者輔導成效之研究。犯罪學期刊第五期,P277-310。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2. 張學鶚、楊士隆合著(1995)「台灣地區少年吸毒行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三十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199-224。
3. [27] 謝正倫、施邦築(1998),「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區之判識」,土木技術─水利工程專輯(創刊號),第200-211頁。
4. 彭少貞(1990) 「藥物濫用青少年用藥狀況與相關因素探討」。公共衛生第18卷第一期頁41-54。
5. [12] 林炳森、馮賜陽、李俊明(1993),「礫石層土石流發生特性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4卷,第一期,第55-64頁。
6. 劉焜輝(1987) 「理性情緒治療法 (上)(下)」。 諮商與輔導。頁15-20
7. 施志茂(1999) 「安非他命罪犯人口資料暨犯罪行為分析」。警學叢刊第二十九卷第六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77-111。
8. 許春金、孟維德(1997) 「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三十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225-256。
9. 李隆安、葉昭瑛、彭少貞(1992) 「臺灣少年濫用安非他命之探討」。中國統計學報第30卷第一期頁87-104。
10. 呂淑妤、蔡尚達、吳齊殷、蔡奇楠、曹光文與林秀琴(2000) 「台北縣靜脈注射毒癮者用藥行為及心理衛生狀況初探」。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第十二卷第二期頁6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