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06: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塗凱竣
研究生(外文):Kai-Gun Tu
論文名稱:假檢警詐欺車手集團犯罪與偵查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Pattern and Investigation of Fraudulent Driver Group by Impersonating Civil Servants
指導教授:王謙王謙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n Wang
口試委員:楊志誠陳大鈞
口試日期:2016-06-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政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車手假檢警名義詐欺集團
外文關鍵詞:DriverImpersonate civil servantFraud grou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8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臺灣地區詐騙集團使用大量人頭帳戶及電話,結合金融機構層層轉帳、匯款,並利用電信網路匯流、電話通訊經過網際網路快速傳遞交換等各類通訊技術,傳遞詐騙訊息進行犯罪,使電話詐欺犯罪遂演變成跨境犯罪問題,尤其近來以假檢警名義之詐欺犯罪極為嚴重,在該類型詐欺犯罪中,雖在數量上並非是各類詐欺案件中發生數最多者,不過在詐騙金額上卻是最多,對於被害人影響最大,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假檢警詐欺取款車手集團犯罪手法及警方偵查作為,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並將研究結果作為政府機關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對策參考。
本研究採取立意抽樣,挑選6位假檢警詐騙車手集團成員,及對該犯罪長期偵辦刑事警察人員4名,透過與詐欺車手及專業人士的質性訪談,了解假檢警詐欺車手集團的犯罪模式、特性及目前實務上警方偵辦是類案件的偵辦作為及遭遇到的困境。
本研究訪談結果發現,假檢警詐欺車手集團組織結構系統化,集團重要幹部多具備有黑道幫派背景、未成年車手加入假檢警詐騙車手集團有增加趨勢、車手集團營運時間係配合銀行營業時間、詐騙區域遍布全臺各縣市、集團成員大量使用人頭電話卡並迅速更換、採取更換交通工具及變換服裝等方法規避警察查緝。
最後,本研究建議應加強兩岸跨第三地的警務合作,查緝國外電信詐欺集團成員到案,以有效將詐欺犯罪源頭阻斷;另從提升警方偵查技術、強化犯罪預防宣導、嚴格管制行動電話門號、加強法律懲罰與嚇阻作為及結合學校、社會及媒體共同防治等各大面向提出符合現況偵查及防治策略,期能作為實務界擬定政策之參考,以有效遏止詐騙集團,保護民眾產財產安全。
Fraud groups in Taiwan use large of head account and the phone, combin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ransfers and remittance, using phone turned received and network phone, and private illegal telecommunications platform, sending fraud message to people for crime. Thus telephone is changed from being a local crime problem to a cross-border one. In particular, the fraud crime in the name of fake public authority is extremely serious. Although not all types in the number of cases of fraud were up , but on the amount of fraud is up to a maximum impact for the victims. In this theis, we analyze the patterns and investigation of fraud driver group by impersonating civil servants to find their common characteristics.
We us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ith in-depth interviewing six drivers of the fraudulent groups, and two experienced police officers in this kind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for a long time. Through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them to understand the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fraudulent driver group by impersonating civil servants. And the dilemma of the police investigation is currently on the practice in such cases.
Interview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fraudulent driver group by impersonating civil servants organized, cadre members of the group have gang backgrounds, underage drivers joined the group is an increasing , operating time with the banking hours, fraud across all regions in Taiwan and using head phone card, transferring cars and dresses to avoid police arrest.
Last, this research recommends we should strengthen on both sides of across and third countries of police cooperation, seizing abroad telecommunications fraud group members case together to block the fraud crime source. And from investigation surface, prevention surface, telecommunication surface, justice surface, legal surface and the social surface, to propose the prevention and the investigation strategy with the hope that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by the authorities to decrease the fraud crime rate in the future. Thus, people’s property could be protected and safe.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電信網路詐欺集團實證研究 13
第二節 犯罪學相關理論對於電信網路詐欺犯罪之解釋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研究流程 4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 58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67
第一節 受訪者個人基本資料 67
第二節 加入車手集團過程 68
第三節 車手集團運作模式 75
第四節 車手集團犯罪手法 81
第五節 車手集團獲利性 83
第六節 車手集團再犯率 86
第七節 偵查作為與困境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1
第二節 建議事項 10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7

參考文獻 119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15)。中華民國刑案統計。臺北市: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王文生(2005)。新興詐欺犯罪被害者之研究-以台北縣假盜刷真詐財為例。中央警察大學交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耀輝(2006)。電話詐騙犯罪成因與防制策略。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江志慶(2005)。ATM轉帳詐欺犯罪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宋樹寰(2008)。電信詐欺犯罪類型、特徵與防制策略之研究。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李宏倫(2009)。臺灣與國際合作打擊跨國電信詐欺犯罪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周文科(2004)。臺灣地區詐欺犯罪問題之研究。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德華(2010)。防制電信網路跨境詐欺犯罪新策略。載於大陸中國警察協會舉辦之「第五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論文集,江蘇省蘇州市。
林德華(2011)。從「0310」專案談兩岸跨境合作共同打擊犯罪的挑戰與策略。載於大陸中國警察協會舉辦之「第六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
林豐裕(2008)。第二類電信偵查實務-以詐騙集團為例。未出版手稿。
洪漢周(2003)。新興詐欺犯罪趨勢與對策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4,141-164。
洪漢周、曾景平(2003)。刮刮樂及手機簡訊詐欺集團組織結構及偵查實務之研究。刑事科學,55,57-82。
范國勇、張平吾、蔡田木、劉擇昌(2004)。ATM轉帳詐欺犯罪之實證研究。臺北市: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案。
徐宗國(1998)。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徐釗斌(2006)。恐嚇詐欺犯罪偵查實務之研究。載於蔡蒼柏(主編),經濟犯罪偵查實務,33-38。臺北: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康健浚(2009)。兩岸跨境詐欺犯罪手法之分析與其防制策略之研究:以電信詐欺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智雄(2011)。通訊詐欺犯罪行為特性與模式之研究。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許春金(2007)。犯罪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許清事(2006)。通訊金融詐財成因與防制-以臺北縣處理設及人頭之詐欺案件為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永鎮(2009)。詐欺犯罪被害歷程之研究-以高雄地區假冒公務員名義通訊詐財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書局。
曾進忠(2010)。資通訊詐欺犯罪特性及歷程之研究。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
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劉家妤(2012)。跨境電話詐欺集團特徵之研究。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歐用生(1995)。質性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田木、陳永鎮(2007)。通訊詐欺犯罪模式與決意歷程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8,147-188。
盧俊光(2007)。新興詐欺犯罪模式及其偵查作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謝浚鋒(2009)。電信詐欺犯罪模式與偵查之研究。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顏旺盛(2012)。兩岸跨境合作打擊詐欺犯罪的挑戰與策略。載於內政部警政署會舉辦之「警政治安策略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警察機關偵辦電信網路詐欺集團案件獎懲核分規定(民國104年8月28日)。臺北市:內政部警政署。
網際網路
內政部警政署(2014)。解除ATM分期付款設定? 小心錢包也跟著解除防備。165反詐騙諮詢專線。2016年2月13日,取自https://www.165.gov.tw/fraud.aspx?id=224。
內政部警政署(2016)。104最常遭詐騙手法及財損金額。165反詐騙宣導。2016年2月11日,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165bear/photos/pcb.1033914896668010/1033914666668033/?type=3&theater
內政部警政署(2016)。104詐騙手法之TOP3。165反詐騙宣導,2016年2月11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165bear/photos/pcb.1033914896668010/1033914623334704/?type=3&theater。
內政部警政署(2016)。165專線工作成效。165反詐騙諮詢專線,2016年2月13日,取自http://165.gov.tw/work_stat.aspx。
內政部警政署(2016)。警政統計重要參考指標。2016年6月5日,取自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lp?ctNode=12596&CtUnit=1741&BaseDSD=7&mp=1。
邱俊福(2014)。假檢警詐騙集團「亂槍打鳥」 2年得手7億。自由時報,2016年2月13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116145。
胡欣男(2015)。不從就通緝 假檢警詐女老師。中國時報,2015年3月7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28000399-260106。
監察院(2004)。監察院093內正0045之糾正案文。2016年2月13日,取自http://humanrights.cy.gov.tw/sp.asp?xdUrl=./di/edoc/eDocForm_Read.asp&ctNode=911&AP_Code=eDoc&Func_Code=t02&case_id=093000171。
英文部分
Akers, R. L., M. D. Drohn, Lanza-Kaduce & M. J. Radosevich (1979). Social learning and deviant behavior:A specific test of a general theo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 635-655.
Barney G. Glaser & Anselm L. Strauss(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Barney G. Glaser(1978). Theoretical sensitivity: advances in the methodology of grounded theory. Sociology Press.
Clark, R. & Cornish, D(1986). The resoning criminal: Ratio choice perspectives on offending. N. Y. : Springer- Verlag.
Clarke, R.V., and J.E. Eck(2003). Become a Problem Solving Crime Analyst: In 55 Small Steps. London: Jill Dando Institute of Crime Science University College.
Cohen,L., & Felson, M(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588-608.
Glueck, S. and Glueck, E.(1950). Unravelling Juvenile Delinquency.MA: Harverd Unversity Press.
Maruna, S(2001). Making good : how ex-offenders reform and reclaim their live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ooks.
Sampson, R. J., & Laub, J. H(2003). Shared Beginnings, Divergent Lives : Delinquent Boys to Age 70.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haran B. Merriam(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Revised and Expanded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Jossey-Bass.
Siegel, Larry J(2003). Criminology. Wadsworth, Belmont, CA.
Sutherland, E. H. & Cressey, D. R(1978). Criminology . N. Y. : Lippincott.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