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9 04: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嘉龍
論文名稱:1995-1997年農會信用部擠兌事件之探究
指導教授:林向愷林向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經濟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經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8
畢業學年度:8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
中文關鍵詞:擠兌農會信用部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0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文獻上對於銀行擠兌(bank run)和金融風暴(finanacial panic)定義不清楚,二詞也多有所混用,本論文對此加以釐清。比較了文獻上幾種定義,發現Bryant(1980)對於擠兌的定義,及Calomiris和Gorton(1991)對於金融風暴定義較為合理。另外,也比較了隨機提領風險理論(random withdrawal risk theory)及不對稱訊息理論(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ry)對於銀行存在理由、擠兌形成及結束和金融風暴形成及結束論述之不同,作為實證之依據。
  本論文依照Bryant(1980)的定義,對1995年8月到1997年1用的農會信用部擠兌事件做認定,發現31次的異常提領只有5次算是擠兌事件,分別是中壢市農會、新豐鄉農會、楠西鄉農會、觀音鄉農會及鹽埔鄉農會。這五次的擠兌事件,擠兌發主前均有不利農會消息傳出,符合不對稱訊息理論的預期;只是其中有三次擠兌事件,似乎在缺乏充分證據證明該農會仍有清償能力下就結束了,不符合不對稱訊息理論的預期。但事實上若加以考量存款戶認知的「清償能力」和理論認知的差異等制度面因素,或者考慮擠兌型態在擠兌過程中有結構轉變可能,發現不對稱訊息理論仍可以充分解釋這些擠兌事件。
  即使制度面因素大概可以解釋彰化四信事件之後的擠兌事件,但因為這些制度性問題在台北十信嚴重擠兌時就有了,無法解釋何以台北十信和彰化四信擠兌事件沒有同時引起其他擠兌事件。去對這兩個事件做比較,發現兩次擠兌本身的直接衝擊,並不是造成彰化四信擠兌後有一連串異常提領或擠兌事件的原因,但和擠兌當時的政經環境有相當關係:兩岸緊張情勢及1996年的總統大選,使得政府不得不採取保護政策,不讓金融機構倒閉。但政府這種政策,卻使得經營階層及對立派系有引起擠兌動機,只是因為存款戶也認知到政府不讓存款損失政策,所以對於體質不好的金融機構也沒有嚴重擠兌,使得這段時期真正發生擠兌的只有5家農會。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