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0 22: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伊佑
研究生(外文):Yi -yo Lo
論文名稱:社會工作者在家防中心的工作阻礙及離職歷程
論文名稱(外文):Regarding job barrier and process of leaving of social workers in Domestic Violence and Sexual Assault Prevention Committee
指導教授:賴兩陽賴兩陽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ang-yang L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5
中文關鍵詞:社會工作者工作阻礙
外文關鍵詞:Social WorkerJob Barri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8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家防社工在家防中心之職業適應過程中,面臨工作阻礙的心路歷程。本研究採質化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法為資料收集方法,採取立意抽樣法篩選受訪樣本,並以某家防中心之離職社工為訪談對象,條件設定為在該家防中心工作年資三年以上、自願離職者,共計七位受訪者。
本研究從了解家防社工進入職場之機緣、家防社工所面臨之工作阻礙樣貌、工作阻礙之因應對策,以及家防社工離開職場之歷程四個面向,瞭解家防社工所面臨工作阻礙,與其如何影響家防社工職涯抉擇,以及離職經驗對其家防社工職業生涯及未來面臨工作阻礙的影響。研究發現,社工進入家防中心雖因身分而有不同抉擇過程,然而,在適應初期都充滿焦慮、不安情緒,但在職場磨練和工作經驗累積下蛻變。她們面對許多工作阻礙的挑戰,包含實務工作、組織以及外部環境等面向,都發展出不同因應策略及解決之道。然而,有部分社工依舊選擇離開家防中心,在看似個人化因素背後,卻隱約與實務工作及組織面向等工作阻礙有相關。在這來回的決定過程中,離開這份決定讓她們有更多的能量去面對工作的挑戰,也提供她們另一個角度看待工作阻礙,重新確認自己職涯追尋方向。
根據研究結果及研究目的,針對新手社工、政府部門與學校教育等方面,提供建議。在新手社工方面,應暸解自我與工作的特質,了解工作適應歷程;在政府部門方面,中央政府部門應改善人力結構性問題,地方政府部門提供完善勞動條件保障,家防中心善於運用曾離職具有經驗人員,並強化合作單位間對話機制;在學校教育方面,應提供更多社工職場現況的了解,增加法律相關課程,以及培養學生危機處理能力與權力意識。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s of social workers of Domestic Violence and Sexual Assault Prevention Committee when they faced job barrie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occupational adaptations. This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deep interview as the method of data collection and judgment sampling to sift the samples. Total 7 interviewers, whom worked for more than three years and left their job of their own free will, are all from one Domestic Violence and Sexual Assault Prevention Committee.
This study has four sections, including the opportunities that social workers entered workplace, the job barriers that faced social workers,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job barriers and the process when social works left workplace. This study also comprehends the job barriers that faced social workers and its influences to social workers in their choices of career, the influences of leaving that affect the career of social workers and job barriers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social workers felt anxiety in the early adaptation although social workers had different process of choices because different status when they entered Domestic Violence and Sexual Assault Prevention Committee. However, they changed under the endurances in the workplace and work experiences. They faced many challenges of job barriers, including practical works, organization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etc. They developed different strategies and solutions. However, some social workers still chose to leave Domestic Violence and Sexual Assault Prevention Committee. It looked like they left for personal reasons, but it seemed like relating to job barriers of practical works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decision process of back and forth, the decisions of leaving let them have more energy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work and provided them another perspective to face job barriers, to reconfirm their direction to pursuit the career.
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purposes of this study, th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new social worker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school education. For new social workers, they should understand themselves, the qualities of works and the process of work adaptation. Fo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problems of human structures and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complete protection of labor conditions. Domestic Violence and Sexual Assault Prevention Committee is good at using experienced personnel who left before and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operative departments. For school education, they should provide social workers more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latest workplace, increase law-related courses, and develop the abilities to handle student crisis and the right consciousnes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職業生涯意義與相關理論……………………………………………6
第二節 工作阻礙、離職的意涵與現象 ……………………………………10
第三節 家防社工所處之職場環境與挑戰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3
第二節 資料收集方法與研究工具 …………………………………………37
第三節 研究倫理 ……………………………………………………………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41
第一節 了解社工進入家防中心之機緣………………………………………41
第二節 家防社工與工作阻礙 ………………………………………………46
第三節 工作阻礙之因應對策 ………………………………………………59
第四節 家防社工離開職場之歷程……………………………………………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82
參考書目 ……………………………………………………………………………87

附錄
附錄1:曹姓母女燒炭自殺事件等新聞事件討論…………………………………95
附錄2:生涯定義彙整表 …………………………………………………………100
附錄3:以社會工作者為關注焦點之相關論文 …………………………………102
附錄4:訪談大綱……………………………………………………………………105
表目次
表1:Hall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與需求……………………………………………..8
表2: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 .………………………………………………………..36

圖目次
圖1:Mobley員工離職決策過程模式 …………………………………………….22
圖2:Szilagy離職過程模型………………………………………………………..23
圖3:Abelson整合離職過程模式 ………………………………………………..24
中文部分
王麗容(1970)。我國社會工作員專業認同與專業滿足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震寰、渠海源(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汪淑媛(2008)。論台灣社工教育對社會工作職業風險之忽視。臺大社工學刊,17期,頁1-42。
余漢儀(1999)。兒童保護─蹣跚學步的台灣經驗,林萬億主編,台灣社會福利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雲裳(2005)。台灣地區醫務社會工作之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9期,頁165-170。
何彩燕 (2004)社會工作師職涯轉換之研究-以縣市政府具轉任資格之社工師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慶鴻(2005)。保護性服務社會工作者工作困境之研究-以台北縣家暴中心疑似性侵害案為例。台灣社會工作學刊,4期,頁111-142。
柯龍光(2005)。組織定位與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1997)。生涯輔導。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勝義(2003)。社會工作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萬億(2005)。199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09期,頁12-35。
林怡君(2005)突圍-從權力觀點看社工員的工作困境與因應。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慧(2008)。求職婦女家庭生命週期、人力資本投資、生涯動機與認知生涯阻礙之關係。法政學報,21期,頁01-125。
吳素霞(2001)。家庭暴力防治網絡個別體系功能整合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4期,頁32-41。
吳佳樺(2005)。台北縣私立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壓力、工作適應與離職傾向之研究。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邱睿儀(2004)。影響傑出視覺障礙者職業生涯發展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慧玲(1986)。台北市社會福利服務人員職業異動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清玉(2005)。我國家庭暴力防治法實施五年來成效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姜琴音(2001)。家庭暴力防治法民事保護令聲請現況分析-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婚姻暴力婦女保護社會工作員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9期,頁178-187。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敏惠(2003)。生涯發展、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地區保險業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鳳仙(1998)。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專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高淑雲(2004)。家庭暴力防治社會工作者工作壓力與因應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郝明義(1999)。工作DNA。台北:大塊文化。
莊永智(1985)。啟智教養機構工作員工作疲乏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健忠、賴兩陽、陳俊全譯(2005)。人群服務組織管理。台北:雙葉書廊。譯自Peter M. Kettner。
陳姿伶(1990)。台北市兒童福利機構工作人員離職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寶芳(1983)。社會工作員的工作疲乏、工作滿意度與工作意願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組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晉杰(2002)。從社工員角度看我國現行家庭暴力防治法在兒童保護上的運用─以中部四縣市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庚金(1993)。人群關係與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明志(2001)。探討警察人員處理家庭暴力事件之問題。社區發展季刊,109期,頁317-33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昱名(2008)。社會工作系畢業生的非社會工作職業抉擇:質性研究初探。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7卷1期,19-42。
陳世晉、張峻源譯(2001)。策略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台灣西書出版社。譯自James N.Baron & David M.Kreps。
郭彩榕(2006)。婚姻暴力防治工作人員之網絡整合態度與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火燦(199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總經銷。
張菁芬(1997)。愛滋助人者之服務現況及其工作壓力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紉(2003),世界各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之比較及國內社工人力需求、運用、困境因應,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張如幸(2008)。社工人參安全議題之探討。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4,173-183。
張逢沛譯(1972)。職業社會學。台北:國立編譯館。譯自Taylor Lee。
張美惠譯(2001)。血、汗與淚水-人類工作的演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譯自Richard Donkin。
許雅惠(2001)。家庭暴力防治-性別化的政策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9期,頁277-288。
許維芳(2003)。臺灣師範大學轉型定位與策略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英忠 (1989)。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
黃默夫(2005)。基礎行政法二十五講。台北,三民書局。
黃彥宜(2009)。保護性業務一線社會工作者職場暴力之初探:權力觀點。台灣社會工作學刊,6,79-118。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詹玉瑛(2004)。觀光旅館業女性主管工作困境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
詹淑如(2005)。新進護理人員於社會化階段的工作調適與離職意圖之研究-以中部某醫學中心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
葛書倫(2003)。庇護所在婚暴受虐婦女復原過程中的角色功能─臺灣經驗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92期,310-319。
楊蓓(1989)。兒童福利社會工作者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以CC.F.為例。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2期,155-181。
楊玲芳(2000)。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管理執行工作內涵與困境相關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鸞貞(2004)。家庭暴力防治服務網絡建構整合之研究-以高雄市、彰化縣、台東縣為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至誠(2001)。職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蕭淑婷(2009)。臺北縣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工作現況、工作壓力與工作阻礙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劉蕙雯(1998)。高雄市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工作疲乏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雅雲(2001)。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職務勝任感與留職意願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小菁譯(2001)。助人工作者自助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譯自Thomas Skovholtru。
楊蓓(1988 )。各領域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卷2期,頁85-101。
蔡淑芳(1984)。社會工作者職業適應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樹培(1994)。人群關係與組織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正道、吳素霞(2001),我國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之規劃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4期,頁5-17。
鄭逸驊(1999)。兒童與家庭的臨床社會工作者之新進人員壓力適應探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碩士所論文。
鄭芝伶(1998)。已婚女性社會工作人員之工作壓力與其激勵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碩士所論文。
鄭瑞隆(2005),家庭暴力社工員專業服務困境與改進措施之研究。犯罪學期刊,7卷第2期,頁129-164。
戴國良編著(2004)。組織行為學:從企業觀點出發。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麗珍(2006),家暴社工的處境與問題。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7期,頁12-18。
鄭麗珍(2010)。「攜子自殺」誰之過。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4月22日。網址: http://www.tasw.org.tw/p1-news-detail.php?sn=427
謝文華、何玉華、唐在馨、林明宏(2010年4月23日)。人力不足才是關鍵 社工抗議江宜樺失言。自由時報A12。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4月22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23/today-life5.htm
鍾美智(1996)。社會工作系畢業生任職專任工作及離職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藤青芬(1987)。台灣省縣市社工員離職行為和離職傾向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組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鈴容(2002)。身心障礙者就業過程中就業服務員所面臨的困境和因應之道-以臺北市身心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為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嘉良(2010年4月23日)。叫他怎跑個案 雲林1社工251件/月。TVBS。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4月22日。網址: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23/8/24fm0.html
蘇映伊(2005)。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工作阻礙與工作成就相關性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淑芬(2001)。社會工作員提供24小時保護服務之工作滿意、工作負荷與服務品質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豔柔(2004)。醫務社會工作者之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文部分
Michael A. Abelson(1986).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urnover:A model for the health service administrator. Health care Manage Review, Vol.11,No.2,pp.61-71.
Michael A. Abelson (1987). Examination of avoidable and unavoidabl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72,No.3,pp.382-386.
William H. Mobley (1977).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Vol.62, No.2,pp.237-24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麗容(1970)。我國社會工作員專業認同與專業滿足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汪淑媛(2008)。論台灣社工教育對社會工作職業風險之忽視。臺大社工學刊,17期,頁1-42。
3. 李雲裳(2005)。台灣地區醫務社會工作之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9期,頁165-170。
4. 林萬億(2005)。199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09期,頁12-35。
5. 林淑慧(2008)。求職婦女家庭生命週期、人力資本投資、生涯動機與認知生涯阻礙之關係。法政學報,21期,頁01-125。
6. 吳素霞(2001)。家庭暴力防治網絡個別體系功能整合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4期,頁32-41。
7. 姜琴音(2001)。家庭暴力防治法民事保護令聲請現況分析-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婚姻暴力婦女保護社會工作員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9期,頁178-187。
8. 陳明志(2001)。探討警察人員處理家庭暴力事件之問題。社區發展季刊,109期,頁317-330。
9. 張火燦(199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總經銷。
10. 許雅惠(2001)。家庭暴力防治-性別化的政策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9期,頁277-288。
11. 黃彥宜(2009)。保護性業務一線社會工作者職場暴力之初探:權力觀點。台灣社會工作學刊,6,79-118。
12. 葛書倫(2003)。庇護所在婚暴受虐婦女復原過程中的角色功能─臺灣經驗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92期,310-319。
13. 楊蓓(1989)。兒童福利社會工作者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以CC.F.為例。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2期,155-181。
14. 蔡正道、吳素霞(2001),我國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之規劃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4期,頁5-17。
15. 鄭瑞隆(2005),家庭暴力社工員專業服務困境與改進措施之研究。犯罪學期刊,7卷第2期,頁12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