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2 09: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嘉瑄
研究生(外文):LIN, CHIA-HSUAN
論文名稱:李鴻章在自強運動中角色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ole of Li Hongzhang in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指導教授:林泰和林泰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TAI-HO
口試委員:蔡育岱張心怡
口試委員(外文):TSAI, YU-TAICHANG, HSIN-YI
口試日期:2017-07-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國際事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3
中文關鍵詞:自強運動現代化李鴻章
外文關鍵詞: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ModernizationLi Hongzha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5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五月),英國對清廷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廷不敵英軍的戰艦大炮宣告戰敗,兩國於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簽訂了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就此開啟了清朝被西方列強蠶食鯨吞的命運。1856年(咸豐六年),英法聯軍再次聯合攻打中國,中國戰敗,此時的清廷開始出現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一連串軍事、商務、教育、民生工業等自強改革運動的思想。
其中,李鴻章自1862年(同治元年)抵達上海後,便開始籌畫並著手洋務運動的事業,且繼曾國藩接任直隸總督之後,直到甲午戰爭期間,一直始終其事,從事於全國性自強建設的事業。從最初的軍事工業建設及新式教育建設,到後來的商務民生工業建設,幾乎都由李鴻章所創辦或策畫。雖然最後自強運動以失敗告終,但其歷史意義和重要性仍是不可抹滅的。

In June 1840, the United Kingdom launched the first opium war against the Qing China, who lost to British warships and artillery, and declared defeat. This began the erosion of the Qing China by Western powers. In 1856, a British and French military alliance once again carried out joint attacks on China; with China’s defeat, the Qing Court began to exhibit new ways of thinking on a series of military, commercial, education, public welfare, and industrial matters, as a part of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After arriving in Shanghai in 1862, Li Hongzhang began to plan and execute the political causes of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From the time that Li succeeded Zeng Guofan as the Viceroy of Zhili, to the period of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Li was occupied with establishing the Movement on a national scale. Nearly all of the reforms from military, industrial, and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o subsequent commercial and public welfare reforms were planned or implemented by Li Hongzhang. Although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ended in failure,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remain indelible.
李鴻章在自強運動中角色之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 「自強運動」之文獻研究重點: 4
二、 「李鴻章」之文獻研究重點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7
一、 研究方法 7
二、 研究架構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一、 研究範圍 10
二、 研究限制 11
第五節 章節架構 11
第二章 自強運動的始末 14
第一節 自強運動之背景 14
第二節 自強運動之內容 25
第三節 自強運動之結果 31



第三章 李鴻章之生平簡介 37
第一節 李鴻章之生平背景 37
第二節 李鴻章為官後之作為 42
第三節 中國近代化建設的推動者 53
第四節 小結 58
第四章 李鴻章對自強運動的貢獻 59
第一節 國防與軍事建設 60
第二節 新式教育之建設 67
第三節 商務與民生建設 71
第四節 小結 82
第五章 結論 8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3
第二節 研究心得 89
參考書目 91




王家儉,李鴻章與北洋艦隊-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台北:國立編譯
館,2000年)。
王爾敏,淮軍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中國近代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江秀平,走向近代化的東方對話: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的比較(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
宋露霞,百年家族-李鴻章(新北市:立緒文化,2004年)。
李守孔,李鴻章傳(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月,再版)。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1991年3月)。
林震旦,中國近代史(台中:明光堂印書局,1969年)。
思與言論文選輯之四,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與自強運動(台北:食貨出版社,
1983年)。
張玉法,中國近代史(台北:臺灣東華書局,1999年,五刷)。
梁啟超,李鴻章傳(新北市:立緒文化,2004年)
現代史教學研討會編著,中國近代史(台北:幼獅文化,1987年7月)。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書局,1987年)。

陸方、李之渤,晚清淮系集團研究:淮軍、淮將和李鴻章(長春市:東北師範大
學出版社,1993年)。
喬還田、晉平,洋務運動史研究敘錄(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黃大受,中國近代史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9年5月五版)。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臺灣東華,1989
年。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數位,2011年,第三
版)。
董守義,縱橫韜略-李鴻章(新北市:沛來出版社,2000年2月)。
趙凡禹、孫良珠,李鴻章全傳(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廖和永,晚清自強運動軍備問題之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6 
  月)。
龔書鋒、方攸翰主編,中國近代史綱-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11月)。
于靈、夏雨,「洋務運動中李鴻章對外主張之得失研究」,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2011年),頁134-137。
王家儉,「李鴻章對於中國海軍近代化的貢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16期(1988年),頁91-105。
石泉,「甲午戰前三十年間晚清政局概觀」,燕京學報,第2期(1996年),頁
119-154。
田正平、楊雲藍,「李鴻章與中國近代科學技術教育」,復旦教育論壇,第2卷
第1期(2004年),頁48-54。
忻平,「清末新政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1997年),頁
214-224。
李國祁,「清季自強運動前期國人對西方的人士與其改革思想」,臺灣師範大
學歷史學報,第17期(1989年6月),頁175-240。
戚海瑩,「李鴻章與北洋海軍的創建」,東岳論叢,第29卷第6期(2008年11
月),頁139-141。

于靈、夏雨,「洋務運動中李鴻章對外主張之得失研究」,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2011年),頁134-137。
王家儉,「李鴻章對於中國海軍近代化的貢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16期(1988年),頁91-105。
石泉,「甲午戰前三十年間晚清政局概觀」,燕京學報,第2期(1996年),頁
119-154。
田正平、楊雲藍,「李鴻章與中國近代科學技術教育」,復旦教育論壇,第2卷
第1期(2004年),頁48-54。
忻平,「清末新政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1997年),頁
214-224。
李國祁,「清季自強運動前期國人對西方的人士與其改革思想」,臺灣師範大
學歷史學報,第17期(1989年6月),頁175-240。
戚海瑩,「李鴻章與北洋海軍的創建」,東岳論叢,第29卷第6期(2008年11
月),頁139-141。
劉鳳翰,「清季自強運動與軍事初期改革(1861-1895)」,清季自強運動研討
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會議室,1988年8月21-23
日,頁345-393。
Elman, Benjamin A. “Naval warfare and the refraction of China’s self-strengthening
reforms in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ailure, 1865-1895”,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38, No2, (2004), pp. 283-326.
Kwong. Luke S. K, “The rise of the linear perspective on history and time in late Qing China c. 1860-1911”, Past and Present, No. 173 (Nov., 2001), pp. 157-190.
Pong, David, “Government Enterprises &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Late Qing China”,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Vol.47, No1, (2001), pp. 4-23.
Van De Ven. Hans J, “War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30, No4, (1996), pp. 737-75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