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999中華民國石化工業年度報告(1999)。第二章1998年我國石化產業各論。2005年9月18日取自http://itisdom.itri.org.tw/itri/itispubs.nsf/e9376a02db93d8de48256c3100132d02/6eb61d569103975848256ce500135fa7?OpenDocument
王松永(2003),木質環境科學。國立編譯館:台北。
王建楠、吳重達(2004)。室內環境品質之健康效應。基層醫學,19:12,296-303。
王昭正(譯)(2003)。Torkildsen George。休閑管理與遊憩。品度:台北。
台灣地區合法視聽歌唱(KTV)名錄。經濟部商業司公告。2005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moea.gov.tw/~meco/doc/ndoc/pub_p01.htm
未來發展。好樂迪KTV娛樂資訊網。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holiday.com.tw/company/company6.aspx
朱信、曾庭科(2005)。觸媒與空氣污染。科學發展,387, 6-11。
江欣宸(2004)。台灣旅館客房室內空氣品質之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3)。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1。作業環境有害物暴露調查與對策技術資料(五)—甲醛(醫療院所)。台北。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0)。臺灣省營業衛生輔導要點。衛署疾管特字第0八九00一四五五六號函訂頒。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健康風險評估的簡介(一)。2006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bhp.doh.gov.tw:8080/BHP/fileviewer?id=311320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健康風險評估的簡介(二)。2006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bhp.doh.gov.tw:8080/BHP/fileviewer?id=311319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5)。一般場所室內空氣品質參考標準建議值(草案)。2006/02/08取自http://atftp.epa.gov.tw/pub/094/F0/17053/%E5%AE%A4%E5%85%A7%E7%A9%BA%E6%B0%A3%E5%93%81%E8%B3%AA%E6%A8%99%E6%BA%96%EF%BC%88941124%E5%85%AC%E8%81%BD%E6%9C%83%EF%BC%89.doc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6)。室內空氣品質建議值。2006/06/27取自http://atftp.epa.gov.tw/announce/094/F0/18789/%E5%AE%A4%E5%85%A7%E7%A9%BA%E6%B0%A3%E5%93%81%E8%B3%AA%E5%BB%BA%E8%AD%B0%E5%80%BC%E8%8D%89%E6%A1%88-(%E5%85%AC%E5%91%8A%E7%89%88).doc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6)。室內空氣品質推動方案。2006年6月30取自http://www.afa.gov.tw/Public/DownLoadTree/2006691742337055.doc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無日期)。毒理資料庫HSN-164。2005年5月56日取自http://flora2.epa.gov.tw/prog/database/7119.htm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4)。環境保護名詞定義。2005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epa.gov.tw/attachment_file/200409/全文-環境保護統計名詞定義.pdf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3)。不列管環境用藥公告。2006年5月3日取自http://atftp.epa.gov.tw/announce/092/J0/04511/092J004511.htm
行政院內政部(2004)。消防法。
余存杰(1993)。KTV卡拉OK:視唱餐廳實務大全。創意力文化:台北。
吳克祥(1999)。KTV服務與經營。百通圖書:台北。
吳綺華(2005)。空氣污染報告系列之二:室內空氣污染。2005年11月取自http://www.geo.ntnu.edu.tw/faculty/yauym/work1/現行空氣污染防治政策等之分析檢討與探討.htm
李芝姍(1998)。居家環境和辦公大樓室內空氣品質調查評估。NSC 87-EPA-P-002-013。
李芝珊(1997)。室內空氣品質問題調查研究—空氣清淨機效能之評估。
EPA-86-FA41-09-05
李芝珊(1999)。室內空氣品質與辦公大樓病態建築物症候群相關性質探討。生命科學簡訊,13:2,11-13。
李政賢(2004)。以永續觀點探討既存建築物改善更新可行性之研究—以台灣南部辦公建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李慧梅(1998)。商業區及住家室內空氣品質調查評估。環保署空保處行政及政策類專案計畫。
李慧梅(2001)。室內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源排放因子之研究。國科會/環保署科技合作計畫NSC 89-EPA-Z-002-007。
林杰樑(2003,8月13日)。生活中的甲醛污染。中國時報 。
2003年5月28日取自http://health.ntcpe.edu.tw/newinfo/2003-08.html
林永財(2004)。KTV電腦點歌螢幕操作介面使用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北。邱莉玲(2003)。帶動全民唱出百億業績。工商時報經營知識版。2005年10月8日取自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MediaType=deep_explorer&offset=480&MMContentNoID=2183
室內空氣品質全球資訊網 (2004)。室內污染物介紹。2005年11月9日取自http://www.iaq.org.tw/pollutants_j.asp
室內空氣質素資訊中心。一般常見的室內空氣污染物。2005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iaq.gov.hk/images/16.jpg
徐文媛(2004)。上班族通病SOS,辦公室有問題。2005年11月8日取自http://eshop.ttv.com.tw/eshop/TTVC/default.asp?ID=835&MG=GM
袁紹英(1997)。談室內空氣品質。通訊雜誌,13。2005年6月19日取自http://www.niea.gov.tw/analysis/publish/month/13/8.htm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空氣清淨機廣告不實情形嚴重。2006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consumers.org.tw/unit412.aspx?id=409
張火木(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指導手冊。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台北。
張景泰(2003)。裝潢木工粉塵及甲醛暴露之健康效應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台北。張興容、馬永慧(2002)。民用工程建造與使用中毒物危害的治理對策探討。工業安全衛生月刊,171,40-45。
曹慧嫻(2001)。常見室內植物對甲醛之吸收及其反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植物病理學研究所:台北。莊憲頲(2003) 。建築物室內裝修設計規劃之實務相關疑義研究。未出版碩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中壢。許秀惠(2002)。好樂迪、錢櫃凶狠大對決--KTV雙雄相撲十二年,今年是勝負關鍵年。財訊,246,316-320。
許孟依、廖嬿珍、張文卿、張芸亭及陳秋萍(2003)。KTV產業的核心價值與消費者行為-以好樂迪KTV為例。2006年3月30日取自http://203.68.233.205/project/download/92/92022.pdf
陳震宇(2001)。室內木質建材甲醛逸散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台北。陳逸聰(1997)。視聽歌唱娛樂場所(K.T.V)室內裝修材料防火性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中壢。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無日期)。物質安全資料表。2005年5月26日取自 http://www.iosh.gov.tw/data/f11/n62.htm
湯忠達(2000)。地下水污染之暴露與健康風險評估—以桃園RCA場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台北。黃燕清(2001)。牙科作業診療場所室內空氣品質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高雄。楊俊毓(1998)。辦公大樓上班族的職業病「病態大樓症候群」。2005年11月21日取自http://www.stm.org.tw/family/pg04-10-08.htm
萬國華(2000)。辦公大樓上班族之健康危害~病態建築物症候群。長庚護專學報,2,199-203。
劉明哲、賴政國(2003)。環境消毒劑-二氧化氯藥效試驗探討。環境檢驗雙月刊,48。2006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niea.gov.tw/analysis/publish/month/48/48th2-2.htm
蔡詩偉、林文海(2005)。辦公大樓與醫院室內空氣品質評估對空氣傳染疾病之影響及其管理策略研究—子計畫一:大樓空氣品質之評估及其對疾病影響之案例分析。NSC93-EPA-Z-039-001。
蔡燿駿(2004,9月)。網路點歌,進包廂就開唱。e天下雜誌。2005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45/045166.asp
鄭福田(2004)。空氣品質。財團法人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台北。
盧昭彰(2003)。環境•人•生活。高立:台北。
錢葉忠、楊欣穎(2004)。室內空氣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特性及健康風險評估—以新車車室為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1-2626-E241-001。
鮑敦珮(2002)。中部地區青少年選擇休閒場所之相關因素實證研究—以國立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環境與安全衛生技術發展中心。MSDS物質安全資料表—甲醛。2005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cesh.itri.org.tw/intro/esafty/msds.htm
謝全旺(譯)(1994)。J. Frederic Walker著。甲醛。台北:國立編譯館。
謝其德(2004)。室內空氣清淨機去除甲醛之效能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台北。謝政諭(199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
謝靜佩 (2003)。臭氧空氣清淨機對室內揮發性有機物之去除效率。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台北。競爭優勢。好樂迪KTV娛樂資訊網。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holiday.com.tw/company/company6.aspx
蘇慧貞(1998)。室內空氣品質調查評估:都會區辦公大樓之室內空氣品質調查與建立室內空氣品質標準之可行性。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EPA-P006-012。
蘇慧貞(2003)。室內空氣品質與健康。2005年6月19日取自http://203.65.72.7/WebSite/SARS/%E5%AE%A3%E5%B0%8E%E8%B3%87%E6%96%99/%E5%BB%BA%E7%AF%89%E5%AE%89%E5%85%A8/%E5%AE%A4%E5%85%A7%E7%A9%BA%E6%B0%A3%E5%93%81%E8%B3%AA%E8%88%87%E5%81%A5%E5%BA%B7.pdf.
蘇慧貞、江哲銘(2005)。室內空氣污染物健康風險評估與管制成本效益分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EPA-93-FA11-03-A118。
蘇慧貞、江哲銘、李俊璋(1999)。室內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及管制策略探討。行政院環境保護署EPA-88-FA31-03-0007。
蘇慧貞、江哲銘、李俊璋(2000)。空調系統之使用對商業區辦公大樓空氣品質之影響研究。國科會/環保署科技合作研究計畫NSC89-EPA-Z-006-012。
蘇慧貞、江哲銘、李俊璋(2003)。室內/室外空氣污染物之國民健康風險評估及管制成本效益分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EPA-91-FA11-03-A218。
英文部分
Anonymous ( 2004 ). Tougher European Regulations for Formaldehyde. Chemical Mark Report, 266(5), 6.
Arnold Kim. L. (2001). Professional Safety. 46:6, 43-44.
Californi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 (2004).Indoor Air Qulity Guideline-Formaldehyde in the Home.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 (1997). An Update On Formaldehyde: 1997 Revision.CPSC Document #725. Retrieved Nov 20,2005 from http://www.cpsc.gov/cpscpub/pubs/725.html
I 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2004). Retrieved Oct 26,2005 from http://www-cie.iarc.fr/htdocs/announcements/vol88.htm
Integrated Risk Information System. Formaldehyde (CASRN 50-00-0).Retrieved Nov 25,2005 from http://www.epa.gov/iris/subst/0419.htm
Jantunen M., Jaakkola J. J. K. and Krzyzanowski M. (1997). Assessment of exposure to indoor air pollutants. WHO regional publications. European series; No. 78.
Kita T., Fujimura M., Myou S. et al(2003). Potentiation of allergic bronchoconstriction by repeated exposure to formaldehyde in guinea-pig in vivo.Clin Exp Allergy, 33, 1747~1745.
Kolluru R. V., et al (Eds)(1996).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handbook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afety professionals. New York : McGraw-Hill, c1996.Retrieved Jan 20,2006 from http://www.arb.ca.gov/research/indoor/formaldGL08-04.pd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83). Risk assessment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anaging the proces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Retrieved May 30, 2006 from http://www.nap.edu/books/0309033497/html/
Nazaroff W. W.and Singer C. B. (2004). Inhalation of hazardous air pollutants from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in US residences. Journal of Exposure Analysis and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14, S71-S77
Offic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Hazard Assessment (2005). Air-Cronic RELs. Retrieved Mar 30, 2006 from http://www.oehha.org/air/chronic_rels/AllChrels.html
S. Li, J.L. Banyasz, M.E. Parrish, J. Lyons-Hart, K.H. Shafer(2002). Formaldehyde in the gas phase of mainstream cigarette smoke. 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 65, 137-145.
Thad G. (1989). Formaldehyde Exposure from Tobacco smoke: A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79:8, 1044-1045.
United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91). Integrated Risk Information System, Formaldehyde (CASRN 50-00-0). Retrieved Jan. 20 2006from http://www.epa.gov/iris/subst/0419.htm
United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98).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haracterizing Risk at Metal Finishing Facilities Retrieved Jan. 20 2006from http://es.epa.gov/ncer/publications/archive/csidoc.html
United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Chemical Profile. Retrieved Nov.30 2005 from http://yosemite.epa.gov/oswer/CeppoEHS.nsf/Profiles/50-00-0?OpenDocumen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Concise International Chemical Assessment Document 40 FORMALDEHYDE. Retrieved Mar 30, 2006 from http://www.who.int/ipcs/publications/cicad/en/cicad40.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Concise International Chemical Assessment Document 37 CHLORINE DIOXIDE.Retrieved Mar 30, 2006 from http://www.who.int/ipcs/publications/cicad/en/cicad37.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 –Reducing risk,Promoting healthy life. Retrieved Nov 10, 2005 from http://www.who.int/whr/2002/en/Overview_E.pdf
Wu P.-C., Li Y.-T., Lee C.-C., Chiang C.-M., Su H.-J. J(2003). Risk assessment of formaldehyde in typical office buildings in Taiwan. Indoor Air, 13, 359-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