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丁秉鐩。《菊壇舊聞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京劇談往錄續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六九》。山東:齊魯書社,1997。
王大錯述考。《戲考》。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當代戲曲》。台北:三民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金聲玉振─胡少安京劇藝術》。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台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
《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王新民。《中國當代戲劇史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王士儀。《論亞里斯多德《創作學》》。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王蘊民。《當代戲劇審美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年。
田根勝。《近代戲劇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安葵。《新時期戲曲創作論》。新華:新華出版社,1993年。
朱棟霖。《戲劇與人生─曹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李漁。《閒情偶寄》。台北:台灣時代書局,1975年。
李紫貴。《李紫貴戲曲表導演藝術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何為。《何為戲曲音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汪人元。《京劇“樣板戲”音樂論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
余漢東編著。《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
宋寶珍。《殘缺的戲劇翅膀:中國現代戲劇理論批評史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吳小如。《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吳小如戲曲隨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吳曉鈴、馬崇仁編。《馬連良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呂效平。《戲曲本質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吳祖光。《吳祖光談戲劇》。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吳毓華。《戲曲美學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阿甲著。李春熹選編。《阿甲戲劇論集》。上下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李惠綿。《戲曲表演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林蔭宇編。《徐曉鐘導演藝術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
柳天依。《郭小莊雅音繚繞:台灣第一位致力於國劇現代化的人物》。台北:台視文化,1998年。
周靖波。《中國現代戲劇論》。上下卷。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林幸慧。《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范鈞宏。《戲曲編劇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姚文放。《中國戲劇美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俞為民、孫蓉蓉。《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8年。
胡菊人編。《戲考大全》。台北:宏業書局,1974年。
胡星亮。《中國話劇與中國戲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施旭升。《中國現代戲劇重大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翁偶虹。《翁偶虹編劇生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徐曉鐘。《向“表現美學”拓寬的導演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
馬少波等主編。《中國京劇史》。上、下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高義龍、李曉主編。《中國戲曲現代戲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
海震。《戲曲音樂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逯興才主編。《戲曲導演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2000年。
徐城北。《中國戲劇》。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4年。
張贛生。《中國戲曲藝術》。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
張庚、蓋叫天等著。《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張庚。《戲曲藝術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陳抱成。《中國的戲曲文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
陳竹。《中國古代劇作學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8年。
章詒和。《中國戲曲》。北京:北京藝術出版社,1998年。
《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伶人往事:寫給不看戲的人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張連。《中國戲曲舞台美術史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陳多。《戲曲美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台灣傳統戲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花部與雅部》。台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傅謹。《戲曲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中國戲劇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焦尚志。《中國現代戲劇美學思想發展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萬鳳姝等著。《戲曲表演做功十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黃宗江。《戲癡說戲》。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黃在敏。《戲曲導演藝術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貫涌主編。《戲曲劇作法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黃鈞、徐希博主編。《京劇文化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1年。
黃健。《京派文學批評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焦菊隱。《焦菊隱論導演藝術》。上下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
董維賢。《京劇流派》。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1年。
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路應昆。《戲曲藝術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寧殿弼。《唐韵生評傳》。新華: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年。
蔣菁。《中國戲曲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
蔣錫武。《藝壇》。第3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趙聰。《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69年。
鄭法祥口述。《談悟空戲表演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廖奔。《廖奔戲劇時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趙景勃主編。《戲曲角色創作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魯華。《京劇打擊音樂淺談》。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
劉東升。《菊部賞花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劉琦。《京劇形式特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劉慧芬。《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踐》。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駱正。《中國京劇二十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盧健英。《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戲曲流派藝術研究叢書。《周信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余叔岩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馬連良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楊小樓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謝柏粱。《中國當代戲曲文學發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魏海敏口述、張必瑜整理。《水袖與胭脂:魏海敏的舞台生涯》。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魏明倫。《凡人與偉人》。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
魏海敏、陳慶祐著。《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台北:積木文化出版,2006年。
藺海波。《90年代中國戲劇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林陵、史敏徒譯。《演員自我修養》。上下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
顧正秋。《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二、學位論文
廖杏娥。《中國「戲曲導演」之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組碩士論文,1984年。郭君柔。《王海玲豫劇表演藝術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劉祐昌。《演出分析實例與方法─試析《霸王別姬》中的身段》。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2004年。三、期刊
王安祈。〈一手掀翻了神、淫、登科夢〉。《表演藝術》。第三十期。1995年4月。
〈從結構的觀念看大陸「戲曲改革」過程中的新編戲〉。復興劇藝學刊。第二十二期。1998年1月。
〈由傳統到創新的步跡足印─「戲曲改革」初期的《響馬傳》和《九江口》〉。《表演藝術》。第六十九期。1998年9月。
〈傳統與創新的迴旋折衝之路--臺灣京劇五十年〉。《國文天地》。1999年12月。
〈京劇理論在當代臺灣的開展與局限〉。《清華學報》。第三十期。2000年6月。
〈「演員劇場」向「編劇中心」的過渡--大陸「戲曲改革」效應與當代戲曲質性轉變之觀察〉。《中國文史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
王慈憶。〈《罵曹》穿梭陰陽界─李寶春學崑劇〉。《大雅雙月刊》。1999年10月。
李寶春。〈中國戲劇:悲劇─喜劇的完美融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劇戲劇協會第二十六屆世界年會。1995年。
汪詩珮。〈世紀末「京劇臺灣化」風潮下的省思--從國光《廖添丁》與復興《出埃及》談起〉。《台灣文學學報》。2000年6月。
沈惠如。〈論戲曲題材的「再創造」--以莊周戲曲為例〉。第十九期。《經國學報》。2003年2月。李惠綿。〈覺醒盡處是幻滅〉。《表演藝術》。2003年5月。
邱婷。〈新舊並進,永保津津有味〉。《表演藝術》。2004年2月
徐亞湘。〈探討兩岸傳統戲曲現代化的經驗─記甘肅省劇團來台演出〉。《交流》。第二十八期。1996年7月。〈紅頂藝人的戲台春秋〉。《表演藝術》。第一O八。2001年12月。
孫玫。〈二十世紀世界戲劇中的中國戲曲〉。《二十一紀》。1998年2月。
貢敏。〈從《孫安動本》到李寶春「動本」-兼探「新老戲」的藝術規律〉。《表演藝術》。第一O四期。2001年8月。〈排戲目提兵調將,眾演員搏命上場〉。《表演藝術》。2003年12月。
〈值得尊敬的自我挑戰者〉。《表演藝術》。2004年2月。
郭玉娟。〈新編國劇《孫臏與龐涓》〉。《表演藝術》。第五期。1993年3月。
許綠倫、張燕玲、吳玟慧、整理。〈莘莘學子看《孫臏與龐涓》〉。《表演藝術》。第八期。 1993年6月。
陳彬。〈《十五貫》觀後〉。《表演藝術》。第三十八期。1995年12月。
陳芳。〈京劇「汪(笑儂)派」探賾〉。《國文學報》。第三十四期。2003年12月張育華。〈試論傳統戲曲的時代走向〉。《台灣戲專學刊》。第二期。2000年9月。
張啟豐。〈試妻,到底試了什麼?〉。《表演藝術》。第一一五期。2002年7月。
黃雍智。〈導與演勝乎於編─京劇《十五貫》〉。《表演藝術》。第三十八期。1995年12月。
傅謹。〈談傳統戲曲的「推陳出新」方針〉。《二十一紀》。1998年2月。
傅裕惠。〈改「生」為「死」,從「舊」求「新」-談李寶春的四齣新老戲〉。《表演藝術》。第一O二期。2001年6月。賈馨園。〈《罵曹》親炙記─李寶春學崑劇〉。《大雅雙月刊》。1999年8月。
鍾傳幸。〈傳統京劇另闢蹊徑--邁向當代國際平臺〉。《台灣戲專學刊》。第十一期。2005年7月。
劉葆平。〈演繹人生的原始與狂野─李寶春談曹禺劇作《原野》的改編〉。《聯合文學》。第259期。2006年5月。四、報紙
王亞玲。〈又有好戲看囉!李寶春月底挑樑展李派絕活〉。《中國時報》。1993年11月2日。第22版。
李寶春。〈我的父親李少春〉。《聯合報》。1995年11月2日。第37版。
辜懷群。〈看李寶春移植新編《巴山秀才》〉。《聯合報》。1993年3月27日。第39版。
郭士榛。〈國光劇團、新舞台攜秀京京有衛,李寶春、唐文華 首度合演「烏龍院」兩人飾一角是一大挑戰〉。《中央日報》。2004年11月5日。第14版。
五、電視人物專訪、紀錄片
陳魯豫,電視節目。〈辜懷群與李寶春專訪〉。《魯豫有約》。北京:2006年12月。
賴文惠採訪李寶春。紀錄片〈人間透視─梨園浮生〉。台北:2000年5月29日。
李寶春2000紀錄片。〈千古官場總是戲春〉。《認真台北人─李寶春》。傳訊電視網路有限公司。
六、訪談資料
李寶春。〈訪談《烏盆記》創作動機〉。新舞台。2005年5月25日。
訪談〈京劇音樂「拆解」靈感〉。新舞台。2006年1月3日。
〈訪談《伍子胥》改編想法〉。新舞台。2006年12月4日。
〈訪問李寶春「新老戲」之創作理念〉。新舞台。2007年1月9日。
〈訪談李寶春師承〉。新舞台:2007年4月2日。
訪談〈武戲分類:一、打岀氣勢,二、打岀派頭與風格〉,新舞台。2007年4月2日。
訪談〈京劇表演藝術特色〉。新舞台。2007年6月1日。
訪談〈《曹操與陳宮》、《十五貫》之表演詮釋〉。新舞台。2007年6月1日。
筆者訪談李寶春「『舞台情感程式化』的定義」。新舞台。2007年6月1日。
訪談〈表演程式再創造〉。新舞台。2007年6月1日。
訪談〈孫臏與龐涓之導演創作〉。新舞台。2007年6月6日。
訪談〈導演觀念〉。新舞台。2007年6月6日。
張雪虹。〈訪談李寶春對團員之影響〉。新舞台。2007年3月20日。
黃郁惠。〈訪談李寶春對團員之影響〉。新舞台。2007年3月26日。
楊舒晴。〈訪談李寶春對團員之影響〉。新舞台。2007年3月12日。
劉祐昌。〈訪談李寶春對團員之影響〉。新舞台。2007年3月19日。
七、未發表文章
李寶春。〈人物性格統一、貫穿表現是修改、編演傳統劇目的基礎─改編《曹操與陳宮》隨想〉。未發表。
八、影音資料
于魁智。《打金磚》。京劇。北京:北京東方影音公司出版VCD,2000年。
王傳淞、周傳瑛。《十五貫》。昆劇。北京:北影錄音錄像公司出版VCD,1958年。
王立軍。《挑滑車》。京劇。天津:天津文化藝術音像出版DVD,2003年。
王立軍、張克。《長坂坡‧漢津口》。京劇。天津:天津文化藝術出版社DVD,2003年。
史敏、李軍。《寶蓮神燈》。京劇。廣州:齊魯音像出版社,DVD,2005年。
杜近芳、袁世海。《霸王別姬》。京劇。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出版VCD,1999年。
杜鎮杰。《伍子胥》。京劇。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出版VCD,1999年。
李崇善、沈長春、劉躍春。《群英會‧借東風》。京劇。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出版VCD,2000年。
李和增、景榮慶。《孫安動本》。京劇。天津:天津文化藝術出版社DVD,2001年。
杜鵬。《擊鼓罵曹》。京劇。上海:上海音像出版社VCD,2003年。
李岩、吳鈺璋。《野豬林》。京劇。揚州:楊子江音像有限公司 VCD,2004年。
計鎮華、劉異龍。《十五貫》。昆劇。上海:上海音像公司出版VCD,2000年。
高盛麟、馬名群。《古城會》。京劇。安徽:安徽音像有限公司 VCD,1999年。
高盛麟、裘盛戎。《連環套》。京劇。天津:天津文化藝術音像出版VCD ,2001年。
馬少良。《連環套》‧《野豬林》。京劇:上海錄像公司出版VCD,1999年。
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空城計》。京劇。北京:中國唱片總公司CD,2002年。
馬少良、楊連貴。《八大錘》。京劇:上海:上海錄像公司出版VCD,2003年。
張幼麟。《金翅大鵬》。京劇。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出版VCD,1999年。
張君秋、譚富英。《楚宮恨》。《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京劇。天津:天津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VCD,2001年。
張學津、李長春。《捉放曹》。京劇。揚州:楊子江音像有限公司 VCD,2002年。
趙秀君、孟廣祿。《秦香蓮》。京劇。廣州:中華文藝音像出版社VCD,2003年。
錢浩梁。《艷陽樓》。京劇。安徽:安徽音像有限公司 VCD,1999年。
譚元壽、王正屏。《將相和》。京劇。北京:北京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VCD,1987年。
譚富英、裘盛戎。《鼎盛春秋》。《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京劇。天津:天津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VCD,2001年。
譚富英、譚元壽。《戰太平》。京劇。天津:天津文化藝術音像出版VCD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