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19: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賈瑀鉉
研究生(外文):Woo-hyun, Ka
論文名稱:臨濟禪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On the Zen of Lin-Chi
指導教授:劉貴傑劉貴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ou guei-ji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8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臨濟臨濟禪
外文關鍵詞:ZenLin-chiLin-chi Z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5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臨濟禪師是南宗南嶽懷讓一系的第五代傳人,因此,他的禪法近承馬祖、百丈、黃檗的洪州禪,遠紹曹溪、南嶽的禪法。他在河北鎮州地區,高揚以「人」為主的禪法,其教法峻烈,棒喝並用,開啟了臨濟宗風。
臨濟禪法的主要精神在於對人的主體的追求,即透顯人人本有的「無位真人」。「無位」是沒有階級、凡聖果位之意,即指在本源上一切平等;「真人」是人與佛祖無異、圓滿自足的本來面目之意。「無位真人」,即指不居佛位,亦不居眾生位的超越一切限制的「自由人」,此即臨濟的理想之人格,也就是真正的自我本身。
臨濟所謂的「無位真人」,並不是感覺經驗上的自我,也不是心理上的自我,而是超越一切相對的形上自我,所以叫做「無位」、「無依」。但是,它並不是一般意識上的概念,而是不離日常生活的、活生生的一個形無主體,也就是此時此地活潑任運自在的人。他可以被視為般若直觀的絕對主體,所以說:「即今目前孤明歷歷底聽(法)者,此人處處不滯,通貫十方,三界自在,入一切境差別,不能回換。」而且它是最自由的「本自天然」、「本自圓成」。因此,「無修無證,無得無失,一切時中,更無別法。」
臨濟禪法中,最主要的機趣乃在從人人都是「無位真人」的基礎上,開展「平常無事」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展現活佛、活祖般的人生境界。所謂「活佛、活祖之人生境界」,亦即對於一切所做所為能夠無拘無束、任運自然,在日常生活中,隨順日常生活行事,「隨處作主,立處皆真」。眾生能夠達到活佛、活祖般的人生,就是臨濟禪法「大道絕同,任向西東」的精神境界。
在實踐「平常無事」的活祖人生時,臨濟提出了「真正見解」,即不受人惑的「自信」,而「真正見解」是成佛的關鍵。因此,臨濟要人認識到自心與祖佛無別,故而提出人應樹立不受人惑的「真正見解」。只有建立「真正見解」,人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人只要能夠具備這樣的「見解」,即能當下實現活祖、活佛的本來境界。
臨濟在教學上,為了破除眾生的妄執,施設了嚴峻激烈、單刀直入、大機大用的禪風。他為了掃除學人向外求法,於是棒喝並用;為了破除外在的權威、偶像,於是主張毀佛罵祖;為了滌除語言文字的理障,於是棄置經論。臨濟禪法這種峻烈禪風,並非固定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對症下藥」、「隨機施法」的方便而已,目的在截斷弟子的執著外求,使他們返照心源,「向逆順中覓人」,這就是臨濟禪法的機趣。
臨濟禪法重視人的價值,這種以人為基點,以人為中心,其最終歸宿也歸諸於人。這種以人為根本對象、關懷人的解脫、人的自由,把人從自卑的情結中解放出來的禪法,實已挺立起獨立自主、自信、自識、自悟的人格,申明人即是佛。因此,臨濟這種不離實際生活的禪法,及其自由、活潑、簡捷、明快的禪風,對中國、韓國以及日本,不僅對佛教界,而且對整個學術思想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臨濟禪法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標 ……………………………1
第二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 ……………………………3
第三節 本文內容概要 ………………………………8
第二章 臨濟禪法的歷史背景 …………………………11
第一節 禪的本質 …………………………………11
第二節 從印度禪到中國禪 ………………………18
一、 原始佛教與小乘佛教的禪定說 ……………20
二、 大乘佛教的禪定說 ………………………22
三、 中國的禪宗 ………………………………23
第三節 臨濟以前的南宗禪法 ……………………27
一、融攝空有的禪法理論 ……………………28
二、 心即是佛的本體思想 ……………………30
三、 頓悟成佛的禪修行觀 ………………………34
第三章 臨濟禪法的淵源所自 ………………………38
第一節 源自洪州禪系 ……………………………39
第二節 承襲黃檗禪法 ……………………………46
第三節 臨濟義玄創宗 ……………………………50
第四章 臨濟禪法的基本內涵 …………………………54
第一節 萬法性空 …………………………………55
第二節 一心清淨 …………………………………58
第三節 無位真人 …………………………………64
第四節 平常無事 …………………………………69
第五章 臨濟禪法的主要特徵 …………………………75
第一節 以人為本的自主 …………………………75
第二節 無修無證的自識 …………………………77
第三節 不受人惑的自信 …………………………82
第四節 立處即真的自悟 …………………………85
第六章 臨濟禪法的門庭施設 ………………………89
第一節 三句.三玄.三要 ………………………90
第二節 四料簡 …………………………………94
第三節 四賓主 ……………………………………96
第四節 四照用 ……………………………………98
第五節 四喝 ……………………………………101
第七章 臨濟禪法的峻烈風格 ………………………104
第一節 棒喝並用 ………………………………105
第二節 毀佛罵祖 ………………………………109
第三節 唾棄經論 ………………………………112
第八章 臨濟禪法在韓國的傳承與開展 ……………117
第一節 臨濟禪法在韓國的傳承 ………………118
第二節 臨濟禪法在韓國的開展 ………………124
第三節 臨濟禪法對韓國禪學的啟示 ……………130
第九章 結論 …………………………………………135
第一節 臨濟禪法的精神與機趣 ………………135
第二節 臨濟禪法對後世的影響 ………………137
附錄 ……………………………………………………141
參考書目 ………………………………………………142
參考書目
經.論.疏
《維摩詰所說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四卷。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十六卷。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四十五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大正藏》第十九卷。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卷。
《大乘義章》,隋.慧遠撰,《大正藏》第四十四卷。
《圓覺經大疏鈔》,唐.宗密撰,《續藏經》第十四冊。
禪宗典籍
《祖堂集》,五代.靜、筠二師編,《高麗大藏經》第四十五冊。
《景德傳燈錄》,宋.道原纂,《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最上乘論》,唐.弘忍述,《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禪源諸詮集都序》,唐.宗蜜述,《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頓悟入道要門論》,唐.慧海撰,《續藏經》第一一0冊。
《楞伽師資記》,唐.淨覺集,《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敦煌本六祖壇經》,唐.法海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元.宗寶編,《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禪宗永嘉集》,唐.玄覺撰,《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永嘉證道歌》,唐.玄覺撰,《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語錄》,《續藏經》第一一九冊。
《黃檗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唐.裴休集,《大正藏》第四十八。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唐.裴休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宗門十規論》,唐.文益撰,《續藏經》第一一0冊。
《禪林寶訓》,唐.淨善重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古尊宿語錄》,宋.頤藏主編集,《續藏經》卷一一八。
《五燈會元》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七∼第二十,宋.普濟集,《續藏經》第一三八冊。
《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唐.裴休問、宗密答,《續藏經》第一一0冊。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宋.重顯頌古、克勤評唱,《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人天眼目》,宋.智昭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宗門武庫》,宋.道謙編,《大正藏》第四十七卷。
《臨濟宗旨》,宋.慧洪著,《續藏經》第一一一冊。
《祖庭事苑》,宋.善卿編正,《續藏經》第一一三冊。
《宋高僧傳》,宋.贊寧等撰,《大正藏》第五十卷。
《五宗原》,明.法藏著,《續藏經》第一一四冊。
《五家宗旨纂要》,清.性統編,《續藏經》第一一四冊。
《五家參禪要路門》,東嶺.圓慈撰,《大正藏》第八十一卷。
臨濟著作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唐.慧然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續藏經》第一一九冊。
《臨濟錄抄書集成》,中文出版社,1980年。
《四家語錄.五家語錄》,中文出版社,1983年。
近人研究
中文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隋唐,人民出版社,1994年。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二),三民書局,中華民國76年。
印順著,《中國禪宗史》,正聞出版社,中華民國81年。
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81年。
釋聖嚴著,《日韓佛教史略》,東初出版社,中華民國82年。
黃有福、陳景富共著,《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李淼編著,《中國禪宗大全》,長春出版社,1995年。
正果法師述,《禪宗大意》,千華出版公司,中華民國78年。
楊惠南著,《禪史與禪思》,東大圖書公司,中華民國84年。
何國詮著,《中國禪學思想研究》,文津出版社,中華民國76年。
方立天著,《佛教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發行,1986年。
吳經熊著、吳怡譯,《禪學的黃金時代》,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杜松柏著,《知止齋禪學論文集》,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83年。
杜寒風著,《晚唐臨濟宗思想評述》,佛光出版社,1996年。
南懷瑾著,《禪海蠡測》,老古出版社,中華民國67年。
冉雲華著,《中國禪學研究論文》,東初出版社,中華民國80年。
周中一著,《禪話》,東大圖書公司,中華民國74年。
呂澂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里仁書局,中華民國74年。
巴壺天著,《藝海微瀾》,廣文書局,中華民國60年。
張伯偉釋譯,《臨濟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1997年。
許文恭譯述,《白話臨濟錄.禪關策進》,圓明出版社,中華民國82年。
張曼濤主編,《禪學論文集》1-4、12,《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出版社,中華民國66年。
宇井伯壽等著、王進瑞等譯,《禪宗論集》,《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1,華宇出版社,中華民國77年。
韓文
鄭性本著,《中國佛教成立史研究》,漢國,民族社,1991年。
金煐泰著,《韓國佛教史概說》,漢國,經書院,1986年。
佛教史學會編,《韓國曹溪宗的成立史研究》,漢國,民族社,1989年。
秋萬浩著,《羅末麗初禪思想史研究》,漢國,理論與實踐,1992年。
佛教史學會編,《高麗初期佛教史論》,漢國,民族社,1992年。
佛教史學會編,《高麗中期佛教史論》,漢國,民族社,1992年。
佛教史學會編,《高麗後期佛教史論》,漢國,民族社,1992年。
西翁演義,《臨濟錄》,韓國,臨濟禪院,1974年。
白蓮禪書刊行會譯,《臨濟錄》,韓國,藏經閣,1988年。
退翁性徹著,《禪門正路》,漢國,藏經閣,1996年。
宗浩著,《臨濟禪研究》,漢國,經書院,1996年。
日文
柳田聖山著,《臨濟錄》,大藏出版株式會社,昭和52年。
柳田聖山著,《臨濟的家電風》,筑摩書房,42年。
鈴木大拙著,《臨濟的基本思想》,春秋社,1961年。
秋月龍岷譯注,《臨濟錄》,筑摩書房,56年。
玉村竹二著,《臨濟宗史》,春秋社,1992年。
大森曹玄著,《臨濟錄講話》,春秋社,1983年。
宇井伯壽著,《禪宗史研究》,岩波書店,昭和4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