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于海燕與李增泉,2001年1月,「會計選擇與盈餘管理-來自上海股市四項準備的實證研究」,上市公司,頁37-42。
2.王文杰,民國90年5月,「大陸證券市場的現況與發展」,實用稅務,頁10-15。3.王安武及竇洪波,2000年2月,「從現金流量分析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頁38-42。
4.台灣證券交易所,民國72年3月,「台灣證券交易所二十年史」,證交資料,頁1-7。
5.朱紅軍及梁益彰,民國89年12月,「大陸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分析(上)」,實用稅務,頁70-74。
6.朱紅軍及梁益彰,民國90年1月,「大陸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分析(下)」,實用稅務,頁79-86。
7.朱紅軍及儲明宏,「公司盈餘管理的手段及其識別」,2000年7月,上市公司,頁38-42。
8.吳星宇,2000年,「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實證研究:中國的分紅計劃假設檢驗」,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9.李明娟,民國83年,「台灣新上市公司盈餘管理之再探討」,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10.李金泉,1999年11月,「談制度安排與會計報表粉飾來源」,財會月刊。
11.李康及曹建華,1998年1月,「我國企業分拆上市實證上市」,上市公司,頁35-38。
12.李衛玲,「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中國會計問題研討會─2000”共同探討:盈餘管理與利潤操縱」,中國財經報,2000年6月1日。
13.林安樂及孫世婉,民國88年2月,「如何協助我國高科技公司上市上櫃之研究」,初版,中華經濟研究院。
14.林雅菁,民國88年,「亞洲金融風暴與航運業盈餘管理關聯性之研究」,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5.金德環,1999年,當代中國證券市場,初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6.胡建齊,民國88年,「兩岸股票交易市場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7.孫錚與李增泉,2000年,中國證券市場財務與會計透視,初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8.康榮寶,民國90年,深入中國股市,初版,天下文化。
19.張良玉,民國88年,「兩岸股票市場法律制度主要特色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20.許強及邱德俊,民國87年,大陸股市投資,初版,金錢文化。
21.連靜仙,民國82年,「新上市公司盈餘管理之研究」,政治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22.郭崑謨及劉水深,民國71年9月,「臺灣地區有價證券上市標準之探討」,臺灣銀行季刊,頁91-119。
23.陳妙如,民國85年,「公司上市前後財務狀況及經營績效變動與盈餘操縱之研究」,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24.陳家齊,民國86年,「我國新上市公司實質盈餘管理之研究」,政治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5.陳家賡,民國88年,「中國大陸新上市股票短期超額報酬率之研究-以A股股票為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6.陳惠珠,民國86年,「公司申請上市前盈餘操縱之探討」,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27.陳華東,2000年7月,「試論上市公司利潤操縱來源」,上海會計。
28.陳雅琳,民國82年,「公司上市前盈餘操縱之實證研究」,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29.陳維林,民國86年,「新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與盈餘管理:以成長機會和閒餘現金流量比率分析」,中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30.陳靜,1998年8月,「利潤的效益與效益的利潤-應收帳款大幅增長之實證分析」,上市公司,頁38-40。
31.陸劍橋,1999年9月,「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實證研究」,會計研究,頁25-35。
32.曾國禓,民國82年,「上市後業績衰退與盈餘管理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33.黃惠君,民國84年,「公司上市前後盈餘操縱與上市後營運績效及盈餘操縱動機關聯性研究」,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34.楊海霞,民國90年5月,「猴王閃電破產 大陸上市公司奇聞」,商業新聞,頁33-36。
35.楊淑娟,民國90年3月,「大陸會是下一個泡沫?」,天下雜誌。36.劉宇珺,民國88年,「公司上市前後盈餘管理與業績變動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37.樊麗莉,2000年3月,「試論上市公司的利潤管理」,四川會計。
38.蔣義宏及李樹華,1998年,證券市場會計問題實證研究,初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39.蔣義宏與牟海霞,2001年2月,「從非經常性損益看盈利質量-對我國上市公司盈利質量的分析」,上市公司,頁41-45。
40.鄭丁旺、康榮寶、李建然、李成隆及劉正田,民國81年,「上市承銷價與盈餘管理」, 第四屆會計理論與實務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41.鄭剛,民國85年6月,「大陸企業上市前資產重組模式」,實用稅務,頁33-35。
42.戴欣怡,民國89年,「新上市公司上市前之盈餘管理與上市後長期股票報酬之關聯性研究」,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43.謝永明及沈大白,民國89年6月,「海峽兩岸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程度之比較」,2000海峽兩岸財經與商學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44.藍光遙,民國86年,「新上市公司上市前後財務狀況與盈餘變動之研究」,淡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45.羅輝玲,民國82年,「股票新上市公司盈餘管理之相關實證研究」,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46.蘇慧芬,民國81年,「新上市公司上市前後年度盈餘窗飾之研究」,政治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47.顧兆峰,2000年3月,「論盈餘管理」,財經研究,頁33-38。
英文部分
1.Aharony, J., C. J. Lin, M. Loeb, 1993,“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Accounting Choic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Vol.10, pp.61-81.
2.Aharony, J., C. J. Lee, T. J. Wong, 2000,“Financial Packaging of IPO Firms in China,”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38, pp.103-126.
3.DeAngelo, L. E., 1986,“Accounting Numbers as Market Valuation Substitutes:A Study of Management Buyouts of Public Stockholders,”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56, pp.400-420.
4.Friedlan, J. M., 1990,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the 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5.Friedlan, J. M., 1994,“Accounting Choices by Issuers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Vol.11, pp.1-31.
6.Healy, P., 1985,“The Impact of Bonus Schemes on the Selection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7, pp.85-107.
7.Jones, J., 1991,“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29, pp.193-228.
8.Teoh S. H., Ivo Welch, T. J. Wong, 1998,“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Long-run Market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6, pp.1935-1974.
9.Teoh, S. H., T. J. Wong, Gita R. Rao, 1998,“Are Accruals During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Opportunistic?,”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Vol.3, pp.17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