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葆等(1990)。運動醫學。台北市:文化大學。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1)。中華民國棒球記錄法。台北市:作者。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6)。棒球教練指南-少棒訓練。台北市:作者。
中華民國棒球規則(2009)。棒球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棒球協會印製。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1991)。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棒球規則中英文本。
方水成(1996)。圖解棒球入門。台南市:王家出版社。
甘光熙(1978)。棒球基本技術研究。台北市:華岡出版有限公司。
王世椿、張明賢、顏士凱、許志祥(1998)。不同位置女足球員的年齡、身高、體重以及不同跑距成績之比較。體育學報,26,249-256。石井藤吉朗、佐藤千春、西大立目永(1999)。實戰棒球。台北市:聯廣。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舉重教材小組」(1990)。大陸體育學院舉重通用教材。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江明宏(1996)。棒球技術入門。台南市:信宏。
李一中(1993)。術業有專攻。中華職業棒球雜誌,82,12。
李明憲(1997)。中華職業棒球聯盟六個球隊打擊能力之比較分析研究。光武學報,22,743-803。李明憲(2002)。日本職業棒球隊兩大聯盟各隊不同守備位置球員年齡、身高、體重及身體質量指數之分析研究。光武學報,25,99-230。
李明憲、吳俊昌、黃以錫、郭紘嘉(2003)。不同站立姿勢揮棒速度之比較分析研究。運動生物力學研究彙刊,182-183。李昭憲、郭政茂、潘建州(2008)。足球運動員年齡、身高、體重與體格之同質性分析研究-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歐、南美洲四強之不同專長位置球員為例。長榮運動休閒學刊,2,68-79。李炯煌(1998)。不同競技水準、專長位置、與球齡對高中男子手球選手基本運動能力之影響。體育學報,25,179 -188 。林文斌、鄧元湘(2000)。長打率在現代棒球中扮演的角色。德明學報,16,315-324。林建豪(2006)。國小學童身體質量指數、身體型態、基本運動能力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96 -109。林國輝(1979)。棒球運動之戰略研究。台中:霧峰出版社印行。
林敏政(1977)。棒球守備狀況的處理方法。台北市立體專體育學術研 究會。
林敏政、郭志輝、莊林貴、高英傑(1997)。台北體育學院棒球運動員心電圖、血液以及身體組成與體能之調查報告。北體學報,6,1-15。林清和、林德隆(1997)。編製棒、壘球揮棒擊球評分標準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2,319-328。林添鴻、曾慶裕(2002)。影響棒球打擊瞬間的因素分析。大專體育,59,41-44。林華韋(1991)。從運動學的觀點研究一流棒球選手的揮棒動作。台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下集)。霧峰: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洪晏雪(1994)。棒球.守備篇。台北市:益群。
洪堂魁(2001)。1999世界盃橄欖球賽球員年齡、身高、體重之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5(3),60-68。相子元(1998)。棒球棒之生物力學特性。體院論叢,9(2),79-94。
唐昭鈞、陳志成、陳天賜(2005)。中華職棒攻守統計記錄演進之探討。淡江體育,8,83-88。柴田勳(1997)。強棒出擊。台北市:台灣廣廈。
馬義傑、張育瑞(2006)。世界頂尖男子職業高爾夫選手年齡體格之分析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3),81-95。
張凱翔(2008)。臺灣棒球運動的發展與回顧。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3,130-136。
張簡坤明(2006)。男子手球比賽不同位置射門得分記錄分析-以2002年釜山亞運男子手球賽為例。競技運動,8(1),1-9。
張寶森(1980)。棒球運動力學應用之分析。台北市:中外出版社。
教育部體育司(1995)。台閩地區各級學校學生身高體重胸圍測量,29。台北市:作者。
許夙願(1985)。23屆奧運會球類運動員體格探討。體育學報,7,93-99。許昭彥(1993)。話談美國棒球。台北市,聯經。
許樹淵 (1979)。 人體運動力學。台北市:協進圖書公司。
許樹淵、王富雄(1997)。1996奧運會壘球賽運動員年齡、體格分析。體育學報,22,177-187。陳文貞(2004)。中華職棒球團形象定位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陳良才、吳潤璿(2009)。圖解棒球完全BOOK。台北縣:楓書坊文化。
曾玉華(1999)。不同專長位置曲棍球員體型及運動能力比較。北體學報,7,15-23。曾韋翔、張振崗 (2007)。美國職棒和中華職棒球隊得失分與投打數據之相關研究。全國體育運動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口頭發表,臺北市。
曾慶裕(1998)。不同守備區域之國家級棒球選手運動能力與體型分析。台北市:逸雲。
菅谷齊(1998)。BASEBALL棒球-打擊成功。台北市:台灣廣廈。
黃俊傑、施廷衛(2006)。學生棒球內野手守備防守要領闡述。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236-243。楊清瓏(1997)。棒球【攻擊】。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楊朝行(2009)。不同國家棒球打擊者揮擊習性與攻擊指標之探討:以2007年第三十七屆世界盃棒球錦標賽為例。台中市:華格那企業。
楊賢銘(2002)。漸進式重量訓練對成棒運動員體能、打擊率及投手自責分率之分析研究。台中:漢明。
楊賢銘、林國輝、林華韋、王琦正(1998)。棒球比賽攻擊成績紀錄分析研究─以富邦公牛棒球隊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3, 531-544。葉志仙(1997)。棒球運動防守技術與戰術。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葉志仙、李明憲、朱峰亮(2003)。棒球聖經。台北市:商周。
葉益銘、楊朝行、陳寶源(2008)。我國甲組成棒球隊攻擊能力與比賽勝率相關之研究。高應科大體育學刊,82,268-277。賈智林(1971)。身高體重與基本運動能力之關係。省立體專體育學報,1,111-112。廖運榮(1995)。棒球選手打擊動作之分析研究--以八十年台灣區運動會各縣市棒球代表隊選手為例。中壢:宏泰。
蔡岱亨(2003)。台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蔡嘉湖(2007)。國小樂樂棒球比賽技術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蔡漢隆、姚漢禱(1986)。我國少年桌球技術成績表現和經驗、體格、體能相關之探討。體育學報,8,77-84。鄭俊傑、陳天賜、黃昭龍(2004)。台灣職業棒球發展之探討。淡江體育,7,16-23。謝天性(1971)。棒球基本戰略。台北市:新亞。
謝清文(1978)。棒球運動圖解。臺北市:台北市徐氏基金會。
鍾德文(2004)。我國青少棒棒球選手體型之探討-以91年國中棒球聯賽為例。教練科學,4,159-168。顏秀姿(2006)。2004年雅典奧運女子壘球選手不同投打習慣打擊能力與勝負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系,台北縣。二、英文部分:
Barker, D. G. (1964).The factor structure of major league baseball records. Research Quarterly. 35 (1), 75-79.
Bhanot, J. L., & Sidhu, L. S. (1983). Maximal anaerobic power in Indian national hockey players.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7, 34-39.
Bhanot, J. L. (1988). Maximal anaerobic power of Indian soccer players according to playind position. Science and Football, E. & F. N. Spon, New York, 172-174.
Carter, J. E. L. (1984). Physical structure of Olympic athletes. Medicine and Sports, 18, 80-109.
Masa, D. N. (1984)。奈及利亞不同守備位置曲棍球員的身體型態及生理的差異。亞洲體育,8,71。
Sokol, J. S. (2003). A robust heuristic for batting order optimization under uncertainty. Journal of Heuristics, 9(4), 353-370.
Wein, H. (1973). The advanced science of hockey. Pelham Books.
Williams, T., & Underwood, J. (1967). The Science of Hitting.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三、網路部分:
中華職棒大聯盟網站(2010)。聯盟簡介。2010年11月9日,取自:
http://www.cpbl.com.tw/html/numeration.asp
台灣棒球維基館(2010)。指定打擊。2010年11月17日,取自: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