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太陽光電研究中心,2006,打造陽光台灣,推動科技與生活結合的和諧環境,太陽房子。
王義仲,2002, 林木對碳吸存效益評估,華岡農科學報 10: 53-68。王亞男,2009,森林與二氧化碳減量之關係,全球變遷通訊雜誌 第六十一期中研院溫室氣體資料庫,2009, http://webgis.sinica.edu.tw/epa/ kyoto.html,截取日期98年12月10日
中國新聞網,2009,http://www.cns.hk:89/gj/gj-fxpl/news/2009 /12-19/2027525.shtml 2009.12.25,截取日期98年12月25日
包國祥,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完成立法後應注意事項,能源報導 14期,經濟部。
艾和昌,2003,光起電生—太陽能發電系統,能源報導 8 月號,經濟部。
江懷德,2005,我國太陽能發展的現況與展望,今週刊 465 期。
台灣電力公司永續報告書,2008,P76-77,P71-76
台灣區瀝青同業公會網站,2009,http://taia2.myweb. hinet.net/ index1.htm,截取日期98年11月22日
呂穎彬,2004,超級比一比-亞洲各國生命週期評估技術之發展比較,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刋 第14期,第36-43頁。李國忠、林俊成、陳麗琴,2000,台灣杉人工林碳吸存潛力其成本效益分析,台灣林業科學 15: 115-123。低碳城市,2007,國際碳交易市場,http://city.udn.com/58926/2578631? tpno=2&cate_no=0,截取日期99年02月22日
林俊成、鄭美如、劉淑芬、李國忠,2002,全民造林運動二氧化碳吸存潛力之經濟效益評估,台灣林業科學 17卷3期,P311-P321
林憲德、蘇瑞泉,1986,台灣地區月平均日射量分佈之研究,氣象學報 33 卷4 期:99
林憲德,1994,現代人類的居住環境,胡氏圖書:15-20,台北。
林務局,2008,林企字第0971710266號文
林務局網站,2010,http://www.forest.gov.tw/ct.asp?xItem=21099 &ctNode=1584&mp=1,截取日期98年12月10日
吳義雄,2002,永續發展-談環保-(永續(析)091-032號),國政分析
柳中明,2008,穩定未來氣候變化,科學發展 - 428,P34 - P39柳中明、李國忠、林俊成、劉育慈,2001,造林復育對台灣環境二氧化碳減量之貢獻,全球變遷通訊雜誌 第31期徐森雄、黃國禎,1982,臺灣地區日射與日照關係之初步探討,氣象學報 Vol.28,. No.1,p.22-29。高惠玲、盧明俊、周幼寧,1995,環保策略工具-生命週期評析技術之內涵及發展現況,工業污染防制 第54期許晃雄,1998,人為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tmospheric Action Network East Asia, Taiepi。
陳雲蘭,2008,百年來台灣氣候的變化,科學發展 424 期黃秉鈞,1997,我國太陽能發展的現況與展望,光訊 68 期。能通光電,2009,http://www.solareasy.com.tw/,截取日期99年04月10日
彭長連、林植芳、林佳株、韋妙彩、孔國輝、劉鴻先 (1997),人類活動對亞熱帶森林大氣濃度及兩種木本植物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響,應用生態學報 8(3): 225-230。
馮垛生,2009,太陽能發電原理與應用 Operating Principles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of Solar Cells,五南出辦社出版
張世杰、夏禹九,2008,全球氣候變遷議題之下的森林生態系碳循環研究,科技發展政策報導 第4 期P19-P36張鏡湖,1986,台灣地區全年太陽輻射之分佈,中國地理學會會刊 14 期:5-16。
張岱屏 林燕如,2009,邁向能源轉捩點–我們的島,http://www.peopo. org/ island/post/33730,截取日期99年02月22日
劉紹臣、許乾忠、陳正平,2007,台灣地區之氣候變遷:區域及全球效應,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通訊 第十五卷第二期,72-75頁。
劉慎孝、林子玉,1968,台灣中南部相思樹林分收穫表及材積表,中興大學農學院森林學系 47 頁
歐文生、何明錦、陳瑞鈴、陳建富、羅時麒,2008,台灣太陽能設計用標準日射量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 第64 期,P103~P118 頁環境資源中心,2006,因應氣候變遷不能等溫室氣體檢量法(草案)出爐,http://e-info.org.tw/node/14479,截取日期99年02月15日
魏國彥、許晃雄,1997,全球環境變遷導論,教育部。
Canadell, J. G., Le Quéré, C., Raupach, M. R., Field, C. B., Buitenhuis, E. T., Ciais, P., et al. ,2007, Contributions to accelerating atmospheric CO2 growth from economic activity, carbon intensity, and efficiency of natural sin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4, 18866-18870.
Crowley, T.J. ,2000, Causes of Climate Change Over ther Past 1000 Years. Science, Volume.289,Number 5477, Issue of 14 Jul 2000, p270-p277
Cuffey,K.M & Marshall,S.J. ,2000, Nature 404, P591-P594
Cox , et al., ,2000, Nature.,Acceleration of global warming due to carbon-cycle feedbacks in a coupled climate model. 408: P184 -P187
MaTP,ChenCC,HsiungRC,HwangCY,Chen SS, Chai SY. ,1992, The general character of the woods providing for the import commercial use. Forestry Monographs, No. 1. Taiwan For Res Inst. 204 p. [in Chinese].
Nature news ,2001, Genetic shift in photoperiodic respnse correlated to global warming
Nieder, R. & Benbi, D. K. ,2008,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Heidelberg: Springer.
NASA ,2005,http://www.visibleearth.nasa.gov/,Accessed 12/15/2009
NREL ,2006, http://www.nrel.gov/,Accessed 12/15/2009.
Paul J. Meier ,2002, Life-Cycle Assessment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Policy Analysis
Schlesinger, M. E. & Ramankutty, N. Nature 360, 330−333 (1992)
Wang TF, Lee PC, Tseng CY. ,2001,. The economic impact analysis of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Taiwan: the application of a CGE model. 2001Academic Symposium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 Economics, Management and SystemAnalysis; 2001 Sept 21; Taipei. 34 p. [in Chinese].