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丁秋霞(1999)。鄰避設施外部性回饋原則之探討-以台北市之垃圾處理設施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王玉銘(2010)。鄰避情結與政策工具選擇之態度改變實驗–以花港變電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丘昌泰(2004)。公共設施中鄰避情結的成因與因應:以民營電廠為例。政治學報,17:37-110。朱國明(2008)。以網路的資訊豐富環境與訊息框架探討網路購物行為之前因與後果模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1(4),1-25頁。何紀芳(1995)。都市服務設施鄰避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純雅(2011)。屬性框架與訊息訴求對廣告理解程度之影響:消費捷思觀點的探討。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永展(1994)。如何克服「鄰避」(NIMBY)併發症。人與地。126。24-31。李茂政譯(1991)。傳播問題大辯論。台北:正中書局。
杜玉蓉(編譯)(2006)。消費者行為(原作者:Michael R. Solomon)。台北市:培生教育。
邱志聖、謝佳宏、葉相億(2003)。國際購併組合及品牌名稱對消費者態度之影響─以銀行業為例。管理學報,6(20),1123-1158。邱思涵(2009)。行動電話基地台設置的公眾態度:鄰避與其它前導因素。國立成功大學電信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翁久惠(1994)。嫌惡性設施對生活環境品質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內湖、木柵、士林三個垃圾焚化廠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陳秀鳳(2003)。從民眾的看法探討鄰避設施回饋金運用之問題─以高雄市小港、前鎮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怜之(2011)。風俗儀式下社會行銷觀念的探討—以高雄市「減少焚燒紙錢」政策宣導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柏廷(1994)。嫌惡性設施合併再利用之研究─以福德坑垃圾掩埋場及富德公墓合併再利用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明遜(1992)。不寧適設施對住宅價格影響之研究─以垃圾處理場為個案。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筱珮、黃如萍(2007)。國工局說帖思維很另類蘇花高能降低車禍傷亡率。中國時報2007/04/22。
黃德秀(2001)。補償對鄰避現象的影響─以烏坵低放射性廢料場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德秀(2001)。補償對鄰避現象的影響─以烏坵低放射性廢料場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燕如(1988)。汚染性設施設置政策之研究:以環境經濟學與環境法律學之觀點。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溫世頌(2006)。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蕭佳佩(2013)。健康訊息訴求與屬性框架對消費者選購熱量標示產品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關復勇、李伶娟(2011)。屬性框架與經濟鏈對廣告效果之影響─以綠色廣告為例。公共事務評論,12卷2期 (2011/12),19-37。鐘冠雄(2007)。訊息正反性與訊息傳播者對股票投資行為之研究-以情緒為調節變項。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英文部分(按字母順序排列):
Dear, M.(1990). Gaining Community Acceptance. Princeton, NT: The Robert Wooe Johnson Foundation.
Donthu, Naveen (1992).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intens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2(6), 54-61.
Groothuis, P.A. and G. Miller(1994). Locating Hazardous Waste Facilities: The Influence of NIMBY Beliefs.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ogy, 53(3):335-346.
Irwin P. Levin, Sandra L. Schneider &; Gary J. Gaeth (1998). All frames are not created equal: a typology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framing effect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76(2), 149-188.
Lake, R.W.(1993). Rethinking NIMBY.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Journal, 159:87-93.
Olney, Thomas J., Morris B. Holbrook &; Rajeev Batra(1991). Consumer responses to advertising: the effects of ad content, emotions, and attitude toward the ad on viewing tim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7 (March), 440-453.
Shamdasani, P. N., J.S. Standard &; J. Tan (2001).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insights for advertising placement on the web.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1, (4) (July), 7-21.
網路資料:
台南市政府(2013)。臺南市鐵路地下化建設說帖。2015年4月19日取自http://underground.tainan.gov.tw/focus.asp?mid=8
台灣金融研訓院(2015)。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委託台灣金融研訓院辦理104年新進人員甄試簡章。2015年3月12日取自網址:https://ptc.tabf.org.tw/tw/ptc_104csc/doc/csc104rfgyvuhinjklmyrjtehsf.pdf
林顥宗整理(2014)。壕溝裡的惡靈!與核廢料共生30年 你不知道的蘭嶼下場。2015年3月12日取自(三立新聞網),網址:http://setn.com/News.aspx?PageGroupID=6&;NewsID=20706。
連江縣政府(2012)。「馬祖發展觀光博弈產業說分明」說帖 近期分送各家戶。2015年4月19日取自http://www.matsu.gov.tw/2008web/news_cnt.php?id=2669&;ro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