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料
(一)文集、奏議
王十朋《梅溪王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王十朋著、梅溪集重刊委員會編《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王柏《魯齋集》(四庫全書本)
王應麟《四明文獻集》(四明叢書本)
史浩《鄮峰真隱漫錄》(四庫全書本)
朱熹《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本)
全祖望《鮚埼亭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杜範《清獻集》(四庫全書本)
吳泳《鶴林集》(四庫全書本)
吳芾《湖山集》(四庫全書本)
吳潛《許國公奏議》(叢書集成初編本)
周必大《文忠集》(四庫全書本)
周行己《浮沚集》(四庫全書珍本別輯本)
林表民《赤城集》(四庫全書本)
林季仲《竹軒雜著》(永嘉叢書本)
袁燮《絜齋集》(四庫全書本)
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叢刊本)
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陳耆卿《篔窗集》(四庫全書本)
陳襄《古靈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
陸游《渭南文集》(四部叢刊本)
許景衡《橫塘集》(永嘉叢書本)
舒亶《舒嬾堂詩文存》(四明叢書本)
黃震《慈溪黃氏日抄》(乾隆三十三年刊本)
葉適《水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楊簡《慈湖遺書》(四明叢書本)
樓鑰《攻媿集》(四部叢刊本)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本)
劉宰《漫塘集》(四庫全書本)
劉黻《蒙川遺稿》(永嘉叢書本)
戴栩《浣川集》(永嘉叢書本)
薛季宣《浪語集》(四庫全書本)
(二)史籍、政書
不著撰人《續編兩朝綱目備要》(北京:中華書局,1995)
王梓材、馮雲濠輯《宋元學案補遺》(四明叢書本)
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7)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徐松《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1)
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三)地方志、金石志
王元恭《至正四明續志》(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王存《元豐九域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
王瓚、蔡茭編《弘治溫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本)
周希哲修、張時徹纂《嘉靖寧波府志》(嘉靖三十九年刊本)
周道遵《甬上水利志》(四明叢書本)
祝穆《方輿勝覽》(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袁桷《延祐四明志》(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袁應祺《萬曆黃巖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本)
徐時棟《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嵇曾筠、李衛等《浙江通志》(台北:華文出版社,1967)
張孚敬《嘉靖溫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本)
張津《乾道四明圖經》(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梅應發《開慶四明續志》(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馮福京《大德昌國州圖志》(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曹秉仁《雍正寧波府志》(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
黃潤玉《寧波簡要志》(四明叢書本)
葉良佩《嘉靖太平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本)
樂史《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蔣學鏞《鄞志稿》(四明叢書本)
魏峴《四明它山水利備覽》(四明叢書本)
羅濬《寶慶四明志》(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薛應旂《嘉靖浙江通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本)
(四)筆記、其他
史浩《尚書講義》(四明叢書本)
江休復《嘉祐雜誌》(四庫全書本)
吳自牧《夢粱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吳曾《能改齋漫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俞文豹《吹劍四錄》(台北:世界書局,1980)
張端義《貴耳集》(筆記小說大觀)
二、研究文獻
(一) 專書
中日文著作
王德毅《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第三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李家豪《沒落或再生:論元代四明地區的士人與家族》(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余國隆《樓鑰年譜及其行誼》(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吳松弟《北宋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昌彼得、王德毅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6增訂二版)。
長瀨守《宋元水利史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83)。
周學武《葉水心先生年譜》(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柳田節子《宋元鄉村制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6)。
孫蕖田《宋陳文節公傅良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斯波義信《宋代商業史研究》(莊景輝譯,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
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8)。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7)。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陳橋驛等編《浙江省地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
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台北:帛書出版社,1985)。
曹屯裕主編《浙東文化概論》(寧波:寧波出版社,1997)。
黃俊彥《韓侂冑與南宋中期的政局變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程誌華《學術與政治:南宋「慶元黨禁」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潘美月《宋代藏書家考》(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
滕复等編著《浙江文化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簡杏如《宋代莆田方氏家族》(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魏橋等著《浙江方志源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浙江地理簡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英文著作
Beverly J. Bossler: Powerful relations: Kinship, Status, & the State in Sung China (960-1279)(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Richard L. Davis:Court and Family in Sung China, 960-1279-Bureaucratic Success and Kinship Fortunes for the Shih of Ming-chou(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1986)。
Robert P. Hymes: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二) 論文
中日文著作
小野泰〈宋代浙東の都市水利-台州城の修築と治水對策〉,《中國水利史研究》20,1990-12,頁25-47。
上田信〈地域の履歷-浙江省奉化縣忠義鄉〉﹐《社會經濟史學》49-2﹐1983-6頁31-51。
王德毅〈南宋義役考〉,收入氏著《宋史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修訂版),頁253-283。
古林森廣《宋代產業經濟史研究》第三編第三章〈浙東の沿岸漁業〉(東京:國書刊行會,1987),頁358-384。
本田治〈宋元時代溫州平陽縣の開發と移住〉,中國水利史研究會編《佐藤博士退官記念-中國水利史論叢》(東京:國書刊行會,1984),頁211-236。
包偉民〈宋代明州樓氏家族研究〉,《大陸雜誌》94-5,1997,頁31-39。伊原弘〈宋代明州における官戶の婚姻關係〉,《中央大學大學院研究年報》1,1972,頁157-168。
寺地遵〈南宋期、浙東の盜湖問題〉,《史學研究》183,1989-6,頁17-31。
寺地遵〈湖田に對する南宋鄉紳の抵抗姿勢-陸游と鑑湖の場合〉﹐《史學研究》173﹐1986-9。
何佑森〈兩宋學風的地理分佈〉,《新亞學報》1-1,1955,頁331-379。
宋晞〈宋代明州州治鄞縣城鄉之發展〉,收入《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8)﹐頁53-61。
宋晞〈明州在宋麗貿易史上的地位〉,收入《宋史研究集》第十八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頁199-210。
李弘祺〈宋代的舉人〉,收入中國文化大學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8),頁297-313。
岡元司〈南宋期溫州の名族と科舉〉,《廣島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17,1995-10,頁1-23。
岡元司〈南宋期溫州の地方行政をめぐる人的結合-永嘉學派との關連を中心に-〉,《史學研究》212,1996-6,頁25-48。
岡元司〈南宋期浙東海港都市の停滯と森林環境〉,《史學研究》220,1998-5,頁40-60。
吳慧蓮〈八至十三世紀明州城的發展〉,《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1983-6,頁189-199。
高橋芳郎〈宋代の士人身份について〉,《史林》69-3,1986-5,頁39-70。
張其昀〈宋代四明的學風〉,收入《宋史研究集》第三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66),頁37-71。
張百廷〈名公書判清明集中所見的士人犯法問題〉,《宋代官箴研讀會報告書》,1999-6,頁23-36。
梁庚堯〈宋元四明鄉曲義田的源起與演變〉,收入《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8),頁213-237。
梁庚堯〈南宋城市的公共衛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1,1999-3,頁119-162。黃寬重〈南宋兩浙路社會流動的考察〉,收入氏著《宋史叢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頁73-103。
黃寬重〈宋代四明袁氏家族研究〉,收入《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三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頁479-517。
黃寬重〈宋代四明樓氏家族的興衰歷程〉,《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歷史系,1998),頁237-259。
黃寬重〈人際網絡、公益活動與社會地位-以宋代四明汪家為例〉,《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台大歷史系,1999-5),頁1-26。
斯波義信〈宋代明州の都市化と地域開發〉,《待兼山論叢》3,1969,頁127-148。
鄧小南〈龔明之與宋代的龔氏家族:兼談南宋崑山士人家族的交遊與沈浮〉,收入《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8),頁81-109。
楊章宏〈歷史時期寧紹地區的土地開發及利用〉,收入《歷史地理》第三輯(上海:上海人民大學,1983),頁131-138。
鄒逸麟〈廣德湖考〉,收入《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三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頁208-219。
英文著作
Conrad Schirokauer"Neo-Confucianism Under Attack:The Condemnation of Wei-hsueh",何冠環譯〈論偽學之禁〉,收入陶晉生等譯《宋史論文選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頁159-200。
G. William Skinner"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history",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4:2,1985-2,pp.271-292。
Linda Walton"Kinship,marriage,and status in Song China:a study of the Lou lineage of Ningbo,c.1050-1250",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18,1984,pp.35-77。
Linda Walton"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Neo-Confucianism: Scholars, Schools, and Shu-yuan in Sung-Yuan China",in Wm. Theodore de Bary and John W. Chaffee ,eds., Neo-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Stage(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pp.457-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