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07: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芷芸
研究生(外文):CHENG, CHIH-YUN
論文名稱:中國花神信仰及其相關傳說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Beliefs and Legends of Chinese Flower God.
指導教授:王國良王國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KUO-L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民俗藝術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花神花婆十二花神花符號花文化生殖崇拜生育信仰
外文關鍵詞:Flower GodFlower GoddessTwelve FlowerFlower SymbolsFlower CultureAdoration for GeneratingBeliefs in Reprodu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9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中國由於幅員遼闊、族群複雜,使得中國花神的形象呈現多元化的情況。透過
「人」、「神話」、「俗文化」、「社會思想」四項角度,可得到花神對於「美感
經驗與社會風俗的關係」、「創世神話與生殖文化的聯繫」、「自然崇拜與民間俗
信之間的傳承」等等的議題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意義與價值,而這也是本論文
研究花神相關議題時的中心。
本文以中國花神的「俗文化」部分為主要研究範圍,透過古典文獻資料的比對
與考證、實地的田野調查資料來獲得直接或間接的論述依據,從分析相關神話傳說
的故事情節切入議題,再輔以美學方法來從旁瞭解花神於「符號」及「象徵」表現
上的內涵精神。
本論文共六大章,除首章緒論探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以及文獻回顧
之外,依序的次章「中國花神信仰源流考」中主要探討中國各種花神信仰的興起與
流變等議題;第三章「花神崇拜與生殖崇拜的內涵」則以花符號展現出來的生命意
義來進行花神、創世神、生育神三種神格形象的轉變過程,也將臺灣地區獨特的花
神(花公花婆)信仰之生殖內涵作相關的分析;第四章「花神信仰的節慶與文化」
中主要為「花朝節」的歷史進行溯源,並歸納出與該日節慶有關的文化活動以及論
述古今大陸地區花神廟的興建議題:第五章「花神對世俗之影響」著重於世俗層面
來剖析花神崇拜帶給人文社會的影響,如:生殖情結、審美文化;終章「結論」的
部分,歸結本研究成果,作統整性的總結,亦可供未來於相關領域上後續研究發展
的伏筆。
Chinese flower gods shows diversity of images because of the extensive territory and various ethnic groups. We can find them
very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on several topics such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Esthetic Experience on Common Custom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egends of Universe’s creation and Generating Culture”, “Folk Beliefs’ Succession to Nature Adoration” through the four perspectives which includes human beings, legends, folk cultures and social thoughts.
This study explores Chinese flower gods chiefly through the folk cultures. With classical document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I collect and compress the first-hand and secondhand materials as the basis of this research. I get into the topics by analyzing the stories of related legends and try to comprehend the meanings of flower gods’ symbols by employing esthetic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otivation, purpose, methods, scope, and reference source of this study. I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mainly the origins and the transitions of the beliefs of Chinese flower gods. In chapter 3 “Meanings of Adoration for Flower Gods And for Reproduction”, with significant of life revealed by flower symbols, explains the conversion process of flower gods,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and god of generating. It analyses also the meanings of generating about the beliefs of typical flower gods (god and goddess of flower) in Taiwan. In Chapter 4 “The Festival and Culture of Flower God Beliefs”, it traces back to the history of “flower-blooming festival”, generalizes the related events, and discusses topic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flower god temples in Mainland China. In Chapter 5 “Flower Gods’ Influence on Common Customs” anatomizes the influence that flower gods have on cultural society, such as generation complex and esthetic culture. The conclusion sums up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nd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of successive research.
目 錄
頁數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6
第四節 研究現況與文獻回顧……………………………………………8

第二章 中國花神信仰源流考……………………………………………16
第一節 花神的概念與界定………………………………………………16
一、 花神與花精概念之界定問題………………………………………17
二、 花神形象的塑造與在自然神及俗神上之界定問題………………24
第二節 各種花神信仰之興起…………………………………………31
一、 神話傳說:神農氏、顓頊帝、女夷、花婆………………………32
(一) 神農氏、顓頊帝……………………………………………………32
(二) 女夷…………………………………………………………………33
(三) 花婆…………………………………………………………………36
二、 民譚:十二花神傳說………………………………………………39
(一) 十二花神的造神運動………………………………………………40
(二) 大江南北的十二花神………………………………………………46
第三節 漢族花神信仰之流變……………………………………………58

第三章 花神崇拜與生殖崇拜的內涵……………………………………66
第一節 花符號之生命意義………………………………………………67
一、 出生前:「花生人」與「人生花」的生命意義……………………69
二、 死亡後:「人化花」的生命意義……………………………………73
第二節 花神‧創世神‧生育神的變異……………………………………75
第三節 探討臺灣花婆信仰與其花神內涵的展現…………………………82
一、 臺灣花公與花婆的信仰概況…………………………………………84
二、 臺灣花公花婆之形象………………………………………………90
(一) 單純的老夫妻形象………………………………………………90
(二) 工作中的老夫妻形象………………………………………………91
(三) 抱著孩子的老夫妻形象………………………………………………92
三、 消失於臺灣的花神崇拜與內涵………………………………………95

第四章 花神信仰的節慶與文化……………………………………………97
第一節 花朝節歷史之探源………………………………………………97
第二節 花朝節俗與文化…………………………………………………107
一、 花朝節期之歧異性…………………………………………………107
二、 花朝節的傳統活動…………………………………………………109
(一) 祝神廟會,扮戲酬神………………………………………………110
(二) 春遊踏青,賞花撲蝶………………………………………………112
(三) 種花挑菜,勸農祈豐………………………………………………113
(四) 製作花糕,釀製花酒………………………………………………115
(五) 彩綢繫花,花旛賞紅………………………………………………116
(六) 其他各地特殊風俗…………………………………………………118
第三節 大陸地區的新舊花神廟…………………………………………120
一、 舊時花神廟…………………………………………………………121
(一) 中國北方……………………………………………………………121
(二) 江南地區……………………………………………………………128
二、 現存的花神廟………………………………………………………132
(一) 無錫黿頭渚花神廟…………………………………………………132
(二) 蘇州定園花神廟……………………………………………………134
(二) 紹興大香林花神廟…………………………………………………137

第五章 「花神」對世俗之影響…………………………………………140
第一節 漢族花神的生殖情結與文化意識………………………………140
第二節 十二花神的美感經驗對社會文化的影響………………………148
一、 堅貞不渝的「淒美」愛情 …………………………………………149
二、 崇尚高風亮節的「理想美」…………………………………………152
三、 十二花神「藝術美」的展現與應用…………………………………154

第六章 結論………………………………………………………………163

參考資料……………………………………………………………………169

附錄…………………………………………………………………………179
一、古典文獻
(一)經部
01.《周易》,《四部叢刊‧經部》(第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上海涵芬樓景印宋刊本。
02.《說文解字注箋》,(清)段玉裁注、徐灝注箋(卷一),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03.《古今韻會舉要》,(元)黃公紹撰,《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86本),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04.《尚書註疏》,(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注,《叢書集成續編》(第26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05.《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傳世藏書‧經庫十三經注疏》,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
06.《論語集注》,(宋)朱熹注,《叢書集成三編》(第13冊)臺北:新文豐出
版社,1996年。
07.《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第12冊),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10月。
08.《正字通》(清康熙清畏堂刊本),(明)張自烈撰,《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二)史部
01.《月令廣義》,(明)馮應京撰、戴任注,明梅墅石渠閣刊本。
02.《花曆》,(明)程羽文撰,《說郛‧瓶史》續卷第四十,清順治丁亥年(1647年)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
03.《續纂江寧府志》,(清)蔣起勛、汪士鎰等撰,清光緒六年(1880年)冬刊刊本。
04.《秦中歲時記》,(唐)李綽撰,《說郛》,上海:民國十六年(1927年) 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05.《夢粱錄》,(宋)吳自牧撰,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8月。
06.《廣州府志》,(清)瑞麟、戴肇辰等修纂,(清光緒五年刊本影印),《中國方志叢書》(第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10月。
07.《古田縣志》,(清)張竟可、林咸吉等纂(乾隆十六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第100號,全八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08.《漢舊儀補遺》(漢)衛宏撰(光緒吳縣朱記榮校刊本),《百部叢書集成‧平津館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第42部,第2冊,1967年。
09.《乾淳歲時記》,(宋)周密撰,《歲時習俗資料彙編7》,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10.《月令粹編》,(清)秦味芸撰,《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十六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11.《桐橋倚棹錄》,(清)顧祿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5月。
12.《正德建昌府志》,(明)夏良勝纂修,《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34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1年10月。
13.《鴻雪因緣圖記》,(清)麟慶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
14.《歲時廣記》,(宋)陳元靚編,《叢書集成新編》(第4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15.《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後晉)劉昫等撰,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3月。
16.《清嘉錄》,(清)顧祿撰,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
17.《嘉靖太倉州志‧風俗》,(明)劉彥心編纂,《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20》,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18.《滬城歲事衢歌》,(清)張春華撰,《叢書集成續編》第22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90年。
19.《姑蘇志》,(明)王鏊纂修,《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27》,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
20.《帝京歲時紀勝》,(清)潘榮陛撰,《續修四庫全書88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1.《史記》,(漢)司馬遷撰,赫志達、楊鍾賢譯注(全五冊),臺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8月。
22.《廣東新語》,(清)屈大均撰,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12月。
23.《吳郡歲華紀麗》,(清)袁景瀾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24.《熙朝樂事》,(明)田汝成撰,《續修四庫全書88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三)子部
01.《洛陽牡丹記》,(宋)歐陽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02.《山堂肆考》,(明)彭大翼撰,張幼學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49年。
03.《古今圖書集成》,(清)康熙敕編,臺北:文星書店,1964年。
04.《藝文類聚》,(唐)歐陽詢等奉敕撰,臺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8月。
05.《紅樓夢校注》,(清)曹雪芹撰,高鶚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06.《廣群芳譜》,(清)汪灝撰,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07.《管子》,舊題管仲撰,(唐)房玄齡注,《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252本),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08.《鑄鼎餘聞》,(清)姚福均編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09.《淮南子》,(漢)劉安撰,高誘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10.《太平廣記》,(宋)李昉編撰(全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11.《大業拾遺記》傳(唐)顏師古作,《叢書集成續編》第27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91年,頁631–632。
12.〈十二月花神議〉,(清)俞曲園撰,《叢書集成續編》第2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91年,頁330–332。
13.《醒世恆言》,(明)馮夢龍撰,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9月。
14.《甘澤謠》(與《纂異記》合冊),(唐)袁郊纂,李宗為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15.《花木錄》,(宋)曾慥撰,《類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
16.《墉城集仙錄》,(前蜀)杜光庭撰,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頁329 – 383。
17.《牡丹亭》,(明)湯顯祖撰,(民國)徐朔方、楊笑梅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
18.《庶物異名疏》,(明)陳懋仁撰,明崇禎間(1628-1644)檇李陳氏原刊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218》,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9月。
19.《新譯搜神記》,(晉)干寶撰,黃鈞注譯,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20.《清稗類鈔》,(民國)徐珂撰,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
21.《雲笈七籤》,(宋)張君房,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8月。
22.《事林廣記》,(宋)陳元靚編(元後至元六年鄭氏積誠堂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2月。
(四)集部
01.《江令君集》,(南朝)江總,《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善化章經濟堂刊本。
02.《謝宣城詩集》,(南朝)謝朓,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3月。
03.《甫里先生文集》,(唐)陸龜蒙撰,《四部叢刊‧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04.《雁門集》,(元)薩都剌撰(明鈔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6月。
05.《點石齋畫報》,(清)吳友如繪,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
06.《曹子建文集十卷》,(三國)曹植,《叢書集成續編122》,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
07.《全宋詩》,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998年版。
08.《列朝詩集》,(清)錢謙益編,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12月。
09.《白居易詩集校注》,(唐)白居易,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三、中文專書
01.《光山縣志約稿》,晏兆平,臺北:成文出版社,臺一版(據民國25年鉛印本影印),1968年。
02.《文化人類學選讀》,李亦園,臺北:食貨出版社,1980年。
03.《花與花神》,王孝廉,臺北:洪範書店,1980年10月。
04.《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劉守華,臺北:文津出版社,1981年12月。
05.《花語花詩花譜》,左華成,臺北:常春樹書坊,1982年。
06.《花與花的故事》,陳運造,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86年6月。
07.《新科學》,喬巴蒂斯達‧維柯(Giambattista Vico)著,北京:人民文學版社,1987年。
08.《中國的花神與節氣》,殷登國,臺北:聯經出版,1989年6月。
09.《中國民間故事全集》,陳慶浩、王秋桂等合編(全40冊),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1994年10月出版四刷。
10.《臺灣民俗之旅:民族根脈的重視》,洪進鋒,臺北:武陵出版,1990年1月。
11.《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鄧啟耀,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1月。
12.《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李露露,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1992年4月。
13.《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藍鴻恩等主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年。
14.《華夏諸神—俗神卷》,馬書田,臺北:雲龍出版社,1993年10月。
15.《民間美術概論》,楊學芹、安琪合著,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4年8月。
16.《西方美學史教程》,李醒塵,臺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10月。
17.《林智信「迎媽祖」版畫》,林智信,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10月。
18.《閩臺民間信仰源流》,林國平,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12月。
19.《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陳益源,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20.《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壯族卷》,呂大吉、何耀華、李紹明合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21.《花與中國文化》,何小顏,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
22.《華夏諸神—民間神像》,宋兆麟,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7月。
23.《植物動物與民俗》,阮昌銳,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1999年9月。
24.《行業神崇拜:中國民眾造神運動研究》,李喬,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1月。
25.《蘇州民俗》(蘇州文化叢書第二輯),蔡利民,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26.《中國女神》,過偉,南寧:廣西教育初版社,2000年12月。
27.《中國民間文學史》,高有鵬,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
28.《花的檔案》,何小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
29.《劍橋哲學辭典》,羅伯特‧奧迪(Robert Audi)原文版(英文)主編,王思迅中文版主編,臺北:貓頭鷹出版,2002年。
30.《造神史話》,王德恒、張寶樹,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
31.《外國名花風俗傳說》,陳訓明,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5月。
32.《中國民間俗神》,殷偉、殷斐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33.《臺灣傳統生命禮儀》,李秀娥,臺中:晨星出版,2003年4月。
34.《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洪淑苓,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35.《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白先勇,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4月。
36.《女性‧審美‧文化》,舒紅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37.《歲時節令:中國古代節日文化》,馮賢亮,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10月。
38.《漢畫像的象徵世界》,朱存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39.《中國風俗通史‧明代卷》,陳寶良、王熹合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2月。
40.《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鄭志明,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4月。
41.《傳奇小說通論》,石麟,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42.《中國荷花審美文化研究》,俞香順,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12月。
43.《摩訶婆羅多》,毗耶娑著,金克木、黃寶生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44.《東亞歷史年表》,鄧洪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1月初版二刷。
45.《美的歷史》(History of Beauty),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臺北:聯經出版,2006年5月。
46.《生殖崇拜的文化解讀》,廖明君,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47.《中國行業祖師爺》,王作楫,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1月。
48.《中國婚育保護神》,殷偉、任玫合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1月。
三、外文專書
01.《熱河古蹟と西藏藝術》,五十嵐牧太,東京:洪洋社,昭和17年(1942)10月。
02.《中國古代の植物學の研究》,水上靜夫,東京:角川書店,1977年4月。
03.《清嘉錄—蘇州年中行事記—》,中村喬譯,東京:平凡社,1988年9月。
04.《中國文學歳時記》,黑川洋一、入谷仙介、山本和義、橫山宏、深澤一幸等五人合編(全7冊)京都:同朋舍出版,1988年11月初版一刷,1989年11月二刷。
05.《花は紅‧柳は綠》,水上靜夫,東京:八坂書社,1983年,11月。

四、碩博士論文
01.《臨水夫人信仰與故事研究》,王雅儀,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02.《中國文學中荷的研究》,徐秀眉,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03.《漢族「桃」文化與文學研究》,顏素足,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五、期刊論文與報導
01.〈廣州河南的金花廟〉,容肇祖,《民俗週刊》(神的專號,第41、42合刊本),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29年1月,頁51 – 53。
02.〈士林歲時記〉,潘迺禎,《民俗臺灣》(第六號),臺北:東都書籍臺北支店,1941年12月,頁10。
03.〈臺南市の寺廟現況〉,西田豐明,《民俗臺灣》(第十五號),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2年9月,頁32 – 44。
04.〈實物信仰與「桃崇拜」:中日古代美意識的研討〉,嚴紹璗,《中日民俗的異同與交流:中日民俗比較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頁147 – 153。
05.〈「匯萬總春之廟」的復建與利用〉,王福山,《中國園林》13卷,1997年,頁43 – 44。
06.〈“花”為人魂觀與壯族民間師公教的花婆聖母崇拜〉,楊樹喆,《民間文化》,2000年,第11、12期,頁24 – 26。
07.〈陳靖姑傳奇與其在閩北的信仰民俗〉,黃睦平,《中國道教》,2005年,第五期,頁44 – 45。
08.〈杭州古老的花朝節〉,丁福昌,《交通旅遊導報》,2005年3月10日,第10版。
09.〈春到江蘇遊花會〉,周曉平,《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3月31日。
10.〈花婆崇拜與民族生態審美敘事〉,翟鵬玉,《柳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36 – 140。
11.〈花、女人、女神:臺南市臨水夫人媽廟換花儀式的性別意義〉,蔡佩如,《民俗曲藝》(第149期),2005年9月,頁115 – 173。
12.〈論唐代民間信仰中的植物崇拜〉,王永平,「中國唐史學會」研討會論文集《唐史論叢》第8輯,2006年,頁245 – 259。
13.〈漫談山塘花神廟〉所述,孫中旺,《江蘇地方志》,2006年,第2期,頁55 – 56。
14.〈南方稻作民族壯族女性人文始祖〉,過偉,《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3期,2006年9月,頁6 – 7。
15.〈美女與野獸:唐代女性“精變”論考—以《太平廣記》為中心〉,曹剛華,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1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頁184 – 201。
六、網站資料
01. 《文淵閣四庫全書》資料庫:http://203.68.108.212/scripts/skinet.dll?OnLoginPage。
02. 唐代研究國學網站:http://www.guoxue.com/tangyanjiu/tdsl/001dysyj.htm。
03. 歷代官窯瓷器網站:
http://www.xuancaoyuan.com/GuanYao/Qing/KangXi/12HuaBei/index1.html。
04. 中國詩苑:http://www.xysa.com/quantangshi/t-index.htm。
05. 詩神 — 唐宋詩詞檢索資料庫:
http://www.cpoetry.com/Poetry/Read.asp?PoetryNo=8F989C61-FFB9-450C-9E24-85D5202A2D7C。
06. 詩詞賞析網站:http://ichip.jhjhs.tpc.edu.tw/~t145/frame3.htm。
07. 中國國家圖書館‧碑帖菁華:http://res2.nlc.gov.cn:9080/ros/index.htm。
08. 舜網-濟南時報:http://www.sina.com.cn。2006年03月14日03:34。
09. 杭州市政府官網http://www.hangzhou.gov.cn/。
10.「浙江文化資訊中心」網址:http://www.zjlib.cn/show.asp?id=2984。
11. 紹興大香林景區官方網站:http://www.ytz.com.cn/jqgk.htm。
12. 蘇州定園官方網站:http://www.szdingyuan.com/。
13. 南京市政府「金陵旅遊網」:
http://www.jltour.gov.cn/cps/site/njtour/tour2005/whnj3-mb_a200511175153.htm
14. 三老爺宮官方網址:http://sun.ontop.com.tw/histry.htm。
15. 風潮音樂官方網站:http://www.windmusic.com.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1] 尹衍樑、蔡順吉,RFID於預鑄產業的應用─以潤泰生管系統為例,土木水利期刊,第三十二卷,第四期,2005,第36-40頁。
2. [19] 石進芳,「從監造看營建管理技師之設立」,營建管理季刊,第43期,2000。
3. [22] 伍勝民、楊明憲、黃于禎,「機關辦理工程委託專案管理時應否與監造一併辦理之探討」,現代營建,第328期,2007,第45-58頁。
4. [35] 呂欽文,「公共工程品質的十大殺手(問卷解析)」,營建知訊,第284期,2006,第38-42頁。
5. [36] 李國榮、黃國立、吳大川,「公共工專業技師簽證規則之監造簽證」,營建管理季刊,第53期,2002,第40-44頁。
6. [48] 林利國、簡臣佑、黃進汀,「營建工程監工數位助理系統之研擬」,土木水利期刊,第二十七卷,第四期,2001,第94-101頁。
7. [58] 姚乃嘉、柯茂榮,工程專業機關代辦公共工程問題與對策之探討,營建管理季刊,第59期,2004,第13-23頁。
8. [73] 郭芳源,「台灣第一條高速鐵路」,工程季刊,Vol.79 No.1,2006,第135-151頁。
9. [77] 曾義誠,公共工程品質管理作業指南,中興工程,第九十一期,2006,第95-100頁。
10. [78] 曾義誠,公共工程施工品質查核常見錯誤態樣及改善對策,中興工程,第九十二期,2006,第110-114頁。
11. [83] 黃文玲、陳澤修、葉祥海,「建築鋼構施工三級品管即時資訊系統研擬」,土木水利期刊,第三十二卷,第四期,2005,第67-78頁。
12. [90] 劉福勳、江秉修,「營建管理顧問與監造單位之差異性分析─以高科技廠房新監工程為例」,營建管理季刊,第42期,2000,第45-47頁。
13. [97] 蘇文選,「台灣高速鐵路計畫之竣工監查」,工程季刊,Vol.79 No.1,2006,第72-88頁。
14. 23.《植物動物與民俗》,阮昌銳,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1999年9月。
15. 11.〈花、女人、女神:臺南市臨水夫人媽廟換花儀式的性別意義〉,蔡佩如,《民俗曲藝》(第149期),2005年9月,頁115 –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