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1 03: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潘俊琳
研究生(外文):June LIn Pan
論文名稱:佛教觀音變身道教大士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carnation ofBuddist Avalokiteśvara from Taoist Mahasattva.The Incarnation ofBuddist Avalokiteśvara from Taoist Mahasattva.The Incarnation ofBuddist Avalokiteśvara from Taoist Mahasattva.The Incarnation ofBuddist Avalokiteśvara from Taoist M
指導教授:何廣棪何廣棪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wong-Yim H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觀音觀音菩薩道教大士
外文關鍵詞:GuanYinAvalokiteśvaraTaoism Mahasattv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24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觀音信仰在中國的發展可說是相當地獨特,祂成功地跨越了民族和宗教的藩籬,由一位來自印度的佛教菩薩,跨入道教的殿堂,在一些宮觀中,祂的地位甚至凌駕道教神祇而成為主祀。
本論文研究目的,是希望藉由經典、史料文獻,試圖耙梳出佛教觀音變身而成道教大士的理路。在本論文的第二章,試圖瞭解印度觀音信仰的起源,但受限於印度史料殘缺,這個歷史問題至今尚未獲得圓滿解決,除非有更多的考古證據出現,否則難以釐清,因此本論文在這個部分,也僅能將目前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做一概述。
從第三章開始,本論文的研究重心放在佛教輸入中土後,觀音信仰的建立。以觀音相關經典的譯出時間,對照國人自創的觀音偽經,以及坊間流傳的觀音應驗故事,來推敲觀音傳入中土後,有關觀音信仰的建立,及當時在民間的流傳狀況。
第四章則進一步討論為何來自印度的觀音,能在文化較其更文明的中國,打敗本土的道教神明,進而紮根中土。研究中發現,觀音傳入中土並開始建立信仰時,適逢中國兩晉南北朝亂世,使得救難定位明確,且法門簡單易行的觀音信仰,適逢亂世而生。而道教的神祇雖多,此時卻沒有一尊神明能在神職上,和觀音菩薩相較勁,於是觀音信仰就在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下,打穩了在中國普傳的堅實基礎。
第五章探討的是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能夠順利地進入道教系統?發現這可能和廟宇的經營時有更迭相關。此外,宋徽宗下詔將佛教併入道教,確實是個助緣。而從信仰的角度來看,中國人對宗教的熱忱在於滿足現世的利益,「有求必應」是觀音信仰的價值核心,至於祂屬於佛教還是道教,那不是信徒關注的焦點。
第六章則是研究中國觀音信仰走向本土化、世俗化,最後成為中華文化血肉的一部份,這個過程可說是中國人集體的造神運動,而這些內涵就成為觀音道教化,也可說是民俗化的合理解釋。
而在最後的結論部分,筆者認為佛教的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能夠成功地變身為道教的觀音大士,在於自佛教傳入後,便不斷地和道教互奪正統、爭鬥不休,但兩者也互相吸收、容攝。長此以來,對一般百姓來說,其界線已不是那麼地涇渭分明了。
此外,中國廟宇的經營權不時更替,此時佛教、彼時道教的情況屢見不鮮,而隨著經營易主時,神像勢必跟著搬風,而留下有票房魅力的神祇,以增加信徒香火,這是自然而然的事。觀世音菩薩乃是最受中國人熱愛的神祇之一,神龕上自然會替祂留下一隅,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觀音也就跨越了宗教的藩籬,演變成佛、道兩棲的情況。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lief of GuanYin in China is pretty unique. It overcomes the barriers among races and religions. The Budhisattva came from India passing into Taoist temples. Among some temples, Her status overtakes the deities of Taoism and becomes the Lord God.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thesis study is trying to arrange the passage of the Buddhism Guanyin transforms into Taoism Mahasattva through various sutrapitata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studies.

In Chapter 2, the autho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origin of the Hindu Guanyin beliefs but is limited to the fragmentary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historical problem had had not been solved. It’s tough to assort its possible causes unless we can attain more archeological evidences. Thus, this thesis report can only generalize the academic research reports in this chapter.

Then, in Chapter 3,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Guanyin after it was transported into China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among the timing of relevant Guanyin sutras translations, Chinese-created Guanyin Apocrypha, and the folktales of Guanyin.

Next, in Chapter 4, the author tries to probe the possible reasons why India-originated Guanyin can replace the Chinese Taoism divinities and rooted in the civilized China. In this research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tim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uanyin belief was just around the troubled times of the Tsin Dynasty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this made Her Savior image even more clear and prevailing. Her Dhamaparyaya was easy to carry out, just made for troubled times.

Furthermore, there’s no Taoism deities can compare with Her in the magical power. Therefore, the Guanyin belief was formed based on the situations at those times and built its irreplaceable and solid foundation.

In Chapter 5, the reasons why Guanyin could enter into the Taoism system smoothly a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alteration of powers over temples. They are also related to the imperial decree form the Emperor Huizong of Song; he commended the combination the Buddhism with the Daoism. In terms of believes, the religious fervency of the Chinese is based on satisfaction of this-life gains. And “responsiveness” is the core value of the Guanyin beliefs. Whether She belongs to Buddhism or Daoism is not the focus of her believers.

After, in Chapter 6, the passage of the Chinese collective movement in creating deities explains that the localization and secularization of Chinese Guanyin beliefs turns out to be a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finally, Guanyin Daoism.

In the end, 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the reincarnation of Daoism Guanyin from Buddhism Avalokitesvara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repeated fights for the orthodoxy, but in the meantime, the mutual compliments to each other. In the long run,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two are not that clear-cut for the public.

In addition, the managing power or the political relm over the Chinese temples are changing from time to time, and the idols, too. And those unchanged are the ones with “box-office charm” to attract people coming to worship. Guanyin is one of the Chinese favoriates. Naturally, they will save a place for Her in the niches for idols. And thus, Guanyin overpass the religion barriers and becomes popular both in Buddhism and Daoism.
本文目次
摘要……………………………………………………………………………….Ⅰ
ABSTRACT………………………………………………………………………Ⅲ
第一章、緒論…………………………………………………………………….3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5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5
第三節、前人研究成果……………………………………………….6
第二章、從經典及文獻探討觀音的信仰起源與神職
第一節、從相關書籍中尋找印度觀音的身世……………………….8
第二節、從佛典探討觀音的身世……………………………………11
第三節、從佛典探討觀音的神職功能………………………………20
第三章、佛教東傳中土後觀音信仰的建立
第一節、相關經典的譯出與觀音信仰的流傳………………………..28
第二節、偽經的流傳對觀音信仰中國化產生的積極作用………… 30
第三節、《應驗記》的流傳及觀音信仰的紮根中土…………………35
第四章、中國觀音信仰的轉變…………………………………………………. 39
第一節、觀音信仰建立的五個歷史階段………………………………41
第二節、兩晉南北朝以降道教發展概述……………………………… 42
第三節、本土觀音信仰值亂世而產生………………………………….49
第五章、中國觀音的稱號研究
第一節、宋徽宗下詔將菩薩改稱大士併入道教………………………56
第二節、民間稱觀音為大士、道人、真人、佛祖之探討……………60
第六章、中國觀音信仰走向本土化、民俗化……………………………………70
第一節、女性觀音形象的產生及觀音信仰完全本土化………………71
第二節、中國人替觀音偽造身世………………………………………73
第三節、中國女性觀音的三十三變……………………………………79
第四節、大陸政府將四川遂寧定為觀音文化之鄉……………………97
第七章、結論………………………………………………………………………104
參考書目……………………………………………………………………………109
參考書目
壹‧佛教經典
1.《佛說八正道經》,(後漢)安世高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
2.《悲華經》,(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冊。
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玄奘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5.《正法華經》,(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
6.《妙法蓮華經》,(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
7.《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 。
8.《添品妙法蓮華經》,(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
9.《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劉宋)西域三藏法師彊良耶舍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
10.《觀世音菩薩授記經》,(宋)黃龍國沙門曇無竭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
11.《法鏡經》,(東漢)支亮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
12.《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
13.《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
14.《六菩薩亦當誦持經》,失譯附後漢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
15.《成具光明定意經》(東漢)支曜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五冊。
16.《佛說決定總持經》,(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七冊。
17.《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唐)不空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九冊。
18.《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 般剌蜜帝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九冊。
19.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北宋)天息災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冊。
20.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唐)伽梵達摩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冊。
21. 《法華文句記》,(唐)湛然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四冊。
22. 《佛祖歷代通載》,(元)釋念常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23. 《佛祖統紀》,(宋)志磐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24. 《補陀洛迦山傳》,(元)盛熙明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一冊。
25. 《法苑珠林》,(唐)釋道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三冊。
26. 《釋氏要覽》,(宋)釋道誠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四冊。
27. 《高王觀世音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十五冊 。
28. 《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卍新纂《續藏經》第一冊。
29. 《四教儀集解》,(宋)從義撰,卍新纂《續藏經》第五十七冊。
30. 《觀音慈林集》,(清)弘贊編著,卍新纂《續藏經》第八十八冊。
3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貳、道教書籍
1.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2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 王秋桂、李豐懋主編,《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8年11月。
3.《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台一版。
4. (明)徐道編撰,程毓奇續撰,(民)王秋桂、李豐懋主編,《歷代神仙通鑑》,台北,臺灣學生,1989年初版。

參、正史
1.《漢書》,(東漢)班固撰,景印樆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
2.《梁書》,(唐)姚思廉著,景印樆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
3.《南史》,(唐)李延壽撰,景印樆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
4.《宋史》,(元)脫脫撰,蔣復璁、宋晞主編,台北,中華學術院,民61年11月出版。

肆、觀音相關書籍
1. 西上青曜著,《觀世音菩薩圖像寶典》第一、二集,台北,唵阿吽出版社,民87年。
2. 李利安著,《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初版一刷。
3. 馬書田編撰,《觀音菩薩》,台北,藝緣堂出版社,2004年初版。
4. 徐靜波,《觀世音菩薩全書‧觀世音菩薩考述》,北京,春風藝文出版社,1987年。
5. 後藤大用著,黃佳馨譯,《觀世音菩薩本事》,台北,天華出版社,民71年初版。
6. (清)曼陀羅室主人,《觀音菩薩的故事》,台中,好讀出版社,2004年。
7. 聖印,《普門戶戶有觀音-觀音救苦法門》,台北,台灣圓明出版社,1995年3月。
8. 國立故宮博物院,《觀音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89年。
9. 劉輝著,《觀音信仰民俗探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0月初版。
10.《觀世音菩薩靈感近聞錄》,台北,佛恩雜誌社。
11. 釋聖嚴等著,《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4月。
12.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13. (明)丁雲鵬繪,《觀音二十二聖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1版。
14. 陳玉親繪,《三十三觀音畫冊》,香港,普陀蘭若出版,2008年2月19日初版。
15. 顧希佳,《菩薩外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

伍、近代佛教史著作
1.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86年三版。
2.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三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陸、近代道教史著作
1. 任繼愈主編,卿希泰、唐大潮著,《道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二刷。

柒、其他學術著作
1. (東周)莊周,《莊子》,張耿光譯注,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
2. (東周)管仲,《管子》,景印樆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
3.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景印樆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
4.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南,平平出版社,民64年元月再版。
5.(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臺灣書房出版,民97年初版。
6. 王明著,《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初版。
7. 孫詒讓著,《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1986初版。
8.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初版。
9. 曹文柱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合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初版。
10. 鄧拓,《中國救荒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初版。
11. 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泉州市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玖、論文期刊
1. 于君方,〈多面觀音‧中國的觀音信仰(上)〉,《香光莊嚴》第59期,民國88年9月出版。
2. 于君方,〈大悲觀音‧中國的觀音信仰(中)〉,《香光莊嚴》第60期,民國88年12月出版。
3. 于君方,〈女性觀音‧中國的觀音信仰(下)〉,《香光莊嚴》第61期,民國89年3月出版。
4. 于君方,〈偽經與觀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
5. 李玉珉,〈中國觀音的信仰與圖像〉,國立故宮博物院《觀音特展》,民89年初版。
6. 林淑媛,〈論觀音感應故事敘事結構模式化的原因-一個文學類型的觀察〉,
《圓光佛學學報》第六期,民88年12月出版。
7. 闞正宗,〈臺灣觀音道場的建寺傳奇初探〉,《古今論衡》第8期,2002年6月。
8. 李根源,〈艋舺寺廟記〉,《臺北文獻》第一期第二卷,1953年4月15日初版。
9. 黃啟明,〈艋舺與龍山寺〉,《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民46年初版。
10. 劉枝萬,〈清代臺灣之寺廟三〉,《臺北文獻》第六期, 1963年12月30日出版。
11. 菩提長青雜誌社著,〈清水紫雲巖〉,《台灣佛寺導遊六》,菩提長青雜誌社,1988年6月初版二刷。

拾、佛學字典
1. 釋一如編,《三藏法數》,彰化,慈雲山莊三慧學處,民85年出版。
2.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2年。
3. 高觀廬編纂,《實用佛學辭典》,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2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