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中時電子報新聞資料庫http://news.chinatimes.com/
內政部社會司(1999)。《內政部八十八年度研究報告─國民年金保險與相關津貼救助制度配合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社會司。
立法院全球法律資訊網http://glin.ly.gov.tw/glin/ch/global/world04.jsp?mt=34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5)。《國民年金保險制度整合規劃報告》。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王增勇(2000)。〈台灣老人福利運動的回顧與展望─誰代表老人發言?〉,編入蕭新煌、林國明主編 (2000),《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臺北:巨流。
朱雲漢(2000)。〈90年代民主轉型期經濟政策制定的效率與公平性〉,編入朱雲和、包宗和主編(2000),《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台北:桂冠。
呂建德(2003)。〈與弱勢者的團結─尋找全民健保中的正義基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五十一期,p.51-94。
─(2004)。〈經濟全球化、新興民主與社會正義契約的建立:後發展年代台灣與南韓福利改革的比較〉,收錄於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快樂兒童、活力老人、健康社區─建構台灣社會福利的新願景」國際學術研討會。
李明璁(1996)。《國家機器,政治轉型,與社會福利─以「老人年金」議題之發展(1992~1995)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國明(2000)。〈平等主義與社會團結的幻影?新政府國民年金政策的困境〉,收錄於「對新政府社會福利政策的建言」學術研討會。
─(2003)。〈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台灣社會學》。第五期,p.1-71。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臺北:巨流。
─(2000)。〈社會抗爭、政治權力資源與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一九八0年代以來的台灣經驗〉,編入蕭新煌、林國明主編(2000),《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臺北:巨流。
吳明儒(2003)。〈台灣年金政策的政治經濟─社會民主主義觀點〉。《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五期,p.21-53。吳凱勳(1998)。〈我國健康保險制度的回顧〉,編入楊志良主編(1998),《健康保險》。臺北:巨流。
泛紫聯盟(2003)。《泛紫主張》。台北:泛紫聯盟文宣資料。
邱靖惠(2003)。《經濟全球化與勞工的分化:以台灣的勞動與福利政策改革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柯木興(1995)。《社會保險》。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2002)。〈談社會保險年金與退休金的一些概念〉。《保險實務與制度》。第一期,p.1-9。
桂恆誠等(2003)。〈民主鞏固?民主倒退?─民進黨執政後的隱憂〉。《國家政策論壇》。季刊。春季號。
郭昭男(2001)。《世界銀行年金改革模式及其批判》。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琇惠(2004)。〈游移不絕,進退維谷─台灣國民年金制度建構政策過程之評析〉,收錄於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快樂兒童、活力老人、健康社區─建構台灣社會福利的新願景」國際學術研討會。
陳雲中、王靜怡(1995)。〈我國國民年金保險財務處理暨期基金運用與管理之研究〉。《保險專刊》。第39期,p.58-100。黃德福(1994)。〈政治競爭與政治民主化:台灣政黨體系的新挑戰〉。《選舉研究》。第二卷。傅立葉(1993)。〈台灣社會保險制度的社會控制本質〉。《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五期,p.39-64。
─(1994)。〈台灣社會福利體系的階層化效果初探〉,編入伊慶春主編
(1994),《台灣社會的民衆意向:社會科學的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p.285-310。
─(2000)。〈老年年金,政黨競爭與選舉〉,編入蕭新煌、林國明主編 (2000),《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臺北:巨流。
傅從喜(2004)。〈國際組織對社會安全發展的影響:以世界銀行的年金改革主張為例〉,收錄於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快樂兒童、活力老人、健康社區─建構台灣社會福利的新願景」國際學術研討會。
詹宜璋(2001)。〈我國經濟保障體系之展望─以國民年金規劃與其他關聯為例〉,編入古允文、詹火生編著(2001),《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臺北:桂冠。
劉玉蘭、陳正民(2005)。〈我國的國民年金規劃與未來展望〉,收錄於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
劉義周(2001)。《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
鄭文輝、吳明儒、陳琇惠、鄭清霞(1999)。〈台灣年金體制之解析─公、私部門之整合〉,編入台大社會系主編(1999),《台灣社會福利發展─回顧與展望》。台北:五南。
英文部分
Amenta E. (2003). ‘Why We Know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olicy’ in Mahoney, J. and Rueschemeyer, D. (2003),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p.91-130. New You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bbinghaus, B. (2004). 'Can Path Dependence Explain Institutional Change? Deterministic and Open Approaches Applied to Welfare State Reform.' presented Workshop on Path Dependence organized by Arbetslivsinstitutet, Stockholm. Draft Paper.
Esping-Adersen, G. (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古允文譯(1999)。《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臺北:巨流。)
Hall, P. A. and Taylor, R. C. 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MPIFG Discussion Paper 96/6.
Immergut, E. M. (1998).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 26(1): 5-34.
Kasper W. & Streit M.E. (2000).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Social Order and Public Policy. (韓朝華譯(2000)。《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北京:商務。)
Myles, J. and Pierson P. (2001). ‘The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of Pension Reform.’ In Pierson, P. ed. The New Polit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5-333.
Nelson J. M. (2001). ‘The Politics of Pension and Health-Care Reforms in Hungary and Poland’ in Kornai, J., Haggard, S. and Kaufman, R. (2001), Reforming the State: Fiscal and Welfare Reform in Post-Social ist Countries, pp:235-266.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劉瑞華譯(1995)。《制度 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臺北市:時報文化。)
Pierson, P. (1996). ‘The New Polit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Goodin R. E. and Mitchell D. (2000). The Founda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Northampton, MA : Edward Elgar Pub.
Pierson, P. (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 251-267.
Pierson, P. (2001). ‘Post-Industrial Pressures on the Mature Welfare States.’ In Pierson, P. ed. The New Polit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5-333.
Scharpf, F. W.(2000). ‘Institu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cy research,’ MPIFG Discussion Paper.
Skocpol, T. (1984). ‘Sociology’s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Skocpol T. (ed.) (1984), Vision and Method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Cambrudge University Press.
Tehlen, K. and Steinmo, S. (1992).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Tehlen, K., Steinmo, S. and Longstreth, F. (1992),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pp: 1-3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 World Bank. (1994). 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ng, J. (2001). ‘Democracy and Welfare: Health Policy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Ph.D. dissertation, Doctor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