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鹽過程,從海水引入,經蒸發池、儲鹵池至結晶池等步驟,在結晶池當鹽濃度提高 至20% 氯化鈉(w/v) 以上,紅色嗜鹽菌大量繁殖,池水轉紅,鹽水的紅色化表示氯化 鈉結晶即將析出。紅色嗜鹽菌可增快結晶速率及提高鹽品質,所以,此種自然現象亦 顯示其在結晶過程所扮演的重要性。在國內,本實驗乃首次自高鹽度鹽田分離出紅色 嗜鹽菌,研究其生長的必須因子,菌屬鑑定及生理、生化上的一些特性。 由不同鹽度的樣品分析,證明在不同鹽度環境中存在不同種類嗜鹽菌,海水以輕度嗜 鹽菌為主,蒸發池及儲鹵池以輕度及中度嗜鹽菌為主,高鹽度的苦鹵池則以極端嗜鹽 菌為主要菌相,故鹽度是影響鹽水菌相及數目的最重要因素,鹽田泥土嗜鹽菌菌相及 數目不受鹽度的影響。自苦鹵池分離之紅色嗜鹽菌在20∼30% 氯化鈉濃度下生長最好 ,故屬於極端嗜鹽菌。硫酸鎂、及脫脂奶粉是生長的必須因子,酵母萃取液、蛋白輵 、硝酸鎂及氯化鐵能促進其生長。最適生長pH範圍7.0-7.5 ,與分離的苦鹵池、結晶 池的pH相近,世代時間為6.8 小時,生長速率每小時0.15世代。在位相差顯微鏡及掃 瞄式電子顯微鏡觀察之菌體形態呈現三角形、長方形及多邊形的片狀細胞,由脂質分 析、抗生素反應及酵素活性分析將其歸類為古細菌(Archaebacteria)。其於培養皿及 液體培養基均呈現紅橙色色澤、極端嗜鹽性、低於10% 氯化鈉發生溶菌現象、細胞形 態及分類上屬於古細菌特性,均證明分主之紅色嗜鹽菌屬於極端嗜鹽杆菌屬(Halob- acterium) 。 紅色嗜鹽菌在對數生長期累積的鉀離子及氯離子含量較平衡期為高,鈉及鎂含量以平 衡期高於對數生長期,這些累積的離子濃度可能與維持體外的滲透壓平衡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