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5: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甘霖
論文名稱:立法委員個人助理之研究
指導教授:呂亞力呂亞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國會助理立法委員個人助理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11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美國學者契爾夫(Carl Chelf)曾說過:「國會這個組織所以能夠延續,功能得以運轉,並非民選議員之功勞,乃是專業助理、行政助理等大小助理所為,使之能生生不息。」而助理人員往往因其工作權責之特性,而成為一獨特又具影響力的群體,在整體國會生態運作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國目前的助理制度,由於缺乏工作保障、福利待遇不佳、社會評價低落、法制化與專業化不足,導致助理人員流動性高,故尚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
本文首先透過文獻分析與訪談等方式,整理出我國國會助理制度之沿革,與其相關的法規與慣例,以及利用比較分析之研究,指出我國與各主要國家助理制度之差異;並且瞭解我國國會助理在人口學上的特徵,與分析其學、經歷上的不同,是否會影響其選擇國會助理作為職業的意向,以及不同的學、經歷是否影響國會助理選擇助理類型的因素。再者,依照問卷及訪談的結果,瞭解我國國會助理的工作現況,及他們的工作期待與滿意度。除此之外,筆者欲透過國會助理在「立法過程」、「選民服務」和「助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瞭解他們在這些工作過程與他人的交流中,彼此的相互期待為何。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3
第二節 研究範圍‧‧‧‧‧‧‧‧‧‧‧‧‧‧‧‧‧7
第三節 研究方法‧‧‧‧‧‧‧‧‧‧‧‧‧‧‧‧‧13
第四節 文獻探討‧‧‧‧‧‧‧‧‧‧‧‧‧‧‧‧‧21
第二章 我國國會助理的制度概況‧‧‧‧‧‧‧‧‧‧‧‧29
第一節 我國國會助理制度的發展背景‧‧‧‧‧‧‧‧30
第二節 我國國會助理制度的法規與慣例‧‧‧‧‧‧‧37
第三節 我國國會助理的工作現況‧‧‧‧‧‧‧‧‧‧48
第三章 我國國會助理的特徵‧‧‧‧‧‧‧‧‧‧‧‧‧‧65
第一節 我國國會助理人口學上的特徵‧‧‧‧‧‧‧‧65
第二節 我國國會助理的學、經歷分析‧‧‧‧‧‧‧‧68
第三節 我國國會助理的工作期待與滿意度‧‧‧‧‧‧70
第四章 我國國會助理的角色分析‧‧‧‧‧‧‧‧‧‧‧‧77
第一節 我國國會助理所扮演的角色‧‧‧‧‧‧‧‧‧77
第二節 我國國會助理在人際關係中的相互期待‧‧‧‧89
第五章 結論‧‧‧‧‧‧‧‧‧‧‧‧‧‧‧‧‧‧‧‧‧97
第一節 研究結果‧‧‧‧‧‧‧‧‧‧‧‧‧‧‧‧‧9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7
參考書目‧‧‧‧‧‧‧‧‧‧‧‧‧‧‧‧‧‧‧‧‧‧‧‧111
附錄一:國會助理法草案條文內容與說明‧‧‧‧‧‧‧‧‧‧125
附錄二:問卷內容‧‧‧‧‧‧‧‧‧‧‧‧‧‧‧‧‧‧‧‧129
附錄三:訪談立法委員內容‧‧‧‧‧‧‧‧‧‧‧‧‧‧‧‧135
附錄四:訪談國會助理內容‧‧‧‧‧‧‧‧‧‧‧‧‧‧‧‧139
一、中文部分
于明遠,1986年,中美國會助理制度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世憲,1966年,美國國會與政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相尹,2000年,公領域內女性角色的性別反思─以國會女性助理為例,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志宏,1995年3月,立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朱志宏、丘昌泰,1995年,政策規劃,台北:空中大學。
朱美珍,1986年,我國立法院助理制度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美珍,1988年1月,我國立法院建立助理制度之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
何鴻榮,1996年,再造效能政府─行政重組、國會控制與再造,台北:時英出版社。
何鴻榮,1996年,「強化立法院的幕僚組織與功能」,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38期﹝頁10-11。﹞
何鴻榮,2000年,台灣行政體系國會聯絡機制之研究─以行政與立法互動關係為觀點,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士賢,1984年,「當前我國國會議員助理制度之綜合研究」,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年刊,﹝頁﹞。
李明軒,1993年,「立法委員助理─政治新軍國會鍛鍊」,天下雜誌,第151期﹝頁96。﹞
李鴻禧,1997年,憲法與議會,台北:植根雜誌社。
李麟添,1980年,立法角色之研究立法角色之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
呂亞力,1994年,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呂亞力,2001年,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易君博,1980年8月,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台北:台灣省教育會。
林妙芬,2000年,我國國會助理之人力資源管理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誠,1992年9月,民主制度設計,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中心。
林瑞雯,2002年,立法院委員會與黨團協商制度之研究立法院委員會與黨團協商制度之研究,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莎嫚,2002年,國會功能運作之研究─從法制規範與實務操作談起,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衣峰,2002年,政策形成與國會運作之研究─以警察教育條例修正案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能傑,1987年,國會監督與政策執行─美國經驗之研究並兼論我國的發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涂懷瑩,1974年,各國國會制度論,作者自印。
許禎元,1997年,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SPSS for window的實例操作,台北:五南。
陳希文,1996年,立法院組織法之研究─兼論國會改革之方向,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成,1993年,立法院委員助理的角色與功能,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成,1993年,「立法院最大族群─國會助理」,國會雙週刊,第四期﹝頁43。﹞
陳淞山,1992年,國會組織與制度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淞山,1994年,國會制度解讀,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加再,2001年,教育政策合法化過程之研究─以教育基本法之制定為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義,2001年,從國會專業支援系統探討我國「立法院法制局」功能及運作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鵬仁譯,1994年,日本國會,台北:幼獅出版社。
曾濟群,1975年,中華民國立法院組織與職權之分析,台北:商務印書館。
曾濟群,1975年,中國立法提案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曾濟群,1976年,立法院常設委員會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曾濟群,1988年,中外立法制度之比較,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單昭琪,1987年,「英美二國國會之助理制度」,憲政思潮,第八十期﹝頁。﹞
黃友彬,1979年,美國國會助理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殿偉,1993年,我國立法助理制度之探討,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競涓,1987年,「美國非民選之代議士─美國國會助理制度之簡介」,美國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頁4-12。﹞
黃秀端,1992年,「立法委員對選區的認知和選區的服務」,東吳政治學報,第一期﹝頁402。﹞
黃秀端,1994年,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目中連任之基礎,台北:唐山。
郭登敖,1987年,議會制度比較,作者自印。
彭錦鵬,1991年,「美國國會幕僚的角色與成長」,美國月刊,第六卷第三期﹝頁。﹞
程念慈,1996年,女性在公共領域的角色─以立法委員助理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月霞,2003年,國會助理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行政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佳瑜,2002年,「非民選民代」?─國會助理職場風雲,台灣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泰順,1994年,利益團體政治─一本討論金權政治的書,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楊泰順,2001年,被誤解的國會,台北:希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詹中原主編,1994年,權力遊戲規則─國會與公共政策,台北:五南書局。
劉有恆,條件式政黨政府理論對美國與我國立法改革的檢驗:1993-1999,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丹曦等譯,1991年,權力遊戲,台北:時報文化公司。
劉淑惠,1991年,「國會幕僚制度之建構」,國家政策周刊,期﹝頁。﹞
劉淑惠,1992年,「國會幕僚制度之研究」,民主設計,﹝頁253-254,﹞台北:國策中心授權業強出版社。
謝萼芳譯,1993年,「美國國會幕僚之角色、職掌及影響之分析」,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一卷第二期﹝頁92-93。﹞
羅志淵,1974年,立法程序論,台北:正中書局。
羅傳賢,1992年,「立法助理制度」,立法諮詢中心專題研究報告,台北: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
羅傳賢,1993年,立法程序,台北:龍文出版社。
關中,1992年10月,國會改造論,台北:民主基金會。
顏明聖、李炳南,1999年,國會改革方案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文化。
二、英文文獻
Appleby, Paul. 1952. Morality and Administration in Democratic Governmen.,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Beckman and Norman. 1977. Policy Analysis for the Congres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May/June). Vol.37. No.3. P.238.
Congressional Budge Office Oversight, Hearing before the Senate Committee on the Budget. 97th Cong. 2d sess. Feb.5. 1982.
Congressional Handbook. 1990. U.S. Senate Edition.
Congressional Management Foundation. 1995. Working in Congress: The Staff Perspective: A Congressional Management Foundation Report.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Management Foundation. 1996. Compliance with the Fair Labor Standards Act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 Congressional Management Foundation Report.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1991. Annual Report of the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for Fiscal Year 1990.
Dragnich, Alex N. and Jorgen S. Rasmussen. 1986. Major European Governments, Chicago: the Dorsey Press, 7th ed.
Fox, Harrison W. Jr. and Susan Webb Hammond. 1977. Congressional Staffs: the Invisible Force in American Lawmaking, New York: the Fress Press, and London: Collier Macillan Publishers.
Friedrich, Carl. 1940. "The Nature of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Public Policy. 1, 3-24.
Garvey, Gerald. 1993. Facing the Bureaucracy: Living and Dying in a Public Agency,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Hall, Richard H. 1968.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Bureaucratiz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3. PP.92-104.
Harris, Fred R. and Paul L. Hain. 1983. America’s Legisiative Process: Congress and the States. Palo Alto, California: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Harrison W. Fox Jr., and Susan Webb Hammond. 1957. The Growth of Congressional Staffs. N.Y.: Proceeding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Jewell, Malcolm E. and Samuel C. Patterson. 1997.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John F. Manley. 1997. Congressional Staffs and Policy Making. N.Y.: Random House.
Kearney, Richard C., and Chandan Sinha., 1988. "Professionalism and Bureaucratic Responsiveness: Conflict or Compatibi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8, 5719.
Kofmehl, Kenneth. 1977. Professional Staffs in Congress, 3rd ed. West Lafayette, IN: Th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Malbin, Michael J. 1980. Unelected Representatives: Congressional Staff and the Future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Ornestein, Norman J. (ed.) 1981. The Role of the Legislature in Western Democracies. Washington and Londo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Perry, James L., and Lois Recasino Wise. 1990. "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0, 367-73.
Philip Laundy. 1989. Parlia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British: Dartmouth Publishing Co. Ltd. P.125.
Rainey, Hal G., and Robert W. B. 1982. "Professionals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Incentives,"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6, 319-336.
Ripley, Randall B. 1978. Congress: Process and Policy.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2nd ed.
Romzek, Barbara S., and Jennifer A. Utter. 1996. "Career Dynamics of Congressional Legislative Staff: Preliminary Profiles and Research Question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6, 415-442.
Romzek, Barbara S., and Jennifer A. Utter. 1997. “Congressional legislative staff: Political professionals or clerk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1, 1251-1279.
Rundquist, Paul S., Judy Schneider, and Frederick H. Pauls. 1992. Congressional Staff: An Analysis of Their Roles, Functions, and Impact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Salisbury, Robert H., and Kenneth A. S. 1981. "Congressional Staff Turnover and the Ties That-Bin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5, 381-396.
Schneider, Saundra K. 1992. "Governmental Response to Disasters: The Conflict Between Bureaucratic Procedures and Emergent Norm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2, 135-145.
Steven S. Smith and Christopher J. Deering. 1990. Committees in Congres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2nd.
Stillman, Richard J. 1987. The American Bureaucracy. Chicago: Nelson-Hall Inc.
T., Anne M. O''Leary-Kelly, Samantha Wolf, Howard J. Klein, and Phillip D. Gardner. 1994.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Its Content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9, 730-43.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Personal Management. 1991. Federal Civilian Workforce Statistics-Employment and Trends.
Walter J. Oleszek. 1989. Congressional Procedures and the Policy Process. Washing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3rd ed. PP.59-60.
Wison, Frank L. 1990. European Politics Today: 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三、報紙文章
戎撫天,聯合報,「立委設置助理宜先修正組織法,加發研究費恐將留下後遺症」,1985年1月13日,第2版。
社論,新生報,「建立立委助理制度的商榷」,1984年4月19日,第2版。
社論,聯合報,「把握建立助理制度的良機」,1984年4月19日,第2版。
社論,台灣時報,「評設置立委助理的兩項方案」,1984年11月20日,第2版。
社論,聯合報,「從長計議立委助理制度」,1985年1月14日,第2版。
社論,聯合報,「設置國會助理須打破平頭主義」,1985年3月3日,第2版。
社論,大華晚報,「中央民意代表助理補助費的用途」,1985年6月28日,第2版。
社論,民眾日報,「審慎設置立法助理制度」,1986年1月12日,第2版。
社論,民族晚報,「國會助理制度的檢討」,1986年1月15日,第2版。
林嘉誠,自立晚報,「為建立立委助理制度而構思」,1984年4月22日,第4版。
林嘉誠,民眾日報,「樹立健全立法助理制度」,1985年8月2日,第2版。
陳嘉宗,自立晚報,「立委設置助理莫統統有獎」,1984年4月17日,第4版。
寇維勇、羅國俊,聯合報,「設置研究助理彼此需求不一,集中統籌運用面臨不少難題」, 1985年1月5日,第2版。
黃主文,聯合報,「建立立委助理制度」,1984年5月20日,第3版。
黃輝珍、陳浩,中國時報,「助理採集中化原則設立,將對國會功能產生影響」,1985年1月15日,第2版。
黃輝珍、陳浩、蔡體楨,中國時報,「國會助理制度的政策、理論與實務─訪學者、立監委員與國大代表」,1985年1月15日,第2版。
黃毓基,民眾日報,「是正式建立國會助理制度的時候了─專家學者談助理制度的建立」,1985年6月19日,第2版。
蘇慶琳,台灣時報,「從何處開始建立立委助理制度」, 1984年4月18日,第2版。
鄭佩芬,中央日報,「美國的國會助理」,1985年1月29日,第10版。
繆全吉,聯合報,「國會助理制度之建構及其功能」,1986年1月20日,第2版。
羅如蘭,中國時報,「立院助理工會: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1997年3月9日,第2版。
羅如蘭,中國時報,「助理邱朝泉涉向企業索賄,顏錦福否認知情,三光不滿」,1997年3月9日,第2版。
羅如蘭,中國時報,「打著立委招牌,遊走法律邊緣,立院助理怪象連篇」,1997年3月9日,第2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