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哲(2003)。以ERG理論觀點探討高齡者運動服務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龍
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桃園縣。
吳勉勤(1998)。旅館管理。台北:揚智出版社。
沈哲生(2004)。組織變革工作再設計下員工工作特性、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投入關
係之研究─以台電公司電力調度自動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
學勞工研究所,嘉義縣。
林欽榮(1987)。組織行為。台北: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林振祥(1997)。企業人員之人口統計變項、工作特性與激勵因素之相關性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台中市。
胡夢蕾(2001)。觀光旅館餐飲建教實習生激勵因素之研究。第一屆觀光休閒暨餐旅
產業永續經營研討會,新北市:景文技術學院。
孫令凡(2000)。人口屬性、報酬激勵效果與工作滿足間關係之分析。考銓季刊,24,87-99。
許士軍(1988)。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文獻探討與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學報,35,13-56。
郭欣易(1999)。人格特質與激勵偏好、工作態度、工作表現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台北市。
張凱鈞(2000)。台灣壽險公司業務人員對現行績效考核與酬賞制度的激勵效果認知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保險學系研究所,台中市。
陳光偉(2002)。上癮性與需求層級變動之關係-Maslow 理論觀點之檢視。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陳慈仁(2002)。兩岸壽險業銷售人員激勵制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彰化縣。
張宛儒(2008)。影響員工工作投入因素之探討 以某企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中壢市。
陳雅倩(2009)。以ERG理論探討消費者對行動加值服務之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資訊經營學系(所),台北市。
黃煥榮(無日期)。激勵理論與激勵技術。未出版之教學講義,北市教大公共系行政學
講義,台北市。
黃蘭雯(1995)。青少年金錢觀:ERG理論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黃家齊(1999)。由激勵理論談員工激勵。中國勞工,998,20-23。黃素貞(2002)。員工組織政治知覺與工作投入及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黃蘭鈺(2003)。激勵因素、激勵制度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際觀光旅館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台中市。
楊秀彥(2005)。以ERG理論探討我國產業對產學合作之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台北市。
葉榮正(2008)。以馬斯洛需求理論探討員工激勵-以A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經營管理所,新竹市。
趙必孝(1997)。如何提升新人類的工作投入。人力發展月刊,36,23-27。賴信榮(1995)。實施目標管理之公司中,員工激勵誘因偏好之研究-以基層主管(含)
以上之主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北市。
賴信榮,(1996)。員工激勵誘因。產業金融,92,87-96。
藍采風、廖榮利(1998)。組織行為學。台北:三民書局
羅湘晴(2010)。激勵理論應用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其業管理學系,台北市。
Adams, J. (1963).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5), 422-436.
Batemen, T.S. (2002). Management, competing in the new Era(5th ed.). NY: McGraw Hill
Davis, K.(1972).Human Relations at work: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NY:
McGraw Hill.
Herzberg, F. B. (1968).One more time: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6,53-62.
Husen, T. &; Postlethwaife, T. N. (1994).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Y: Pergamon Press .
Kanungo, R. N.(1979).The concepts of alienation and involvement revisited. Psychological
Bulletin,86(1),119-138 .
Kast, F E. &; Rosenzweig , J E. (1985).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 Systems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 NY:Mcgraw-Hill.
Kahn, W. A. (1990).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3, 692-724.
Leavitt, D.G. (1988). Job involvement and alienation: A test of the Kanungo model .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9(3), 934.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Fifty Men of College Age.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slow, A. H.(1954).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Harper &; Row.
McClelland, D. C. (1961).The Achieving Society. NY: Van Nostrnd.
Rabinowitz, S. &; Hall, D.T. (1977).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yical Bulletin, 84(2),265-288.
Rakich,J. S. (1992).Managing health services organizations. Baltimore:Health Professions
Press, .
Robbins, S.P. (1998).Organizational Behavior(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 NF:
Prentice-Hall Inc.
Robbins, S.P. (2001).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s,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9th ed.).NJ: Prentice-Hall, Inc.
Scott,W. G. &; Mitchell, T. R. (1976). Organization theory: A structural and behavioral
Analysis. NY: Irwin.
Schaufeli, W. B. &; Bakker, A. B. (2004).Job demands, job resour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burnout and engagement: a multi-sample stud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25,
293-315.
Vroom, V. (1964).Work and Motivation. NY: John-Wiley &; S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